療癒與智慧的解方書《情緒治療》《正是時候讀叔本華》
療癒與智慧的解方書《情緒治療》《正是時候讀叔本華》
close
商品編號:W0000312

療癒與智慧的解方書《情緒治療》《正是時候讀叔本華》

作者原文名 강용수
出版社 書活網
出版日 2025-03-10
定價 $780
今日限定 75折 $585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情緒治療》/ 定價390元 

★心裡的創傷,身體知道;讓情緒流動,身心就不痛。

國內第一本結合身體、情緒、故事的創傷療癒書。
周志建繼《擁抱不完美》《把自己愛回來》後,自創BEST創傷療癒法最新力作!

★8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告別創傷,讓現在的你,拯救過去的你!

★21位國內外心理師、醫師、教授、作家爭相好評、熱情推薦:鄧惠文、許瑞云、曹中瑋、謝文宜、呂旭亞、留佩萱、蘇絢慧、凌坤楨、王大維、賈紅鶯、張志豪、林世莉、連廷誥、洪仲清、林盈君、陳志恆、鍾國誠、陳盈君、詹宗熙、周純媛、黃柏嘉

從敘事治療師到BEST創傷療癒師,
從事敘事諮商20年,作者治療工作大轉彎,首創BEST創傷療癒法。
國內第一本結合身體(Body)、情緒(Emotion)、故事(Story)的創傷療癒(Trauma theraphy)寶典。
從覺知、流動、釋放,到撫慰,讓情緒流動,消除你身心無以名狀的痛。

這是一本獻給童年創傷倖存者的書──
你是否經常感覺自己不夠好、不重要、沒價值、沒人愛、缺乏安全感?
如果是,那麼,該是你去檢視自我童年、療癒創傷的時候了。

創傷經驗,就像胸口被狠狠重擊了一拳,幾天後身體慢慢復原了、不痛了,但羞辱、驚嚇、恐懼、憤怒這些心理的痛,卻不會輕易過去。它會隱藏在身體裡,隱隱作祟,讓你日夜都無法安寧。

童年受虐、家暴、性侵、情感忽略等經驗,會嚴重影響你的自尊、自我價值及自我認同,發展出扭曲的人際依附關係,以及不健康的補償策略。

你是否經常感覺「活著好累」「好孤單寂寞」「人生沒有希望」「我根本不值得活」?這些痛苦的想法可能都來自家庭創傷的童年陰影;別人已讀不回你就氣個半天,這都可能是小時候被忽視經驗的恐懼的情緒再現。

其實最讓你痛苦的,不是過去的創傷事件本身,而是你現在的「否認態度」。否認痛苦,就是否認生命;否認創傷,就是否認自我的存在。

頭腦否認,但身體很誠實,會牢牢記住,創傷的痛苦會一直「寄生」在身體與記憶裡,成為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 

◎情緒過不去,關係好不了。
情緒搞不好,你就會經常莫名其妙生悶氣,看誰都不順眼。

◎情緒過不去,身體不會好。
沒有處理完的情緒,會一直潛伏在身體裡,「卡住」你的能量,於是成了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暴食症、肩頸痠痛、背痛、胃病、癌症,帶來長年的病痛,折磨你的身心。

◎你受過傷,但你不必再痛。讓情緒流動,身心就不痛。
讓BEST創傷療癒法幫助你,好好說故事,覺知自我,釋放情緒,療癒身心,走出創傷,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好評推薦】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榮格分析師)
許瑞云(《哈佛醫師心能量》《心念自癒力》作者)
曹中瑋(退休教授,資深諮商心理師)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呂旭亞(督導級心理治療師,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榮格心理分析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美國執業諮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凌坤楨(催眠治療訓練師,著有《療癒,藏在身體裡》)
王大維(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賈紅鶯(督導,心理師)
張志豪(諮商心理師,實踐大學家庭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林世莉(啟宗諮商所所長/諮商公會全國聯會監事)
連廷誥(遇見心理諮商所所長,退休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林盈君(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敘事取向督導)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鍾國誠(大休息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盈君(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詹宗熙(臨床心理師)
周純媛(諮商心理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身體本身就有療癒力、復原力,只要能釋放過去難以面對的創傷情緒與壓抑囤積,我們就能重新調整內在身心系統,與愛的療癒能量好好連結,成為一個有療癒力的有機體。感謝志建老師分享的BEST創傷療癒法,他這本書正是在傳達這個寶貴的訊息。──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 BEST創傷療癒法是一個結合身體、情緒,以及故事療癒的治療方法。不管你是心理治療師或是想要探索自我的人,都可以藉由這本書的方式,開始練習關注身體和情緒。──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美國執業諮商師

