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對話必備!提升素養的生存之書
1 哲學
三個核心概念──絕對主義、相對主義、懷疑主義
A和B在樹下下棋,A邊拿起「馬」放進B的陣地裡邊喊道:
「將軍!」
B嚇了一跳,A一臉平靜接著又說:
「下棋想贏呀,得動動腦筋。就算閉著眼睛下,也要集中精神,有條有理地猜想『馬』下一步會怎麼走。你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動腦筋!」
盯著棋盤看的B,移動了一下自己的「馬」說:
「拐腳!」
A皺起眉頭望向棋盤,因為B走了一步「馬」,讓A所有的「馬」都陷入危險中。B說: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再怎麼動腦筋也沒有用!人生的經驗不是光想想就能得到的。在象棋裡想要獲勝,只有靠盡量多下棋這個方法而已。輸的次數越多,我們越能學到駕馭棋盤的方法。」
B才剛說完,在A和B旁邊背對著他們睡覺的C,突然坐了起來,把A和B嚇了一跳。C轉過身來,一副火冒三丈的模樣。讓A和B更加驚愕的是,C對著A和B大吼:
「吵什麼吵,吵得人沒法睡覺!你們兩個,下棋是用嘴巴下的嗎?都別下了!」
然後就一把將棋盤給掀翻了。
從古代到現代,哲學的歷史一直都是A、B、C同時存在的。有時A占上風,有時B或C占上風,但無論何時這三者都在一起。他們不僅是哲學的主角,也是貫穿這本書整體內容的主軸。為各位介紹:A是「絕對主義」,B是「相對主義」,C是「懷疑主義」。
「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兩種主義是對真理所抱持的兩種相反的態度。絕對主義站在絕對的、普遍的立場上,追求不變的單一真理。相對主義則站在相反的立場,否定永恆不變真理的存在,認為真理是變化多端的。這兩種立場從古代到近代就一直在爭奪哲學的主導權。然而從一開始就與這二者共存,但與他們不同,時常遭到漠視、幾乎不具存在感的「懷疑主義」,也是哲學的一道軸心。懷疑主義在「否定單一真理」的立場上與相對主義類似,卻對人類追求真理的方法這個行為本身也一概否定,這點和相對主義就有了差別。從古代到近代,懷疑主義一直都被排除在主要理論之外。但是到了現代,懷疑主義以成熟的丰姿現身,撼動了整個局面。前面我們提到過的「後現代」,就是奠基在懷疑主義之上。
「絕對主義」「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其實是很難定義的術語,雖然確實在哲學等許多學術領域裡都使用到,但使用這些術語的思潮或使用者,對這些術語都各自有不同的規定和使用法。在此將秉持「實用」的目的來使用這些術語,以便區分哲學、科學、藝術、宗教的洪流。而在使用上,將這三個術語釐定為以下三種態度:
A 絕對主義:認為真理是唯一且永恆不變的。
B 相對主義:考量世界與真理不斷變化的現象。
C 懷疑主義:否定普遍的真理或接近真理的方法。
嚴格來說,要將一位哲學家或一種哲學思潮歸為「絕對主義」或「相對主義」絕非易事,而且還可能因此產生誤會。就算是同屬「絕對主義」的哲學家,各哲學家或思潮的內容和方向,也存在細節上的差距。
接下來,我們就以A、B、C為中心,展開哲學史的探險之旅吧!
