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700059

請問大學校長

出版日 2005-11-25
定價 $220
優惠價 79折 $174
  • 分享至
數量
暫無庫存

內容簡介

沒有人會教你的求學之道:進校園前,先把態度準備好
台灣聯大五位校長暢談求學與研究心得
總聽人說大學可以「由你玩四年」,但到底要怎樣才能玩得盡興,又能為將來打好基礎呢?在大學裡該如何修課、如何安排活動,好讓自己與眾不同?該跟誰交朋友、如何談戀愛?畢業之後,深造好還是就業好?
走進大學,正是人生重大抉擇的開始!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的五位校長,將自己多年來在大學、研究所的經驗和觀察心得分享給青年學子,讓學生更清楚大學怎麼唸。聽聽珍貴的建言,大學四年可以聰明學習,少走一些冤枉路!


作者介紹
受訪者簡介 

劉兆漢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美國布朗大學電機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俊彥 交通大學校長,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吳妍華 陽明大學校長,美國田納西大學生化所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徐遐生 清華大學校長,美國哈佛大學天文所博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全生 中央大學校長,美國柏克萊大學物理所博士 

採訪者簡介 / 高永謀

1971年生,大學時主修數學與哲學,曾任報社記者、出版社編輯,專著有《曹錦輝飆進大聯盟》《台灣正名一百》,與他人合著有《成長與發展》(工研院能資所史)《中文經典100句――孟子》《中文經典100句――論語》等。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700059
ISBN:9861340475
頁數:192,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861340475
看更多

試閱

《請問大學校長》書摘
先覺出版社,2005年11月30日出版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 劉兆漢
▌重視邏輯,語言才能學得好

現在大學生的語言能力,不論中文或英文,的確都令人感到憂心,但反過來說,如果語言程度不錯,便會擁有許多優勢。我在大學一年級時,特別喜歡「大一國文」,等到一九九○年獲邀擔任中央大學校長之後,也特別重視這門課。至於我大學時學英文的方法,乃是到外文系聽課與苦讀原文書。
現在的學生與老師都強調要學好英文,都說英文程度的好壞會決定一生的前途,這當然沒有錯,但中文也一樣重要。我的看法是,我們生活在中文的環境裡,中文是我們思考與溝通的工具,因此中文程度的好壞對一個人的生活、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影響很大,怎麼能不重視中文!
簡單做個比較,很多人只要看到不懂的英文字,會立刻去查英漢字典,但是看到不懂的中文字,卻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沒有中間就自己編,或者乾脆跳過去。會找出字典查閱此字音義的人,可說少之又少。這種態度是不對的,現在許多人受到網路的影響,時常產生音同字不同的錯誤,養成查閱國語字典的習慣實有必要。
有很多學生問我,怎樣才能學好英文。我在美國教過二十多年書,也在台灣當過十幾年的校長,看過許許多多台灣的大學生與留學生,發現他們學習語言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語言的邏輯,而現在學生的中文程度每下愈況,部分原因也是在此。
邏輯指的不全是文法,而是文章所陳述事情的前因後果,要說得清楚、寫得明白,不可倒因為果,或自相矛盾。這才是語言最根本的基礎。很多老師都稱讚那些偉大文學家的辭藻優美、意境深邃,但卻幾乎沒有人提到,一篇好文章的前提是邏輯清楚,否則堆砌再多辭彙卻邏輯不通,還不如平鋪直述來得好。
一個人如果只會做事,卻無法把話講清楚,就算做出有水準的研究成果,也無法解釋自己做了些什麼,別說發表論文,連順利拿到博士學位都有問題。而唯有具備良好的語言與邏輯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與理念清楚地傳遞給想傳遞的對象,否則根本別想進入一流的研究單位、跨國大企業工作。
很多人出國留學或跟外國人打交道前,總會害怕自己的英文不夠好,卻不知道要加強哪個部分,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求說話、文章的邏輯無誤,至於用辭的精確與優美,在多說、多寫之後便會慢慢進步。我的意思是,先求講得正確,再求講得漂亮。
我要強調,語言的邏輯通用於所有事務,不只文法商學院的學生要注重,理工醫學院的學生也不可輕忽,因為不只是寫文章選擇用哪一個句子需要合乎邏輯,論文中使用哪個公式也需要合乎邏輯,不然將會論不成論、文不成文。█