◎協助創傷倖存者對治療師而言是一大挑戰,助人者除了須具備相當的專業能力外,更要能夠提供穩定慈愛的支持。這正是我看到這本書時,由衷的感受。──凌坤楨,催眠治療訓練師,《療癒,藏在身體裡》作者

◎在閱讀志建老師的書稿時,剛好是我家孩子發燒、半夜哭鬧討抱的時刻。說也神奇,當我把孩子抱在懷裡,幾分鐘後他就停止哭泣,繼續沉睡。你說「擁抱」能治好發燒(身體病痛)嗎?當然不行。但顯然「擁抱」能平撫孩子因身體不適所帶來的不安與焦慮(心理不適)。身體擁抱接觸所帶來的心理療癒感,正是志建老師這本書說的「身體手療」概念,真是巧妙的共時性啊。這本書除了很適合心理治療工作者閱讀外,我最想推薦給醫生。若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也能具備創傷知情概念,那許多因早期心理創傷影響生理的民眾,就有機會及早獲得最好的心理治療幫助了。──周純媛(諮商心理師)

◎志建把身體、情緒與故事療癒的關係,說得好通暢、好流動,我想那是因為志建本身就是活在這樣的通暢裡了。或許因為如實走過、如實體證,志建的「BEST」充滿了溫暖的力量。閱讀的當下,彷彿我也在跟自己對話,讓我對自己更加敬重、疼惜,此刻我的心暖暖的。從志建的文字,我感受到了愛自己的能量。這是一本好看的書,真心推薦給你。──鍾國誠(大休息心理諮商所所長)

◎這是國內第一本整合情緒、身體與敘事的創傷療癒書,我個人非常喜歡,強力推薦給跟我一樣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者。──連廷誥(遇見心理諮商所所長)

◎看著志建的文字,內心也跟著流動、感動著,同時也被療癒了,真心推薦給渴望被療癒、渴望完整的你。──陳盈君(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這本書最讓我觸動的是,志建老師用整合性治療方式,去陪伴創傷者看見被遺忘的自己,過程相當溫柔,教人感動。人一旦被看見、被理解了,生命就流動,新故事就開展。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與療癒的好書。──林盈君(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

◎志建老師引導我們帶著創傷知情的觀點,進入一趟情緒探索之旅,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它整合了「身體」「情緒」與「故事療癒」三元素,創造自我療癒的新空間、新的可能性,這是一本值得你閱讀的療癒書。──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本書整合了當代心理治療取向的重要元素:敘事、情緒及身體,搭配實務案例,志建將創傷療癒的歷程描述得生動又細緻。──王大維(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我非常喜歡志建這本書,書中道盡「沒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完美的父母,這不是你的錯。但療癒自己的童年創傷,卻是你的責任」。療癒家庭創傷就從這本書閱讀起,我極力推薦。──林世莉(啟宗諮商所所長)

◎這是一本敘事與創傷療癒匯流而成的好書,特別值得推薦給學心理的你,或也有過童年創傷的你。──詹宗熙(臨床心理師)

◎透過真實、溫暖且誠懇的文字,志建幫助讀者傾聽身體中潛藏的訊息,找到通往身心靈合一的路徑,推薦給想要自我療癒的朋友。──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周志建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從事諮商工作30年、敘事治療20年。擅長說故事、聽故事,有豐富的諮商實務經驗,敘事治療是他的專長,也是最愛。
這幾年生命漸漸轉向,除了敘事,他的治療工作也開始關注「情緒」與「身體」療癒,於是他整合了身體、情緒、故事療癒三要素,自創「BEST創傷療癒法」。他發現,現代人的憂鬱症、焦慮症、身心失調,甚至癌症等身體疼痛,可能都與童年創傷有關。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一生不走主流路線,堅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
行至中年,漸漸體悟「為道日損」真義,力行「減法生活」,喜歡簡單、好靜,獨居山中,享受森林漫步、沉思、聽雨聲。

正是時候讀叔本華》/ 定價390元 

引爆「叔本華」風潮的冠軍暢銷書!
一堂現代人不得不上的生命哲學課! 

