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300007

一個信徒的出走

THE FLIGHT OF PETER FROMM
譯者 黃瑞華
出版日 2002-04-25
定價 $340
優惠價 79折 $269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 這是一本好看的小說,更是一部傑出的現代神學及宗教批評導讀。
★ 深受小說家厄普戴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生物學家古爾德、《紐約時報》推崇的作家


你的信仰是否曾經動搖?
本書是部思索宗教信仰的文學作品,敘述主角彼得不再追求天國、信仰逐漸腐蝕的過程,呈現了作者對真理的種種思考。彼得跟耶穌的一位門徒同名,個性上也同樣莽撞衝動,他不怕威爾森老師的權威,勇於向老師提出一個個疑慮與問題;而威爾森是彼得信仰出走的一個因素,卻也是最照顧彼得的良師。在數不清的夜晚裡,無神論者威爾森陪著彼得討論信仰。
作者以倒敘手法開始這個故事:彼得在復活節當天在講台上昏倒,之後作者以威爾森為第一人稱的身分,娓娓細訴主角信仰的轉折經歷。彼得不僅在信仰和政治方面產生動搖,甚至受到幾位女友的影響──感情世界也是書中精彩的情節。
尋覓真理的過程可能會經過一翻天人交戰,這是本書主角最大的考驗。
我們所信者何?值不值得堅持到底?這部獨特的小說,蘊含無窮的韻味。



作者介紹
馬丁‧葛登能(Martin Gardner)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數學遊戲」專欄的著名作家。著有《數學迷惘》、《啊哈!有趣的推理》、《科學算數之謎》、《跳出思路的陷阱》等書。《一個信徒的出走》是這位擅長理性思考的作家深入反思宗教命題之作,廣受論者與讀者的矚目。

譯者簡介 / 黃瑞華
政治大學俄語系畢業,專職翻譯工作,並擔任哇咧星樂園輔導、信望愛全球資訊網義工執行編輯,譯有《關於上帝的故事》(究竟出版)。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300007
ISBN:957607780X
頁數:400,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57607780X
看更多

試閱

自序
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六年,我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當時芝大正處於動盪期,就是現在有名的「賀欽斯與阿德勒」時期。賀欽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本來擔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獲芝大校方高薪禮聘,他遂成了美國最年輕、最英俊、最詼諧、也是最傲慢的大學校長。賀欽斯又高薪禮聘他的老師兼朋友阿德勒(Mortimer Jerome Adler)。他們兩人大聲疾呼美國高等教育衰頹,大力鼓吹西方經典閱讀的重要,倡導教育需要回歸形上學與神學。那段喧囂的日子裡,剛聽到芝大校長發表就任演說時居然呼求上帝的名,而且是認真地祈禱,凡是不在灰城芝加哥中途社區的人,誰也不欣賞芝大校區的這一波衝擊。

那段期間也是芝加哥大學所謂的「新計畫」時期。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讀書,愛什麼時候期末考就什麼時候期末考;翹課也無所謂,正課以外課程沒有學分,愛旁聽多少就旁聽多少。當時我是哲學系學生,心裡隱約渴望成為作家,於是就善加利用這些自由。旁聽的課當中讓我收穫最大的,要算是侯莫‧威爾森博士(Dr. Homer Wilson)開的宗教信仰心理學概論。我還記得台下的神學學生手足無措,如坐針氈,卻又專心聽著威爾森先生響亮、有節奏的聲調,這時威爾森先生已經一點一滴無情地破壞著他們信仰的基礎。

過了幾年,我在芝大公關部門工作,真正熟識了威爾森先生及師母,還有他年輕的門徒兼朋友彼得‧弗若姆(Peter Fromm)。一九五○年代之前的幾年,為了認真當個作家,我在紐約市定居下來,跟他們三人也就斷了來往,不過偶爾會看到威爾森先生所寫的文章或書評,通常會出現在學術期刊上,不然就是看到他的新書介紹。

