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提出最新的調查,發現有7成的兒童青少年、每週都喝1次以上的含糖飲料,有3成5的學童認不出常見的蔬菜,有4成無法分辨「加工食品」。
兒福聯盟建議:家長應給孩子正確的食品教育。
這正是呼應了親子作家番紅花的看法。番紅花以自己經歷小學六年的孩子生活觀察,青春期孩子的五體不勤、五穀不分,多是小學時期的家庭生活所造就出來,孩子的小學六年若偏習才藝,卻欠缺實體生活的動手樂趣,那如何期待他長大成為一個熱誠、能幹、自信的青年呢?
番紅花還指出,其實可以開火拿刀動鏟的烹飪課,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兩小時。當爸媽只讓孩子看到切片的水果,孩子當然可能以為蓮霧裡面沒有種子!
「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的草莓本質。孩子是一株迎風小樹或溫室草莓,取決於父母的生活基調。」
孩子若是只憑過著有手機、補習和旅行的現代生活,卻對每天吃進肚裡的青菜毫無概念,從幼兒園、小學,一路到國中,這漫漫十幾年家庭生活,是真正的不食人間煙火,距離實體人生何其遙遠。
只有當我們願意花時間帶領孩子去關照這個世界,孩子才能脫離溫室體質,長成一株迎風挺拔的大樹。
父母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教室外的視野?番紅花從孩子與「種子」談起。
〈今天科學了沒?談談孩子與種子〉/親子作家 番紅花
如果問一個喜歡探索大自然或生物研究的幼兒園大班生,鳥糞有什麼功用呢?這孩子很可能會回答你,小鳥吃了漿果或野生水果以後,種子會隨著牠所排出來的糞 便,傳播到更遠的地方發芽成長,完成繁殖的任務。以前我認為鳥糞不起眼,只是一個普通生物的排遺,直到當了母親,才發現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而言,鳥糞自有其奇異世界。
近日我那已就讀國三的孩子,因為抱著《寄生蟲圖鑑:不可思議世界裡的居民們》這本書啃讀,進階版發現鳥糞的功用何止繁殖植物。這世界上有一種叫做「彩幼吸蟲」的寄生蟲,牠寄生在蝸牛體內以後,會讓蝸牛一愣一愣地爬上樹梢,在一眼可及的葉片表面上蠕扭移動,甚至搖擺伸縮觸角,使蝸牛看起來像是鳥兒最喜歡獵食 的「斜紋夜盜蟲」的幼蟲在手舞足蹈,等於在大肆呼喚小鳥我就在這兒哪、你趕快來吃我啊。倒楣可憐的宿主蝸牛,因此難逃被鳥吃掉的命運,彩幼吸蟲入侵鳥體的 目的也於焉達成。鳥糞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對小讀者來說,鳥糞無疑是個充滿學問的小宇宙。
這就是閱讀科普書的樂趣,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裡有許多細微、好玩的地方,等待我們去發掘,其中尤以植物與我們的關係最為密切。試問電影《絕地救援》裡的太空人麥特戴蒙,如果他獨自落難火星,沒有絞盡腦汁在火星上成功種出馬鈴薯以爭取生命的延續,故事要如何發展下去呢?沒有植物、沒有食物,任誰都沒有明天。
而種子即是我們無日不食、無日不見的。
孩子大約會在小學三年級的自然課開始接觸植物的觀察,有些孩子死背這單元背得很辛苦,考試成績也不盡理想。但父母若平心靜氣細看測驗卷考題的變化,會發現自然科目並非全然冷僻艱澀,如果日常生活能陪伴孩子一起研究周遭可見的生物,即可引導孩子優游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天地。
(女兒娜娜在友人家切鳳梨。@番紅花臉書)
死背課本是很磨損學習熱忱的。如果孩子的生活經驗過於貧瘠,就算已熟記整本課文,只要一遇到出題靈活,他可能就愣在卷前不知所以。例如這一題:
( )下列哪一種果實內的種子數目最多?
(1)木瓜 (2)柳丁 (3)蘋果 (4)葡萄。
孩子如何靠熟背去記住臺灣各種水果的種子數量呢?這題目測驗臺灣最常見的四樣水果,幾乎可說是最受歡迎的送分題,但如果孩子日常吃的水果,都是父母已去核切片送到他面前,他從未或甚少看過一整顆木瓜的真實剖面,那麼他很可能誤以為木瓜天生就是沒有種子的吧。
有一次我讓孩子帶一整顆蓮霧到學校當課後點心,為了盡可能完整保留蓮霧的維生素C以及清甜的滋味,所以我沒有為孩子先切好水果片,我想,就讓他下課後直接拿起蓮霧啃,挺方便的。沒想到幾個同學湊近看他吃蓮霧,突然驚聲說,哇原來蓮霧是有種子的喔?