古代哲學──詭辯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詭辯家:C
對於哲學的起始,有很多不同的見解,一般認為始於自然哲學家或「詭辯家」。首先,自然哲學家指的是生活在古希臘的人,這些人對世界的本質提出質疑。他們認為人所看見的世界,並非世界的全貌,試圖掌握隱藏在複雜世界背後不變本質的基本要素。例如,椅子和桌子看似不同的存在,其實它們的本質都同樣是「木頭」。這裡有必要先解釋一下哲學家的詞彙用法。
具體來或,放在眼前的東西,如椅子、桌子、鉛筆、床之類直立的世界,哲學家稱之為「現象」。而單一物品之間所擁有的共同屬性,如原料「木頭」,則稱之為「本質」。
「現象」與「本質」的差別,就如同經濟領域的「市場」和「政府」,政治領域的「保守」和「進步」,是哲學中理解世界最基本的二分法結構。
「現象」世界裡的個體,具有獨特的、感官上的、不斷變化的特性;而存在於「本質」世界的個體則具有永恆不變的特性。現象世界是相對主義者重視的世界,本質世界則是絕對主義者重視的世界。
自然哲學家和一般人不同,他們喜歡討論看似不那麼重要的「本質」,不是使用什麼特別的測量工具或擁有什麼特別的技術,他們只是以邏輯思維來討論本質。
首先是泰勒斯,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水」,而赫拉克利特認為是「火」,德謨克利圖則認為是「原子」。而從結果上來看,德謨克利圖的原子,最接近現在的科學解釋。但重要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他們共有的思考方式。他們感興趣的,不是眼睛看得見的現象,而是其背後的「本質」。從這點來看,自然哲學家帶有「絕對主義」的色彩。
繼自然哲學家之後登場的「詭辯家」,則是相對主義者和懷疑主義者。他們是一群以地中海為中心、遍布世界各地的智者,也是促使百家爭鳴的推手。「詭辯家」在希臘語中就是「有智慧的人」或「創造智慧的人」之意。個別了解這些人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則是他們的思考方式。為了來到城市國家雅典,他們在世界各國旅行,接觸各種不同的文化,清楚各地區都擁有各自豐富多彩的法律、制度和習慣。在他們看來,想從人類生活方式中尋求共同點,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也沒有必要那麼辛苦地去尋找共同點。因此他們和自然哲學家不同,不認為固定不變的本質或實體有多重要,他們所堅持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或本質、實體並不存在」的相對主義、懷疑主義見解。
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戈拉,西元前五世紀活躍於雅典的他,主張這世上不存在絕對真理或答案。他的名言「人類是萬物的尺度」,認為真理依個人主觀的判斷而有所不同,充分顯露出懷疑主義的觀點。
「詭辯家」也同時是教育者,他們教導詭辯法或修辭學。詭辯法或修辭學都屬於說話的技術,也是尋求方法說服他人的學問。從「詭辯家」教導詭辯法或修辭學,也可以一窺他們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只要當時不存在固定不變的真理或法則,那麼就可以利用自己所知道的事實和真相,來說服他人。從這點來看,街頭充斥「詭辯家」的雅典社會中,詭辯法和修辭學十分有用處。尤其古希臘社會為民主主義社會,就連法院審判也採取類似現今的陪審團制度,由公民投票以過半數方式判決。因此只要口才好、能說服他人,就能獲取更多財富和機會。
蘇格拉底、柏拉圖:A
