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5100115

世界標準教養法:教出有自信、會溝通、善思考的孩子

世界標準の子育て
作者 船津徹
譯者 邱心柔
出版日 2018-10-01
定價 $300
優惠價 79折 $237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誰說教養沒有正確答案?
作者以20年美日教育現場經驗,
將全球各地的教養法,整合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已成功培育出超過4000名亞裔國際人才!

0~18歲適用的世界標準教養法
日本亞馬遜暢銷書,家長老師齊聲肯定
結合美國、英國、北歐、中國、韓國、印度、新加坡等國的教養優勢
教出會讀書、有人緣、內心堅強的孩子
˙連哈佛大學也適用──孩子該有的3項特質
˙卷末加附「教養Q&A」,解決家長最常遇到的教養困擾

作者研究世界各國的教養法、各式各樣的成功案例與失敗案例,擷取可成為教養標準的理論與方法,整合成一套完整的實踐系統。不僅榮獲世界級教材大獎,學生優異的表現,更使家長心滿意足,入學申請絡繹不絕。

˙培養孩子「自信」的3個階段
0~6歲 培養出「毫無根據的自信」

7~12歲 培養出「有根據的自信」
13~18歲 將自信化為「確信」

˙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3個階段

0~6歲 培養「語言能力」
7~12歲 培養「自行思考的能力」
13~18歲 培養「選擇的能力」

˙培養孩子「溝通能力」的3個階段
0~6歲 培養「與人交流的能力」
7~12歲 拓展人際關係的「規模」
13~18歲 「世界標準」的溝通能力

作者簡介
船津徹

明治大學經營學系畢業,先於金融公司服務,接著師事幼兒教育權威七田真,開始從事製作英語教材的工作。之後自行創業,並移居美國夏威夷州。建立了一套獨特的教育系統,可以提升英語能力、溝通能力與邏輯思考能力等。2001年於檀香山設立TLC for Kids,以校長的身分親自執教鞭,教育過的孩子累積4000名以上。許多畢業生皆進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布朗大學、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等世界各國很難考上的學校,並在國際間發光發熱。教育實績獲得肯定,夏威夷的經營者、運動選手、音樂人士和藝人紛紛帶孩子前來就讀。2015年設立加州托倫斯分校,2017年設立中國上海分校。此外,教材被美國最大的教育資源網站「OpenEd」(全美有25萬名老師加入該站)選為「最有效教材獎」第2名。

私人生活方面,他和演過美國影集《迷失》的金大賢(Daniel Dae Kim)和伊安.庫斯克(Henry Ian Cusick)等人共組樂團。透過音樂和話劇方面的事物,持續與各國一流人士交流。

譯者簡介
邱心柔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現為自由工作者。期許自己能在翻譯領域與人生之路上日益精進。認為人生就是不斷在找尋真正的自己。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5100115
ISBN:9789861755076
320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印刷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第1章「國際標準」教養法的3大條件

第一個條件「自信」

第二個條件「思考能力」

第三個條件「溝通能力」

第2章 世界各國的教育方式

瑞典對父親的育嬰假核准率是80%

˙父母親在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

美國人誇獎小孩是為了培養自立心

˙切勿毫無理由的誇獎小孩

韓國的哈佛升學率是全亞洲No.1,但退學率也是No.1

˙培養出學歷社會所缺乏的「堅強內心」

中國教育方式:「溺愛」和「壓力」並存、盛行提前教育

˙從中國教育來思考「完美主義」的癥結點

印度的數學教育不用公式,而是藉由鍛鍊「思考能力」的方式來提升實力

˙矽谷市民4個就有1個是印度人

亞洲是成績至上主義、歐美則是綜合能力主義

˙國際標準──「光會讀書是不行的」

第3章 在教養上父母常犯的7大錯誤

1跟孩子說「不要給人添麻煩」,會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2害羞的孩子、膽小的孩子共通點都是感受不到足夠的愛

