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S0600017

無痛退休:戰勝年改、對抗通膨,活到90歲也不怕的實用理財術

出版日 2018-10-01
定價 $330
優惠價 79折 $261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 試閱

內容簡介

錢不夠用的時代如何退休?
面對通膨,你現在的錢不是你的錢!
年金改革上路,本書教你活到老花到老,
無論年金改革怎麼變,都能從容登出工作,安心退休!
年金、投資、信託、繼承等,40歲起,必須知道的財富累積術,
高齡少子化,這樣規畫你的長壽人生,賺飽退休金,養錢防老。

■拒當下流老人!利用時間複利預約不為錢煩惱的老後
■落實財務自由!觀念、準備、工具三管齊下,財務顧問到你家
■提早享受退休生活!只需工作到錢存夠,不需做到做不動
■工作與退休無縫接軌!除了存錢,完整規畫退休生活四面向

退休計畫不是未來式,及早規畫,理出千萬退休金,享受人生下半場!

退休規畫需要全方位完整考量,不該只著眼在錢多少的問題,還有醫療、老年看護、通膨等問題也需要一併考慮。本書為你量身打造,領你評估退休規畫四面向:財務、健康、生活型態、心理社會,並導正退休準備的迷思:

■離退休還很久,先存子女教育基金比較重要?
■等有錢再來投資?永遠不會有最好的存錢時機?
■股票、不動產投資效益較高,不需要退休規畫?
■平日花費就很省,退休後會更省?
■退休後只要顧好自己就好了?
■退休後投資資產只要維持債券的部位就穩當了?
■退休後只要有全民健保就夠了?

你需要及早知道的退休資訊及準備:

■到底該準備多少退休金?一般勞工可領到哪些退休金?
■現代人該有的退休計畫:安養信託加老年看護
■「三桶水」配置退休金用途及退休生活安排
■勞保到底會不會倒,你的退休金會不會領不到?
■退休金要怎麼運用,才能每年都有生活費可用?
■公教年金、勞工退休金不足的部分,該怎麼補足?
■投資ETF、基金、投資型保險及信託、遺產贈與等如何規畫?

◆各界推薦

FPAT社團法人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理事長/國泰金控總經理 李長庚

新光投信投資暨行銷專案總監 呂忠達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黃崇哲

中廣《理財生活通》節目主持人/財經作家 夏韻芬

專業好評推薦

作者簡介
廖義榮 Taylor

好生活國際資訊(股)創始股東,正在創業,為建立金融界的Uber──理財電子商務平台而努力。擁有兩岸國際理財規畫認證CFP證照,專職的獨立財務顧問IFA(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er)。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看到因為金融業的資訊不對稱,消費者常常無法正確判斷投資風險而損失慘重,因此發願為推動客觀專業的獨立理財服務而努力。

曾是拎著007手提箱,在世界各地跑生意的資訊業外銷老手。現在身為獨立財務顧問,提供客戶個人與家庭財務規畫、稅務、信託、資產傳承等財務諮詢,及在企業推廣員工理財教育與諮詢。財務顧問就像醫生,先幫你診斷再開處方一樣,先了解客戶的財務現狀、財務目標等,再提供適當的解決方案或金融投資工具,以完成客戶的財務目標。因為客製化,較能符合消費者需求,在台灣算是新興行業,卻是相當有意義的工作。另身兼多家媒體理財專欄作家,如:商周財富網名人堂理財宅急便、天下未來Family財務顧問到你家、今周刊達人觀點CFP宅急便等。

網站:明智理財網 http://www.ifa-cfpsite.com
E-mail:ifa8862@gmail.com


高震宇

現職:

■FPAT社團法人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行銷推廣委員會委員暨南區代表
■TFTA社團法人臺灣金融科技協會理事

■TFPA社團法人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
■國泰人壽彰泰通訊處組訓專員

學歷: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博士候選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

經歷:
■國泰人壽教育訓練部培訓襄理
■國泰人壽南市通訊處課長
■陸家嘴國泰人壽浙江分公司市場發展部總經理暨杭州營銷部負責人
■國泰人壽新化通訊處經理

研究領域:
■遺產及贈與稅法、風險管理與保險規畫、員工福利與退休規畫、稅務規畫

專業證照: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畫顧問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S0600017
ISBN:9789861365190
256頁,25開,西翻,平裝,全彩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讓退休後的幸福生活規畫成真 李長庚

推薦序 聰明思考,紀律理財 呂忠達

作者序 退休規畫需要學習,才能自信迎接人生另一階段 廖義榮


PART1 觀念篇

1退休理財該如何規畫?

2一般勞工可領到哪些退休金?

3勞保到底會不會倒?你的退休金會不會領不到?

4退休規畫的迷思

5是否該等孩子大了再來做退休規畫?

6退休金提領策略:退休投資年金化思維

7退休生活的安排

8完整退休規畫藍圖怎麼做?

9退休只有錢的問題嗎?

10公務人員年金改革內涵介紹

PART2 準備篇

1退休支出預估:退休到底該準備多少?

2公務人員如何補足退休金缺口?

