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你懂情緒嗎?
聆聽疾病的聲音,才能從內在開始健康
現代人生活繁忙、壓力大,每個人幾乎都日復一日的過著機械般的生活,生活中喜怒哀樂的事情太多,使得人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病痛──即使是你已經習以為常的肩頸痠痛,也是一種病。
也許你常常為此跑醫院、跟醫生抱怨,但你是否曾停下來省思: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與自己對話了呢?你了解除了疼痛與不適之外,自己的情緒是什麼嗎?其實,很多人不曾了解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這些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在潛意識裡埋下了哪些種子。
如果,你也是一個經常為大小病痛所苦的人,或許你應該試著聽看看疾病在說些什麼。過去,我們總以為疾病是一個可怕的敵人,因為它傷害我們的健康與生命,卻不知道其實早在疾病之前,無論加班、熬夜、發脾氣種種由自我出發的行為,就是對身體第一步的傷害;尤其,在壓力與情緒的處理上,我們往往選擇了忽視與自我說服,殊不知,這才是在向病魔招手,而並非它多事的走向你。
在你的一生中,也許已經生過不計其數的病──無論是影響重大的病症,或者無傷大雅的小感冒。但是你可曾想過,當你生病時,你的身體是在透過疾病來提醒你:壓力太大了!
「壓力」一詞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壓力有很多種,自然醫學講的壓力是「stress」,而不是中文壓力的「pressure」,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自然醫學的壓力泛指任何對身心有害的事物,例如氣候炎熱、工作過度、吃錯東西、缺乏睡眠、過度肥胖、空氣污染、菸、酒、毒品等。而在自然醫學的六大原則中,有兩項非常重要:第一,是全人治療;第二,是找出疾病的原因。
此外,自然醫學認為的疾病成因,不外乎下列七個方向:
1生活習慣不正常
2飲食習慣不正確
3情緒精神的壓力
4環境毒素的累積
5先天體質的差異
6外來因素的入侵
7負面能量的影響
在上述七個項目裡面,我特別注重情緒精神的壓力,因為這可說是所有疾病的根源。我們先來看一些數據:
美國衛生署統計,美國就業人口上醫院的原因,有七○~九○%跟壓力有關;美國壓力學會統計,全國每天有一百萬上班族,因為壓力而請假,每年損失約六十億美元。歐盟則統計出一半以上的員工請假,都是因為壓力症候群。
根據中央健保局統計,情緒性疾病已列入國人二十大疾病之中。不過,在我看來,所有的疾病都是壓力所引起的,因此這個統計跟國外的數據相比,其實是低估了壓力對人體的傷害。
當然,壓力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在適當的壓力下,我們的表現可以達到高峰,太少壓力則容易使人變得懶洋洋的,什麼都不想做。
不過,最糟糕的是當壓力過大,導致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正確,容易吃到錯的東西,進而導致消化不良、毒素累積。當毒素排不掉,免疫系統功能降低,細菌病毒容易入侵時,人自然就會病倒了。
因此,你還能說你的健康狀況只是身體出了毛病,與心靈及情緒沒有任何關聯嗎?
1-1 身心連結──是治病,還是醫心?
德國一位癌症醫生瑞克.基爾得.黑默(Ryke Geerd Hamer)曾提出過一份有趣的報告:他在研究過上萬名病人後發現,癌症的病史與病人的情緒其實是相關連的。這些臨床經驗告訴他,大多數得到癌症的人,在發病前的三到六個月都曾經歷過一些重大的人生變故,無論是親人過世,與摯愛的子女、伴侶交惡,或者其它令人不快的天災人禍等。於是,他推斷當人處於衝突、憤怒、哀傷等負面情緒中,卻得不到適當的抒發時,將會演變成癌細胞。
由此可證,人體健康與心情(情緒)有著莫大關連。從醫聖希波克拉底,到近代的赫尼曼醫生、巴哈醫生,都非常注重這一點。一九八○年前後,美國著名療癒師露易絲.賀(Louies L. Hay)被稱為身心連結的先驅,首先強調了正面思考有助於身體健康。不過,當時卻被認為是不科學的,因為大部分的人認為這方面的思考是來自於東方哲學,一般人往往把這樣的健康觀與是否認同鬼神及輪迴的概念連在一起。要不就相信,要不就不信,得不到具體證實。
我們都知道「身」是身體,而「心」指的又是什麼?
