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0400099

人生基本功:建築師潘冀的砌磚哲學

作者 潘冀
出版日 2010-05-31
定價 $320
優惠價 79折 $253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你的抱負是什麼?你願意如何奮鬥,為你的抱負追根究柢?

 

潘冀,汲汲營營的世界裡最具正面影響力的人物
他是第一位獲得美國建築師最高榮譽的台灣人
走人少的路,需要勇氣與熱情,卻能創造屬於你的傳奇

是什麼信念,讓他兼顧理想與現實,享受成功事業與美滿家庭?
他的故事與哲學,一定能幫你少走許多冤枉路。

潘冀唯一授權出版、耗時兩年的砌磚哲學大公開!
讓你學會看到正面機會,不再只看負面問題的人生手冊!

杜明翰 世界展望會會長
周聯華 亞洲浸信會神學院院長、牧師
殷允芃 天下雜誌群董事長
張光正 商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前中原大學校長
張曉風 陽明大學教授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彭蒙惠 《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
劉兆玄 國家文化總會會長
鄭重推薦


「每天進出潘冀建築師設計的『空英』大樓,非常喜愛他為我們量身打造這個優質的空間和環境。我更欣賞的是他這個人:秉持上帝給他的核心價值和機會,那麼用心的去做每一件事。」
──《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 彭蒙惠

正當的力量,才是人生的王道!
人生不只是一場戰鬥,更是一趟有夢相隨的旅程。
為你的夢想追根究柢,一切就從基本功開始! 

潘冀,台灣唯一一位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在本書中首度公開分享成功事業與美滿家庭的背後,如何兼顧理想與現實,享受工作與生活,盡一己之力讓世界更美好!在這一段從砌磚塊到蓋教堂的人生築夢過程裡,也看到潘冀堅持把事作好的23個關鍵態度與秘訣。

【潘冀的基本功語錄,每一句都是受用一生的智慧】
* 一件不對的事,儘管大家都做,仍然是不對的事。
* 我們很難改變別人的偏見,但自身處境可以改變。
* 每一件事都能講得出道理來,就不會被說是用權力在壓迫別人。
* 每一個工作,都可以有計畫的幫自己尋找磨練的機會。
* 所有的成就都來自於基本功;而基本功來自於既深且廣的歷練。
* 把每天的生活優先順序排對,就可以讓腦筋清楚,日子順暢有效率。
* 從事每一行都需要寬廣的視野,才能出類拔萃。
* 先求有,再求好。
* 好的建築是里程碑,壞的建築是墓碑。
* 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生產工具。



作者介紹

關於建築師 潘冀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唯一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AIA)頭銜的台灣建築師。
中國民國傑出建築師。曾獲《天下雜誌》選為「影響200飛越2000」人物。行事低調,卻是台灣最具正面影響力的人之一。

21歲,成大建築系畢業,前往美國留學,同學念碩士,他選擇從大學念起。
25歲,同學還在攻讀碩士,他已經拿到萊斯大學學士和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進入紐約建築大師的事務所工作。
34歲,參與中正紀念堂競圖勇奪第一名,卻因蔣宋美齡一句話,中正紀念堂改採用第二名的設計,抱撼落選。
38歲,自行開業,只為了實現不應酬,不攀關係,不走旁門左道,憑專業就能成事的夢想。
60歲,不僅夢想成真,還主持全台最大的建築師事務所,其「快車式設計」兼顧設計美學、效率、品質,對環境親和,台積電等一流高科技大廠都委由他設計。

他相信,建築不需要個人英雄主義的大師,建築更需要團隊。
他強調,好建築不應只在乎凸顯個人風格,而應該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並創造和諧環境,服務人群。。
他認為,建築不應該是墓碑,而是里程碑。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www.jjpan.com
 
關於撰文者

藍麗娟
專職作者,寫作領域以生活美學、單車風尚、旅行等life style為主,暢銷代表作《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士。
第五屆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雜誌類首獎得主。曾任《天下雜誌》副主編、《Cheers雜誌》副主編、民視新聞部編輯,目前報導文字散見《天下雜誌》、《康健雜誌》、《cheers雜誌》、《親子天下雜誌》。

