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銀行最重視的「某件事」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軟體銀行這間公司,那或許會是這句話:「以壓倒性速度攀上世界巔峰的企業。」
因為這間公司反覆挑戰史無前例的事,從而成功實現了上面這句話。舉例來說,一九九○年代設立「Yahoo!JAPAN」,展開日本國內最早的網路搜尋服務。二○○○年代投入ADSL事業,設定了打破行情的收費標準,網路寬頻服務因而一口氣於日本國內普及。
二○○八年最早在日本獨家販售iPhone,一舉改變了在那之前始終穩坐主流寶座的傳統手機市場。
最近在日本各式各樣的店面都能看到機器人「Pepper」的身影,其實它也是軟體銀行的開發成果。不久前還有許多人認為「以機器人接待顧客,這是科幻小說世界裡才會發生的事」,現在卻早已不稀奇。在眾人皆說「日本企業不容易創新」的情況下,軟體銀行為何能以如此高速接二連三展開革新事業?答案很簡單,因為軟體銀行在#可容許範圍的風險下,一一嘗試所有能嘗試的挑戰。
一般人看到的只有「展開ADSL事業,成功獲得五百萬使用者」「引爆iPhone搶購熱潮」等顯著的成功案例。如果只看新聞報導的內容,軟體銀行看起來確實很像不假思索地挑戰大型目標,而後一鼓作氣獲得成功。然而,這其中有很大的誤解。
這些結果說起來只不過是最終目標,在抵達目標前其實嘗試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且不斷累積許多小成功或失敗經驗,終於抵達大型目標的終點。耀眼成功的背後,其實是眾多失敗的累積。連我自己都數不清究竟曾在多少事業中遇到挫折。
各項事業之中也都嘗試了各式各樣不同的方式。比方說,在發展ADSL事業時,為了增加簽約會員數,我們在日本各地租下店面,豎立廣告傘,在底下發送數據機,有時只是和路過的人對上眼就發,有時和其他商品綁在一起販售,嘗試了各種方法。
iPhone的獨家銷售權也不是忽然從天上掉下來的。從開始販售的好幾年前,軟體銀行就把旗下手機與iPod綁在一起做套裝銷售,或是將軟體銀行行動通訊的商標,改成與iPod相同的「白底+銀色」等,運用了所有想得到的方法來建立軟銀與蘋果公司之間的關係。如此終於獲得史提夫.賈伯斯的信賴,獲選為蘋果公司在日本的合作夥伴。
就像這樣,軟體銀行走的路,乍看之下似乎專挑大目標、挑戰高風險,實則是在可容許範圍內累積眾多挑戰的集大成。
當然,過程中也經歷過無數失敗與挫折。不過,因為原本就是從「挑戰可容許範圍內風險」所展開的嘗試,即使失敗也不會損失太慘重,反而成為寶貴經驗,從中衍生出下個事業的計畫。可能有很多人認為「孫社長擁有優越的經營直覺,能料中下個時代即將流行的事物,一般人想模仿也模仿不來」。
事實上並非如此,孫社長也是不斷經歷各種失敗,腳踏實地步步走向成功。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孫社長毫不間斷、持續執行的就是PDCA。只不過,他在一般的PDCA上多加了一點使用上的訣竅。聽到我這樣說,可能許多人都會忍不住想:「那是在孫社長這種神級領導人帶領下的組織才能辦到的事吧?」可是不是這樣的。只要好好重視接下來我提出的三件事,無論是誰都辦得到。
①盡可能同時執行所有想到的計畫。
②決定好每天的目標,每天結束時確認結果並加以改善。
③無論目標或結果,都要用數字來管理。
我稱這三件事為軟體銀行三原則。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三點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將這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三原則融入PDCA中,並腳踏實地確實累積執行,正是軟體銀行成長躍進的最大祕密!