3規畫退休準備:別把高收益債基金配息當退休收入唯一來源

4跟諾貝爾經濟學家學投資策略

5建立自己的退休投資策略

6案例1:整理支出做退休規畫

7案例2:調整資產項目,提高投報率,健全退休準備

PART3 工具篇

1買ETF等於投資於一籃子證券

2ETF建構退休金規畫

3投資基金,不能不留意手續費

4基金:目標日期基金與高配息基金

5退休規畫的投保策略:退休前,退休後醫療險、殘扶險與長照

6用年金保險做退休規畫(舉例試算)

7投資型保險適合做退休規畫嗎?

8資產傳承計畫1

9資產傳承計畫2

10子女照顧信託

11退休安養信託

12公益信託

後記 現在就開始啟動幸福退休的「征途」 高震宇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讓退休後的幸福生活規畫成真

李長庚

我們無法準確預測無常多變的未來,但是只要活著一天,日子還是要過,關鍵在於同樣的一天我們要怎麼過?有沒有系統性方法可以著手規畫,讓退休生活朝著期待的軌道發展呢?

哲學家羅素對幸福的定義,可歸納成一個方程式:幸福=能力≧ 慾望,幸福可以透過動態調整平衡,讓退休後的幸福生活規畫變得可能。

人生有不同的階段與面向要關注,本書作者從現在的觀點聚焦,探討未來退休生活的財務規畫。

退休要考慮的因素繁多,並不像網路上的退休試算那麼簡單,只要輸入預估的退休後餘命年數、每月生活費、醫療保健費用、通膨率、資產報酬率……等,就可以算出你的退休財務需求。作者從觀念引導讀者做退休規畫要注意的事項和建議,以家庭經濟為核心做準備,從四個面向:財務、健康、生活型態與社會心理,逐一檢視,才不會顧此失彼,並以實際案例說明,以適當投資工具建構完整的退休規畫。

做財務規畫時,作者強調做好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和透過長時間複利效果創造收益,要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範圍的投資工具,如:保險、基金、ETF、信託……等各有擅長,每一種工具都有其優點與局限性,要從風險分散、交易成本、資訊透明、買賣方便操作靈活等角度慎選投資工具,建構退休規畫藍圖,善意提醒各種投資工具的費用要清楚,才能確保所期待的淨收益,再轉成現金流以支應退休生活所需,作者也提出多桶水的提領策略,例如以三個水桶兼顧長中短期現金流。

這些規畫可以很簡單,有財務規畫素養者自己就搞定;也可能很複雜,需要找專業理財顧問協助,作者本身是CFP持證人,大多數尋求諮詢的客戶都不熟悉退休規畫,所以作者才將退休規畫的系統性方法整理成書,對讀者學習退休規畫而言是簡明易學的工具書。

距離退休可能還有一段時間,很容易會有心理陷阱,作者以被尊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所舉出的心理陷阱並且提出對治的解方。這些心理陷阱包括:過度自信、損失厭惡、缺乏自制力、心理帳戶與沉默成本,都是長期容易讓人掉進去的陷阱。

以內政部公布的國人平均壽命在65歲法定年齡退休來推估,男性退休後平均有4,307天,女性退休後有6,716天,可以好好開展另一段沒有工作責任的新生活,問題只在於是要及早行動掌握退休後生活方式的選擇權,還是處處被沒有規畫的可能不足所制約呢?什麼時候開始做退休規畫呢?現在就從整理家庭財務狀況做起,再逐步理出退休後的生活藍圖。

孫子兵法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不管距離退休還有多久,及早行動就對了。現在是資訊爆炸時代,期盼大家一起終身學習,及早啟動退休規畫,退休後都能享受美好幸福且精彩的退休生活。

(本文作者為FPAT社團法人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理事長、國泰金控總經理)


推薦序 聰明思考,紀律理財

呂忠達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理查.塞勒教授,被讚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在其半自傳性代表作《不當行為》一書當中,提及掌握了人性,將能做出更聰明的決策。

芝加哥大學是「古典經濟學派」重鎮,「古典經濟學派」強調人的理性面,認為多數人會從理性出發做決策。然而,塞勒教授整合心理學和經濟學的「行為經濟學派」,挑戰了主流經濟學「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試圖從人的不理性面進行分析。他認為多數人的行為是基於「有限理性」,因此時常會做錯決定。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以真實人類為主體的經濟模型,才能提升決策的品質。

塞勒教授特別關心的一個議題,是為什麼許多人無法存到足夠的退休金,以致老年時陷入經濟困境,關鍵就在於「人性本懶」的特質,人們在理財時容易掉入一些心理陷阱,以及一般人找不到破解「自制力不足」的方法。

作者以他個人在實務界與學術界長年所積累的經歷,不僅深刻明白一般民眾的痛點,也透過詳盡的分析,替即將邁入老年生活的族群,建構出一條穩健的道路,確保每位讀者在正確的退休規畫觀念下,都能以穩定的經濟基礎,安心度過老後生活。