作品包括:《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夢想的騎點——跟著標哥京騎滬動》、《就溜吧!拋開一切環島去──女力單車體驗記》、《我的環台夢──劉金標的73歲自行車環島日記》、《新‧東京美學經濟》、《不上班去釀酒──葡萄園教我人生四堂課》、《開始在紐西蘭自助旅行》、《大陸工作一卡通──搶佔世界職場的教戰手冊》、《老闆為你泡咖啡》。譯作:《亞洲名牌聖教--破解奢華爆炸的密碼》。

部落格:blog.chinatimes.com/goyalan

看更多

得獎紀錄

★2011高中寒假推薦書單
 2010誠品藝術類No.6,年度選書Top5。
 博客來商業理財類Top100。金石堂心理勵志類Top50。
 誠品選書推薦。年代新聞專題報導。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0400099
ISBN:9789861333298
頁數:272,中西翻:12,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333298
看更多

各界推薦

前言
潘冀其人其事  /文  藍麗娟


他是當今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建築師之一,五十一歲便榮獲國際建築界備受敬重的榮譽: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AIA)。

他設計的真理堂屹立於台北市各色宗教建築林立的新生南路上。入夜後,漆暗的黑幕籠罩台大校園,心焦的學生與市民一時迷惑了方向。只要仰望天際,真理堂的紅色十字架與白色星點彷彿一盞來自上天的燈塔,為迷途之人照亮回家的路。他設計的埔里基督教醫院具有最佳的耐震實力,即使面臨九二一震災也依然是病患最安心的居所。

他具有國際第一流的科技廠辦設計能力,讓台積電、聯發科技、友達光電、華碩電腦的廠房快速運作生產,新竹科學園區三分之一的廠房都出自他之手,沒有他,台灣科技競爭力是否能超美趕日,成為國際第一,將是個大問號。可以說,他是最令科技企業業主放心的建築師。

一九八一年,一個誓言不追隨流俗,堅持以理想性與專業性自行開業的三十八歲年輕建築師,從零開始,辦公室只有一位秘書與一個學生助手。二十九年後的二○一○年,他不僅堅持理念、實現夢想,事務所甚至成為全台灣最大建築師事業體,員工人數也從三人躍升到兩百人以上。

他,是台灣傑出建築師,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潘冀(Joshua Jih Pan)。

潘冀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也沒有權貴家世,出身布衣的他,父親是一介公務員,母親只是家庭主婦,上有一位兄長、兩位姊姊、一位妹妹、一位弟弟。

他從師大附中、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退伍後申請獎學金赴美留學,當他的同學攻讀碩士,他卻選擇在美國建築系從大學四年級念起,寒暑假一邊修學分,一邊在事務所兼職打工;沒想到,他讀完大學與碩士時,當初一起出國留學的台灣同學有些還在念碩士。

他在美國工作十年,擔當中型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管理大任,也摸透建築的每個環節,多數台灣同學滯美不歸,他卻決定「學成下山」,回國貢獻全副功力。看似辛苦而怪異的選擇,事後證明,是一種不凡的選擇,不僅奠定了他個人扎實的基本功,也為日後台灣自信心低迷的建築產業界,開啟一線新契機。

怎麼說?三十八歲時,當他懷疑台灣建築界的流習,決心從零開始自行開業,試圖為台灣開出一條專業、不隨流俗、不走旁門左道的建築路時,周遭親友甚至岳父都擔心他會失敗而加以勸阻。

他這個嘗試沒有失敗。

他敢寫信給總統針砭時政,他勇於挑戰權威並向「民不與官鬥」的迷信說不,他追求產業界與社會進步的作為,使他每每成功將建築法規與制度推向更合理的境界。

一九九四年,五十一歲,他榮獲國際建築界重要榮譽之一,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的肯定。他得知獲獎的第一時間卻說:「送審的十件作品都是我們事務所在台灣設計的作品,這代表,台灣的建築作品也有能力跟國際平起平坐!」

他不因桂冠加冕而高調張揚,反而越加低調,力求設計與專業突破。果然,他的作品二○○一年,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館增建工程榮獲美國紐約建築師協會年度建築設計獎;二○○五年,交通大學機車停車棚獲得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金獎;二○○六年,台北真理堂全人關懷大樓獲得美國紐約州建築師協會佳作獎;二○○八年,上海群裕辦公室更獲得美國紐約州建築師協會傑出獎和第二屆《商業週刊》《建築實錄》中國獎。