我將融入三原則後的PDCA,命名為高速PDCA。
以結果來思考,所以容易成功
「這三件事真的能改變工作的速度和結果嗎?」我想一定會有這麼懷疑的人。但是,真的會改變。
首先是「①盡可能同時執行所有想到的計畫」,讓我說明為何這麼做的原因吧。展開任何新計畫時,大部分公司都會先擬定周詳計畫,在公司內部取得「這麼做可行!」的共識後,再著手進行單一計畫。之所以進行這樣的程序,目的可以說是為了將風險減至最低。
不過,結果又是如何呢?大部分情況都是計畫進行不順利,觸礁後再次思考另一個方法。失敗的原因,乃是由於我們做出「這樣可行」的判斷時,依據的基準往往是過去的經驗。決定開發新客戶時,十年前活躍於業務第一線的人會給這樣的建議:「業務最重要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不要只打電話或傳真,要先親自登門拜訪對方,看著對方的臉說話,絕對不能只寄電子郵件。」真的是這樣嗎?在網路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有什麼理由不使用電子郵件?說不定也有除了電子郵件外不接受其他聯絡管道的人啊!
太依賴過去的經驗,反而會增加風險。許多公司都陷入同樣困境了吧?相較之下,軟體銀行在展開什麼新計畫時,會一邊立刻找方法執行,一邊修正改善。
「開發新客戶原本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想用與過去相同的方法獲得新客戶更不容易。第一步是以取得對方願意當面會談的同意為優先要務,找出確實可行的方法吧。」「首先是聯繫對方的方式,有直接登門造訪、打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和書信五種方法。全部嘗試看看,找出最容易取得同意的方法。」「若五種方法都試過了,結果發現傳真最容易取得對方同意,那下次請在傳真內容上多下點工夫吧。」
如上所述,逐一執行所有想到的方法,從中找出最有效率的方式後,再將資源集中投入這種方法。透過這樣的過程,即可在不依靠過去經驗法則的情形下,以分析眼前結果的方式來擬定戰略。這麼做不需要花費時間從過去龐大的案例中找尋提示,也不必針對過去案例展開議論,因此可以最快速度進行。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花太多時間擬定計畫,導致開始執行時因周遭環境與條件已經改變,使得計畫以失敗告終的下場。
每天著手改善,所以成長迅速
接著要說明的是「②決定好每天的目標,每天結束時確認結果並加以改善」。包括軟體銀行時代在內,我經手過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工作與事業,無論在哪個職場,頂尖業務和最後一名的業績差距都很大。我有個論點是這樣的:即使在同一個職場從事相同工作,有能力的人和一般人之間,最多能拉開多達三倍的差距。
那麼,這份差距是如何產生的呢?關鍵就在有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品質」上。在「Yahoo!BB」計畫中擔任客服中心負責人時,我特別強烈感受到這點。電話客服中心的工作品質,可由以下幾項指標來判斷:「一天處理的來電數」「對應一位客人所需時間」「透過促銷電話確定簽約的比例」。工作能力強的客服人員一天若能處理三十件,一般客服人員大概只能處理十件左右。能力強的客服人員即使接到客訴電話等高難度案件,也能在平均五分鐘內處理完;相對地,一般客服人員就得花上十五分鐘。
明明做的是同樣的工作,兩者之間的差異竟然如此大,還記得當初發現這點時,我真的感到非常驚訝。能力強的客服人員一定會記下自己每通電話花費的時間,確認自己一天能處理的案件數。同時,他們隨時都在思考「什麼樣的說話方式,才能縮短通話時間?」
附帶一提,同樣的道理也能完全套用在計程車司機身上。我搭計程車時,遇到對道路瞭若指掌的司機時,都會問對方:「您在公司的業績一定數一數二吧?和別人的差距是幾倍呢?」通常都會得到「大概三倍」的回應。這時若再追問:「如何拉大差距到三倍之多?」無論哪位司機給的答案都有共通之處。「因為開車時有在思考啊!幾點左右開到哪些地點會有多少客人等。只要每天花腦筋思考這些事,就能載到比別人多的乘客。」業績好的司機們,也會每天檢視自己的載客成果。
