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感謝有你,陪我們走完「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達陣夢想。
天涯海角的每一場演出,都凝聚了所有人的愛與期盼!
我們希望鄉下孩子也能親身感受「國家劇院級的舞台劇」魅力演出!
這樣的付出,只為了換取每一個孩子臉上的純真笑容……
這是由幾個文藝老青年起頭的社會運動,卻感染了全台灣無數個心中有愛的贊助人。
最具原創力的城鄉藝術盛事,終於就要走完319鄉,是結束,也是開始……
吳念真:
從沒想過五年前某個夜晚在家裡的餐桌上,用幾張紙所描繪出來的,一個想用十年的時間去完成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天方夜譚的夢,竟然不可思議地、超乎想像地提前實現了。此刻的我只有一句話想說:何其有幸,可以和你、和孩子們、和台灣319個鄉鎮在同一個美好的夢境裡一待就是五年!因為美好,所以奢望著另一個夢想可以形成、可以一起實現的可能。
柯一正:
幾年前,李永豐找我講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下鄉,他冠冕堂皇地遊說:「創意!美學!是未來最大的競爭力。」我竟然被他洗腦。剛開始,我也不相信可以走完,真正做了以後,我卻十分有信心。參加金山那場時,看到在地居民紛紛發動捐款,自己故鄉自己顧,目睹演出時,連他們自己都感動。這些鄉鎮的觸動,都是我們發起人始料未及的。
李永豐:
這五年來,紙風車從被質疑、冷嘲熱諷,到支持、肯定,協力完成這一場史詩般的社會運動,你若問我感覺,只能說這是上天的幫忙,不是我們厲害。紙風車無需要桂冠,這五年老天把這麼多人拉進來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燃燒熱情,大家給的回報,比我們付出多,是我們要感謝台灣人民與這塊土地。
簡志忠:
我總是把自己當作和現場小朋友一樣,第一次接觸這麼大型,這麼美好的表演,這是我的第一哩路,這一晚的演出將啟發我,這個美好的記憶將陪我走向未來的人生。五年來,紙風車承蒙大家的託付,不論晴雨,無視風寒,堅持每一場都做完整彩排,我們互相勉勵,期使每一場都是最完美的演出,為的就是不能辜負這麼多贊助者的情義。
作者介紹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1992年11月,幾個知名文藝老青年一邊吃著火鍋,一邊想著要做一件不一樣的事──「搞劇場玩藝術」,他們是:創意顧問吳靜吉博士﹑電影學者徐立功、電影導演柯一正、戲劇編導羅北安,以及劇場編導李永豐等人共同策劃組成,2001年並加入資深編導吳念真。在秉持「讓風吹動,迎風向前走」的精神象徵下,結合了眾多關心表演藝術及熱愛戲劇、舞蹈的人力與智慧,致力於台灣藝術環境與文化的發展。 帶著陽光般的熱情,從簡樸中激發創意,讓靈感永不停歇。1998年,這群不忘夢想的文藝老青年共同串聯成「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有專事兒童創作的「紙風車劇團」,成人劇場創作的「綠光劇團」,並設有「兒童創造力工作室」,負責兒童戲劇教育推廣,以及「表演學堂」,專門設計各梯次之肢體開發表演訓練課程。
風,讓紙風車不停地轉啊轉! 您,讓紙風車一步步向前邁進!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期盼大家為這塊土地的藝術文化盡一份心力, 圓一場你我共同的夢想!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www.paperwindmill.com.tw
規格
ISBN:9789861333908
頁數:256,開本:2,裝訂:1,isbn:9789861333908
目錄
各界推薦
序
週末,在遠方的熱鬧 / 吳念真
整整五年了,週末夜晚的家裡始終安靜、冷清,完全不若從前。
2000年秋天搬入這個全新的社區時,四十幾棟房子才住進三戶人家。
兒子高三正準備考大學,朋友說:你家在山上,一定很安靜,適合念書。
他說:「哪會啊?一到晚上地上、地下的昆蟲全都出來求偶、K歌,吵死了!」
誰知道,不久之後人聲漫了出去,壓過所有的蟲鳴鳥叫。
2001年開始在綠光做戲,家裡長形的餐桌成了會議桌,劇本雛形、演員和工作人員的決定大都在那張桌子上完成。
李永豐愛熱鬧、人來瘋,是個典型的過動兒,不到體力用盡甭想要他回家休息,於是,開會的時候他就電話不停,呼朋引眾,「落」人上山,理由都是:吳sir說,是不是朋友就看你來不來囉!