除了國際大獎之外,他在兩岸所獲得的設計獎項難以計數,走進位於台北市仁愛路的事務所,兩間會議室的立櫃上擺滿了各種設計獎與業主致贈的感謝狀。但他總是淡然說:「能得獎固然高興,但是,重要的不是又得了什麼獎,重要的是,我們的設計是不是能從人出發,不只考量生活在其中的人,建築與環境的關係,還要能幫業主解決問題,不應慷業主之慨只為凸顯一己的設計風格。」

這種關懷人與環境、對業主忠誠、不彰顯個人的低調態度,也促成了潘冀的事務所成功茁壯。

一九九○年代,包括DRAM、晶圓代工、TFT-LCD等台灣科技廠商,隨著科技推陳出新與市場需求而不斷加快建廠速度,非常需要一個能與國際接軌的高效率建築設計團隊協同整合,潘冀的事務所正具有獨一無二的國際專業實力;於是,從華邦電子開始,台積電、旺宏電子、友達光電、華碩電腦、聯發科技等各科技廠商紛紛採用他的設計與顧問整合服務,一邊設計一邊建廠,設計師與工程人員在工地三百六十五天待命,不眠不休,充分展現其效率、配合度與設計美學,成為科技大廠最信賴的建築師事務所。

儘管如此,潘冀在設計時總是思索建築與人的關係:「工廠的建築尺度很大,常給人呆板的觀感,又像是個冷酷的生產機器,對環境的親和力有待加強。如何突破這種傳統設計,需想盡設計的辦法來降低廠房的壓迫感,為常常待在廠房裡的員工創造一個好的空間與歸屬感,使它對外在周遭環境更親和,更貼近自然。」

現在,事務所大團隊的人數扶搖直上,還隨台灣科技大廠進軍大陸的腳步而進駐上海、廈門與天津。台灣有上千家建築師事務所,為何惟獨他獲得科技大廠信任,還能墊高門檻,稱雄科技建築領域?

台灣有數千名建築師,為何只有他能榮獲國際建築界肯定?

他的事務所擁有上百名設計師,他如何以深厚的管理能力指揮若定,讓世界上最難管理的職業──建築設計師,能成為兼顧效率與美學的設計團隊,被媒體封為「建築界的王永慶」?

他的事務所有最低的人員流動率與最佳的福利,他運用什麼樣的理念,讓這群最優秀的資深人才甘願效力?

當他一手創辦的事業不斷成長,他為何選擇「傳賢不傳子」,將事務所擴展為聯合事務所,還能持續堅持宗教奉獻與社會改革?

答案來自於他的理念與基本功。

「對的事情就去努力。事情不對,有再多誘因都不應該去做。事情對,再困難都應該

去做。」「我覺得我沒什麼了不起的,只不過是很認真的,把來到手上的事情做好。」

潘冀輕描淡寫,彷彿武林高手,輕輕比劃兩下,勝負與高下立現。

二十九年前,他自行開業時曾說:「我自己也沒有把握,我只是單純地想知道,真正依循國外建築師做事的原則,走一條正規專業的路——純粹用建築師專業的角度做事,再加上我先前的學經歷與背景——到底做不做得通?可不可以做得開來?」

他做到了。

在台灣這講求功利、人情與關係,講求成本與利潤的商業社會中,許多人踏入社會工作、進入這流俗橫行的經濟邏輯中運轉,很難不感嘆「社會現實」與「眉角」充斥。

然而,潘冀不然。

一個充滿理想性,只想以專業成事,凡事講求合理、社會進步、不卑不亢的修正現代主義者,如何在台灣社會披荊斬棘,開出一條與國際平起平坐的成功之路?