細胞變異會受到情緒影響
「心」不單是心臟,也是指腦內思考與全面性的情緒。國際知名的腦神經與藥劑學專家坎德絲.帕特博士(Candace Pert)透過實驗證明了我們的情緒不只和腦有關,傳導情緒反應的關鍵是神經胜(neuropeptide),而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有著情緒的接收器,會蒐集環繞的指令,細胞分裂、再生、成長、耗損或保留能量、修復及對抗感染等。
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訊息溝通,是仰賴賀爾蒙神經傳導者(neurotransmitters)與胜,這些通稱為「ligands」。而它們的角色,就是身心對話的基礎結構,在人體內負責九八%身心之間資料的傳遞。帕特博士把胜和接收器歸類為「情緒的分子」,她指出「情緒」是有形的肉體與無形的心智之間的連繫,而每一個細胞上的接收器則是情緒發生的地點。
在身體裡面,接收器根據我們生命中的經驗調整生理反應,情緒影響著分子,而分子影響到我們的感受。帕特博士特別強調,胜和接受器本身並不會產生情緒;分子本身就是情緒,而我們所處的感覺則是「當胜跟接收器結合時,所產生的能量震動」。
因此,隱藏在「感覺」底下的,就是情緒在潛意識層進行資料交換,換句話說,你的身體就是你的潛意識,因此當人能夠改變潛意識,自然就能影響身體。這也是為什麼露易絲.賀的著作,會以正面思考的句子作為讓身體恢復健康的處方。而暢銷名作《秘密》也提到一位得乳癌的女士,藉由每天重複念誦「感謝我已經好了。」(Thank you for my healing.)直到腫瘤消失為止。
人接受的字眼跟思考,會加強大腦裡面的神經鏈,進而改變身心靈的整體運作。西醫說:「健康或疾病,都是你吃出來的。」而自然醫學的看法則是:「健康與疾病,都是你吸收消化造成的。」從身心靈的全人觀來看,我們其實可以更進一步的說:「你健康與否,都是你想出來的。」換言之,你的信念創造了你的實像。
心跳頻率是身體訊息的指揮官
西方傳統思想認為情緒來自於大腦,所有的情緒只是單純一個精神上的外化現象罷了。我們現在知道,事實不是如此;在情緒生理學、壓力管理,以及心腦關係研究超過十八年的全球權威單位「心術研究院」(Institute of Heart Math)指出,心臟本身擁有獨立運作的神經系統。
這就好比心臟裡面有另外一個腦,會接收並且傳送訊息,組成大腦與心臟之間雙向的溝通管道;心臟跟大腦之間的資料傳輸不但是雙向,而且心臟傳送到大腦的訊息,遠多過大腦傳送到心臟的訊息。
心術研究院也發現,大腦的節奏會主動和心跳的節奏同步,血壓和呼吸的節奏也一樣會跟進。因此,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假設,心臟的震動頻率是身體所有訊息的總指揮官。而這些在心臟、大腦及全身之間傳導的訊息,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舉止跟感覺;混亂跟不正常的心跳,告訴大腦我們現在的狀況並不好,應該有意識的去表達,或是思考解決之道。
心跳也被情緒所影響,生氣、憤怒、憎恨、恐懼、擔心、害怕,都會造成心跳的混亂。而愛、慈悲、信心、感恩、安全感,則會產生平穩的心跳。了解這樣的關係後,你就會知道處理人的負面情緒是何等重要。
對目前的主流醫學而言,心臟只不過是一具幫浦、一個水泵;出了問題,只要更換一個適合的就好。但有趣的是,很多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案例都顯示,接受移植的人或多或少都會保有捐贈者的一些特質(像是突然想吸菸,或是偏好某些食物),有些和本身的興趣相去甚遠,連患者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
因此,心臟、心智與身體,是連結在一起的完整個體,並非隨時可以換零件跟淘汰的機器。
基因並不能決定你的疾病
有的人認為「基因」主導一切,某些人天生基因好,某些人則比較差。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適者生存。」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存活,都是源自於我們自身基因的慈悲,而主流醫學的醫療系統,以及大多數人的信念,也都是架構在進化論上。
難道,我們只能心存畏懼的活在基因的淫威底下?其實不然。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細胞生物學家暨教授──布魯斯.立普頓博士,在他的著作《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指出,基因會隨著我們的思考跟意念而改變,恐懼本身會直接影響基因,接著負面的影響我們的健康,甚至跟隨你的恐懼,自導自演出一場悲劇。
當我們把責任歸咎於基因時,就讓自己處於一個機率受害者的角色。
雖然我們必須承認,很多先天疾病的確是由基因的缺損所造成,但是這在總人口的比例畢竟是少數的。立普頓博士指出,先天基因的缺陷約占總人口的二%,因此大部分的人是基因健全的,不應生成日後那麼多的疾病。
