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適用的完美學習法
第一章 學習需要信心
失去信心的孩子
陶德.羅斯出生在美國猶他州一個平凡的家庭。他在五兄妹中排行老大,從小就調皮搗蛋,時常闖禍。念中學時,他在美術課上扔了六顆散發惡臭的炸彈,臭氣瀰漫導致課程中斷。同學都不喜歡陶德,會霸凌他、排擠他。陶德的媽媽每次聽到電話響起,心臟就會撲通撲通亂跳,生怕又發生什麼事。
陶德回想過去時這麼說:「對我來說,學校是很可怕的地方。中學一年級時,我在校車上被同學們打,司機卻當作沒看到,我想他也很討厭我。」中學時,陶德被醫生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他的成績也老是敬陪末座,每天都要聽老師說好幾次他無藥可救。
陶德也曾努力變成會專心念書的孩子。有一次學校作業是寫詩,他熬了三個晚上努力完成。媽媽看過以後很喜歡,陶德本人也相當滿意,相信這首詩會得到老師的稱讚。不料,作業成績竟得到F。
陶德說:「我問過老師原因。他說:『詩的水準太高,很難相信是你寫的。』這使我非常生氣。如今回想起來,這件事仍然歷歷在目,彷彿是昨天才發生。而我學到的教訓是,即使大人嘴巴上說『有志者事竟成』,我盡了努力卻得到F。」
媽媽把陶德寫詩的草稿拿給老師看,證明詩是他自己寫的。但老師視若無睹,沒有修改陶德的成績。陶德被貼上了標籤:學習差、愛闖禍、有缺陷。師生們都不相信他。
他在學校喪失了三種信心:
一、期待:期待是對自己未來的信心。陶德用心寫了詩卻得到最糟的成績,而且,他好幾次用功學習,成效不彰,這都導致陶德無法對自己的未來樂觀。
二、心態:心態是對自身存在的信心與看待自己的態度。陶德被貼上闖禍精和天生有缺陷的標籤。努力就能獲得成長,對他來說是無稽之談,他覺得自己命中注定失敗。
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是自己對達成目標的信念程度。被老師貼上標籤,老師和同學的眼光,都流露出「陶德再努力也於事無補」的訊息。長期處於這種情況的陶德,會相信自己有完成作業的能力嗎?
失去信心的陶德升上了高中,最終還是選擇休學。
悲觀是學習來的,樂觀也是
正向心理學創始者、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同事史蒂文.梅爾,曾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把狗關進籠子,無預警的電擊籠子裡的狗,每次電擊持續五秒鐘。不過,狗被電擊的情況不同。一個籠子裡的狗眼前有按鈕,每次被電擊時,若以鼻子按按鈕,就能停止電擊,很可惜,另一個籠子裡的狗沒有這個按鈕。塞利格曼和梅爾每次實驗都做了六十四次電擊,然後換用其他兩隻狗再做同樣的實驗。
翌日,塞利格曼拿來特製的籠子,籠子中間有一個低矮的隔板,按下籠子按鈕,有一側的電流會被接通。實驗人員把狗關進有電流的那側。當蜂鳴音響起,狗就會被電擊。有趣的事發生了。前一天學會用按鈕停止電擊的狗,幾乎都會跳過隔板逃到另一側。相反的,沒學會按鈕停止電擊的狗,有三分之二乖乖待在原處嗚嗚叫,被動等待電擊停止。後面這些狗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的實驗告訴我們兩件事:
第一,為什麼沒有按鈕停止電擊的狗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當牠們第一次遭到電擊,確實是掙扎過的,但是經過六十四次的電擊後,牠們領悟到做什麼都無濟於事,再怎麼掙扎也改變不了現況。牠們對未來的期待、希望與樂觀心態,全遭到摧毀,籠罩在悲觀的陰影下。
第二,只有在這樣的實驗中才會喪失期待、變得無助嗎?不是的。學校和日常生活幾乎天天發生無助的戲碼。
更可怕的是,這種無助感是「學習」來的。大多數的人以為,人類的天生性格有一定的傾向:有人生來就死氣沉沉,有人則是朝氣蓬勃;有人天生悲觀,也有人天生樂觀。但如果你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又無法改變現狀,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讓這種無助感支配你的行為舉止。
悲觀是學習來的,樂觀也是。塞利格曼稱之為「習得性樂觀」,根據他的研究,習得性樂觀主義,即對自己的學習成就寄予極高期待的學生,會持續長時間的學習,且傾向選擇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另外,高期待的學生比低期待的學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如何找回遺失的期待,樂觀看未來呢?可以透過四種方式:小成就、關注優點、賦予希望與價值、成長型思維。
小成就帶來的大成果
指導教授冷酷的說:「你好像不適合念博士,去找別的事做會更好。」小申博士一屆的研究所學弟薩卡蘭,一邊轉述給申博士聽,一邊嚎啕大哭。教授的意思是要他放棄所有的獎學金,以失敗者的身分回故鄉斯里蘭卡嗎?薩卡蘭很聰明且學業成績出色,只不過在寫論文方面不開竅,還有寫論文的時間也不足。
申博士過去待的實驗室,主要是研究新材料製作元件,進行電氣實驗。首先,製作元件曠時費力,得進行測量、記錄數據。無論多認真投身研究,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使用的裝備器材有使用時限,只能把製造元件和測量數據置於最優先順位。把實驗擺在第一位,哪還有時間寫論文?即使薩卡蘭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聽到指導教授的話,也只能陷入絕望。