在憂鬱、躺平、躁動、煩擾充斥我們的內在,
工作、育兒、理財、網路、短影音填滿我們時間的當下,
以厭世哲學聞名,卻幫助無數人活出卓然一生的叔本華
正是帶給我們安慰與智慧的絕佳良師! 

各界極力推薦!

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周志建、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鐘穎韓國藝人河錫辰、IVE成員張員瑛! 

如果你也感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麼叔本華的文字會帶給你深刻的共鳴,更為你帶來解套的自由!雖然痛苦不會因此消失,但是你將懂得如何安然共處,讓文字陪伴你走過每一個低谷時刻。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讀者好評如浪潮般,不斷襲來!

.一本為你的煩惱打上驚嘆號的書。
.這是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人必讀的一本書。
.危機每個人都會遇到,如何應對很重要。你絕對能透過閱讀這本書找到一些答案。
.不論你幾歲,如果想獲得人生智慧,我強力推薦這本書。
.這是一本光看目錄就覺得不錯的書。
.這絕對是一本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以閱讀且易於理解的哲學書
.透過這本書,我們學會如何正確認識和管理人生。
.當我感到焦慮時,我從這本書裡獲得了有力的解答。
.讀完這本書,我又重新思考了關於幸福的問題。
.這是一本可以讓你不斷思考、讓你過得更幸福、讓你在懷疑自己時,能獲得解答的書。
.透過叔本華的哲學,我下定決心開始尋找自己內在的幸福、愛自己,過著珍惜當下的生活。
.當我讀這本書時,安慰我內心的力量出現了。雖然第一次讀無法記清楚全部內容,但我會想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閱讀,相信每次都會找到新的觀點和想法。
.市面上有許多關於叔本華的書,但我一直覺得難以閱讀,直到這本書問世之後,我才發現叔本華的魅力在哪裡。
.原本很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很複雜、難以理解,但沒想到是一本如此好讀又易於理解的書!從第一篇就開始牽動著我的心弦。
.叔本華的想法很符合當今社會現況。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像哲學家一樣生活在孤獨中,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內容簡介】

一把掌握心靈洞察力的關鍵之鑰
一本將昨日的不幸,變成今日的幸福的智慧之書 

叔本華四十多歲才開始逐漸為人所知,並享譽全球。歷代受他影響的人有:愛因斯坦、榮格、尼采、達爾文、齊克果、維根斯坦、赫曼赫塞、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左拉、巴爾札克、普魯斯特、托爾斯泰、華格納等各領域的佼佼者。

叔本華常被貼上「厭世主義者」的標籤,但他其實是個樂天、愛笑的人,會享受美食,喜歡和狗散步,保持身體健康,並且愛聽古典樂。他重視閱讀、靜心和哲學思考,懂得人生喜悅和幸福為何物。

哲學博士姜龍洙研究叔本華多年,將他一生的思想精髓融會成冊,將人生會經歷的種種煩惱,放進充滿香氣與智慧的文字裡,為我們指引方向。

不論你對人生是否感到迷惘,或正痛苦不已,抑或掌握不到幸福的方向,翻開這本書,都可以將往日的不幸,變成今後的智慧與有幸。

追求快樂、外在的名聲,無法讓人得到恆久的幸福;
看懂痛苦不幸、安定內心,才能活出生命的智慧與況味。」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W0000312
看更多

試閱

《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作【博客來年度影響力心理師】》

◎Part2 童年創傷

童年的創傷沒有過,你的日子就不會好過。
漠視童年創傷,你就沒有辦法「日日是好日」。
父母給不了你的愛,我們就學會自己給自己。

-----------------------------------------------------------------

【1.童年受虐,滿「腹」委屈──一切就從寶拉的故事開始】
  受暴者要的,
  是你真真切切地理解他們的痛,
  並且「堅定」地站在他們這一邊。

這是多年前的故事。

寶拉是三十多歲的婦人,經常習慣性腹痛,看了很多婦科醫生都檢查不出原因來。後來一位婦科醫生建議她去找心理師談,他懷疑寶拉的疼痛是心因性的,或許跟她的童年家庭有關。

於是寶拉去找了第一個心理師談,跟這位心理師說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包括她對婚姻的恐懼。寶拉一直未婚,因為她對男性感到恐懼、不信任,這與她從小有個嚴厲的父親有關。寶拉同時也跟心理師說她經常腹痛,卻找不出原因。