抑制向來謙虛、低調的性格,潘冀在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肯定的十七年之後,經過出版社與筆者的數度溝通與說服之下,首度願意立於社會大眾之前,娓娓分享他的經驗。他說:「我們事務所的做法向來跟社會不太搭調。但是,或許這些年來的歷程,對社會有些正面影響,能與大家分享;如果能對社會有所啟發,也許就值得做。」

「這個社會上都是在找流行,我們剛好相反,我們訴求的是歷久彌新;一些我們想訴求的價值觀,應該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在不景氣的年代,在堅守誠實、追求理想、磨練專業、敬天愛人等普世價值觀逐漸式微的台灣社會,潘冀的人生故事提醒我們,堅持理念如黑夜裡的一柱燈塔,為鎮日奔波的迷途船隻引領方向;也別忘記築夢人生時打穩基本功的重要。

展書閱讀,你將領受他帶給我們的勇氣,有為者亦若是的夢想力與實踐力。



看更多

試閱

精彩篇章摘錄 一
為你的夢想追根究柢

那一天,我剛下課,抱著藝術史、社會學與心理學的書籍,踽踽獨行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校園。耳際忽聞熟悉的中文招呼。

「嘿!潘冀!好久不見啊!」一位台灣來的留學生叫住我。
他鄉遇故知,我駐足與他閒聊,很是高興。
聊著聊著,他瞄了一眼我手上的書,狐疑:「你不是來念建築嗎?怎麼在讀這些?」
當我說明,我正在讀建築系四年級,他好不驚訝:「我以為你留學是來攻讀研究所的,你現在從大四念起,不是很浪費時間嗎?」
我笑了笑,沒多說什麼。

不愧青春的抱負

一張臨帖與一封信,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的課業成績向來不差,求學以來,懵懵懂懂感覺對建築有興趣。高中畢業時就免試保送就讀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系,那是當時台灣唯一的建築系。

在親友同學的祝福之下,我搬進宿舍。不久,我拿起筆在桌上臨帖仿宋體字:
建築是文化的代表
歷史的象徵
科學與藝術綜合的產物
一個不到十八歲的男生,對建築有種難以言喻的熱情與抱負。

不過,想像與現實卻有落差。

大環境上,當時台灣還在努力發展基礎建設,建築被看做是工程的一環。影響所及,建築系屬於工學院,教授群也以受早期日本教育的工程背景為主,儘管有少數老師教設計,資訊仍然很缺乏。

往往,能在圖書室看見一、兩本從國外寄來的雜誌已經很不得了;偶爾有一些學長從日本或美國留學回來,被邀請回系上演講,大家都好瘋狂,等著進教室裡聽。每回一進去,教室裡早就擠得滿滿的。

我認真讀書,成績也很不錯,但坐在課堂上聽著老師講課,我心中的疑問卻似乎比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還清楚:「為什麼學了這麼多不同科目,不能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呢?它們之間的關聯在哪裡?」

這種疑問,對照我大一時臨帖的豪氣,隱約成為我腦海裡不時響起的聲音:或許我應該出國深造,解決這個心中的落差。

成大畢業,退了伍,我積極申請攻讀美國的建築研究所。

當回函一一寄抵郵箱,我每每拆開一封回信,就像是在等待他人決定我的命運:「接受」或「不接受」。

其中,有一封回信迥然不同,卻是他人等著我自己來決定我的命運。

那是來自德州休士頓萊斯大學的信。

信上說,他們對我很感興趣,但是分析我的成績單後,覺得成大建築系的課程太偏重工程,缺少人文科目,他們強調,做一名好建築師,人文素養非常重要。也因此,學校希望提供全額獎學金,讓我從大學四年級讀起,薰陶、培養人文素養。