以批判「詭辯家」登場的人物,就是蘇格拉底。雖然到了今天他才得到西方哲學奠基者的評價,但對當時人來說,蘇格拉底也是一個談論智慧的人,與「詭辯家」沒有太大的差別,被視為「詭辯家」之一。然而從蘇格拉底站在批判「詭辯家」的相對主義、懷疑主義立場,強調真理的絕對屬性,這點和「詭辯家」還是有差別的。他透過與別人的一問一答方式,發現任何人都能悟出普遍而絕對的智慧。像這樣以問答方式來接近真理的方法,就稱為「產婆法」,就像產婆為產婦接生那樣,妥當適切的提問,可以使一個人自己抵達真理。無論如何,在蘇格拉底的想法中,人類可以領悟出絕對的真理。從尋求最基本的真理基礎這一點來看,蘇格拉底的思考方式被稱為「基礎主義」,我們在此就將之歸為廣義的絕對主義。
蘇格拉底的絕對主義思想,由弟子柏拉圖繼承。柏拉圖將絕對主義思考方式極端化,提出「理型」,代表「絕對、普遍、不變的真理世界」。根據他的說法,理型的世界是我們的靈魂所存在過的世界,因此理型世界的影子,就反映成了現實世界。多變混亂的現象世界只是理型的仿冒品,和本質的理型世界相比,一點價值都沒有。柏拉圖認為,既然掛著哲學家的名號,便不應該執著在不穩定的物質世界,而應該把關注焦點放在超俗的「理型」的認知上才對。
那麼哲學家該如何認識「理型」呢?柏拉圖認為,唯有透過智慧,具體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方法是「回憶」。人類的靈魂在進入肉體之前,已經在理型世界存在過,對理型還留著模糊的記憶。因此可以在現實中透過與事物的接觸,重新回憶起來。第二種方法是「辯證」,依柏拉圖的說法,人類可以藉由掌握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來演繹事物的本質。第三種方法是「喜愛」,喜愛讓我們超越特殊性,達到普遍性。例如我被一款特定手機吸引,結果到了最後,我成了該手機系列的普遍使用者,甚至偏愛購買該廠牌的產品。喜愛會引導我們超越特殊,走向普遍。因此柏拉圖特別強調對「智慧」的喜愛。喜愛智慧,會讓人類有限的特殊知識,逐漸提升到具有永恆、普遍性的理型世界。
柏拉圖因為提出了本質性、永恆性的「理型世界」,而成為「絕對主義哲學之父」。西方哲學傳統中軸的絕對主義,說是「理型思想的變形」也不為過。因此英國哲學家懷海德才會說:「兩千年來的西方哲學,都只是柏拉圖的注腳罷了!」
柏拉圖的哲學向有缺憾、有局限的人類,指出一個完美、無止境的真理世界,具有提升人類最大潛能的意義。但一個假設性的完美世界,卻會相對貶低現實世界的價值,讓日常生活變得微不足道。也因此,柏拉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對導師這樣的想法深感不滿。
3 藝術
藝術的分類──遵循時間形式與空間形式的藝術
接下來的目的地是「藝術」。如前面已經去過的「哲學」和「科學」一樣,「藝術」也是真理的候選者之一。對主張只有透過符合理性、邏輯的思考,才能抵達真理的人來說,或許很難理解這種想法。但了解藝術的人就知道,在享受藝術的過程中,也能深刻地理解和洞察人生。而問題就在於,藝術的體驗太過個人化,也過於主觀,因此要從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與洞察中找到共同點,或朝向普遍化推廣,卻很難。所以在歷史上,相較於科學、哲學、宗教,藝術並不被視為真理來強調。
藝術的領域十分廣泛,文學、音樂、藝術、建築、舞蹈等,都被涵蓋在內。而各領域所主導的對象,似乎各自不同,其實可以簡單地從時間和空間的形式來加以區分。遵循時間形式的藝術,有文學、音樂和舞蹈;遵循空間的藝術,有繪畫、雕刻和建築。只要回想一下在鑑賞各個藝術作品時的經驗,就能輕易理解這點。聆聽音樂的時候,一定要有充足的時間,想在幾秒鐘內就深入一首音樂,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音樂就是奠定在時間的基礎上。欣賞雕刻作品時,則會對作品產生直觀的感受。這是因為雕刻所屬的藝術類別,所依賴的是空間,而不是時間。
在各式各樣的藝術類別裡,我們主要探討的對象,是歸屬到空間形式的藝術作品。而且探索藝術的歷史時,會以遵循二次元空間形式的西方繪畫作品為主要對象。
藝術中對於真理的立場──什麼才是了不起的畫?