3不斷對孩子使用命令、否定的語句,孩子會變得容易暴怒

4「快一點!」等催促的語句,會讓孩子變得無法承受壓力

5「兄弟姊妹一律平等」會增加家庭問題

6「一切交給學校處理」會讓孩子變得討厭讀書

7讓孩子聽到父母說另一半的「壞話」,孩子會變得交不到朋友

第4章 實踐篇 培養「自信」的3個階段

階段1 0~6歲:培養出「毫無根據的自信」

0~3歲 接納孩子可以幫助他培養毫無根據的自信

0~6歲 用肢體碰觸來傳達你的愛

1~6歲 藉由讓小孩幫忙的方式,累積他的成功經驗

階段2 7~12歲:培養出「有根據的自信」

7歲~ 當孩子上小學後,就讓他參與競爭

7歲~ 讓孩子學習那些可以發展自身「強項」的才藝

為什麼參與「讀書之外」的競爭,對於培養自信是必要的呢?

讓孩子把才藝持續學10年,發展成孩子的「特長」

階段3 13~18歲:將自信化為「確信」

從舒適圈轉往非舒適圈

放長假時讓孩子踏上旅途

長期持續一件事,培養「貫徹始終的能力」

所有年紀的共通項目

對男孩子要用鼓勵的,對女孩子則示範正確作法

第5章 實踐篇 培養「思考能力」的3個階段

階段1 0~6歲:培養「語言能力」

小孩的大腦在6歲以前便形成了90%

念圖畫書給小孩聽,會讓小孩變得愛看書

6歲以前教孩子認字,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階段2  7~12歲:培養「自行思考的能力」

增廣孩子閱讀的領域,並在孩子高年級開始透過新聞報導,訓練孩子擁有自己的見解

數學方面以「超前3學年」為目標,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讓孩子自行選擇並說明原因,培養清晰思考的習慣

階段3 13~18歲:培養「選擇的能力」

讓孩子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內心

和孩子討論問題,訓練孩子思考「為什麼?」

第6章 實踐篇 培養「溝通能力」的3個階段

階段1 0~6歲:培養「與人交流的能力」

等到孩子會說話以後,就玩「角色扮演遊戲」激發潛能

多逗孩子笑,讓孩子擁有豐富的情感表達能力

6歲以前要培養「聆聽別人說話的能力」

階段2 7~12歲:拓展人際關係的「規模」

讓孩子參加團體活動,增加交流的規模

讓孩子和大人對話、交流

演話劇是用來拓展溝通能力與語言能力最好的工具

階段3 13~18歲:「國際標準」的溝通能力

全家一起進行國際交流,接觸外國人和外國文化

讓外國留學生到家裡寄宿

給孩子到國外留學的機會

第7章 教養「問題」的解決方法

1~2歲 輕鬆應對「2歲小惡魔」的方法

2~4歲 教導孩子「禮節」時的注意事項

7歲~ 孩子學業不理想時該怎麼辦?

7歲~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電腦、手機、電玩?

10歲~ 孩子不跟父母說話,該怎麼辦?

13歲~ 青少年的叛逆期

13歲~ 如果孩子總是提不起勁,該怎麼辦?

14歲~ 關於升學和就業方向的煩惱

14歲~ 關於自我認同的問題

〈附錄〉教養Q&A

關於教養環境的問題

0~6歲的問題

7~12歲的問題

13~15歲的問題

16歲起~的問題

關於升學和就業的問題

看更多

【前言】
整合了多國特色和優勢的教養標準

「我想讓這孩子幸福!」

任何父母把剛出生的嬰兒抱在懷裡時,都會打從心底這麼期盼。自古至今,所有父母心願都是一樣的。

那麼,到底怎樣才叫「幸福」呢?