讀完這封信,我覺得很感動。

想起大一時的那張臨帖,想起成大畢業時仍瞎子摸象般難以摸清建築的全貌,我做了一個很關鍵的人生決定:接受萊斯大學的鼓勵,從大學四年級讀起,培養自己對建築的整體概念。

融入社會,確立自信

我一心想著求學,挖掘建築的全貌,但一個從未出過國的人如我,卻惶然不知留學首先衝擊自己的,正是文化差異。

剛住進美國的大學宿舍時,我就被嚇到了。

男生宿舍是套房式的,三人或四人共住,各自擁有自己的房間,大家共用一個客廳、廁所和浴室,像一個家庭。

我一住進去,看見室友從臥房走到廁所,身上竟然一絲不掛,洗完澡出來也照樣不穿衣服走來走去,嚇了一跳,趕快躲進房間。

因為覺得尷尬,出房門前,總先打開門確認無人在外面。室友們塊頭大、身材粗壯,看到我這東方人的行為舉止覺得我是怪物,初來乍到的我,看他們同樣覺得怪。

後來跟室友聊起,才知道,原來美國男生在自己的住處不穿衣服,覺得無所謂。中學的運動課後在更衣室也是這樣,大家都習慣了。

這種「被嚇到」、衝擊原有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情況,不勝枚舉。

我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文化差異,不代表孰優孰劣,也不會降低我的自信。既然有差異,就一點一點接受它。

於是,我想辦法融入當地社會生活。

比如,我是基督徒,所以我特別挑選美國人的教會,從信仰上很快與教友打成一片,後來甚至還指揮唱詩班,一起讀聖經,一起唱詩。

漸漸地,我發現,當我不覺得不自在時,別人就不會不自在;當別人不會不自在,就會化解雙方的隔閡。就這樣,我待人接物越來越有自信,處事也更成熟。

鍛鍊思考與表達

除了生活,學校的教學方式是最大的衝擊。

設計課上,老師要求我們站出來向大家講解、推銷自己的設計。

輪到我時,我一站上台,就以台灣向來謙虛的教養方式,先對大家說:「抱歉,我的設計做得不夠好……。」

沒想到,老師馬上說:「你覺得不好,那你上台來幹嘛?」

這就是兩地教育方式的差異。

以前在台灣念建築系交設計圖,老師把圖貼在展覽室,關起門來看圖打分數。萊斯大學卻要我們把設計圖貼在牆上,自己站出去講解,讓老師與同學當著你的面進行評論。究其用意,是要學生想辦法把思考過程和想法講出來,而且,要能夠講出道理來。

我從小木訥寡言,不喜歡被當作主角,老師這種上課方式一開始讓我非常不自在。

在我出國前,家裡沒有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電話;到了美國,第一次去學生餐廳吃飯,我連倒一杯牛奶都不會,因為從來沒接觸過,不知道如何操作機器。 

建築的主體是人,我初來乍到,對於美國當時的生活方式確是陌生,這樣該怎麼設計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空間?幸好,我哥哥和嫂嫂也在美國生活,我便常常去他們家觀摩,逼自己快速吸收學習,用英文思考、溝通。

後來,在課堂上聽多了、看多了,發現美國同學的設計不見得好,卻有本事把自己講得頭頭是道。於是,我學著去思考該如何為自己的設計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如何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想法。慢慢地,培養出一點表達能力。

人文課程的教學方法也迥異於台灣。

以藝術史與建築史為例,台灣的教學方式較為刻板僵硬,照本操課,一時無法掌握全盤。在萊斯大學,老師一邊講課一邊放幻燈片,從古老的建築到文藝復興時代,解釋在當時的藝術氛圍與社會下為何衍生出這種建築,它的特點是什麼。像講故事一樣,從視覺、精神與工程上,讓學生輕鬆領會藝術與建築演變至今的脈絡,也薰陶了我的觀察力、欣賞力與藝術素養。

邏輯學使我找出因與果,對事物發展的原因追根究柢,讓我的思維更清楚。社會學幫助我蒐集與觀察社會習慣和社會行為等背景因素,對做建築設計大有助益,因為建築是在解決問題,而好的建築常常能解決社會問題。心理學則讓我看事情時更具人文關懷,挖掘表象下之事,幫助我找出建築使用者,也就是人的需求,設計出合適的建築。

老師還強調自由思考,開給我們許多指定讀物,任何主題都要提出自己的看法。

這種教學方法,貫通了我的觀察力、思考力與判斷力。至今受用。

幾乎熬不下去

那兩年,我也必須工讀賺取生活費。

四年級升五年級的暑假,我到休士頓一間小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全職上班,設計小住宅、畫施工圖。下班後趕在六點鐘前飛奔到大學去修四門課。

白天上班,每晚十點下課,回到家才煮飯、用餐,然後再熬夜讀書。有時候運氣好,室友煮了飯留一份給我,就不需要自己餓肚子下廚。週末不用上班,我終於有空洗衣服、讀書、寫報告。

一邊全職工作一邊讀書,是體力的一大負荷。

因為太疲累,到暑期中途,我幾乎覺得精神與體力都難以支撐,腦海常常傳來一絲聲音:我要不要放棄一些課?每凡周末老師要求我們讀十幾本書,下週上課交摘要時,我就覺得我熬不下去了。

我自問: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從大學念起?我還是當初那個想要追根究柢,全盤了解建築全貌的年輕人嗎?那個寫仿宋體書法的臨帖年輕人,抱負與豪情是否有所改變? 