談了幾次,心理師做了一些同理與探索,但對她的身心狀況絲毫沒有幫助,寶拉就不再去了。

後來寶拉看了我的書,看到裡面許多家暴及身心虐待的故事很有感覺,於是決定來找我談,再試一次。

寶拉一來就很緊張,全身緊繃,坐著連椅背都不敢靠。

當我邀請她說明來意,寶拉一樣告訴我,她未婚、害怕婚姻,因為從小就有個嚴厲的父親,所以她對男性感到恐懼與不安。

聽完後,我溫和地望著寶拉說:「謝謝妳告訴我妳對男性會感到恐懼與不安。雖然如此,妳卻依然願意冒險前來找我(別忘了我也是男性),談妳個人私密的故事,我很感激妳的信任,同時更感動於妳的勇氣。我可以知道,是什麼力量把妳帶來的嗎?」

此話一出,寶拉就哭了,眼淚迅速從雙頰流下來。

或許這樣的語言讓寶拉覺得被看見、被理解,也打開了她的心。

於是,寶拉開始跟我說故事。

寶拉的童年過得很辛苦。她經常遭受父親言語貶抑與羞辱,父親不爽就用三字經罵她,「X你娘」這樣的髒話是家常便飯。不只如此,只要寶拉一點小事沒做好或不如父親的意,父親立刻一巴掌打過來,毫不留情。

寶拉從小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意見,更不容許擁有自己的感受,連交朋友都受到限制。

高中時班上有一個功課不錯的男生很喜歡她,經常藉故親近。寶拉對他沒有特別好感或不好感,就當做一般同學。有一天放學,男生跟著寶拉一起走回家,到家裡的巷子口時,寶拉要男生不要再跟了,以免被父親看見。偏偏好死不死,爸爸剛好就從外面回來,一看見寶拉在跟男同學講話,二話不說,立刻拖著寶拉回家。

一進家門,父親什麼都不問,立刻賞了寶拉一個耳光,罵她「不要臉、下賤、妓女」,任憑寶拉怎麼解釋,父親就是不聽。最後失控的父親還拉扯寶拉的頭髮去撞牆、用腳踹寶拉的腹部,將寶拉打趴在地上爬不起來(我終於知道她的腹痛是怎麼來的了)。

聽完寶拉的故事,我紅了眼眶。

這是虐待,不用懷疑。

我心疼地看著寶拉:「天啊,妳父親從小都是這樣虐待妳嗎?妳是怎麼長大、活到今天的?」

聽我這麼說,寶拉的淚水又潰堤了。這個眼淚是積壓在內心許久的委屈,這個淚水是被理解的寬慰。

所有受過家暴專業訓練的心理治療師都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寶拉被家暴了,而且她是個受虐兒。

這個「確定」很重要。

因為確定以後,你才會知道如何從「家暴」的角度去理解一個人所遭受的心理創傷(這可不是一般的創傷)。同時你也才可以讓當事人知道:遭受父母虐待、被家暴,「這不是她的錯」。

對一個創傷倖存者來說,這樣的理解是必要的。她必須接受自己童年受虐的「事實」、接受自己是家庭創傷的「受害者」,如此,她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拯救者」。

許多受虐者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受虐的事實。

為什麼他們要否認家暴呢?有的是為了保護父母、有的是為了不要背叛父母,更多的是他們早已被制約了:「這是我的錯,父母打我是為我好。」這些道德框架早已牢牢地「綁架」了受虐者,讓他們噤聲、不敢張揚、不敢面對真相。然而否定受虐,卻讓他們的身心遭受永無止境的折磨,如同寶拉一樣。