同學們的反應令我的孩子大感驚訝,平常同學們搞不清楚他便當盒裡的青菜是菠菜或萵苣也就罷了,但他們畢竟吃過那麼多年的蓮霧,卻渾然不知蓮霧有種子。想來是因為他們從小就食用慣了大人費心準備好的現成水果切片,父母體貼殷勤地削去蒂頭、果皮和種子,卻造成孩子生活常識的單一與匱乏。
其實對孩子來說,認識種子,想像種子去了哪裡又是怎麼去,帶他們到花市買泥土、種子、肥料、盆缽回家親手栽種,這些都是既有趣且蘊含諸多生物觀察行為的 事,如果再搭配適合孩子閱讀的經典繪本如《胡蘿蔔種子》和《一顆種子的旅行》,讓他透過文字閱讀和實體手作,甚至走路去探索住家附近公園和山林小徑的各種 植物種子,從家裡的書架、餐桌延伸到屋外大自然的任一處,想要深入認識種子,並不困難。
冬天吃草莓採草莓,細心好奇的孩子會發現草莓豔紅表皮上有密密麻麻的小黑點,那些是種子。夏天打酪梨布丁牛奶,將酪梨對剖切開,會看到一顆大種子。哈密瓜、絲瓜、蘋果、文旦、青椒、釋迦,這些日常飲食裡最常享用的食材,都可見到它們的種子。
讓孩子經常探訪居家附近的街廓,不難在牆角看見生命力旺盛的鳳仙花。孩子喜歡將鳳仙花的綠色果實放在他們的小手掌,然後以手指頭輕輕壓住讓果實驀地爆破,隨即有成群種子彈射出來、迸往四處,他們見了莫不因此開懷的笑。
孩子也常蹲在公園的小角落,尋找卡通影片裡蒲公英的蹤影,他們最愛對著蒲公英輕輕吹氣,看那種子如輕柔的棉絮,以大大不同於鳳仙花種子的迸出速率,輕輕往上飛飄。光是鳳仙花和蒲公英這兩樣路邊野草,足可讓孩子感受到不同種子之間,風力傳播和彈力傳播的差異。其實種子的傳播除了爆開彈射與藉風吹送,還有水流 的運往,昆蟲的搬運,鳥獸的吞食排泄,或是附著在動物皮毛上而到達遠方……
種子的奧祕一言難盡,而它又是如此隨手可得。我花很多時間陪孩子探索種子的身世,我們一步一步尋找種子、碰觸種子、收集種子,再從網路或紙本圖鑑裡相互對證,不僅讓孩子踏出科學調查的一小步,且讓生活充滿了樂趣。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就是在一八五六年到一八六三年的八年時間裡,親手為一萬株豌豆做雜交的人工授粉實驗,最後發表影響後世深遠的遺傳學理論。所以,我相信生活也是一種形式的閱讀,生活裡處處有值得探索、觀察的小物件,但我們很容易因為粗心或匆忙的生活節奏,讓孩子視而不見,真是可惜。
(@《科學史上的今天》7/20。孟德爾的生日在1822/7/20。
雖然在1865年發表論文,但一直到1900年才受到重視。)
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一個空餅乾盒,用一年的時間,讓他收藏各式各樣的種子,目標訂為一百種,那將是有趣的科普方向。可以從鬼針草有刺的種子開始,然後是龍葵的種子、秋葵的種子、蓮霧的種子、酪梨的種子、臺灣欒樹的種子、辣椒的種子……
種子的探索,不是遙不可及的冷僻科學,一顆種子一個世界,火星上成功種出馬鈴薯不再是神話,更何況我們在地球上隨手可得水、土和種子。種過東西的孩子是快樂滿足的。就是現在,帶孩子去尋找臺灣最常見的野菜──龍葵的種子吧。
◎推薦適合大人閱讀的種子書:
《種子的勝利:穀類、堅果、果仁、豆類、核籽如何征服植物王國,形塑人類歷史》
文∕索爾.漢森 商周(2015)
索爾以幽默、乾淨、俐落的敘事風格,嚴謹展現出一粒種子的豐富世界,讓我對種子的認識不再局限於種皮、胚、胚乳的極簡版。隨著索爾在叢林的田野調查和實驗室的各種實驗,我發現種子疆域的追索,是那麼迷人。
《種子學》 文∕郭華仁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雖然是本專業的學術著作,並不真的章章適合普羅大眾,但閒餘時順手翻讀也有它並不難懂的硬知識,例如書中提到考古學者出土的古老種子,科學家試驗這些年歲 久遠的種子是否還具有生命力,也就是活度(viability),結果發現中東死海地區出土的兩千年前蜜棗椰子仍可發芽成長,在巴黎博物館保存的小葉黃槐 種子,經過一五八年以後的儲藏,仍然百分之百地發芽,而大英博物館所藏二三七年之久的一粒蓮子也發芽成功,這些種子科學研究對人類的生命延續,無比珍貴。 孩子聽到種子千年後仍能發芽,無不嘖嘖稱奇。
◎推薦適合孩子閱讀的種子書:
《胡蘿蔔種子》 文∕露斯.克勞斯 圖∕克拉格特.強森 上誼文化公司(2013)
《一顆種子的旅行》 文.圖∕安妮.默勒 青林出版社(2014)
--篇幅有限,本文節錄自番紅花《教室外的視野:小學六年的母親札記》,精彩全文請見本書。
談身教,談家事,談收心操和提筆寫信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