每次超越自己一點點

既然心意不變,我必須想辦法來熬過去。

我從小即要求自己:來到手上的事情,就要把它做好。而且,如果昨天這樣做,今天就要想出比昨天更好的辦法。

比如,昨天一個小時讀三十頁書,今天我就要想辦法讀三十五頁,每次挑戰自己,比上次超越一點點。因為這樣,在這段期間,頭腦裡常常產生更新的想法、更好的方法;有了新挑戰,讀書也變得更有趣。

為了讓讀書更有效果,我還沿用中學老師教的讀書原則:不喜歡的科目讀一、兩個鐘頭後,穿插一個喜歡的科目在其中,讀完再繼續讀不喜歡的科目;精神好就讀困難的科目,疲累時讀容易的科目。這樣交錯著讀,儘管連續讀了五個鐘頭的書,我還是覺得自己獲得了休息。

咬緊牙關,那個暑假我硬是撐過來了。

成績發下來,四門課有兩門得A,一門是B,一門是C,沒有被當,出乎我意料之外。

經過了這一段,後來回頭看,讓我覺得不用再害怕有事情能難倒自己。

我重讀大四與大五,成為萊斯大學建築學士。有了這樣的基礎,接下來攻讀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時,我只花了九個月就順利取得碩士學位。

也就是說,我在美國總計花了三年讀完大學與研究所,而別人可能光讀研究所就要用上兩年或三年,我並沒有太吃虧。但這些都是我預料之外的成果。

多年前在校園裡偶遇的留學生覺得我在浪費時間、開倒車。誰知我從大學讀起,不僅更了解建築的全貌,培養了同理心、獨立思考、判斷與表達能力,也沒有比別人更慢拿到碩士學位。

而最值得珍惜的,莫過於在這段磨練中,我融入了美國人的環境、習慣、邏輯思維;我能懂得他們在講什麼,在工作時比較不會被看作是個外國人。也因為比一般留學生更能融入社會,畢業後進入事務所工作亦能很快進入狀況,擔任主管,領導同事,說服他們跟著我,按照目標做事,之後則幫助我在美國建築師事務所歷練專業中的各種面向,回國貢獻,朝著自己的目標往前走。

建築是文化的代表
歷史的象徵
科學與藝術綜合的產物
一張臨帖與一封信,曾使我扭轉自己的人生。

別管當下別人怎麼看你,重要的是,你的抱負是什麼?而你願意如何奮鬥,為你的抱負追根究柢?


<精彩篇章摘錄 二>
一邊用電一邊充電,克服瓶頸

我在事務所的辦公室裡工作時,大門敞開,這是我的習慣,任何同事有任何需要都可以隨時走進我的辦公室,找我談事情。
「叩。叩。叩。」
輕輕的敲門響起。
我抬眼一看,走進來的是所內一名表現相當傑出的年輕設計師,表情既靦腆又困惑。
「潘先生,您有空嗎?我有些事想要跟您談談。」
我們兩人在沙發坐下,這名年輕設計師緩緩抬起頭看著我,說:「是這樣的,已經有一陣子了,我覺得工作上好像碰到瓶頸,我覺得自己一直倒東西出來,卻沒有裝新東西進去,我覺得好累,卻還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我在想,是不是應該再出國念書,好好充電,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邊用電,一邊充電

不少人在職場上工作三、五年後,便會碰到瓶頸,有人成功突破,有人苦於無法突破,以為只要暫別職場請長假或出國進修,瓶頸自然能迎刃而解。

我自己也曾有類似的想法。

開業之後幾年,事務所的規模從原來的三人公司,逐漸成長為十幾人的小型事務所。這其間,一些案子執行順利,但也有很多案子並不順利,有時候我覺得太煩,覺得以前學的、可用的能力好像有點枯竭。是不是應該再出國進修?

