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不凡的人,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做了什麼?
熟讀相關書籍和資料
工作要有成效,必須先有周延的準備。
那些能「完成其他人辦不到的事」「不斷拿出工作成果」的精英們,為了化不可能為可能,或在關鍵時刻扭轉局面,其實早就在別人看不見的背後,做足了完善周全的準備工作。
「表現優異的人」和「一事無成的人」之間的差別,並非在於能力高低,而是準備功夫不同。
舉例來說,新上任、跳槽,或調派公司內部其他職務時,大家會做什麼準備呢?
我決定要去三菱商事上班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全力蒐集公司的所有相關資料,在報到前徹底且詳細地閱讀。
只要有心查找業界或競爭同業的資料,就可以發現很多雜誌、新聞報導,或已公開的財務報表等資源。如果對公司的營業額或收益情形感到好奇,或想了解所任職的新單位在公司裡的地位等現況,就認真去查資料吧!去新公司報到的第一天,腦袋裡早就應該儲存好從外界蒐集到的相關資料。
報到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瀏覽所屬單位裡的藏書或檔案。等同事們都回家後,留在公司,把書櫃上的資料夾或圖書全都讀過一遍。這是為了盡早掌握往後在工作領域中必須學會的相關知識。
無論是借調或跳槽進入新環境,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掌握職場上的所有資訊。
對一位新人而言,不管是工作需要的資訊,或是為了達成目標而做的事前準備,眼前有非常多等待學習的新功課。
但許多人卻對這些隨時看得見的資料,抱著「有需要再看」「以後再找時間認真讀」的推拖心態。他們缺乏全盤了解工作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只會乖乖地聽命行事,以「不要惹主管生氣」為最高原則,只想達到最低的基本要求。
如果不想變成這樣,就應該主動了解工作內容、明白自己的職務在組織裡具有什麼意義、確切知道主管的期待,並且徹底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和肩負的任務。想讓工作表現更上層樓,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前準備功夫。
就算把寶貴的資料全部攤在眼前,還是有很多人視而不見。與其想著「有需要時再看」「有空就會認真讀」,而把資料丟著不管,不如現在就把它們存進大腦裡。
也許有人會把「晚上留在公司看資料」想成「工作做完還要加班念書」。但我並不覺得在「加班」,當然也沒有向公司申請加班費,純粹像是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樂在其中。為了比別人更早搶得一步,甚至兩步的先機,這是絕對不可省略的步驟;而且學習新知總是讓我特別快樂。
如果把出社會工作想成「違背自己的意願付出勞力,只為了賺取等價的金錢」,就會覺得待在公司像是關在籠子裡一樣,相信有這種想法,而覺得不快樂的上班族絕對不在少數。
請各位回想學生時代念書或參加社團活動的情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投注大量的時間鍛鍊,在努力揮灑汗水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度日如年」的感覺。這是因為在練習時確實感受自己的功力日漸精進,而覺得自豪、滿足和開心。
工作時,不妨抱著相同的心態,決定自己的工作方式,如此一來,「事前準備工作」在你心裡就會變成更愉快、更值得去做的事。
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優異表現的精英,難免會招人妒忌、惹來閒言閒語:「那傢伙不過是運氣好!」這些人卻不知道,沒做好「事前準備」就能得到成就的人,是根本不存在這世界上的。
「三菱商事、哈佛MBA、三十六歲成為三麗鷗董事」,如果有人看見這樣的履歷,八成會認為我的人生一帆風順、萬事稱心如意吧!