我想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但「希望小孩能度過心靈和物質上都富足的一生」「希望小孩長大後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希望小孩既能待人溫柔又能活得堅強」,這些想法肯定是大多數父母都擁有的。

本書名為《世界標準教養法》,內容是根據世界各國施行的教養方式、研究、各式各樣的成功案例與失敗案例,擷取其中適合現代和未來的教養標準的理論與方法,歸納整合為一套完整的系統後,介紹給各位讀者。

其中包括了美國、英國、北歐、中國、韓國、印度、新加坡等國,我把這些國家的教育方法彙整成一套合適的作法,也就是所謂的「混合式」教養法,本書將詳細介紹這套作法。

二十年後,我們的孩子靠什麼在社會生存?

光是過去這十幾年,社會變化便大幅加劇。

至今為止,從來沒有過資訊如此氾濫的時代,科技也不曾進步得如此神速。

以前存在的工作接二連三消失蹤影,甚至有人提出駭人的預測──「現在九十%的工作會在二十年後消失」。

雖然沒有人知道這個預測究竟是否會成真,但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那就是──未來受到國際化浪潮席捲的程度將更勝以往。

人、物品、貨幣的流動將超越國界,且流動的速度與日俱增。

好比鄰近的韓國,便是最早捲入國際化浪潮的國家。

二○○○年後,三星電子、LG電子、現代汽車等財團型企業在國際化趨勢的助長下,短時間內便躍身為國際級企業。

但與此同時,許多跟不上國際化腳步的年輕人也都被拋到了後頭。

韓國發生嚴重的就業問題,甚至有人說「就算是韓國頂尖大學畢業的人,只要英文不好就找不到工作」,年輕族群的失業人口上升。失望和不滿的氛圍在年輕人之間蔓延。

千萬不要認為這跟你沒有關係。

二十年後,現在的小孩即將步入社會,到時候企業錄用員工的方式會更加國際化,全世界的年輕人將群起競爭本地的工作,以及那些薪水更高的工作。

這就如同從前的「工業革命」和「資訊革命」一樣,當社會在邁入一個新時期的過渡期時,能適應這份變化的人、和不能適應這份變化的人之間,將形成一股「貧富差距」。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教養孩童方面只停留在各個家庭各自隨意進行的程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足以讓人指出「這就是正確答案!」。

舉例來說──

‧在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怎麼做才能養成孩子具社交能力且積極的人格特質?

‧什麼時候是「管教」孩子的正確時機?

‧應該要從幾歲開始教小孩讀書?

‧該讓孩子上補習班嗎?

‧該不該讓孩子學才藝?

‧該讓孩子參加考試嗎?

‧生第二胎後,在孩子的教養上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男孩和女孩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嗎?

‧父親和母親在養育小孩上分別扮演著何種角色?

對於這些問題,你能給出一個確切答案嗎?

本書想告訴各位的是,這些問題「都有明確的答案」。

以往的教育方式已不合時宜

大部分東方人的教育觀念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沒變,6歲以前由家庭教導「社會規範」,國小開始進入學校學習各個科目「培養學科能力」,一直以來都是採取這種簡單的作法。

然而,時代已經大幅改變了。

今後的社會將摻雜著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和資訊,小孩要在這樣的社會下生活下去,光憑社會規範和讀、寫、算數能力已經不夠了。

我早年曾任職於金融公司與幼兒教育公司,接著成立了一家製作英文教材的公司。之後移居美國,目前則在檀香山、洛杉磯和上海經營英文學校。

學生主要是來自日本、韓國、中國、印度、越南等亞洲國家的小孩。

我的學校定位為學習綜合能力的場所,除了讓孩子學習英文之外,同時也培養他們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溝通能力。

目前為止,就讀過的學生已經累計超過四千人,這些孩子日後都進入了哈佛、耶魯等國際一流大學,並任職於國際級企業,往來於世界各地。

不過,他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優秀,每個孩子都曾在「競爭」中受挫,經歷過挫折和失去信心的時期。

這個時候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就是一顆不畏艱難的「堅強的心」。堅強的心並不是孩子與生俱來就擁有的,而是根據不同的教養方式所培養出的,一種後天的能力。

那麼,具體來說應該怎麼做呢?