本書引領讀者評估退休規畫的四個面向:財務、健康、生活型態與心理社會,導正退休準備的迷思,更重要的是為了避免風險,提出風險管理的建言,以「安全」為主要考量,奠定成功退休規畫的基石。

此外,震宇兄鑑於社會大眾對公務人員年金制度的不了解,完整地介紹年金制度,並提出具體的規畫方法,分析各種投資方法及管道,建議讀者避免只單純以無法因應通貨膨脹風險的「存款」等投資方式來規畫。

書中可貴的部分,在於2018年公務人員調薪3%,震宇兄也針對調薪後公務人員年改退休金的計算舉實例說明。作者曾受邀於勞動部演講,其主題就是「公務人員年金改革下的退休規畫」,公務人員對於年改的內涵,有高度的動機想要了解,也期待本書能夠有效幫助公務人員做好退休規畫。

本書屬於入門工具書,在有限篇幅中涵蓋廣泛的內容,並運用圖表格輔助說明,簡明易懂。建議讀者可以本書的觀點做為學習的開始,與身邊親朋好友中較有經驗的人請教討論,縱使沒有財務管理基礎的人,也可以循序漸進,逐漸規畫與掌握自己的經濟生活。最後祝福大家都能聰明思考,紀律理財,輕鬆享受老年人生!

(本文作者為新光投信投資暨行銷專案總監、台灣金融研訓院大陸金融業務顧問暨菁英講座)


作者序 退休規畫需要學習,才能自信迎接人生另一階段

廖義榮

談到退休,你會有什麼感覺:信心滿滿、焦慮,還是茫然沒有頭緒?2018年又是多事之秋:軍公教人員年金改革出爐,多數人的退休金大概少3成以上。也許本來預期退休金每月有6萬的,現在變成4萬,這些少掉的退休金要從哪裡補回來,才不會影響退休生活?而且勞保年金也要開始討論如何改了,這些事對所有人來說,可能都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大家的退休金都要減少了。身為一個獨立財務顧問,在幫客戶提供財務規畫諮詢的時候,退休規畫一向是我會跟他們討論的重點項目之一。對於退休規畫這件事,多數人是沒有概念的:退休該做何準備?退休後沒有工作收入,生活費要從哪裡來?退休只有錢的問題需要準備嗎?多數人從媒體接觸到的退休相關資訊,多半只是很粗淺的:專家說,退休需要準備1,500萬元、2,000萬元,甚至更多。但這些數據怎麼算出來的?每個人對退休的需求不同,你該怎麼評估自己退休到底需要什麼?現在醫療進步,如果65歲退休後還有30年、40年的時間要過,你要如何規畫?這些考慮都指向一件事情:退休是一件需要全盤考量的事,不只是錢的問題而已,還有家庭、健康……等因素。

你會怎麼勾勒你的退休藍圖?在經濟上,你應該是財務無虞的,也就是退休後的收入可以支應退休生活所需。除此之外,你可能需要學習成長,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愜意的退休生活,退休前是否應該培養興趣嗜好,讓退休後的生活過得充實有趣?退休前,工作上的專業就這樣拋棄其實可惜,也許可用公益方式,協助年輕人創業,做創業經營輔導?退休真的不是只需要考慮錢的問題而已,需要你靜下心來,花點時間好好想一下。

實務上,多數來找我們諮詢的客戶,對於如何做退休規畫都相當陌生。透過我們的諮詢,他們學會了如何去試算需要準備多少錢才能退休,而以他們現有的投資工具:定存、基金、保險等,可以達到怎樣的投資績效,是否可以完成他們的退休目標?如果不行,如何調整等。藉由財務規畫的協助,對退休規畫會有整體概念,也比較不會過於焦慮,所以,退休規畫其實也是需要學習的。

以前大家不太關心退休這件事情,不過現在時機點不一樣了,年金改革影響了已退休及未退休的軍公教人員,而勞保年金改革如果啟動,影響層面又更廣了。但這些都指出大家普遍面臨的問題:我的退休金要從哪裡來,光靠勞保、公教保給付的退休金夠嗎?退休金不足的部分怎麼辦?也許你該及早準備,開始涉獵一些理財相關資訊,並且運用財務規畫的方式,整理出自己的財務現況:收入、支出等,知道自己可以有多少財務資源做投資、儲蓄逐步累積出一筆退休所需的準備金。

以往我雖然也在媒體專欄寫不少退休相關文章,不過跟專欄上的文章比起,本書看起來更加有系統也更深入,讓你完整了解退休相關的各個面向。也感謝高震宇先生幫忙寫有關公教年金改革等部分章節。我們盡量提供客觀、實用的資訊,希望對你的退休規畫有幫助。焦慮或逃避都不是面臨退休該做的事,透過事先的準備學習、做好完善周全的退休規畫,便能更有自信的迎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讓退休生活過得更充實自在!