像這樣工作能力強的人,每天一定會回顧自己當天的工作內容。反過來說,只要每天改善,一般人也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果。正因軟體銀行的員工勤於持續這種「乍看之下普通的事」,所以才能快速按照計畫獲得工作成果。
使用數字判斷,所以行動準確
接下來說明的是「③無論目標或結果,都要用數字來管理」。
「這我早就已經在做了啊。」這麼想的人應該不少吧。不過仔細想想,你所謂的已經用數字管理,是否多半靠的還是直覺或經驗。在軟體銀行,若只能做到那種程度的數字管理,說的話是不會有人願意聽的。在提出某項數字時,必須用數字說明為何提出那項數字。在軟體銀行,要求的是分析到這種程度的數字管理。
舉例來說,某間藥妝店的實際銷售數字每天都不一樣。這時,負責人可能會這樣分析:「營收不好的日子多半是雨天。收入好的日子多半是晴天。」像這種程度的分析,在軟體銀行是行不通的。
「多半是雨天」這句話,就表示雨天也有營收好的時候。也可以說,即使是晴天也會有營收不好的時候。天氣或許確實會影響營收,但在仔細推論之下可知其實影響有限。如果是軟體銀行的員工,會再進一步分析雨天的什麼狀況下營收較少,什麼狀況下營收較多。一旦分析到這個地步就會明白,影響營收的其實不是下雨的日子,而是附近超市舉行特賣的日子,或是競爭對手發放折價券的日子。只要能蒐集情報到這個地步,就能針對特定日子來思考銷售對策。
以嚴謹的數字檢視原本分析時「未經深思」的事物,就能正確掌握事物的本質。這麼一來,就能採取最適當的行動。所謂正確的行動,也可說是達成目標的正確途徑,或是確定正在執行的方法是否正確的行動。數字能為人帶來動力。以數字設定目標,人們就會開始思考具體該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因為有明確的數字,就能進一步思考該擬定何種策略,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提高數字。用數字來管理目標和結果,能讓我們更快、更確實地做出成果。
鍛鍊技能①:自主思考的能力
如上所述,因為軟體銀行重視以上三件事,所以能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每當我說到這裡,總會有人說:「那是因為軟體銀行網羅了優秀的員工,所以才辦得到吧。」沒錯,軟體銀行的員工確實很優秀。可是,他們並非打從一開始就這麼優秀。剛進公司時,能力和進入其他企業的人並沒有太大差距。不只如此,過去公司裡幾乎是從其他公司跳槽過來的員工,實力參差不齊。
然而,即使是能力平庸的人,一旦在軟體銀行工作一段時間後,逐漸適應了這裡的工作風格和方式,工作表現也會跟著亮眼起來。軟體銀行的工作風格和方式,簡單來說就是「高速PDCA」,只要徹底反覆執行這套工作方式,無論個人或組織的能力都將急速提升,從而達到驚人速度的成長。
透過運作高速PDCA而養成的是什麼樣的能力呢?主要為以下五點。
①自主思考的能力。
②運用數字的能力。
③少做白工的能力。
④積極的工作意願。
⑤不畏失敗的能力。
以下將為各位說明,為什麼能養成這五種能力,又該怎麼做才能養成這五種能力。
首先是「①自主思考的能力」。在一般公司,員工不太有自主思考後採取行動的機會。幾乎所有公司的情況都是由主管或前輩擬定計畫,部下再根據計畫,一邊與上司報告、聯絡、商量,一邊執行工作。這應該是一般公司裡的情況吧。然而,一直以這種模式工作,不管過多久都培養不出思考能力。
各位知道「大榮」這家企業嗎?它曾經是日本營業額最高的超級市場。聽說大榮的創辦人中內功很喜歡巡視第一線,當上總經理和董事長之後仍不時前往賣場,對工作人員提出「某某貨架上的商品重新擺放」等瑣碎指示。當組織規模尚小時,這種具有超級領袖氣質的領導人在第一線帶領眾人的做法,確實能為現場注入活力,使組織茁壯強大。這種類型的領導人往往有精準的直覺,知道「什麼會賣、什麼不會賣」,在這樣的人帶領下,組織有一段時間會不斷成長。