而目前西方國家的死亡主因,例如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都已經被證實不再是由基因本身所造成,而是先天的基因及後天環境交互影響之下的產物。立普頓博士也指出,科學家總是把很多基因跟各種疾病的特徵連結在一起,卻沒有發現單一基因會導致一個特徵或疾病。
數千萬年來,我們都在基因池裡交換著基因。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種種疾病的基因,關鍵差異只是在於這些疾病的開關,到底是怎樣被開啟的?基因並不能全然決定你是否會得某種病,你生病的開關其實分別在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情緒壓力、毒素累積、外來細菌或病毒、外傷、負面能量等因素。
PART 2:疾病,是你的情緒地圖
了解來自身體的請求
我們常說「心病還需心藥醫」,但是,透過心藥治療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心病,也就是情緒的起因。
為了讓讀者能更快認識情緒與疾病的關連,本章特別以「從頭到腳」的解說方式,方便大家能以器官部位,快速查到相關的疾病訊息。
小病痛與老毛病是許多人在面對疾病的盲點,若你也常常被腰痠背痛、頭痛、胃痙攣所苦,更該留意本章的內容,並且正視這些健康與情緒的警訊。
文中所列舉「名人小診堂」的部分,是以網路、新聞媒體等報導的資訊來推敲身心靈的關連。要先說明的是,此部分內容的目的在於引起讀者深入了解疾病與情緒關聯的興趣,並非百分之百的病因斷言。因此,希望讀者不要過分放大「名人」的部分,應該把重點放在認識自我、療癒自我的核心意義。
2-3 無形的重擔--肩膀疾病訊息解析
肩膀僵硬或痠痛,幾乎是每一個上班族或勞動工作者都曾面臨的毛病。但你有沒有發現,無論試過多少藥劑貼布、換過多少枕頭、泡熱水澡,甚至花錢請人按摩做SPA,卻遲遲不見好轉;或者,只有結束按摩療程的當下感到放鬆舒緩的,隔天早上起床──尤其當你回到工作崗位,惱人的痠痛又陰魂不散的糾纏而來。
這個時候,也許你該問問自己:
「我最近是否對於肩負的責任(事業或家庭)感到疲憊不堪,且壓力過大?」
肩膀,常常是責任的象徵,如同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話:「一肩挑起責任(家庭)的重擔。」當我們背起背包、書包或提袋時,肩膀也確實做到了「承擔」與「扛起」的工作。因此,肩膀本身既有「負荷」的功能與意義,可想而知它在疾病的隱喻上,就是攸關個人的責任與壓力。
另外,肩膀也在表達情感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當我們對一個人有好感或愛慕時,通常會把肩膀傾向對方;而聳肩的動作是世界共通「不知如何是好」「不贊同」(但未必反對)「不想涉入」的消極肢體語言。
關於肩膀與疾病訊息
1肩膀緊繃與僵硬:代表自我壓抑與無法抵抗的壓力、逆來順受
2肩膀下塌(駝背):內疚感、負擔過重或面臨生命困境。
3肩膀不自覺聳起:恐懼與焦慮,因而時時陷入一種自我防備狀態。
4肩膀後推造成的不自然挺胸:虛張聲勢背後的不安與脆弱。
5肩膀骨折或骨頭相關問題:事與願違;事實與理想產生衝突,進而帶動的負面情緒與能量。
進一步來談,除了肩膀疾病所反映的訊息,左右對稱的人體也會因病痛發生點的不同,帶有不同的涵義:
1右肩:身為男性的自我價值低落、與父系族親(或職場主管)之間的衝突、工作與事業不順遂、生活重擔與人際關係不圓滿等。
2左肩:生育力、外貌等女性特質的過分追求或消極態度;母系族親所帶來的壓力與矛盾衝突,對應人際上的敏銳度、表達能力,或者開創力。
綜觀以上訊息,我們一般以為太操勞或睡不好造成的肩膀問題,其實都可以更深一層的對應到其他生活細節。下次當你的肩膀產生病痛,在拿起撒隆巴斯或痠痛藥酒前,必須注意這其實是身體在提醒你,應該先解決那些造成不愉快卻未正視的負面情緒。
名人小診堂:面臨瓶頸的台灣之光──王建民
王建民因為肩傷復發不得不開刀的新聞,引起所有愛戴他的球迷譁然。當然,我們應該尊重西醫在運動傷害上的診斷專業,只是若對應到自然醫學的觀點,其實建仔更該被深層根治的,應該是他在球場生涯上的不安情緒。
想想看,一個離鄉背井、萬眾矚目的明星投手,必然累積了許多來自親友與球迷的期望,以及自我的要求與期許。然而,當賽事結果不如理想,必然影響了建仔的前途。於是來自自我、球隊、媒體與輿論的種種壓力,都成為堆積在右肩膀的一股負能量,並且以舊傷復發的方式表現出來。
除此之外,建仔腳部的舊傷偶有發作的情況,則另外象徵了去向茫然、困境無法突破。名人也是平凡人,甚至因為生活在聚光燈底下,遠比我們更容易壓抑自我、堆積情緒,產生令人煩惱的病症。我們所接觸關於王建民的事,大多來自媒體新聞,但是除了風光面與重大消息,我們看不到的是私下的建仔就像你我一樣,免不了會對人生迷惘,或者事業面臨瓶頸。
病症反映煩惱,煩惱會因為身體不適而加劇。這無非是要告訴我們,想要中止這樣的惡性循環,治病真的要從心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