交通大學校長 張俊彥
▌學費昂貴,更該善用學校資源

現在大學生普遍認為學雜費相當昂貴,其實也沒錯,公立大學的學雜費都已漲到每學期一萬五千多元,私立大學更高達四、五萬。一年扣除掉三個月的寒暑假、學期中的周休二日與國定假日,學生上課天數並不太多,算起來真的很貴。
弔詭的是,很多大學生認為學雜費好貴,卻不太願意到學校上課,只願意待在自己的宿舍、租屋處上網,算起來很浪費錢。他們認為想要了解跨領域的知識,只要努力上網搜尋就可以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學海無涯,沒有專門的人指出方向,很容易迷路。
學生可能不知道,通識課程正是養成跨領域專業的寶藏。
台灣應該在高中就開設通識課程,包括哲學、文學、音樂、天文學等,甚至教武俠小說也好。當了交大校長之後,我特別重視通識課程,不但設立「通識教育委員會」,也從理念、制度開始革新,更增開許多有趣的課程,例如「科幻小說」,各個學院也致力推動經典課程,希望讓學生獲得更多元的知識。
除了改革通識課程,大學的校園設計也應當更用心些。交大校園便有許多創舉,例如雕塑大師楊英風的巨型作品,就放在各花園、廊巷間,這些藝術品價值不斐,原本想用欄杆圍起來,但考慮讓學生更親近藝術,因此不設。學校圖書館也蒐藏許多大畫家的真跡。學生在藝術氣息這般濃郁的校園裡穿梭,多多少少會感染到一些人文氣息。
交大圖書館裡有一個很特別的「漫畫博物館」,是由副校長蔡文祥所提議創設。所謂藝術,不一定就得是歌劇、油畫、古典音樂,漫畫、電影也是藝術的一種形式,只要用心就是學問。漫畫博物館以恆溫、恆濕設施,保存了許多台灣漫畫家的原稿,包括劉興欽、葉宏甲等,讓對漫畫有興趣的學生,有機會了解台灣的漫畫史。█


陽明大學校長 吳妍華
▌利用「刪去法」決定志向

國內大學的課業,如果從大一到大三都還算認真的話,那麼到了大四,大部分的學生都只剩下幾個學分的課。到了大四,要是還沒找到自己的志趣,就應該趁著課餘時間多方嘗試,多跟師長討論。如果找到了,但專業能力還不足夠,也可趁這一年好好補強。
如果選擇就業,職場中除了專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處理人際關係。有心在未來晉升管理階層的人,在大學時就應該多涉獵其他專業領域,因為當主管就像管理軍隊,軍隊中有化工、工兵、野戰、通訊等不同軍種,當一位主官必須懂這些專業的基本原理,才能讓下屬口服心服。
社會上的行業非常多,如果大學生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從事哪一個行業,我建議採取「刪去法」。應該有許多高中生是靠刪去法選填大學的志願,也就是把行業別一一列舉,然後把自己不願意從事的行業一一刪去,最後,就會知道自己比較不討厭哪些行業,並選擇其中較為可行的一個,而真正從事之後,也許就真的產生興趣。就算後來發現跟自己想的有所出入,也知道可轉入哪些不討厭的行業。
舉例來說,有些學生臉皮比較薄,再怎麼樣都拉不下臉去拉保險、推銷產品,那麼就可以刪去保險業與業務員兩個職業別。如果想坐辦公室而不想四處奔波,那麼就不要當記者或進入旅遊業。如果想賺大錢,那麼就要刪去那些可能忙碌一輩子都不可能飛黃騰達的職業。
就算想投入的職業別,與自己大學所唸的科系沒有關聯,那也無所謂,但不要抱持放棄大學所學的心態,因為一定會有一天用得到。█

