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電影院都會看到國民健康署廣告強力放送「每天要刷兩次牙」「牙膏含氟才有用」,甚至提撥預算鼓勵幼兒每半年要做牙齒塗氟。
在世界衛生組織都已經禁止讓6歲以下小孩以氟素漱口,氟素已經極具爭議的此刻,我們的保健知識,究竟正確嗎?我們既不信任藥商與醫院的關係,卻也一味的接受資訊灌輸。日本牙醫長尾周格覺得,這些錯誤的保健常識,根本是讓患者不斷的回鍋付費,長尾博士終於看不下去,決定離開牙醫診所,自行開業。他不怕病人越來越少,以「預防牙科」的思考,揭開牙醫界不能說的秘密。
***
「氟素可以有效預防蛀牙」──無論在美國、日本或台灣的政府相關單位和牙醫師公會都這樣大力推薦氟素的效用。市面販售的大部分牙粉、牙膏也都會加上「氟素配方」這類行銷文案。此外,應該也有不少媽媽們曾經聽過牙醫師建議:「為了預防蛀牙,在您家小孩的牙齒上塗氟素吧。」
與此相反的,氟素預防蛀牙的效果一直令人存疑。說起來氟素可以預防蛀牙這種說法,並沒有確實的科學根據。氟素能否有效地預防蛀牙,打從一百多年前起就爭論不休,在牙醫師之間也毫無定論。氟素是存在於自然界的物質,在食物或飲品中都含有微量的氟素。但,其實氟素的毒性非常猛烈。據了解,如果攝取了高濃度的氟素,就會發生急性中毒反應,甚至導致死亡,即使是低濃度的氟素也會蓄積在人體內,產生各種不好的影響。尤其是長期攝取低濃度的氟素會阻礙骨頭或牙齒等的形成,最為人所熟知的是,會引發氟素蓄積全身骨頭,使骨頭變脆的「氟骨症」,以及妨礙牙齒琺琅質形成的「氟牙症」。
因為這個緣故,世界衛生組織(WHO)禁止讓6歲以下的孩童以氟素漱口,以免攝入大量的氟素。此外,美國從1997年起規定,摻有氟素的潔牙劑都必須標示「有毒」的警語。像這樣,全世界都已經意識到氟素是一種毒物。
然而,在氟素的使用極具爭議性的同時,國內的牙科醫院仍然廣泛地使用了氟化物塗布、含氟漱口水,以及添加氟素的潔牙劑等產品。如果真的像政府單位和牙醫師公會所推薦的那樣,藉由控制牙垢(刷牙)和塗布氟素,就能夠實現沒有蛀牙的世界,那麼又為什麼會有高達95%,20歲以上、80歲以下的人罹患蛀牙呢?
反觀,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蛀牙的人。他們多半是居住在世界偏遠地區的原住民族,他們既不刷牙,也沒有使用氟素,查看他們的口腔卻完全找不到蛀牙。由此來看,不論是刷牙或氟素,就預防蛀牙來說都是沒有必要的。關於這一點,稍後會為大家逐項說明。
氟素本質上沒有預防蛀牙的效果,所以完全沒必要使用氟素這種毒性高的物質。想要預防蛀牙,還有更安全更確實的方法。因此,在還搞不清楚是否有效之前,就使用毒性猛烈的氟素,實在很荒謬。
仔細想想,氟素是很危險的物質,而且對蛀牙的預防效果也受到質疑,這樣的話就不該使用摻有氟素的牙粉、牙膏等,像氟化物塗布或含氟漱口水等預防蛀牙的方法,也一概不得進行才對。
砂糖的成癮性等同毒癮!水果、蔬菜的糖有礙健康嗎?
砂糖的成癮性很高,據說在美國,砂糖的成癮性幾乎與古柯鹼相等。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想要停止吃甜食,卻很難戒掉的原因。有人說:「裝甜食的是另一個胃。」話雖如此,肚子裡當然沒有另一個專門用來裝甜食的胃袋。那麼,為什麼明明肚子還很飽,卻很想吃甜食呢?那是因為砂糖具有驚人的「生理依賴」。
肥胖的人常說,沒感覺到「飽足感」。如果知道感覺飽足的結構,就能理解這個狀況。
人之所以感到空腹感或飽足感,是源於大腦的「下視丘」,它是掌控攝食行為的部位。當下視丘外側部受到刺激時,會有空腹感,而促發了攝食行動,所以稱為「攝食中樞」。相反的,當下視丘腹內側核受到刺激時,則會有飽足感,而抑制了攝食行動,稱之為「飽食中樞」。
下視丘受到刺激多半因為以下兩種情形:
◎血糖值
血糖值(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通常會在80~150毫克/分升的範圍內做調整。空腹時血糖值會降低,當血糖值一降低,下視丘外側部的攝食中樞受到刺激就產生了空腹感。相反的,血糖值上升時,下視丘腹內側核的飽食中樞受到刺激,便產生了飽足感,就再也吃不了更多的食物。
◎胃壁的伸縮
食物進入胃之後,胃壁一伸長,副交感神經就受到刺激,並且會刺激下視丘腹內側核的飽食中樞,而產生飽足感。此外,胃將食物消化之後輸送到腸子,胃壁收縮時刺激交感神經,然後再刺激下視丘外側部的攝食中樞,產生了空腹感。就這樣藉由胃壁的伸縮來控制食欲。
水果、蔬菜的糖有礙健康嗎?
說起來,一般人在醣類不足時,體內會製造出糖來,具有「糖新生」的作用。所以,砂糖對人體而言,本質上並不需要一直攝取。就算完全不攝取,也不會造成任何健康問題。實際上,全世界的原住民族完全不攝取砂糖,卻仍維持著健康的身體。砂糖可說是一種毒藥,「有百害而無一益」。
天然的水果或蔬菜中也含有葡萄糖、果糖等。不過,與加工食品或無酒精飲料所含的精製糖類相較下,含量很少,除非吃過多,否則不會對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只不過,最近的水果經過品種改良後,糖度變得非常高,請大家要多留意,不要以為是天然的水果就沒問題而吃太多。
此外,除了砂糖,還有稱為玉米糖漿的「糖」。我想,大家都在清涼飲料、甜點或調味料等的成分標籤上看過,「葡萄糖果糖液糖」或「果糖」之類的字眼。
這種玉米糖漿一開始就是葡萄糖和果糖之類的單糖狀態,人吃了之後經由體內酵素分解、瞬間吸收時,血糖值會急速上升。而且,致齲菌也會在酵素分解玉米糖漿時,立即吸收並製造出酸,急速產生大量的酸就容易造成蛀牙,由此看來,玉米糖漿比砂糖還要惡劣。
本文出自日本良心牙醫 長尾周格著作《蛀牙,是牙醫造成的:良醫告訴你牙齒健康的祕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