在探索藝術史之前,我想先問問你對下列例子的看法,再繼續我們的話題。
假設你家有國中生三胞胎兄弟A、B、C,你把三個兒子都送去上繪畫才藝班一年。沒想到有一天,三個兒子都說以後想朝藝術方面發展。現在供他們三兄弟上才藝班,負擔就很重了,如果正式學習藝術的話,那費用更不容小覷。再者,先撇開錢的問題不說,也不能讓三兄弟全都走上前途不穩的藝術生涯。無奈之下,你決定只栽培三人其中的一人。你對三個兒子說,要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各畫一張畫來,你再從中選出最有天分的人。兒子們都同意了,也打算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在一個月之後,交出一張畫來,主題是「坐在椅子上的人」。
一個月很快便過去了,三個人全都聚到了一處。A先交出自己的畫,看到他作品的那一刻,你對畫的美好感到驚訝。A的畫是按照數學上的透視法畫出來的,而且畫中坐在椅子上的人,採取下寬上窄的三角形穩定構圖,人的手腳比例也完全按照1:1.618的「黃金比例」。這是一副安詳、穩定的畫,很難相信這畫出於一名中學生之手。
你正想著沒必要再看另外兩個兒子的作品時,B交出了自己的畫來。原本抱著隨便瞧兩眼的心態,沒想到一看之下,你完全被捲進了狂風暴雨般的情感中。畫中坐著的人,臉上表情和身上微妙的動作,都深刻表達出這人正在煩惱的氣氛。從緊皺的雙眉看得出他的痛苦。跨坐在椅子一角,彷彿快要跌下去的危險模樣,鮮明地表達出對現實的不安。而且畫中人顯而易見的煩惱中,也融入了B對前途的煩惱和苦悶,讓你忍不住想稱讚B真是藝術天才。
就在你想著當然該讓B成為畫家的時候,C交出了自己的畫。你抱著滿心的期待,想著:「該不會是一幅更卓越的畫吧?」伸手接了過來。但這怎麼回事啊?你拿到的是一張白紙,上面什麼都沒有畫。還想著會不會看反了,便翻過去看,結果發現自己剛才看的是正面沒錯。你還想這到底怎麼回事,便瞧了瞧C,結果C慢吞吞走了過來,把一張椅子放在你面前,要你拿著那張空白畫布別動。然後自己坐在椅子上,用水彩在畫布上揮灑,畫布上隨即出現幾條雜亂的線條。再問C在做什麼?C回答畫家坐在椅子上作畫,然後他的口中便吐出一串流利的話來。C說,為什麼畫裡就一定得畫上某種對象,他就是想畫一張沒有對象的畫。只不過為了滿足「坐在椅子上的人」這個條件,所以才乾脆讓自己直接成為畫的對象,但實際上他畫的就是一幅沒有對象的畫。如果別人這麼說,你一定馬上叫他滾蛋,但因為是自己的兒子,你還想搞不好他才是真正的藝術天才呢!
現在,A、B、C三人中,你打算培養哪位成為畫家呢?
以上三幅作品,正代表著藝術史上最基本的三種立場。
A所代表的,是「古典主義」的藝術思潮,強調理性畫風,重視和諧、均衡、比例和規則。從這些特點上,看得出帶有追求普遍、絕對真理的「絕對主義」色彩。
B代表的,是「浪漫主義」的畫風,尊重個人的內在和個性,重視畫家主觀的表現方式,顯現出充滿激情和情緒化的面貌。從這點來看,帶有抗拒「絕對主義」的「相對主義」色彩。
C則是「現代藝術」。現代藝術的範圍寬廣、多樣化,很難加以定義。但整體來看,可歸納為「否定過去,追求新潮」。現代藝術從繪畫的內容到形式上,都十分多樣化,算是一連串對藝術表達方式的實驗作業。有的人作品中沒有任何對象,有的人則捨棄作畫的主體,甚至有的人用奇奇怪怪的藝術題材,來表達藝術無止境。種種行為看在一般人眼裡,只覺得這些人打著「藝術」的名義亂來。如果是抱著「這些人其實是想知道所謂的藝術可達到什麼地步才直接實驗」的想法來看待現代藝術的話,或許心裡會覺得舒服些。從現代藝術旨在拆解過去藝術的立意上,具有「懷疑主義」的色彩。
如果你只是想約略知道藝術是什麼的話,只要能了解上述所區別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藝術,實際上就夠了。看到一件藝術作品,只要能判斷出該從哪個角度去解釋,那麼當你和心儀的人一起到有品味的藝術展參觀時,也足以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至於畫家和作品的相關說明,直接到藝術展稍微問一下就知道了。
就實用方面來說,這就算已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而接下來將較為深入地探討藝術史。這裡也同樣可以將較為詳細的藝術史,簡單區分成「絕對主義」「相對主義」「懷疑主義」三種類型。並且對這三種見解在各時代以何種面貌出現,作一番介紹。不過對於藝術史各時期的區別,會比一般基本上對歷史發展所區分出來的五個階段,還要再仔細,也就是分為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近代早期、近代晚期、現代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