清華大學校長 徐遐生
▌找到興趣,再訂目標

很多人都以為現在的大學生太過輕佻,實際上不然,我反而覺得他們在某些方面太過嚴肅、太過認真,例如太在乎未來要作怎樣的工作、太注意以後要過怎樣的生活。我聽過有學生立志要進哪一間研究所、幾歲時要當上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他們都很努力想完成目標,其他書籍便沒有興趣閱讀,犧牲掉了閱讀的廣度與自由度,這不一定就是好事。
很多大學生都把上大學的目標設得相當明確,我覺得在這之前,更重要的是得先找出自己的興趣,否則什麼目標也訂不出來。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應該有如此的認識,那就是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讓學生考試拿九十五分以上的分數就好,而要問學生有沒有學到真正想學的知識。
讀書必須讀自己喜歡的領域,所學的知識才會終生受用,才會主動學習新的事物,才會一輩子不斷進步。台灣教育制度的缺點,在於連幼稚園與小學的課程都無法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如果學生從小到大都把讀書當成苦差事,等到他們升上大學,怎麼可能認為讀書是件有趣的事,並且主動學習呢!
從小,我便喜歡看所謂的「小書」,於是知道讀書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讀的書越來越多後,慢慢便從所讀的書中找出自己的興趣。所以,我建議大學生閱讀的範圍可以大一點點,在大學,特別是好的大學之中,可以學到很多很有趣的知識,大學生應該從廣泛的閱讀與聽課中獲得,研究生可以從指導教授身上獲得,但重要的是學生要主動去尋找。
如果從選填大學志願的狀況來看,台灣的高中生似乎只喜歡幾個特殊的領域,例如醫學、電子、電機等,實際上這絕對不是學生完全自主之下的選擇,一定是有老師或家長告訴他們,選這些系比較有前途,否則不會有如此多學生把這些科系當成前幾志願。
如果不是自己有興趣的科系,讀起來一定相當痛苦;如果是有興趣的科目,就算一天花十六個小時閱讀,也不會覺得厭煩。例如我自己讀起書來,有時連太太都抱怨我太過用功。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的時候,除了自己系上的書之外,還廣泛地閱讀各學科的書籍,包括文學、數學、歷史、物理等,這些閱讀對我後來在學術界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唸大學時,我其實不怎麼上課,但是我讀書的速度相當快,有時候一本五百多頁的書,只花兩個多小時就讀完了,所以留下非常多的時間來讀其他書籍。我不是鼓勵不讀書,而是建議學生要找到動機讀書,不要太在乎自己的成績是不是最高,而要在乎自己有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當然,也不是一找到自己的興趣,就什麼都不管了。█

中央大學校長 劉全生
▌把頭腦裡沒用的東西倒掉

選擇走學術路線,也是選擇一種特殊的職業別。每一種職業適合不同性向的人,不是每一個大學生都適合作研究,我的看法是,個性比較無法長期專注於一項事物,比較外向而好動,就不適合從事研究工作,比較適合就業。
選擇每一個行業前,都得了解這個行業的特質,要走學術路線也要了解此行業的特質。所謂的學術路線,其實是得一路唸到博士,只唸碩士是不夠的,博士才是進入大學教書的入門卡,但不保證一定找得到教職,且得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花在這上頭,而且非常難轉行,如果不是真的志在於此,就不要輕易參與。
所謂研究,就是要鑽入一個很小的領域,甚至是還沒有任何人了解的領域,然後找尋新的東西,開創一片新的天地,所以研究生光只會讀書並不夠,還要能理解學術發展、進行實驗觀察、明辨誰是誰非,以及掌握這個專業領域往前進的線索。
不過,唸研究所與唸大學、中學截然不同,雖然很多研究生都寄望從老師那邊得到研究資源,但實際上研究資源必須自己找,現在網路上可以找到的資源相當豐富,學生不必像過去那樣仰賴老師的供給,還可以拿網路上找到的資料與老師所教的印證有何異同。
從事學術工作,並沒有特別高尚,一個好的社會是每一個工作都能得到尊重,每個人也以自己的職業為榮。我住在美國時,找水電工來修理家電、水管,每一個都神氣得不得了,而且收費都不低,因為他有修理水電的專業,而你沒有,或者非專業的人來修要花一個小時,他卻只要花兩三分鐘。
然而,大學生畢業後先去工作個兩三年,再回到學校唸研究所,也沒什麼不好。大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發現自己,說得白一些,台灣學生進入大學之前,頭腦裡塞了一大堆沒用的東西,應該利用時間把這些東西「倒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志趣,如果在工作或唸研究所之後才發現,雖然比較遲一些,努力一點也還來得及。
美國大學生在外頭打工的比例非常高,除了紓解經濟壓力之外,也是為了提早適應社會。其實,學生也可在學校多多訓練進入職場的能力,包括社交、應對、演說與領導等能力,例如擔任社團的幹部。現在中央大學的學生會長,家裡開了一間工廠,他決定未來要繼承家業,之所以競選會長,就是想提前學習領導一個團體。
知識貴在有用,而且要讓知識的功能完全發揮。大學的老師教學時,也不要一味只教抽象的概念,要多教一些具體實務的經驗,相信可以幫助學生多了解與適應社會,就像國中一年級開始教代數,如果數學老師直接講算式,一定有不少學生聽不懂,如果用雞兔同籠的例子來解釋,就容易理解得多。
走學術之路,要先了解學術這一行的特質,如果想要就業,也得先了解想要從事行業的作業法則,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設身處地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如果學不會在團體合作,那麼絕對做不了什麼大事。█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