讓孩子活出充滿希望的人生

我在國內外的教育第一線觀察了二十多年,現在終於統整出一個答案。

本書將以學術理論為基礎,同時大量收錄了多數家長會遇到的教育問題,以及對於這些問題的處理方法等實用性的內容。

首先第1章會說明「世界標準教養法」根本的三大條件──「自信」、「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

第2章則會實際帶大家看看國內外的教育案例,讓各位了解各國教育的差異。

第3章將說明有七件「不該做的事情」。這些事情許多父母都認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卻會對小孩產生負面的影響。

第4章到第6章則進入「實踐篇」。要培養孩子的「自信」、「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實際上到底該怎麼做呢?我將按年齡分成幼兒期(0歲~6歲)、小學生(7歲~12歲)、中學生(13歲~18歲)等三階段,帶領各位逐步看看各個階段父母親該做哪些事情。

最後第7章則分享許多父母在實踐世界標準教養法時,經常遇到的「教養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

此外,本書最後一部分Q&A收錄了許多家長向我提出的問題。

本書目的並不是要把小孩培養成精英。

無論未來的環境發展成怎樣,我們都盼望孩子都能活得堅強,懷抱希望活出自己的人生。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究竟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本書的內容毫無遺漏的滿載了其中的作法。

如果你希望檢視自己一直以來的教育方式正確與否,或是希望從今以後能用更好的方式教育小孩,敬請閱讀本書。

看更多

試閱

第1章「世界標準教養法」的三大條件

教養上究竟該以提升哪種能力為目標?簡單來說,共有三大必須要素,分別是「自信」「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那麼,為什麼這三大條件是必要的呢?以下將個別進行簡單介紹。

條件一:自信

教養的重點,九成在於能否培養出孩子的自信

這三個條件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只要能增強小孩的「自信」,教育就成功了九十%,即使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

若是擁有「我辦得到!」的這股自信,就會造就出堅韌的內心。不論環境如何變化也不會感到灰心喪氣,還能將挫折化為墊腳石。

至於性格方面,堅信「我辦得到!」的孩子,在讀書、運動、人際關係上也會形成積極正向的性格。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不會害怕挑戰全新的環境,渾身充滿著「勇氣」和「毅力」。

但是,在重視群體秩序和禮貌的國家裡,要培養出這股自信卻有其困難度。

自信的泉源,奠基於小孩憑藉自身意志完成一件事情時,感受到「我用自己的力量做到了!」的成功經驗。也就是說,如果要幫助小孩培養自信,就必須尊重小孩的自主性,讓小孩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才行。

不過,東方父母在教育小孩時相當注重「不要影響到別人」「要遵守群體規範」等方面,父母不太會讓小孩自由自在做他想做的事,反而更習慣去限制小孩的行動。

大多數人將可以控制小孩行動(=充分管教小孩)的父母視為是「好的父母」,而能夠遵守群體規範的小孩則稱為是「好孩子」。這樣的文化深入了社會核心,帶給親子一股無形的壓力。

當然,教導小孩在公共場合要遵守什麼規則,以及有哪些群體規範,也是很重要的。不過,假如父母太過在意周遭眼光,不斷對孩子說「不能那樣!」「不能這樣!」,始終限制小孩的行動,那麼,在「培養小孩的自信」這一方面,結果將會很不理想。