看更多

試閱

退休規畫的迷思

「退休規畫?太遙遠了吧,那是30年後的事耶,等我先賺多一點錢再說。」

「退休要設立一個獨立帳戶存錢,怎麼可能?我先買房子、把小孩送出國念書再說。」

「開什麼玩笑?一年投資報酬率7%?那叫退休金規畫?我隨便買個股票一天就可以賺20%了」……

一般人沒有開始做退休準備的原因不一而足。當我們有些工作要去完成時,通常會設定最後完成的時間點:明天完成這件事、下週前做完那件事等,但很少人會把退休規畫排入人生優先處理的順序名單中,甚至可能永遠排在名單中的最後一項,你如果也是這樣,小心陷入以下這些退休規畫的迷思裡。

◎永遠不會有最好的存錢時機?

當你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可能還要繳助學貸款,這時就要你開始把部分薪水存入退休金戶頭用來做投資,在你的預算分配上看起來是非常奇怪的事,它的優先順利永遠排在最後幾名。等7、8年過去,你正好在等待升遷,在那之後換了更好的租屋、買了新車,等到下次升遷加薪時,又有新的目標:結婚、買房子……這些財務目標看起來都非常重要,且需要馬上完成,於是,開始存錢做退休規畫這件事就一直被延遲,你永遠會有新的財務目標,但你也一直在損失時間所能帶給你的「時間紅利」。

◎等有錢再來做?

沒有人規定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退休規畫,你當然也可以等到40、50歲才開始做,但這個耽擱最大的代價就是:無法利用時間所帶來的紅利效果—時間越長,每年複利增值的效果越明顯。假設立傑從25歲開始,每個月在他的退休投資帳戶存入3,788元,如果年複利報酬率7%,那他在65歲退休時將可以累積到1,000萬退休金。但曉莉到45歲才開始做退休規畫,如果報酬率一樣,她也要在65歲退休時存到1,000萬退休金,這時她必須每個月存19,085元,這樣的金額是立傑每月投資金額的5倍多。而一樣累積到1,000萬退休金,曉莉總共要投入4,580,400元,是立傑1,818,240元的2.5倍,立傑總投資金額較曉莉少,結果卻跟她一樣多,靠的就是更長時間的複利效果所帶來的時間紅利。

◎股票、不動產的投資效益比較高,不需要退休規畫?

很多人對自己的投資成效非常有自信,認為只要每天股票一次進出就賺了50%以上,或是不動產投資4、5年下來,動輒都是翻倍成長。對於固定把資金放入一個單獨的退休帳戶內,每年投資報酬率可能只有7%、8%的成長覺得不屑一顧,但這樣的結果其實是:把投資跟退休財務規畫混為一談。

退休規畫需要一個獨立帳戶來做長期性準備,它的資金應該是跟生活費、短期投資等資金分開管理,正因為是長期性的規畫,利用時間所帶來的複利效果,以較少的成本就能達到退休所需的資金準備。你可以有一部分資金是用來做股票、不動產等短期投資,但另外也應該準備一個退休規畫的獨立帳戶,持續規律的進行退休投資規畫。短期的投資與長期性的退休規畫,所需要的投資管理策略、投資標的等可能都不一樣,如果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可能會發現長時間進出股市或其他投資,最後並沒有為退休準備留下多少錢,原因可能是投資最後沒賺錢,或是即使賺到錢,錢又挪作他用了。

◎平日花費就很省,退休後會更省?

如果你平常有記帳的習慣,會很清楚自己每個月的開銷是多少。如果沒有,就應該花點時間了解每月的開銷有多少,如此一來退休後生活費的估計會比較準確。如果你不清楚要整理哪些資料,可以連結QR Code網頁下載。

退休後的花費真的會更省嗎?那可不見得!當然退休後的花費項目與額度跟現在一定有些變化,例如你的房貸可能繳清了,支出少了房貸這個項目;收入可能增加了勞退新制的退休金與勞保老年年金這兩項;因為工作而產生的開銷可能降低或甚至沒有了,例如:交通費、交際費等:但有些項目反而會增加開銷,例如:醫療費用、看護費用等。你應該對每個項目做個合理的預估,會比完全沒有概念或過度樂觀好,才不會認為退休後花費一定比現在省很多,以致忽略了退休規畫的重要性而沒有預作準備。

根據美國員工福利研究機構所發表的〈2014年退休信心調查〉(EBRI)指出,是否做退休規畫跟退休信心有很大的關係。在回答是否對以後的退休生活有信心時,回答很有信心的人中,有做退休規畫的有24%,沒做規畫的只有9%;而回答大概有信心的,有做退休規畫的有48%,沒做規畫的只有19%。可見能未雨綢繆、即早準備,讓自己不再憂慮是否可以安穩退休是相當重要的。

◎退休後只要顧好自己就好了?

也許你認為退休後只要顧好自己或是夫妻生活就好了,事實是,當你退休時,你的父母親也正好是年邁的時候,他們可能會罹患失智症或其他疾病,需要看護、醫療等,而這都是在你退休生活費之外的開銷,必須要為這部分預先做準備。

◎退休後投資資產只要維持債券的部位就好了?