但我並沒有馬上再出國進修,因為,一些有挑戰性的案子出現了。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中心便是一例。

當時,台灣沒有任何建築師有經驗,能夠設計出一個包含生物科技研究、實驗與試產的建築物。我接下這個案子,大量閱讀生物技術專業資料、到國外生物科技實驗室和工廠考察、學習先進的專業經驗與知識。也就是說,為了這個案子,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最尖端的國際經驗,雖然辛苦,卻將能力擴展到生物科技的領域。

這個過程使我明白,碰到工作瓶頸時,停下來出國進修並不是唯一的選擇。用手機來比喻,不應該是「電用光了,關機充電」,以為繼續升學是唯一選擇;而應該是「一邊用電,一邊充電」,不斷以新挑戰來突破瓶頸,持續充電。

持續充電有很多種方式,你可以專找大的挑戰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工作上沒有大挑戰,你也可以幫自己設定挑戰。

怎麼設定?

比如你每次都用同一種方式來處理某一件事情,結果都做得很順暢,如果下一次再做這一件事情時,你是否能試試新的、更好的方式?

現在的知識變化快速,你過去以為最好、最正確的方式,或許早就有更新更好的法子。如果你每一次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沿襲舊法,而是求新求變,就能常保能力更新。

以我自己而言,我們事務所成立動畫組,對外競圖或簡報時常常使用3D動畫,讓業主了解設計概念及建築物未來完工後的樣貌。我雖然不會作動畫,但是我至少知道新的變化,知道怎麼回事,就算不會操作,也不至於講出外行話,或在下判斷時過於離譜。

有人可能問:你是個建築師,為什麼會了解動畫?

重要的是態度。

我抱著好奇的心情、覺得「這件事情似乎很好玩」的態度來看它,想要了解它;既然我覺得好玩,去搞懂它為什麼會覺得辛苦?用這種態度去看很多事情,過程與結果都會不同。

我跟太太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工作」,周末亦然,我們想要知道某些訊息或資訊就上網查,也會看報紙、期刊和雜誌。我們很少看電視,一年打開電視機的次數可能不超過五次,因為覺得大部分電視節目很浪費時間。我們的生活過得很豐富,隨時都在學習。


不舒適感只是暫時的

所以,年輕人碰到工作瓶頸時,說要請長假或辭職出國進修,我都會勸他們再好好想想。

碰到工作瓶頸,身心難免不舒適,但你一定要告訴自己,這種不舒適是短暫的,當你克服了,功力就會增進一級。好比武俠小說中的少林武僧練功,練武、過關的時候當然不會舒服。

可是,身在其中的人該怎麼克服這種不舒適狀態?

我的答案是:就再撐一下!不要在覺得很困難,或覺得熬不過去的時候放棄,你一定要熬完了,學會了,到時候你如果還是不想做,才放棄。

學琴的過程就是一個例子。

小女兒四歲開始學小提琴,從此經歷學琴每個階段的瓶頸歷程。她剛開始學著用小提琴拉出聲音,覺得很好玩,但聲音並不悅耳,好不容易才克服。她很幸運地碰到了好的啟蒙老師。當時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時任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主任兼教授)領導台北兒童管絃樂團,我們就帶她向馬孝駿學琴。他的教學很有耐性,欣賞並鼓勵她,小女兒一步步晉級,表現越來越優秀。小學畢業之前,很多樂團獨奏的機會都是找她。

可是,後來馬孝駿覺得年紀大了,移居到法國去,小女兒只好換老師。其中有個老師對學生很嚴厲,還會摔東西,她學得很痛苦。我們夫妻倆就幫她換老師。
當時,蘇正途(現任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剛留學回國不久,小女兒改跟他學。學小提琴通常會有很多次瓶頸,蘇正途教得滿不錯,讓她能一關關克服。但後來學校的課業比較重,她就不想學了。