過度干預會奪走孩子的自信

比方說,當一名兩歲小孩很努力的嘗試用杯子裝水時,父母往往會忍不住出手餵小孩喝水。當小孩自發性的嘗試某件事物時父母搶著去做,這種情況就稱為「過度干預」。

過度干預勢必會奪走小孩的幹勁,降低小孩的自信。

「想要在不借助別人力量的情況下,自己做做看」「想要自己試試看」,人類自然而然會產生這樣的欲望。假如家長因為這樣「很危險」「會弄得髒髒的」「很花時間」而從中阻攔的話,便會搶走小孩的成長機會。

這一點不論小孩長到幾歲都是一樣的。父母一定要忍住自己「想要插手、想要插嘴」的想法,在旁邊靜靜守護孩子。

想要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就必須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讓他自由行動。但另一方面,當你要管教孩子的時候,又非得限制他的行動不可。因此,家長在教養上便必須在「自由和束縛」當中取得平衡。

如果事情牽涉到孩子的性命問題,便需要出手干預。父母需要分辨什麼程度的干預屬於必要的,什麼程度又算是過度干預,注意不要摧毀孩子的幹勁(具體的判斷方式會在第4章「實踐篇」開始提到)。

一般而言,歐美父母對小孩的行動會採取寬容的態度。只要是小孩抱持著「我想自己做做看」「我想自己試試看」的想法而出於自發性的行動,那麼,就算弄髒衣服、弄濕鞋子、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父母也不會說「不行!」來制止孩子,而是在一旁守護著孩子。

歐美的父母除了會讓小孩自由行動之外,當他們看到小孩成功了一小步,也不會忘記誇獎一番。

當孩子會自己扣釦子了,他們會說:「好棒喔!會自己扣釦子了!」稱讚小孩的成果,實際採取「讓孩子累積成功經驗」的教養方式。

對於個人主義深植的歐美社會而言,就算是年幼的小孩他們也會視為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會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願,把小孩當做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人來看待,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出孩子的「自立心」。

這當然不是要父母放任小孩不管,而是要嚴格教導孩子身為一名獨立的人,會伴隨著哪些社會責任,包括需要具備哪些禮儀和態度等。假如小孩在公共場所吵鬧,父母便會立刻帶到別處,用堅定的態度責備。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不會在眾人面前責罵小孩。

歐美的父母是在教導孩子成為一名可以獨當一面的人,讓小孩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自己控制自己的行動。

世界標準教養法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的自信。我希望各位在閱讀本書時,能先建立起這個觀念。

條件二:思考能力

學會思考能讓孩子靠自己的判斷,開拓出一條人生道路

世界標準教養法的第二個條件是培養「思考能力」。

現代社會不光在醫療和科技領域日新月異,從減肥法到育兒法也都會每天不斷出現新發現或新的研究,接二連三顛覆既有的普遍觀念。

這麼一來,人們往往會變得不知道到底該相信誰才好,這正可謂是國際化的宿命。

在一個變化劇烈的時代下,人們便需要具備自行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如果孩子不具備「思考能力」(包括分辨資訊的能力、懷疑普遍說法的能力、預測未來的能力、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反省自身思想的能力等),那麼,恐怕一生便會被泛濫的資訊和社會變化耍得團團轉。

至於工作方面也一樣,「努力讀書,上個好大學、到一間好公司上班」這種想法已經漸漸不適用了。事實上,從前大部分人都認為大公司是相當「穩定」的,但現在卻也會在轉瞬間垮掉或是被外資收購。

谷歌創辦人賴利.佩吉指出「二十年後,現在絕大多數的工作都會被機器取代」。另外,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提出警告「不具有創造性的工作會被科技所取代,大家要對這樣的未來有所警覺」。

孩子們必須能夠憑藉自身的力量開拓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在既有的價值觀和既有的觀念當中。

孩子們需要能了解自己的優點,知道自己想要活出怎樣的人生,以及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應該如何付諸實行。而這就需要具備「思考能力」。

最重要的不是那些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而是那些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然而,現今的學校教育並不會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至今學校教育的主流依然停留在灌輸知識,以及教導學生如何去解開那些有正確答案的題目。