有一種說法是:你的年齡就是應該持有債券的比例,例如你是65歲,你的投資資產應該有65%在債券,甚至退休後,債券就是需要全部持有的部位。不過在目前低利率的環境下,如果持有長年期債券,未來升息後將會發現,現在持有的債券已不再有吸引力。因此你的投資組合內,還是必須保持部分的投資資產是風險等級較高的投資資產,為你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率。

◎退休後只要有全民健保就夠了?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2014年失能率是全人口的3.28%,占老年人口的16.50%,2014年全人口失能人數74萬人,各年齡層的失能比率:65歲以上是7.63%,75歲以上是23.19%,而85歲以上是56.23%。老年人有可能因為失能、失智或是健康問題需要長期看護,而看護的費用並不便宜,本國看護工每月3到4萬元,如果是24小時看護,費用更是高達一個月6~9萬元,長期看護需要的器材諸如輪椅、電動床、氣墊、衛浴設備等,也都是不小的開銷。

長期看護不只是金錢上的負擔而已,據統計長期照護的對象有66%是由家人或親屬照顧,甚至必須辭去工作,擔任此照護工作,如此一來,少了薪水收入,又增加了長期照護的醫療支出,對於家人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考慮退休規畫時,要做準備的不只是退休生活費的支出而已,也許退休後交通、生活費等會降低,但是其他額外的支出:如長期看護、醫療費用等的支出卻會增加,做退休規畫時應該考量更廣泛的層面預作準備,讓自己可以過一個快樂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退休只有錢的問題嗎?

◎退休規畫四面向:財務、健康、生活型態、心理社會

依據美國勞工福利研究所(EBRI)在2009年的調查結果顯示,

人們在實際退休前6個月才首次考慮到決定退休這個問題的比例高達22%;另外僅在退休前一年才審慎考量退休問題的比例也是22%。從EBRI這份2009年調查結果中發現,人們的實際退休年齡與預期退休年齡之間出現了不吻合的現象,有28%的人調整了過去一年預定要退休的年齡。這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人們往往無法準確地預測甚或實現其本身所設定的退休年齡?學者諾爾(Knoll)在2011年的研究發現,其原因可能是人們決定退休之前,根本無從考量未來長時間的影響為何。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預期「老後」將會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並且可能存在許多無法預知的情境,如果過於輕忽而沒有嚴正以對,退休生活恐怕不堪設想。不過,就算是不希望悲觀的事情發生,若只是一味懼怕而惶惶終日,對於退休生活也沒有任何幫助,想像中的美好未來通常也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還是必須以冷靜的心態掌握實際狀況,並且預想退休後最有可能會發生哪些情況,也就是自己老後的人生究竟會如何發展,做好努力避免不好的狀況發生,一旦真的面臨這些狀況,也能以充足的心理及實質準備妥善因應。

近年來,我國退休金財政系統的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如果從經常受到民眾關注的社會安全福利政策或是退休年金制度來分析,包括退休年金的起支年齡、可以支領全額年金給付的年齡,或是自願退休人員年資與年齡合計法定指標數,可說是一種「錨定效應」0的心理現象。錨定效應相對提供了人們考慮何時要退休的年齡參考點,預定將退休者會以這個特定的參考點作為評估其選擇退休年齡的獲得與損失。

舉例說明,一般人不太可能直接衡量自己在64歲時退休會有什麼優劣,但是,相對地,他會潛意識地去比較,自己在此年齡之前退休或者更晚退休,對退休生活將造成什麼影響及得失。又例如,一般人會比較等到64歲退休時所獲得每個月的貨幣現金流量給付,與在62歲退休時所獲得的年金給付。不難發現,選擇晚些退休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是對於年金給付的增加幅度有更多了解。在探討過渡到退休生活的種種相關議題上,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平均餘命。我國平均餘命的延長將會使得何謂適足的退休所得,或是退休所得替代率的滿足點變得更加複雜,而決定退休的時間點,也無法只是考量個人的選擇,還包含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財務規畫及潛在需要,這些往往都需要經過召開家庭會議在商言商。

大多數國外研究學者都認為可以宏觀地將退休視為橫跨退休前期、退休過渡期及退休適應期三個關鍵階段所構成的一個過程,而不僅僅視為一個單一事件。正因為退休並不是屬於短期發生隨即結束的,必須正視在不同階段關心的重點也應該有所差異。例如退休前期應著重於做好規畫、釐清退休期望及工作情境;而在退休過渡階段則應強調須確認退休決定、了解配套銜接僱用制度以及處理退離相關情況;在退休之後的適應階段,則應注意退休生活的滿足、退休後心態上的調整,以及是否能維持家庭幸福感等相應課題。

在眾多國外退休研究相關文獻中,許多學者都嘗試透過階段論的觀點進行退休研究討論。兩位學者莫頓.費爾德曼(Feldman)和泰瑞.A.貝漢爾(Beehr)兩位學者在2011年的研究認為,人們決定退休的過程,在第一階段經常是採取未來取向的觀點,同時也會想像退休生活可以取代目前的工作所帶給他們的交誼活動與社會關係。接著第二階段則是採取過去取向的觀點,也就是評估他們在離開長時間所擔任的工作或是職業的意願;最後在第三階段則是考慮他們必須採取的特定行動方案,以及成功過渡到未來退休生活所必須確實掌握的相關資源。當然此三階段並非完全獨立,有些階段甚至是重疊發生的,至於整體過程需要的時間多長,通常也是因人而異。然而近年來另有研究學者提出了狀態本位的取向(status-based approach)1試圖超越過去這些不同觀點的階段論研究。