事實並非如此。我考大學時曾經落榜,也曾遭遇工作上的挫敗、人際關係障礙、與渴望的工作失之交臂……不斷遇見低潮。
但我把不順遂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堅信「在惶恐不安之中求生存,才能磨練出強勁的韌性」。
舉例來說,當你和其他人處不好時,首先必須了解「處不好是正常的」,因為人際關係不可能一開始就圓滿協調。
坦然接受「處不好」的現實,再思考「如何改善」,才能一點一滴逐步化解僵局。
不管是目前所任職的公司,還是自己的人生,誰都無法預測將來會發生什麼變化。「對未來感到不安」是人之常情,即使一生看似功成名就,不安的感覺也絕對不會消失。
辻信太郎董事長曾問我:「你知道董事長的工作是什麼嗎?」他自問自答:「公司經營順利的話,吃胃藥時想的是『還有哪些地方有待加強』;公司營運不佳時,吃胃藥時就會思考『該如何改善公司現況』,這就是董事長的工作。」
總歸一句話,「安居之地」並不存在。雖然拚命努力工作可以讓生活稍微穩定,卻不可能達到「對一切感到心滿意足,沒有任何煩憂」的境界。
要注意的是,即使有這種想法,或是對未來感到徬徨,都沒有必要因此否定自我。
重點在於,要從「不管怎麼做都無法預測未來,也無法消除看不見未來所帶來的焦慮」的角度,去思考「既然如此,該怎麼做才能減輕憂慮、向前邁進」。
再進一步來說,正是因為感到不安,人們才會成長。處在安逸的環境裡,多少會有些驕傲,也難以激發成長所需的動力。
以不安做為能量,驅使我們採取行動,成長的幅度將令人刮目相看。
影印時,順便看一下文件內容
職場上的「雜務」繁多,例如:影印文件、製作圖文並茂的簡報……等。真的又多又瑣碎。但如果小看了這些雜務,不懂得利用它們當成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你的職涯就很難有什麼進展。
無論多麼不起眼的瑣事,都是為了成就「最終目的」所必備的小螺絲。
當主管要求部屬繪製簡報圖表時,大部分的人都只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完成任務。
如果能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麼需要這些圖表?該怎麼把它們運用在簡報裡?該怎麼呈現簡報的整體架構?簡報的目的又是什麼?如此一來,製作圖表時的心態就會截然不同。比起呆板聽從上級指示,不如主動探討「該怎麼呈現過去十年的數據變化」或「如何跟其他公司的產品做比較」。這種經過深思熟慮的簡報內容,也才更具說服力。
就算都有「拚命做好工作」的敬業精神,但「盡快按照指示把圖表做好的人」和「了解簡報的最終目的,仔細思考圖表意義的人」相比之下,兩者的表現卻是天差地遠。
說到影印文件,乍看之下是再簡單不過的小事,背後的「目的」卻也很值得大家探究。
一定是某個單位需要相同的文件,才有必要影印;叫菜鳥去影印文件,表示即使被別人看見文件內容也沒關係。影印文件時,如果能留意「這份文件的主旨是什麼」「是誰寫的」,就能更了解公司的發展走向。
每個人進入職場工作,都會懷著「希望成為幹練的上班族」「想挑戰國外業務」等各種目標或動力。表面上,影印文件和繪製圖表這類「小事」跟自己的目標似乎沒有直接關連,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這是沒有價值的打雜。
事實上,無論多小的事,都是為了確保公司朝長遠目標邁進的重要環節之一。心高氣傲地想著「我才不想淪為公司裡的小齒輪」,而對此不屑一顧的人,根本無法理解「只要缺少一個零件,整部機器就會瓦解崩壞」的道理。
所謂的公司,本來就是由每位員工一點一滴合作累積出來的,每個零件的運作,都會對整體成效造成莫大影響。
千萬不要輕視任何工作或職務,想要不斷進步,成為精英上班族,就要養成隨時思考「這項任務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為了達成目標,我能付出哪些貢獻?」的習慣。
不管多忙,都不要輕易拒絕他人
前陣子,客戶公司的一位年輕女職員B小姐來找我討論:「現在的公司無法讓我做想做的事,正考慮換工作,能不能請您提供一點建議?」
不只是B小姐,我也常接到「有事與您討論」「請您聽聽我的想法」「需要您的建議」等五花八門的請託。
我每個月都必須在美國和日本之間來回奔波好幾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飛人,實在無法再擠出多餘的時間。即使如此,只要能力所及,我盡量不拒絕這些請託。
於是,我對B小姐說:「找個午餐時間,邊吃邊談吧!」利用短暫的空檔,指點她如何撰寫履歷。
明明忙得不可開交,為什麼我還願意接受請託?主要的原因有兩項。
第一,想在工作上獲得不凡的成就,一定要借重他人的協助。
我年輕時所負責的工作還不像今天這麼複雜,所以曾經很自滿地以為「我一個人就能全部搞定」,做起事來橫衝直撞。
隨著工作牽涉的範圍越來越廣,參與的員工和合作公司也不斷增加,甚至還有跨國計畫,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能完成的工作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結合其他人和團隊,通力合作。
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要一起共事的夥伴會是誰,也許曾是敵對公司的員工,也可能是私底下認識的人。因此,無論是公司內外的人,都要當成「未來可能的夥伴」來看待。
關於B小姐,我曾在客戶公司裡看到她工作的模樣,也認為她是位優秀的人才。將來的某一天,說不定我們會有機會一起合作,到時候也許就能看到她經過不同職場歷練、不斷累積經驗展現出來的成果呢!