面對真相,是療癒的開始。此刻的寶拉感到既悲傷又憤怒,我讓寶拉好好地哭一會兒,因為她需要。她需要好好去「哀悼」她的創傷,去把過去那個受傷的小女孩給「認回來」。

在我們會談的那一小時裡,寶拉第一次如實面對自己的童年創傷、第一次接觸自己內在底層從小被壓抑的情緒,並讓情緒做徹底釋放。

透過BEST療癒與敘事對話,我讓寶拉的情緒被理解、被看見(被我及她自己看見),也讓她的情緒做了適當的釋放。同時,透過「內在小孩療癒」,我讓寶拉好好地把過去那個受傷的自己給擁抱回來。

會談即將結束時,我邀請寶拉閉上眼睛,回到自己的呼吸,感覺現在的身體。我問:「現在身體是什麼感覺?」

寶拉明顯地鬆了一口氣,緩緩地說:「現在輕鬆多了,感覺呼吸也比較順暢。」

然後,我又邀請她把手放在自己的腹部貼著,去感覺它。

我:「感覺一下妳的腹部,現在是什麼感覺?」

寶拉:「感覺不痛了,好像有一團東西不見、鬆掉了。」

我:「如果腹部會說話,它會想說什麼?請聽聽看。」

寶拉不假思索,立刻回我:「我從小滿腹的委屈今天終於被理解、被釋放了。」

望著寶拉紅潤的氣色,我知道,她今天做了一場很重要的童年創傷療癒。

就在會談結束、即將起身離去時,寶拉突然回頭望著我說:「為什麼我第一個心理師不能像你一樣,直接告訴我,我被虐待、被家暴了?」

我看著她問:「這有差別嗎?」

「當然有。」寶拉略帶慍色地說,「如果我知道這是虐待、是家暴,那我就會覺得我才是『受害者』,錯不在我,那是我父親(施暴者)的錯。」

寶拉說得沒錯。

許多小時候被施暴的孩子甚至到長大都不敢張揚此事,他們絕口不提,把它當成心中永遠不可告人的祕密,因為是祕密,所以更傷。社會文化告訴我們:「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意思是:父母沒有錯,也不會錯。所以,幾乎所有的受虐兒童都會自動歸因:「都是我的錯,一定是我不好、不乖,才會被打。」

這個錯誤歸因將會導致兒童的認知失調(父母愛我才會打我,所以暴力也是愛。錯,暴力絕對不是愛)、低自尊(我是沒價值的、不值得被尊重的)、錯誤的自我認同(我是不好的人、我不值得被愛)、自卑、退縮、負向情緒(受虐者經常會感到羞愧、自責、恐懼等)。童年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容小覷,它是一輩子的,這樣的受虐者想要「翻身」安穩過日子,有時比登天還難。

告別了寶拉,我坐在諮商室裡寫著紀錄,安靜地消化這一場童年創傷的療癒盛宴。我很感謝寶拉教會我幾件事:

一、治療師本身「創傷知情」的專業能力很重要

寶拉幫助我理解:面對受虐者,不是一般的同理就夠了,他們要的,是你真真切切地理解他們的痛,並且「堅定」地站在他們這一邊。

寶拉告訴我,雖然第一位心理師人也很好,但總讓她感覺有點遠,無法碰觸到她的內心,「感覺她對我的故事無法感同身受。」寶拉說。

於是我在想,一個心理工作者如果對家暴、童年創傷、童年逆境、毒性教養、黑色教育的知識不足,再加上自己沒有類似經驗(不是每個治療師都有一個悲慘童年),恐怕有時還真難同理案主、貼近創傷者的感受。

這幾年國外的學校很重視家庭暴力及虐待對學童身心的影響,因此大力推廣「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教育。這真的很重要,期待台灣學校的輔導教育也能盡快跟上。

二、讓當事人確認自己是受虐、受害者很重要

寶拉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女人,一旦確認了自己才是童年的受害者、那不是她的錯,她完全不否認、不逃避,立即把當年壓抑在內心的委屈、悲傷、憤怒,統統宣洩出來。

人一旦碰觸到自己內在的真實情緒,並如實宣洩,她內在就瞬間展現了強大的力量。

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能量」,情緒流動,能量就流動。

真實就是力量。活在威權暴力下的兒童,被迫用「假我」在過生活,他們必須掩蓋內在的真實感受與想法才得以生存。然而,壓抑情緒、與真實的自我隔離,這就是讓他們生病的主要原因。