如何做好退休準備或是何時開始準備,始終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難題。實質上的準備是否充分到位、財務規畫充足與否,以及心理上的接受程度,都可視為是退休準備的一環。透過亞當斯(Adams)和羅(Rau)兩位學者在2011年的研究發現,關於退休準備是一個人步入中年之後,考慮停止繼續工作下去、減少在現有工作中的既定承諾與時間心力的投入,或者轉換至不同工作型態這段期間的規畫。

在研究中也認為退休準備有兩種組成元素,包含了過程元素及結果元素。其中的過程元素涉及了動機性的過程,包括前瞻、意圖、行動及自律等概念。例如在過程中可能會萌生意圖和生成發展未來某種狀態的心理期待,以及觸發採取相應行動來達成該想像狀態。而結果元素在概念上,則可以解釋為,取代現有工作的一種中心化的生活,直白的陳述此觀點則是將退休準備視為,倘若進入退休期間,也能與退休前從事有薪工作時一樣滿足生活各項需求的規畫。如果嘗試理解達到人們滿意的退休角色,以取代退休前從事原來工作時的生活型態,大致上可以透過四個關聯性問題來思考:第一是思考退休後要做些什麼(活動規畫)?第二是思考如何供應退休生活所需(財務規畫)?第三則是思考退休後要住在哪裡(居住規畫)?最後則是考慮與誰一起度過可能漫長的退休生活(退休生活的關係規畫)?

進入退休生活後,會發現許多層面都在發生變化,首當其衝就是無薪生活的開始。而當生活重心不再是上班下班這檔事,談論的話題也不再圍繞著升遷或是同儕競爭,退休生活儼然該重新定義。

2010年有三位學者Noone、Stephens和Alpass在其共同研究中,試著以四個不同的構面來分析退休規畫,分別為:財務構面、健康構面、生活型態構面及心理社會構面四個面向。研究中指出,大部分人在思考不同面向時,會採取相應不同的行動方案,並期望藉此擁有滿意的退休生活。

首先是在財務構面上,人們所考量的退休規畫行動方案包括對於風險性資產投資的相關了解,例如該選擇投資股票、基金或是債券及如何配置,當然也會考慮增加購買保險的種類或比例來達到目標性規畫,甚或是進入不動產市場等。接著是健康構面的規畫方案,包含是否擁有健康保險或是提高醫療相關保險給付,加入健身中心或是社區活動中心社團,建立規律運動也會成為行動方案,對於定期參加健康檢查及戒掉過去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習性,也會變得重要起來。

而在生活型態構面上的規畫,包括退休後假設需要再回到就業場域,在能力上可以被僱用的工作考量、居住環境的調整和安排、想盡一份力量做志工或是投入一直有興趣,卻囿於工作或家庭經濟而無法參與的活動等。而心理社會層面,同時也是四個面向中牽涉最廣的構面,由工作者過渡到退休者的角色定位,常常會需要一段時間來調適面對,當社會關係網絡要再一次建構,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心理建設,其中更廣泛地涵蓋金錢支出規畫、群體教育學習的參與或退休後同齡活動的籌備安排等。而實證研究也發現,退休時程的規畫包括啟動退休方案及距離退休的時間安排,相當程度地影響財務、健康及心理社會面的退休準備。三位學者Noone、Stephens和Alpass也指出,美國健康及退休研究這個全世界最大的退休研究計畫之一,使用了三個問題,包含「你曾經思考過多少次關於退休的事」「你曾經和另一半共同討論過多少次關於退休的事」以及「你曾經和你的朋友及同事討論過多少次關於退休的事」,來做為非財務與非正式的退休規畫評估分析參考。

如果能活得長壽並且隨時隨地保持精神充沛、神采奕奕,無疑是人生中一大樂事,但是從老後生活資金運用的觀點來看,長壽人生可說是充滿著各種意想不到的風險與危機。經常被討論到的預設困境,就是一旦活得長壽,期間卻不幸遇上通貨膨脹,將會導致個人及家庭儲蓄存款減少,而發生難以平衡生活開支的嚴重事態。但即使對退休生活做再萬全的預先準備,也仍然無法百分百確保退休後的生活能如退休前的設想般順利進行。無論是多麼縝密的退休規畫都有其侷限性,而退休規畫也常會因為自身的規畫經驗不豐富及心智狀態的不穩定進而提高偏差機率。

規畫的謬誤,是指一般人往往會低估完成一件事所需要的時間。而在退休規畫上時常產生規畫謬誤,則是因為低估外在客觀環境的問題,在心智上構築了過於樂觀、最佳情境的劇本。這種過於樂觀偏誤2,也可能導致低估了維持退休生活必要收入的重要性。