威爾森先生卒於一九七一年六月,比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晚幾天過世,享年八十六歲。隔年,他的遺孀整理檔案時,發現一本打好的稿子,威爾森先生題為《一個信徒的出走》。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威爾森師母並不知道她先生寫了這麼一本書。除了彼得本人以外,似乎也沒有人知道有這本稿子。雖然本書第一章威爾森先生就聲明打算將其付梓,我卻找不到他跟出版商聯絡的隻言片語,原因不明。也許他覺得故事內容牽涉太多隱私,除非事隔多年,否則不適合出版;也許他一直不滿意他的作品,因為打字稿上面幾乎每一頁都滿是用鉛筆塗改的痕跡。

一九七二年十月,威爾森師母來信,問我願不願意讀其先夫的書,再坦白告訴她該不該拿去出版。我讀著讀著,不由得百感交集。威爾森先生述說他跟彼得奇妙的友誼,從很多方面來說,外人難以理解(至少我不了解)。字裡行間所展現出來的威爾森先生,比我印象中的還要古板、迂腐,更堅持己見。有時候,他談起神學來冗長而雜亂無章,乏味而帶有偏見,令人心生厭惡,特別是講巴特(karl barth)神學的時候。我是一九三○年代認識彼得的,他不像威爾森先生書上所塑造的那樣直率、誠實。威爾森師母本來嫵媚、活潑,奇怪的是,書中卻著墨不多。威爾森先生可能認為,深入而巨細靡遺描寫自己的太太是不得體的,畢竟他又不是寫小說。

照我看來,威爾森先生提到的故事都用諷刺手法呈現,包括他自己,如果真是這樣,我認為這也不是他刻意營造出來的。我相信,每一段往事和對話,他都忠於自己的回憶、按彼得和其他故事主角所描述的如實記錄下來。就算有失真的地方,想必也都可以理解。

威爾森先生磨損的手稿充斥著潦草的筆跡,修改與頁邊增添之處數以千計,如我先前提過的,這證明了他不斷努力潤飾他的文稿,讓文稿符合最新事實。可惜他沒能活著看見最近基要主義的復興、年輕一輩的基督徒奮勇直前、靈恩派熱潮、還有其古怪的審判日預言,否則他就能加上幾句簡潔有力的評論。人家也會好奇,威爾森知道了百老匯生意人利用耶穌的一生大作文章以後,究竟會怎麼說。好幾世紀以來的堅固磐石,在我耳中聽來頗為誇張。威爾森先生到底喜不喜歡「萬世巨星耶穌基督」,或是全然漠不關心,這很難說。

還有最新的新教時尚,就是「盼望神學」。彷彿盼望是基督教信仰最近才提倡似的!我有時候很好奇,威爾森先生若看到近來新教強調唱詩跳舞、嘻笑作樂,耶穌成了歷史上的超級偉大小丑,釘十字架成了一大喜劇,在耶路撒冷古城外的山上上演,燈光、音效一應俱全(見寇克斯〔Harvey Cox〕《愚人節》、基恩〔Sam Keen〕《起舞的上帝》,其他十幾本最近出版的書也有類似情節),不知道他會作何感想。我們都知道,新約沒有任何一處提到耶穌微笑或大笑。我現在寫這篇序的時候,讀者還可以買到「耶穌腕錶」,錶面是救主咧開嘴的笑臉(這錶有兩種款式,一個是白人救主,一個是黑人救主),還有會旋轉的紅心。

表面上看來,《一個信徒的出走》寫的是一個年輕人的故事,他始終不相信老人所信的無神論。實際上,要怎麼看待我們存在的奧秘,有兩種主張,這兩種對立觀點的衝突產生了矛盾信念的複雜對比。威爾森先生或許不完全明白,他所探討的主題比他想像的更深奧、更久遠、更永恆。早在人類伊始,無神論與有神論之爭就已經存在;很難想像千年以後,我們的子孫會是什麼樣,但只要人類在這歷史悠久的地球上繼續存活,或在其他星球上聚居繁衍下去,無神論與有神論之爭大概就不會平息。在這極端荒謬的宇宙裡,把我們跟其他數十億星球會思考的生物區隔開來的,焉知不是這爭執呢?焉知這爭執不會一直延續到世界末日呢?

不過,我最好言止於此。我按著威爾森師母的要求,用最粗略的方式校訂了威爾森先生的稿子。能為本書的出版貢獻綿薄之力,是我的殊榮。

葛登能 / 一九七三年於紐約哈斯丁哈得遜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