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轉《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衣櫥醫生,帶你走入對的人生》套書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一念之轉」創始人寫給你的痛苦解脫書【經典修訂版】
第二章 質疑自己對愛的想法
尋求愛時的念頭和感覺
從念頭來檢視強烈的情感或痛苦——特別是與愛有關的痛苦——起初也許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但如果你能慢下來觀察一番,你會發現總是有一個特定的想法引發了讓人緊張的情緒。對於愛的焦慮,就是由一些簡單而稚氣的念頭引起的,那些念頭人人都有,連九十歲的人也不例外。「我需要你的愛。」「如果沒有你,我就會迷失方向。」這類未經質疑的想法假裝將你引向愛,實際上,它們是通往愛的障礙。
心情不好的人有時會說,他們找不到那個讓自己不開心的念頭,只感覺到一股情緒湧上來,但這並不表示那個念頭不存在。比方說,你對他傾訴衷腸,他卻毫無回應,只是起身離開房間,留下你一個人坐在那裡,覺得彷彿世界末日。你心裡或許想著:「他對我沒興趣。」接下來你的念頭可能會變成:「我幹麼自討沒趣?根本就沒人在乎我。」
如果此刻你並不覺得不開心,那就回想一件過去曾讓你十分難受的事情,並讓自己安靜下來,允許過去的感覺重現。如果你很難受,而且似乎找不到那股情緒背後的念頭,可以試試下面這個方法:花點時間往內在走,前往感受最強烈的地方,讓自己沉浸在那個感覺帶來的身體覺受中。為了你好,讓自己重新痛苦、難受一次,只是這次給它個聲音——如果感覺會說話,它會說些什麼?會對誰說?
不要著急,聽清楚它說的每句話,不然你得到的很可能是一些看似明智或仁慈的東西——你認為自己「應該」有的想法——而不是心裡真正有的那些令你痛苦的念頭。
比方說,你和一位新朋友外出旅行一星期歸來,而這次的旅行讓你大失所望。如果你真實的感受是「你真讓我失望」「你傷害了我」「你說謊」「你根本就不是你裝出來的那種人」,那麼,「我的期望太高了」這類理智的念頭就不是你要找的。你該尋找的,是你的真實想法,也就是你那一刻在心裡像孩子般脫口而出的念頭。請你盡可能不加修飾地將它寫下來。
在痛苦或憂鬱中,常常有一些你抱持了很久、抱得很緊的念頭,你完全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所以也從未停下來問問自己是否真的相信它們。
如果你停下來問一問,會怎麼樣呢?假使有一種方法可以檢視你是否真的相信那些最困擾你的念頭呢?「轉念作業」(The Work)——也稱為審視、檢查(inquiry)——正是這樣一種方法。剛開始,轉念作業似乎只是「方法」,但是當你審視自身想法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它變成一種習慣,成為你處理念頭的自然反應。相信自身想法這件事似乎越來越「不自然」、不合常理,你明白那是愚弄自己的一種手段;你越來越清楚地看見轉念作業帶你回到現實。
那麼,要如何進行轉念作業,審視自己的念頭呢?
針對「尋求愛與認可」的轉念作業
在真正介紹如何審視自己的想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整個過程,讓你感覺一下。
這是真的嗎?
找到那個讓你不舒服的念頭之後,第一步就是問自己它是不是真的——往自己的內在走,以你所知的真相來檢查,看看你是否真的相信那個讓你難受的念頭。它與你所知的實際狀況相符嗎?絕大部分情況下,它都與現實不符。
沒有理由相信想法與現實相符。當你在生活中前行,心裡出現的那些念頭就如同毫無根據的瞎猜,只不過是一些模糊的企圖,想要弄清楚你的周遭和內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在追求愛與認可時,你大部分的念頭不是在解讀你在乎的那個人的行為,就是在猜測對方心裡想些什麼。
在某種意義上,每個念頭都提出了一個像這樣的問題:「是這樣嗎?」如果要準確表達某個跟我們對某件事的感知有關的念頭,可能會是:「我認為他對我很無禮——是這樣嗎?」不過就像孩子一樣,我們傾向把注意力放在讓人警覺的部分——「他對我很無禮」——然後緊抓住這個想法,把它當作事實來反應。於是我們陷入痛苦,或者開始攻擊對方,而沒有去回答那個念頭裡隱含的問題:「他對我很無禮——真的是這樣嗎?」(搞不好你對他友善地揮手時,他之所以沒回應,是因為他沒有戴眼鏡而沒看見你?)
有這個想法時,你會怎樣?沒有了這個想法,你又如何?