問題是,當領導人帶領的已經是一個超過七萬人的巨大組織時,就不再可能掌握所有第一線發生的事。事實上,聽說中內功本人在後期也表示過「已經不理解第一線發生什麼事了。」只依賴超級領導人指示行動的組織,第一線人員無法主動對應眼前產生的變化,只能任由觸礁的船往下沉。實際上,過去曾傲視日本零售業、創下日本第一銷售量的大榮超市,經營也從一九九○年代之後開始出現困難。中內功離開經營層後,狀況更是急速衰退,最後終於淪落為經營購物商城的永旺集團的子公司。
換句話說,是部下只聽上司的指示做事,造成了大榮的衰退。部下只有在接到上司指示時才行動。這代表即使不用自己「思考」,只要按照人家說的去做,工作表現就能受到評價。就算眼前的營業額下滑了,只要沒有上司的指示就什麼也不做。大榮之所以經營不順,難道不是因為員工思考力降低的緣故嗎?我認為這麼說並不為過。
那麼,換成在軟體銀行,員工們會怎麼採取行動?假設現在軟體銀行經營一間超市。孫社長絕對不會出現在賣場,更絕對不會出言指點高麗菜和紅蘿蔔的擺放方式。如何打造店舖,第一線賣場如何運作,他都會放手交給第一線員工去做,因為親眼看到上門的客人狀況與商品出售動向的,是第一線員工。
相對地,他會分別就店舖、賣場和每樣商品,嚴格管理每天的營業數字,在這樣的管理下,員工們絞盡腦汁也要想辦法達成自己被交付的營業額數字。 「最近獨居生活的高齡長者比以前多,比起整顆高麗菜,分切出售的高麗菜銷售量更好。既然如此,就把分切出售的高麗菜放在架上明顯的位置吧。」「今天氣溫忽然下降,外帶家常菜區的生菜沙拉賣得不好呢。既然如此,多增加一些能加熱食用的燉菜類吧。」
就像這樣,每個賣場的負責人會徹底#用自己的腦袋思考#。每一位第一線工作人員都會反覆驗證「自己做的哪些事導致成功,哪些事招致失敗」,進一步思考下一次該怎麼改善,並加以實行。自主思考,主動出擊,成果也會直接反映在工作上。每天的思考與行動發揮的不是暫時性的成效,能夠實現持續性的成長,將軟體銀行的員工們改造成「會思考的人」。
鍛鍊技能②:運用數字的能力
「為什麼你答不出這個數字!」某天的幹部會議上,孫社長大發雷霆。孫社長在會議上聽取報告時,只要一有想釐清的地方,立刻會對負責的幹部提出犀利的質問。一旦對方窮於應答,立刻就會受到如上述這樣的雷霆砲轟。如果是一般公司,這種時候只要說聲「等一下請部下確認後再報告」,或許就沒事了。然而,在軟體銀行,就算貴為幹部,也非得對自己負責的第一線數字瞭若指掌不可。軟體銀行不只要求幹部說明數字,從上到下大大小小事項都是如此,第一線員工也被要求擁有具體說明數字的能力。
軟體銀行之所以如此堅持要求數字能力,乃是出於孫社長的信條。我還在軟體銀行工作時,各組織每天的營業額和新成約數等業績數字,都會做成曲線圖公布。聽說現在不只每天,甚至是時時刻刻不斷更新當下的數字以供檢視。在會議上,孫社長會看著那些數字,對員工們連番提問。
「今天新簽約的客戶件數為什麼是三千件?」「如果想增加為五千件要怎麼做?」
面對這些提問,員工們必須隨時掌握最新情報,分析數字為什麼比目標好或壞,根據數字說明原因,甚至回答下一步預備怎麼做。這是軟體銀行員工被要求具備的能力,也是軟體銀行員工們被賦予的任務。我們就是在如此特殊的環境中養成了「②運用數字的能力」。
如此徹底要求數字當然有其道理。人在思考事物時,如果不使用數字,想法容易陷入籠統,造成模稜兩可的結果。換句話說,人是沒有數字輔助就無法思考的生物。因此,軟體銀行才會這麼徹底重視用數字思考。
「那是因為軟體銀行的員工都很優秀,才能做到這種事。」或許有人會這麼想。當然,也有原本就很擅長數字的人,但那也只是少部分。原本不擅長用數字思考的人還是占大多數。尤其是文科出身的員工,數字觀念不好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即使是這樣的人,在進了軟體銀行,習慣用高速PDCA運作工作後,對數字自然而然也變得敏銳。
「想讓明天的營業額比今天增加百分之十,該怎麼做才好?」「下個月前想讓新成約客戶數的月平均數字多一百件,該改善哪裡才對?」「希望四星期後客訴件數能減少百分之三十,該怎麼做?」
像這樣,不管做什麼都養成面對數字思考的習慣,數字觀念就會變強。說到底,就我的經驗來說,數字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才能,重要的是有沒有在日常工作中特別留意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