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比小說更好看的歷史書!讀者盛讚:好看程度不輸《明朝那些事兒》。
★一部乾隆史,讓你看盡榮華富貴的假面與真相,學習為人處世的應對進退之道!
從傲視群倫的「千古第一全人」,到百年之後遭遇「十全天子骨難全」的慨歎……
乾隆皇帝擁有81.25%的滿族血統、6.25%的蒙古族血統、12.5%的漢族血統,一生呈顯多重角色。
他既是卓越高明的政治家、軍事家,資深的收藏家、涉獵廣泛的大學者,同時還是作品最多的詩人、自負的書法家。
他事母至孝、對嫡妻深情而專一,但卻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殘忍瘋狂的文字獄製造者……
本書精湛解讀乾隆性格中的不同面向,演繹普羅大眾不可不知的大道理小細節;並透過中西歷史交互對比,深度透析一代盛世的存亡玄機!
◆ 乾隆所處的十八世紀,是人類偉大歷史的轉捩點!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國經歷了產業革命的全過程。
乾隆十三年(1748),孟德斯鳩發表了名著《論法的精神》。
乾隆四十一年(1776),美國宣布獨立。
乾隆五十四年(1789),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提出「主權在民原則」。
乾隆皇帝退位後的第二年(1795),華盛頓宣布拒絕擔任第三任總統,完善了美國的民主政體。
◆ 乾隆在位六十年間,是清朝由盛而衰的關鍵時刻?!
乾隆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的皇帝,既是政治家,又是學者,同時還是詩人、旅行家和獵人。
他的性格也非常複雜——風度翩翩,常使人感覺「藹然有春風和氣」,卻又高己卑人,施政過程中經常峻烈嚴酷,刻薄寡恩;他為人節制,平生飲酒不過數杯,卻也窮奢極欲,花起錢來如沙似海。他富於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淚,有時又像野獸一樣野蠻,任戰爭中進行種族滅絕……
在眾多面孔中,政治家是他的基本面目,其最大成就是將康乾盛世推上頂峰。然而在盛世的背後卻藏匿著多重玄機,更何況,一個封閉的王朝已經埋下備遭列強凌辱的種子……
讀者好評風起雲湧
張宏傑的文筆流暢、生動,好看程度不輸於《明朝那些事兒》。
──tfkxc
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人可以用文字把歷史人物解析得如此生動。
──淳於寒曦
這本書裡的乾隆是全新的,完全令我信服地推翻了我對乾隆的看法,對清朝的看法。 沒想到乾隆是這樣的,乾隆盛世是這樣的。觸目驚心啊! 張宏傑的寫作風格發生了變化,比原來更加通俗好讀了。不知不覺中,用事實說話。
──5606560656065606
歷史很難寫,但好多寫歷史的書比小說好看。前幾年看黃仁宇,看何柄棣,看湯因比,看法國年鑑派的日常生活史,很難忘。歷史就這樣通過傑出的文字誘惑我們。
──ylj
他的乾隆和我所瞭解的乾隆真的很不一樣,看過後一個立體、鮮活的乾隆立刻站在我的面前了!
別人都說乾隆盛世很輝煌,他卻揭示了乾隆時代不為人知的虛弱、黑暗、血淋淋的另一面。
──z18231786@***.***
張先生之前的作品我沒有讀過,現在後悔不已,後悔以前怎麼沒去讀這麼好的文字……絲毫無枯燥之感,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個人認為此書中寫得最好的是第二章「大權獨攬」和第五章「盛世之巔」。這些文字令人讀了以後振奮無比,不禁稱讚好文字、好文字。強烈建議喜歡歷史的朋友不妨一讀。
──靜花榭雨
作者花了大量功夫在資料搜集和素材整理上,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數字,實則花費了大量心血。儘管如此,作者也不掉書袋,就這樣信手拈來,很自然。 作者是很有潛力成為「流行」史學家的。
──折學家
書讀多了,也挑剔了,不精采的書看不下去。張宏傑的書都看過,這本一如既往的好。
──納蘭9996
作者介紹
張宏傑
蒙古族,1972年生於遼寧。
1994年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現任職渤海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等多部作品。
* * *
張宏傑寫歷史,文字裡沒有學術腔和作家腔。思想也未被流行色所污染。它在從容儒雅的敘述裡,拷問出我們軀體裡的鬼氣。期間未嘗沒有五四的情調,在穿越歷史盲區的那一刻,沉重與快感相間,憂思和期盼雜揉。自由的閱讀與自由的書寫,使他找到了自己的園地。
──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
歷史比什麼戲劇都前衛,張宏傑寫歷史也挺前衛,有時候,前衛最接近真相。──先鋒戲劇導演‧孟京輝
很多寫史的人都是在製造傳奇和幻覺,哄得讀者眉飛色舞,而宏傑一直在打破幻覺,我為此佩服他。──新版《三國演義》總導演‧高希希
規格
ISBN:9789861371245
頁數:448,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71245
各界推薦
終於看完究竟出版的《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2010年繁體版,沈甸甸地,一方面標示著作者張宏傑豐碩的治學成果,一方面這大清帝國由盛而衰關鍵元首的一生,著實令人難受。
對比2006年聯經繁體版《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作者描人敘事既俯瞰全局又曲盡衷腸的功力,有驚人的提升。
一派典雅正經的語氣中,處處透著針砭,一掃正史的單調,又不至滑落到某些電視名嘴的流氣搞笑。
像似世間所有的局都被看穿,所有君主和其附庸、奴僕,個別與集體人格的破綻與陰影,都有前後呼應的理解。
理解,但無奈,惆悵,甚至快要悲憤了,作者又徐徐地往下說。
單看乾隆一朝,似乎已看到中國通史,中國之所以富、強、乾、亂,整個帝國家家酒,如何困死代代子孫。
更可怕的是,看二百年前清朝,有如看現代、看世界。張宏傑那種悲天憫人卻絕不鬆口濫情,周到,厲害,讓讀者一路讀下去感覺:「這,與我有關。」
當年,據說所羅門王夢見智者,說了句「能使他得意時不趾高氣揚,失意時百折不撓」的智慧語:「這,也會過去。」
讀本書卻有種足以悚然心驚的保證,在四百四十多頁中揮之不去:「這一切,不會過去。這一切,還會重演。」
多面向的人,多面向的問題,不同時間軸做出截然不同的決策,這就是人。但身繫專制帝國文化、制度、習氣多種命脈的領導,很難被期望只當個「人」。