任何一個不舒服或有壓力的感覺都是在提醒你:你相信了一個不真實的念頭。在這個步驟中,你首先要檢查當你相信那個念頭時,發生了什麼事,細心留意它如何影響你的情緒和現實生活。比方說,如果你心裡想著:「喬治根本不在乎我。」仔細看看你是如何在那個想法的掌控之下生活的——那個念頭如何影響你?當你相信那個念頭時,你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包括喬治)?你可憐自己嗎?你覺得受傷和憤怒嗎?你是不是因此覺得自己成了受害者?你是不是不理喬治並給他臉色看?你是不是會斥責同事或小孩?那個念頭會影響你的睡眠嗎?
接著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那個想法(你不相信,或甚至無法想到那個念頭),你的生活會是怎樣?暫時不去考慮那個想法是否真實,這裡的重點在於讓自己試著去體驗如果不相信那個念頭會怎樣。想像你正看著喬治,心裡沒有「他根本不在乎我」這個想法,然後在那樣的體驗中待一會兒。
這個步驟是要讓你留意相信某個念頭的結果。先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有」那個念頭的生活之中,然後再嘗嘗「沒有」那個念頭的滋味。
反轉念頭:相反的想法也同樣真實嗎?
這是審視自身想法的最後一步。頭腦就像鏡子一樣,可以把事情反向導正。所以,請將你的念頭反過來,盡可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轉它,然後問自己:「反過來的版本和你原先的念頭比起來,是不是同樣真實,或者更加真實?」你會發現,它們往往比原本的想法更真實,或至少同樣真實。
現在讓我們反轉「他對我很無禮」這個想法——首先轉向對方,然後轉向自己,接著轉到反面。
.我對他很無禮。(當他沒有對我揮手時,我立刻下結論,並嚴厲地評判他。)
.我對我很無禮。(我把一個可能無辜的行為變成無禮,是我在自己的頭腦裡製造了「無禮」,而我憤怒的念頭讓我覺得自己渺小又刻薄。)
.他並未對我無禮。(也許他根本沒看見我,也許他正在想心事。我無法真正知道他的意圖是什麼。)
當頭腦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就會像一輛陷在泥沼裡的車,而且越陷越深。試著反轉念頭,並且思考一下反面是否可能屬實,這就好像你讓車子不斷地前進、後退,好讓它脫離泥沼一樣。
例如,你確信如果你的男友接受了一份千里之外的工作,會是件很糟糕的事。這念頭讓你焦慮萬分、不知如何是好,而反向思考會讓你看到被這個想法所困的頭腦無法看見的可能性:如果你的男友接受了那份工作,搬去外地,有沒有可能是一件好事?你的頭腦或許根本拒絕考慮這個可能性,完全就是卡住了。
然而,如果你能找到真實的理由來支持那個反過來的念頭呢(哪怕只有一個)?也許你會發現:你男友的新工作可能會讓他覺得很滿足,你們的關係或許會因此變得更好。如果你能找到這個念頭或許為真的一絲絲可能性,你的恐懼就會減少。也許因為他不在你身邊,你會有更多時間跟朋友在一起、開始鍛鍊身體,或者去上你一直都想上的課;也許他會搬到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於是你經常去看他,或者甚至搬過去,誰知道呢?你不必相信這些理由,或者真的採取行動——光是找到一個理由,就能讓你從泥沼中脫身。你以為很糟糕的事,或許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糟——如果你願意考慮這個可能性,那麼你因此感受到的輕鬆與舒暢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你或許會抗拒這個練習,不願反向思考,因為你擔心這會讓你害怕的事情發生。在上面那個例子裡,也許你擔心如果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男友搬家這件事——哪怕只有一會兒——就會減弱你反對的力道。但如果你真正去審視那個想法,你會發現,事情很可能恰恰相反:當人們頑固地抱持恐懼的態度時,往往會讓自己一直想要避免的事情發生。反轉念頭打開了更多空間,讓你看到事情可以如何平靜地解決,這是你在捍衛某個立場時完全無法想像的。
如果有人覺得找到一個理由來支持反轉的念頭很困難(例如認為「這是個很大的挫折。就是這樣,沒什麼好說的了」或「這一切都會有最好的結果?不,我絕不會考慮這種可能性」),通常我會建議他們找出三個理由來說明反過來的念頭可能為真。當頭腦拒絕讓步時,你會發現找出三個真實的理由——哪怕它們一開始看起來很蠢或沒有意義——也會讓你脫離泥沼,回到通往各種有趣可能性的道路上。
衣櫥醫生,帶你走入對的人生
【留下什麼,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是否曾經想過,你身上穿的、衣櫥掛的這些衣服,為什麼會來到我們身邊?
剛成立衣櫥醫生臉書專頁時,我看著自己的衣櫥,心想,明明留下的都是自己喜歡的衣服,為什麼還是沒有滿足感?而且我最常做的動作,是將衣櫥所有衣服拿下來,再放回去,反覆做了好多次,一邊想著,為什麼衣服都這麼新、這麼好看,還是會覺得不夠穿,甚至多到讓人困擾。
這件事困擾我半年之久,最後,我用自己的方法,把非有不可的衣服掛回去,結果衣櫥裡只留下幾件我真正會穿的衣服,這讓我感到非常舒服。
看著剩下的衣服,我開始思考,當初它們來到我身邊的目的是什麼?