申博士安慰哭泣的薩卡蘭,因為他第一次寫論文的處境與薩卡蘭相仿。不過,無論自己的論文水準是好是壞,每次一完成草稿,他都會充滿信心。所以他告訴薩卡蘭,在初稿沒完成前不能回家。就這樣辛苦了四天三夜,薩卡蘭完成了人生第一篇論文草稿。雖然論文品質有待加強,但總算能和教授進行討論。薩卡蘭進研究所兩年半就辦到這件事。
完成論文初稿是薩卡蘭的「小成就」,這給了他莫大的力量。他恢復自信,在博士班攻讀過程中,總共發表了五篇論文,有一篇更刊載於最具權威的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當年差點打包行李回老家的薩卡蘭,如今已成了國際半導體企業格芯的工程師。
人會喪失期待的最大原因是:沒嘗過成功的滋味。若你不停的累積失敗經驗,不免對未來悲觀。然而,該如何創造成功經驗呢?答案是,放低期待水準,挑戰「小成就」。在班上成績總是吊車尾的孩子,有可能一下子排名升到中上嗎?絕非易事。但只要持續努力,就有機會從第五十名前進到第四十五名。如果你成功的標準是第二十五名,第四十五名自然算是失敗。不過若成功的標準是第四十五名,那麼達成它就是實現了小成就。小成就能讓人萌生「原來我努力也辦得到」的期待。這份期待能讓孩子加倍用功念書,取得更好的成績。
有許多債台高築的人,向美國有名的理財專家大衛.藍西請教理財之道。他們因為沉重的債務喪失對未來的期待,藍西提出一個看來荒誕的解決對策:「先製作債務清單,把債務按金額大小依序排好。然後,不管利息費用,先解決本金數字小的債務。」
這是非常虧的作法,一般人借貸無利息公用事業滯納金或是高利息款項,通常都先解決利息高的負債。可是藍西卻教人先還本金數字小的債務,他說:「身為理財專家,我剛開始也會先計算數字。後來,我領悟到數學運算固然重要,但讓自己有動力也是不可忽略的。而想賦予動機,踏出成功的第一步是關鍵。」
背負債務、苦苦掙扎的人,絕不會樂觀看待自己的未來,有可能因持續增加的債務,陷入習得性無助。有些債務人試圖在一兩個月內還清幾千萬的高額利息,卻沒有半點債務被償還的實際感受,從而放棄還債的打算,連努力都不想努力。如果一開始能先解決一筆小額債務,那麼就會對未來抱有一絲「期待」。所以,藍西才說,暫不考慮利息,以解決小額債務作為一開始的還債策略,更能幫到這些人。
「小成就」確實會帶來期待!
正向期待帶來的力量
「叫你不要坐還坐,害我沒心情吃飯!」媽媽對著正在吃飯的國中生尚赫大罵。
尚赫非常生氣,踹開椅子回房。從某一瞬間起,尚赫經常滿腹怨氣,把媽媽當成空氣。他原本不是這種孩子。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他從小在日本上小學,那時很努力用功,親子關係也很融洽。直到搬回首爾,尚赫進入國中,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後,才開始出現問題。
為了追上班上的同學,尚赫讀得很吃力。但他最大的壓力是媽媽的期待。有一天,尚赫拿到只錯了一題的日文考試成績,本以為值得稱讚,沒想到媽媽的反應不如預期,甚至生氣說:「住過日本的人怎麼還會錯。」類似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尚赫絕望的說:「我想毀掉那份期待。我想毀掉媽媽對我的期待。我討厭媽媽。」尚赫想毀掉媽媽的期待,想法異常強烈。他被這樣的想法支配,也喪失了自我期待。
當父母看到孩子有一個A、四個B和一個F的成績單時,會注意到什麼呢?著名的人資專家馬克斯.白金漢指出,大部分父母對F的關心會大過A。比起讚美優點,父母更愛檢討、教訓兒女的缺點。
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也指出,一般人會更關注壞事的照片、少關注好事的照片;在意別人的缺點、忽略別人的優點;熱中聊負面報導多過正面報導。這就是為什麼天底下明明這麼多好事,媒體上卻大多報導負面的頭條新聞。在尚赫的例子中,他的父母過度挑剔他的缺點,讓他徒增挫敗感,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自然對未來感到悲觀。雖說人應該改善缺點,可是如果看不見自己的優點,不僅改善不了缺點,更深陷問題的漩渦中。
尚赫想告訴媽媽:「請停止責備我做不好的地方,改讚美我做得好的地方吧。」
優點是讓期待長大的養分。當我們能不看缺點而擁抱優點,就能樂觀看待未來。
意義送的自信禮物
美國一所大學客服中心的負責人,邀請知名的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去做員工培訓,指導職員們如何培養期待。因為職員們打電話詢問校友捐款回饋母校的意願,卻屢屢遭到拒絕,為此心情低迷不振。於是格蘭特替他們想出一個擺脫無助的妙招。他將一封信寄給校友,那是一位獎學金得主威廉寫的,信中談到了獎學金的重要,以及如何改善了他的生活。約閱讀五分鐘長度的信件展現了驚人威力:捐款暴增三倍之多。
格蘭特還有一個想法:讓職員和獎學金得主直接見面。他在員工培訓課程中,製造了獎學金得主與職員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在那之後,職員們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而捐款金額也多了五倍。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獎學金得主的談話,幫助職員們找到了工作意義,轉換成為擺脫無助的力量。