我們夫妻倆對她說:「妳現在只是碰到一些瓶頸,放棄了非常可惜,妳能不能試試看,練到每次上課時,蘇老師都跟妳說『很好』的境界,到那時候妳如果還是不想再學琴,妳就可以不學。假如老師說三次或五次『很好』,那天上完課,我們就買老師家附近麵包店妳喜歡的蔥花麵包給妳吃。」
她經過鼓勵,繼續撐下去。結果,有一次她去上課時,蘇老師說了十七次「很好」,讓她覺得很有成就感。這時候的她已經克服了瓶頸與不舒適的階段,當她仍然決定不要再學琴,要專心課業,我們夫妻倆也同意了。

有趣的是,雖然她停止學琴,有時候我們夫妻下班回家,在家門外就聽到她的琴聲,因為中學的課業壓力重,她為了紓解壓力就會拉拉琴;這就是克服瓶頸了。她的姊姊也是這樣,壓力大時會彈鋼琴紓壓,還自己作曲。後來到英國讀書,甚至加入學校的弦樂四重奏團,樂器對她來說已經是個能享受的工具,不再是障礙,或是件痛苦的事。

克服成長瓶頸

學琴是這樣,念書是這樣,工作上也是。不要隨便放棄,再撐一下,熬過了瓶頸,你學會了,才可以選擇放下。撐過去,你會發現沒有那麼困難。

我們事務所在過去三十年來做過將近五百個案子,裡面有各種不同的建築類型,不同的建築領域,不同的業主。我們在很多領域都有很好的表現,後來變成我們事務所的專長,這些都是同事們一起克服瓶頸而成就的。如果沒有去試,去通過那個關卡,不僅沒有權利說放棄,也提升不了專業。

比如,剛開始做生物技術中心時,我也沒有設計「發酵槽」的經驗,而其中最困難的是要聽得懂生技界人士在講什麼,不能「知其所以然」至少也要「知其然」;對生技界的事情要多少了解一些,哪些事情應該特別注意,什麼樣的錯誤不能犯,這些都必須要培養。

又比如,科技產業的進步速度非常快,國內科技公司在蓋廠房時,開出的需求隨時都在變;廠房越早完工,就越快能生產,晚一天完工,業主的損失動輒上億。

為了配合科技產業的特性,我們事務所設計科技廠房時的作業程序與一般案子完全不同。一般案子都是一個階段作完才能做下一步,比如完成設計發展階段,才能畫細部施工圖,才能作預算,再申請執照、動工、開挖、按圖施工。但在處理科技產業的案子時,則必須採取快車式設計(fast track),剛開始時先掌握廠房的規模多大、生產線的規劃等基本資料,並為了爭取時效,先將基本結構設計好,基地先開挖,再一邊做結構,一邊進行廠房的細部設計。

某指標光電廠房就是一例。廠房晚一天完工生產,業主就減少約一億的收入,科技公司蓋廠的投資向來很大,動輒數百億,建築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科技廠的建廠經費都是跟銀行貸款,每一天都有利息負擔,晚一天完工就是成本。面對這種案子,我們事務所是戰戰兢兢,跟時間賽跑。

所以,我們執行科技廠房專案的團隊成員壓力都很大,也都曾遇過工作瓶頸,但我們很幸運,許多同仁都能克服困難,順利過關。

過程中,事務所也一起通過了成長的瓶頸。

剛開始,我們都倚賴某幾位同仁做這些案子,可是後來越來越多科技廠房找我們設計,案子越來越多,這幾位有經驗的同仁不可能身兼多職。幸運的是有更多同事加入陣營,經得起磨練,一起扛下這些專案,共同克服這些關卡,最後他們都成為好手。因此,具備能與時間賽跑之專業能力的人員也越來越多,我們事務所克服了成長的瓶頸,躍為精準專業分工、兼具設計能力與效率的大型事務所。可以說,新竹科學園區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科技廠辦是由我們事務所設計的,業主包括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龍頭公司。

回顧這段歷程,我很慶幸事務所在面對每一個瓶頸時都能堅持不放棄,努力過關,提升到新的層次。

下次再碰到工作瓶頸,覺得累,覺得枯竭,覺得不順暢時,別總是想著「關機充電」;先改變態度,不要放棄,再撐一下!過了關,你就能享受成就感,有朝一日,晉級為專業領域中的武林高手。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