乾隆再怎麼自封「千古第一全人」,他的戲並不完美。
他死之前數十年,帝國已談不上完美。他統治六十年後,舉行了自比超越三代的「內禪」,象徵性傳位其子嘉慶,白蓮教竟立刻鋪天蓋地造反,直到他過世都未能剿清,成為他臨終前最恨。
一個專制系統如果沒有法子靠皇帝與官僚「自我偵錯」,那就只有等到整體出現最大的亂度,自然,會有一大爆炸、一大毀滅。
未崩塌前,漫長的高壓鍋內,多少中國人就曾這樣窮過、苦過、折辱過、損毀過、絕望過、輕狂過、死難過。
看歷史,真的很難羨慕古人。看通俗歷史劇,大家卻又好像很喜歡當復古風流人物?
這時,本書可以讓你大開眼界、醍醐灌頂,原來,人真的可以站高一點,胸懷可以放廣一點,那麼你將深知:君王與奴隸都只是無可奈何的一場相逢。
台版書名副標「管理與統御的潛規則」,也許對某些人有勵志作用。
對我而言,更像滿城煙花後,萬籟俱空。
序
一言難盡的乾隆
西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
清王朝雇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絕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 * *
其實,十四世紀時,歐洲人還並不比中國人富裕多少。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並不算高,一大塊麵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讓辛苦了一天的英國農夫心滿意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歐洲人的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麵包、乳酪、少量的啤酒、醃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蔔;晚飯是麵包和乳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後,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一磅乳酪,十七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一英兩茶。
而乾隆年間的中國人吃的是什麼呢?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比較少,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還要採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十一鎊,約合三十三─四十四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三十二兩,而年支出為三十五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三兩,才能過活。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就會遭遇破產。
* * *
到達浙江沿海後,因為不熟悉中國航線,英國人請求當地總兵幫他們找一個領航員。總兵痛快地答應了。
英國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使團成員巴羅說:「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道,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妥當。」
這一幕在歐洲是不可想像的。英國人說:「總兵的專斷反映了該朝廷的法制或給予百姓的保護都不怎麼美妙。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事業有成的商人拋家離子,從事於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
這僅僅是英國人一連串吃驚的一個開始,比這更讓他們震驚的事還在後面。
在船隻行駛於內河時,英國人注意到,官員們強征大批百姓來拉纖,拉一天「約有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家的路費。這顯然是不合算的,許多人並不想要這份工資,不斷逃亡。「為了找到替手,官員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出來加入民夫隊。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生。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麼小官吏的隨從監督著,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彷彿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
* * *
英國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觸過中國人。在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檳榔嶼,「和其他我們東印度公司屬地」,中國移民的「誠實跟他們的溫順和勤奮一樣出色……在那些地方,他們的發明創造和聰敏似乎也跟學習模仿的精確一樣出色」。然而來到中國,他們卻發現生活在自己國家裡的中國人遠沒有海外中國人那樣活潑自然,也缺乏創造力。他們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更膽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對公眾事物漠不關心。
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巴羅說,「雖然這一帶有不少船隻在行駛,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裡掙扎的人……勸說我們船上的人開過去援救也得不到回應。不錯,我們當時船速是一小時七英里,這居然就成了他們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確信這些不幸的傢伙中有幾個一定是喪命了。」
英國人分析說,這種民族性格是統治者精心塑造的結果:「就現政權(滿清)而言,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