學習老是失敗,或是工作日復一日遭遇挫折,都會使人失去期待。每到那種時候,就必須找出學習的理由或工作的真正價值。*尼采曾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就算你身處悲觀、無從期待的狀況,假如你能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賦予意義,確信其價值,便能擁有撐下去的力量。
我們可以請教父母、老師、朋友、人生導師、前輩,或是從書中尋找「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學數學?」「為什麼要看書?」「我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等問題的解答。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再次擁有期待。
成長型思維 vs.固定型思維
美國一所中學,每次上課前會播放一支影片:「我們持續成長著,挑戰難題使我們變得更有智慧,障礙的意義不是放棄,克服難關能造就更強悍的我。最重要的是,明白學習是一趟旅程。旅行的每個階段,都存在成長的機會。」
這所中學的所有老師,都教導學生:有朝一日,付出一切努力後,終會獲得成長。換言之,校方全體努力將「成長型思維」灌輸給學生。
卡蘿.德威克大學時就讀心理學系,對塞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感觸良多。德威克研究所轉學後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她發現,習得性無助有著無法解釋的部分。我們在前面一再強調,習得性無助會使人喪失期待。不過,德威克認為學生們求學時若陷入悲觀,並非因為連續失敗,而是因為不清楚如何解釋失敗。
一九七五年,德威克企圖以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她把學生分成兩組,要他們在時限內解出數學問題。其中一組不論解了多少題,她都無條件給予稱讚。相反的,她會無條件指責另一組不會解題、明明更認真能得到更好的成績。
接著,德威克讓兩組去解各種難易度混合的問題。假若連續失敗是讓人悲觀的關鍵,那麼,一直得到讚美的那一組應該能解開更多問題才對。但結果恰恰相反,那組學生輕易放棄高難度的問題。而一直被要求努力認真的那組學生,碰上難題時,展現出了更多的嘗試。
德威克的研究讓我們了解,人類對自身存在的信念分為兩種:一種是抱持「固定型思維」來看待自己,認為智力和個性不會改變,所以人生來就是固定不變的。另一種是抱持「成長型思維」,認為自己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改變智力和個性。這兩種思維不只對學習、對整個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它們反映在以下六個層面:
一、自我觀點: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和性格都是固定的,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兩者皆可改變。
二、挑戰:固定型思維的人只鑽研自己擅長的領域,害怕挑戰困難的事情,擔心失敗會影響到自己的形象,所以會選擇逃避。成長型思維的人則相信挑戰是讓自己成長的基石,因此會努力挑戰,靠挑戰獲得各種新情報。
三、失敗:固定型思維的人一遇到失敗就覺得自我受到威脅,所以常常逃避有失敗機率的事,或者認為那些事超出能力範圍,自己絕不可能辦到。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失敗只是邁向成功的過程,從失敗可以學到更多東西,進而成長。
四、努力:固定型思維的人容易貶損努力的價值,常把「努力是沒用的」掛在嘴邊。成長型思維的人把努力的價值看得很高,相信成功必然伴隨努力而來。
五、批評:固定型思維的人被批評時,會覺得心裡不舒服;縱使是有用的批評,也會因為自尊受傷而選擇無視。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歡迎批評,相信批評能幫助自己改善與成長。
六、他人的成功:看到別人成功,固定型思維的人會感到自卑,讚揚對方多有才能;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會找出別人值得學習之處,專注於對方的努力過程。
如何擁有成長型思維?
二○○七年,德威克以九十一名數學成績退步的中學生為對象,舉辦八次研習營。她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有四十八人,只教導數學運算方式,第二組有四十三人,不只教他們學習方法,也教授人類大腦的特性,內容大略是:「你們的左右腦不是固定不變的。透過練習,你們能鍛鍊左右腦。付出努力就能變得更聰明。想想你們過去學到的技巧和能力。練習是很重要的,能幫助你們熟悉自己的能力。沒有任何事能短時間一蹴可幾,所以絕對不要放棄。」
德威克簡單說明了腦科學所謂的「大腦可塑性」。課程結束之後,某個學生哭喪著臉說:「您是說我不是傻瓜,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