後來家裡成了眾人週末的俱樂部,少則五六人,多至二三十個人,幹嘛?就喝茶喝酒,聊天瞎說,從正經到不正經、從個人心事乃至熟人八卦。
他們都不知道「嫂子」有潔癖,只要他們一走,不管幾點,即便是已經睡過一覺的凌晨,她也一樣馬上下樓開始打理,洗杯洗盤、擦桌抹椅、吸地拖地,就連廁所的馬桶、地面乃至洗手槽都清過一遍才安心。
記得有一年紙風車基金會吃尾牙,李永豐要她講「新年新希望」,她挺認真地說:「希望明年起,你們週末在我家聚會的頻率可以低一點,因為每到星期五我都壓力好大!」
結果主持人之一的陳希聖竟然說:「真的對不起大嫂,那明年起……我們改成星期四去好了!」
「明年」起,不要說星期四,連週末也都沒人來了,因為「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已經在那個尾牙之前開始了。
每逢週末總有演出,簡志忠、柯一正和我都得輪流(或者被李永豐分配)到各演出的鄉鎮介紹主要捐助者並當面跟他們致謝。
長輩既然經常三缺一,聚會慢慢就少了,更或許是一堆老友聚會的興奮、滿足已經敵不過人在演出現場時目睹演員的辛勞、捐助者的熱情以及孩子們的笑容所帶來的感動了。
五年來,每個週末的家裡即便再寂靜、冷清,但只要七點一到,耳邊好像都會自動響起熟悉的開場音樂、孩子們認真的倒數聲,以及巫婆千篇一律的開場白:「我是一個巫婆,一個有經驗的巫婆,所以我的名字……」
於是無論在多麼低落的情緒裡,都還知道這個週末,在這個島上至少有一個角落正燈光燦爛、笑聲四起地熱鬧著,雖是在遠方,但一如在眼前。
從沒想過五年前某個夜晚在家裡的餐桌上,用幾張紙所描繪出來的,一個想用十年的時間去完成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天方夜譚的夢,竟然不可思議地、超乎想像地提前實現了。
該說的話在過去幾年中都已陸續說過,該感謝的永遠感謝不完,至於感動或感觸所有參與者必然各有不同,但我相信點點滴滴都將是記憶中重要的印記。
至於我,此刻只有一句話想說:何其有幸,可以和你、和孩子們、和台灣319個鄉鎮在同一個美好的夢境裡一待就是五年!
因為美好,所以奢望著另一個夢想可以形成、可以一起實現的可能。
* * *
孩子笑了,我們卻哭了 / 小 野
最近為了推廣文化活動或是抗爭的社會運動,我常常去到台灣許多偏遠的角落。
我在台南台江的一座靠海的大廟裡參加大廟興學的活動,面對附近的朋友們談我對於土地和家園的認同過程。我提起2006年兩件由民間發起對台灣未來影響深遠的運動,一件是年初的千里步道運動,一件是年尾的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那一年我去公共化後的中華電視公司任職,我將這兩件由民間發起的文化活動列入重要的公共議題,在華視新聞節目中有計畫的持續追蹤報導。
在大廟的演講結束後,一個爸爸帶著他兒子走到我旁邊說,他們已經看了五場紙風車的表演了,因為他們密切注意劇團會到台南各鄉鎮表演的時間。那個孩子笑了起來,很誠實地說:「你剛剛的演講我只聽得懂紙風車。」我那一刻好替紙風車的所有朋友們感到驕傲。終於,終於在台灣最偏遠的角落的小朋友們都知道台灣有「紙風車兒童劇團」了。我更加相信所有理想的實踐,除了行動、行動,還是行動,所有行動最終目的,便是換來小朋友的那一句話,和那一個笑容。
每次和小朋友們一起坐在星空下,看著台上紙風車的演員們賣力表演時,小朋友們都會笑得闔不攏嘴;尤其是到了互動時間可以加入一起玩的時候,他們簡直玩瘋了,又叫又笑又跳。我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們乾脆在原地手舞足蹈、自得其樂起來。就在這樣的時刻我都會忍不住的流下了眼淚,後來我才發現很多台上台下的工作人員也都會跟著哭。所以並不是因為我愛哭。
我問自己,當孩子們笑的時後為什麼我們會哭?其實,也是因為我們太快樂了。孩子的笑和大人的哭其實都是因為太快樂了。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我和包括吳念真和柯一正在內的一群年輕電影工作者,想為台灣電影衝出一條生路時,我在筆記本上寫著自我鼓舞的句子︰「踩平阻擋我們前進的障礙,讓後代子孫不再低頭走路。」旁邊還配上一張有許多腳掌的圖片,那是一個充滿熱情、豪氣和志氣的時代!
1992年當我離開電影界回到家開始創作童話時,一個來自蘭陵劇坊的年輕人李永豐,在吳靜吉博士的鼓勵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了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我們那群搞新電影運動的人和其他文化界的朋友們也被他的行為感動,陸續加入這個為兒童表演服務的行列,柯一正導演被推舉為基金會的董事長。在五年前當社會開始動亂不安的時刻,我們有了「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構想。
和當年我所寫那種殺氣騰騰的「踩平阻擋我們前進的障礙,讓後代子孫不再低頭走路」不同的是,這個偉大的行動綱領是「尋找願意幫助我們前進的力量,讓後代子孫充滿自信和微笑」。
孩子笑了,我們卻哭了,因為我們太快樂,因為五年後我們的心願竟‧然‧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