知識固然重要,但現在這個時代只要手上有一支智慧型手機,任何人都能輕鬆獲得知識。現在更應該重視的反而是「思考能力」,去思考該如何活用知識、該怎麼解決那些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學校教育所教導的那些,能用數值加以評量的知識和技術稱為「硬能力」。相反的,那些無法明確數值化的技術或能力則稱為「軟能力」。也就是說,邏輯思考、分析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是很難用「OX式考試」來評量的能力。

目前世界各國的學校教育正不斷轉向於以「軟能力」為主。人們現在認為學校最重要的工作並不在於教授看課本就能知道的那些知識,而是在教導學生思考的能力,想辦法解決那些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是藉著培養學生「硬能力」的方式,而達到了全世界頂尖的教育水準。

不過,「接下來」再這麼做可就不行了。

為了要能因應時代的變遷,並活出自由且舒適的人生,人們越來越需要具備「思考能力」了。

條件三:溝通能力

活在多元化世界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那麼,繼「自信」和「思考能力」之後,第三個條件就是「溝通能力」。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教育幾乎不會注重「溝通能力」。因為人們認為既然身處同一個國家,自然也會擁有共同的語言和價值觀,因此就不需要再另外教導孩子如何跟人溝通了。

不過,在這幾十年也出現了大幅轉變,越來越多外國人來本地觀光和工作。社會上開始出現新的思想潮流,主張應該要塑造出一個能接納多元價值的社會,認為即使一樣是本國人,也會因為所在地區、文化、年代與性別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價值觀。

這跟人們做什麼工作、居住在什麼地區無關。隨著時間經過,自然會不斷產生多元文化和多樣性的想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是缺乏溝通能力就會面臨許多障礙,像是沒辦法傳達彼此的意見、無法建立人際關係、工作無法順利進行等。

若要為人生增加更多選項,良好的溝通能力便是不可或缺的,如此一來,無論在什麼時候、身處何種環境,都有辦法和周遭的人們建立起信賴關係。

經由教導,任何孩子都能培養出良好的溝通能力

雖說如此,但其實培養溝通能力並不難。

每一項作法都很簡單,只要父母用親身示範的方式教導孩子即可。

比方說,其中一項做法便是「看著對方的眼睛笑著打招呼」。對於全世界的人們而言,笑容都是在表示「我不是什麼危險的人」,是與人溝通的基礎。

無法笑著跟人打招呼的人,便無法打進一個圈子。打不進一個圈子,便無法建立人際關係。光是無法展露笑容便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而如果是小孩的話,則會對人格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特別是融合越多文化與民族的國家,這種情形更是特別顯著。有人分析了社群網站上一億五千萬張照片後,發現笑容最多的是「巴西人」。巴西這個國家集結了多樣性的文化與民族,走在國際化的最前線(註:順帶一提,在這項研究中日本人位於最後一名)。

除此之外,教導孩子跟別人相處的規矩也是父母的職責,例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將自己的想法正確傳達給對方、把別人的話聽完等。

每天稀鬆平常的親子互動,會為孩子的溝通能力帶來巨大影響。具體的方法我將於第6章開始說明。

每個小孩都打從心底希望能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只要父母可以重視親子之間稀鬆平常的閒聊,便能大幅提升孩子的溝通能力。

小孩的成長都是透過模仿父母而來。當你仔細觀察一對親子,你會發現他們的表情、舉止、說話方式和動作,簡直是一模一樣。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能做出良好的示範,小孩也就能培養出良好的溝通能力。

重點整理:世界標準教養法的三大條件

自信

─自信是推動一切的原動力。

─減少對孩子的干預,幫助孩子累積成功經驗。

思考能力

─要是不具有思考能力,就無法因應時代的變化。

─將教育重點放在軟能力而非硬能力。

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強可以建立起優質的人際關係。

─由父母示範與人溝通的方法給孩子看。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