嚴格來說,退休從來就不單單只是錢的問題而已,需要考量的事情很多。近幾年來,財務規畫應該是所有退休準備課題中最受民眾重視的部分,甚至必須從整個家庭的財務報表進行整體性評估。而何時需要開始著手進行退休準備、個人金融知識或是財務素養的累積養成、退休後的收入來源及資源整合、專家或財務顧問所提供專屬財務建議案的品質、財務規畫行動方案的執行效能及可能發生的債務管理等,都是必須關切的議題。

2011年Yang和 Devaney兩位學者的研究更發現,即使僱主透過確定給付制3的退休金,例如我國的公務人員現行退休制度,係採確定給付機制,公務人員的退休金給與是由政府負最後支付保證責任,亦未能在工作的內在薪酬與退休規畫行為之間產生顯著的關聯,也就是說,研究顯示,即使民眾樂在工作也不能影響其退休規畫,這可能與確定給付制經常配合任職年資的長短來設計有關。而當認識到規畫時間所剩有限且越接近退休,民眾更可能開始進行相關退休規畫。

談完了上述退休可能會面臨的多重現象,接下來要提出實務規畫建議。首先是退休前的規畫與準備,希望大家靜下心來,好好進行家庭資源的整體評估,將家庭成員彼此掌握的財務資源條列出來,畢竟大多數的時候,退休很可能是一種回歸家庭的必經過程,況且對部分退休者而言,退休很可能是為了履行另類的照顧責任,不論是否心甘情願,當家人出現照護需求,承擔撫養責任者也會慎重考慮退休。因此,建議採取以「家庭經濟為核心」進行退休評估與退休準備,如此才是達成支持其家庭生存與其他物質生活需求、健康人生及維持正常人際活動的最基本要務。也因為這個部分至關重要,要達到全面保護家庭經濟,必須借助財務顧問的諮詢診斷,專業合格的財務顧問需要結合金融投資、保險審視、醫療給付及稅務評估和資產傳承等專業來提供規畫方案,並且要定期檢視執行的自律性與成效,必要時調整方案的內容和腳步。此類的員工協助輔導,從公私兩端協力夥伴共同構思雙贏策略,未必都要政府親力親為,或許可以透過相關實體或虛擬平臺的架構,悉心評選專家業者提供協助。其次,面對國家年金改革計畫的推行實施,上述這些攸關老後生活經濟安全、積極生活調適與充足合適的退休準備資訊,可能也得考慮儘早透過超越時空限制的網際網路環境和發達的社群媒體整合提供。

註釋:

1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或focalism),心理學名詞,是認知偏差的一種。

2此研究取向係參考Helms用來研究種族認同發展的架構,從縮減(retrenchment)、探索(exploration)、嘗試(try-out)、進入(involvement)、再考慮(reconsideration)及離開(exiting)六種狀態來詮釋退休。認為退休難以明確的階段來理解,而可能是許多狀態並存的現象。

3樂觀偏誤(optimistic bias),低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遇到不好的事。

4確定給付制(Defined BenefitPlan;DB)指雇主承諾員工於退休時,按約定之退休辦法所預訂的一定公式計算,由雇主負一切支付責任並一次或分期支付定額退休金,其金額是決定於薪資水準及服務年資;至於雇主與員工所提撥之退休基金與退休給付之金額並無必然之關係。如:公務人員退撫新、舊制退休金。

投資基金,不能不留意手續費

如果要做退休規畫,要用什麼金融工具做投資?一般投資人可以接觸到的大概有幾種:台股、基金、ETF等。而這些工具是透過不同的銷售通路做銷售:股票可以透過券商開戶做買賣,但是基金、ETF就會有幾種通路:你可能透過銀行買基金,或是透過保險公司的投資型保單購買。也可以透過網路券商平台做交易、買賣基金,其中一家是基富通證券,它是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及櫃檯買賣中心,結合34家國內外資產管理公司成立的。

你可以在網路上開戶,開完戶就可以買賣基金。這跟銀行買基金有什麼不一樣?最大的差別是所有手續都是在網路上處理,也不用面對銀行理專、保險業務員等。當然有好有壞,優點是可以挑選你需要的基金做投資,不用面對從業人員的推銷,他們因為背負業績壓力,常常是賣你當時他們在推銷的基金,而不是你需要的投資組合,缺點就是你要自己挑選基金、建立投資組合。

透過基富通買基金有一個好處是:投資成本比較少,基富通強打股票型基金手續費1.99折,債券型基金2.99折。以境外基金常見的收費,買進股票型基金3%的手續費,債券型基金1.5%的手續費,打折後會分別變成0.6%和0.4%的手續費,這會比跟銀行買划算。

投資人支付

項目 說明

申購手續費分成(%)

(依台端申購金額) 台端支付的基金申購手續費牌告為3.00%,其中本公司收取不多於3.00%。

二、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支付

項目 說明

經理費分成(%)

(依台端持有金額) 本基金經理費收入為年率1.50%, 台端持有本基金期間,本公司收取不多於年率1.00%。

銷售獎勵金(%)