我發現,許多衣服在買的當下,雖然都很喜歡,卻不一定會想再穿一次。
衣服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我有一件色調溫暖的森林系風格毛衣,是在二手服飾店隨意買下的。回想當時的我因為跟前任鬧得不愉快,心情很差,只憑直覺選了這件衣服,覺得喜歡就買了;買下這件衣服後,我原本陰鬱的心情也真的跟著變好。然而,在傷心的情緒過去之後,這些美麗的東西只是因為一時衝動、想療癒自己才買下的,我其實根本不會再穿。
說也奇怪,這些衝動之下買回來的衣服,因為心裡想著一定要記得穿,甚至強迫自己穿,不然就浪費了,以這般心情穿上後,到最後還是會知道其實並不適合自己。
於是我明白這件衣服來到我身邊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心情變好;對過去的我而言,這件衣服的目的已經達成,我在當時就得到了滿足。
仔細審視後,我發現,這件衣服並不會讓現在及未來的我變得更好;意識到這件衣服的任務已經完成,於是我請那些看似美好卻不再適合的衣服,離開我的衣櫥。
「謝謝妳們,妳們真的很美,卻不再讓我心動了⋯⋯」找到問題根源,妥善捨棄之後,我心裡著實輕鬆不少。
我領悟到每一件衣服有其階段性任務。我將以上思考過程寫下來,透過進一步深究捨棄不掉這件衣服的原因,並且把過去和未來也一併納入思考。我感到自己的視野變得更開闊了,也由此得出「思考階段性任務整理法」:對於丟棄不了的衣服,要將時間軸拉開,分成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且問自己三個問題:
‧過去為什麼會擁有它?
‧對現在的自己而言需要嗎?
‧這件衣服是否是未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身邊的這些衣服,的確是當時的自己很無悔的抉擇,明白它們對於現在的自己已經不再適合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猶記當時的我正想開創一番新事業,希望呈現出專業感,但這件森林系風格的衣服太休閒可愛,沒有辦法帶領我到想去的未來。當你用比較開闊的格局去思考,就會比較心甘情願地放下。
捨棄的重點不是丟,而是留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我丟這件衣服,並沒有後悔的感覺,因為這件衣服對我的意義在於,讓我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留下什麼。
世上誘惑實在太多,當你不夠清楚自己的需求,就很容易動搖,什麼都想要。
很多時候人生一出現空白,我們就急著填滿空缺,無論面對感情或工作,都是一樣的反應,就如同塞滿衣服的衣櫥,擁有越多反而讓人越不懂珍惜,生活更形混亂。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留白很重要,因為意識到「空」,才會產生行動,迎接新的自己。當時的我留白了,才知道我需要的是一件簡約俐落的西裝外套,而非森林系的浪漫洋裝。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取決於你如何透徹地體察自己的需要。
直到現在協助客戶檢視衣櫥時,我也是這樣鼓勵客戶:「別害怕自己的衣櫥空,意識到空,才會重新省思自己的需求,進而找出適合自己的衣物。你要清空,新的東西才會進來。」
注重把衣服邀請回家的儀式,遵循內心的聲音,要和衣服產生共振。
衣服,從來就不是干擾,也不是附屬於你;當然,你也不該附屬於衣物,互相附屬的關係,無論發生在物品或是人的身上,都是不健康的。
在整理的過程當中,會釐清自己過往人生的種種過程,你的衣服會靜靜地告訴你答案。
【珍惜物品,也不忘珍惜自己】
我有一件很喜歡的綠色洋裝,穿了兩年,背後的拉鍊因為使用頻繁,破了個洞。最後我決定縫補,而非丟掉它。
其實我是一個覺得縫衣服很麻煩的人,但當我在縫洋裝時就一邊思考,為什麼我會願意為了這件衣服做自己覺得麻煩的事?
用心對待物品,讓你閃閃發亮
這件綠洋裝,是我在一位服裝造型師的店裡買的。當時我一試穿,就覺得這件衣服非常好看,天底下似乎沒有任何一件裙子可以打敗它。洋裝是太空棉的材質,料子很挺,我整個人看起來精神奕奕,像是穿上一身綠色鎧甲,讓我閃閃發亮。
我出席許多重要場合都會穿上綠洋裝,像是接受採訪、到客戶家工作⋯⋯直到現在,我面對鏡頭還是會感到有些害怕,但穿上這件洋裝,就好像可以駕馭任何我覺得很難面對的場合。
當你用心對待一項物品時,它就會環繞你的周身,形成一個讓我們閃閃發亮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