《正是時候讀叔本華:平息內在的風暴,別浪費生命向外炫耀》

06 過得幸福,就是承受痛苦:幸福

「一件痛苦足以抗衡十件的快樂。」

痛苦的力量比快樂的力量還要強大。根據叔本華的理論,這是因為所有快樂和幸福都帶有消極的性質,而痛苦則具積極性。人類可能不清楚幸福為何,卻很清楚不幸。所以當擁有財富與名聲時,不太明白它們的價值,等到失去後才知其珍貴。健康也是一樣。我們感受不到健康,但很清楚痛苦的感覺,就算身體出現小傷口,那種痛覺卻叫人無法忽略,會感到不舒服。即使我們感受不到擁有健康的胃是什麼感覺,但當胃出現發炎症狀時,肯定會感受到痛苦;我們知道蛀牙的痛苦,但卻無法感受到其他牙齒的健康。

韓國俗話說:「在的時候沒感覺,走了以後才知道。」意思是「走進來的人不顯目,但離開的人,因他而留下的空缺卻非常明顯」。幸福也是同樣道理。真正的幸福是當自己擁有時不明白,等到失去了才知曉。所以比起沉醉在幸福裡,人類更常受不幸的感覺左右。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幸福是夢想,痛苦卻是現實。叔本華的幸福論並不是積極追求快樂,而是減少痛苦或抑制匱乏的消極立場。當出現蛀牙,與其注意其他牙齒,應先從治療那顆蛀牙開始著手。

幸福之所以屬於消極性質,是因為那已是滿足匱乏的狀態,所以沒有比抑制匱乏更幸福的可能。相反的,痛苦之所以具積極面,是因為我們總是失去了一直認為理所當然,比如擁有的物品或健康,才感到痛徹心扉、明白它的價值。因此沒有永遠的幸福,有的只是失去後又找回、一瞬間的幸福罷了。

叔本華認為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是人生最大智慧,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智者不追求快樂,而是追求沒有痛苦的狀態。」

先消除痛苦的根本原因,比尋找快樂更具智慧。當碰上不幸的兩種原因──痛苦和倦怠時,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與其追求積極的幸福,不如追求消極的幸福。

快樂與痛苦本身並不存在,而是和人類的想法有關連。有時我們不太能感受到巨大的喜悅,然而總是容易察覺到一丁點痛苦,並且將之長久留在記憶裡。同理,即使所有事情進行順利,只要有一件事出差錯,就很容易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上面,忘卻其他事情。人類對痛苦非常敏感,但又將快樂視為理所當然。

尤其健康更是如此。早上起床時,我們不太能感覺到身體的健康狀態。幾乎沒有人會感謝自己心情愉快、腸胃健康、腳步輕盈。沒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否,等到生病了,才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得了胃癌後,才知道腸胃一直以來是多麼努力工作;錢財同樣也是等到失去了方知其價值;人際關係破裂後方知其珍貴。

痛苦的持續程度和強度比快樂要大上許多,所以我們必須致力於減少痛苦,而非追求快樂。別追逐虛幻的享受,要先消除如匱乏、疾病、危險等讓現實痛苦的原因。

絕對能靠近幸福的方法

決定人生是否幸福的真正價值,在於承受痛苦的忍受力。享受世上最大幸福的人,往往是那些有勇氣過著不那麼不幸的生活,默默生活每一天,同時忍受著痛苦的人。評估一個人是否幸福,並非以成功、財富、成就、出人頭地與否做為標準,而是以精神、肉體所承受的痛苦程度。

若你現在不痛苦,就代表你已在享受在這地球上最大的幸福;若不對世界抱以過多期待,不急於得到什麼,就能防止令人頭疼的事情發生。

別追求十種幸福,避開一種痛苦吧!消極幸福論的核心即是將痛苦的原因縮到最小。換句話說,減少痛苦而非積極追求快樂,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尤其就健康而言,預防疾病要比追求快樂再重要不過了。

想想四十歲以後的首要之務為何吧,
不要等到想明白其箇中珍貴時,落得為時已晚的下場。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