(依銷售金額/定期定額開戶數) 未收取

贊助或提供產品說明會及員工教育訓練 未收取

三、其他報酬

未收取

◎基金通路報酬資訊

投資人透過本行申購共同基金,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所提供本行的通路報酬可分為兩種,說明如下:

一、投資人支付

投資人支付之申購手續費,本行將依銷售契約與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分成,該分成比例並不會對投資人的投資損益產生任何影響。

二、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支付

本項費用包括經理費分成、銷售獎勵金、贊助或提供產品說明會及員工教育訓練,皆來自於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投資人無需額外支付。

基金代碼:╳╳╳╳

基金名稱:╳╳新興市場企業債配(本基金主要係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且配息可能為本金,本基金進行配息前未先扣除應負擔之相關費用)本行銷售聯博投信「╳╳新興市場企業債配」所收取之通路報酬如下:

投資人支付

項目 說明

申購手續費分成(%)

(依台端申購金額) 台端支付的基金申購手續費牌告為3.00%,其中本公司收取不多於3.00%。

二、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支付

項目 說明

經理費分成(%)

(依台端持有金額) 本基金經理費收入為年率1.50%, 台端持有本基金期間,本公司收取不多於年率1.00%。

銷售獎勵金(%)

(依銷售金額/定期定額開戶數) 未收取

贊助或提供產品說明會及員工教育訓練 未收取

三、其他報酬

未收取

二、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支付

項目 說明

經理費分成(%)

(依台端持有金額) 本基金經理費年率為1.55%, 台端持有本基金期間,

本行收取不多於年率1%(已無條件進位到整數位)。

銷售獎勵金(%)(依銷售金額/定期定額開戶數) 本基金募集期間或本銀行2018年第3季精選基金活動期間,

╳╳投信依本行銷售金額支付獎勵金不多於0.5%。

贊助或提供產品說明會及

員工教育訓練 未達台幣2百萬元揭露門檻。

三、其他報酬:未達台幣1百萬元揭露門檻。

計算說明:

「╳╳新興市場企業債配」之申購手續費2%、經理費1.55%,本行銷售之申購手續費分成不多於2%、經理費分成不多於1%,及╳╳投信提供之銷售獎勵金不多於0.5%。故台端每投資100,000元於「╳╳新興市場企業債配」,本行每年收取之通路報酬如下:

由台端所支付之2,000元申購手續費中收取不多於2,000元(100,000 × 2%=2,000元)

╳╳投信支付:

■台端持有本基金期間之經理費分成:不多於1,000元(100,000 × 1%=1,000元)

■銷售獎勵金:不多於500元(100,000 × 0.5%=500元)

你有看出差異在哪裡嗎?基富通並沒有收取銷售獎勵金,及贊助或提供產品說明會與員工教育訓練的費用。這些費用是做什麼的?那就是基金公司提供給通路的,意思是說銀行賣你基金,除了收你手續費外,基金公司還要付給銀行這些費用:理專的獎勵、出國旅遊等,就是從這些費用支出的。

投資基金所要支出的成本有一次性的費用,如:申購手續費、贖回時的信託管理費等,也有些是持續性的成本,只要你持有該基金,就要一直支付,其中包括:經理費、銷售獎勵金、贊助通路的獎勵金等持續性費用。

這家銀行的資料滿耐人尋味的,它把費用分成以下兩種:

1.投資人支付:投資人支付之申購手續費,本行將依銷售契約與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分成,該分成比例並不會對投資人的投資損益產生任何影響。

2.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支付:本項費用包括經理費、銷售獎勵金、贊助或提供產品說明會及員工教育訓練,皆來自於基金公司(或總代理人/境外基金機構),投資人無需額外支付。

它讓投資人以為他支付的成本只有申購手續費,其他的經理費、銷售獎勵金等,都是投信或基金公司付的,投資人不用負擔。事實上這是掩耳盜鈴的把戲,這些費用其實全部都是投資人出的,它就是會影響你的投資報酬率。

舉例:假設基金公司發行了一檔基金,有1萬個投資人,每個人投資了1,000美金。如果都是從銀行購買的,申購手續費3%,銀行收走了30美金,這基金總共是970萬美金。基金公司就從這970萬拿出經理費等內扣的費用,再把它的一部分拿給銀行,這樣你會認為這個錢是基金公司出的嗎?不是啊!那明明就是從970萬裡面拿出來的,沒錯!那就是你投資的錢,所以,不要相信「投資人無需額外支付」這句話,那不是真的。

這些費用的多寡到底跟你的投資有何關係?當然大有關係,假設基金公司今年從這檔基金內拿出3%的內扣費用,這970萬的錢就減少了29.1萬美金,變成940.9萬,你基金的淨值每單位本來是970美金,現在淨值已經變成是940.9美金,淨值下跌了。

所以為什麼做基金投資時,必須留意一下基金投資的成本手續費等,各種成本越低,投資報酬率越高。如果你每年多了2%的成本,你知道影響會有多大嗎?如果都不看其他的報酬率,只是增加了2%的成本,20年之後你的投資報酬率將會減少49%,你說它影響大不大?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