其他人或許覺得我多管閒事,但我打從心底期待B小姐能不斷成長進步,也希望藉著午餐時間提供她一些建議,所以沒有拒絕這項請求。
第二,透過別人的請託,不但有機會和許多人溝通,也能為自己帶來正面影響。
舉個例子,建議別人如何寫履歷前,必須將自己腦中有關「撰寫履歷的技巧」整理一遍,再把這些想法化為言語;而指導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能發掘新觀念。
只看眼前短暫的好處來決定要不要幫忙,既無法製造與其他人相遇、溝通的機會,也難以讓自己從中激發出創意。像這樣,不斷增加對話或行動,只要累積的時間夠久,一定可以為自己的成長帶來幫助。
被繁重的工作追著跑、忙得不可開交時,如果還有人拜託:「可不可以給我一點時間?」不知道各位會怎麼回應呢?
是覺得「麻煩死了,對我又沒有好處」呢?還是會盡量找出空檔,回答對方:「好啊,午餐時間方便嗎?」第二種回覆將會大幅拓展你的人際網絡喔。
在能力所及範圍內,只要願意多說一句「有什麼問題,隨時都可找我討論」,就可以種下善緣的種子。
力求能與專家流暢對談
我念大學時,都會在上課前把課本內容全部預習並讀熟。預習其實不會占用太多時間,但如果一直拖到考試或上課時才匆忙翻閱,就很難完整理解整本書的內容。事先掌握整體概念,再到課堂上印證已經存在腦海裡的知識,才能深入探究課程的精妙之處。
一開始就把新資訊轉換為自己能理解的知識,對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職場也是一樣,每次投入新工作前,我一定會立刻仔細鑽研與這個領域有關的書籍和專題研究。
假設三麗鷗在公關宣傳方面出了問題,我就會立刻到書店尋找有關宣傳、企業危機處理的書,詳細閱讀後,再進一步擬訂媒體應對策略、未來發生問題時的危機處理流程。如此一來,往後無論面對任何突發狀況,都有應對自如的萬全準備。
我進入三麗鷗美國子公司後,希望為公司重建一套新的人事制度,因此主動研究人事布局的策略和制定方式,自己先建構出新制度的雛形,再請教外聘顧問的意見,逐步改良。
一般人可能覺得這樣很麻煩,認為只會委託專家設計好幾套新制度,再從中選一套來實施。
但是,應該了解公司制定新人事制度的用意和重點所在的人,不是顧問,而是身為提案人的我,不是嗎?既然我認為有必要改革,當然要自己負起責任、貫徹到底。更何況,由具備相關知識的提案人來規畫,更能建立符合期望。
這個觀念也可以套用在任何職務,如果自己無法全盤掌握工作內容,老是想偷懶:「反正我也不清楚現場的狀況,就叫基層員工處理吧!」「這牽涉到高深的專業領域,還是委託外聘專家比較好!」這種推託卸責的態度,是絕對無法把事情做好的!
身為專案負責人,如果想拿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除了必須具備相關知識,還要有能力和工作現場人員或專家流暢地對談。為了達到這種境界,努力進修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對整體現況還不夠了解,就倉促做出判斷的話,就很容易導致失敗,就算把錯全部怪到別人頭上:「明明有照你說的去做啊,為什麼沒用?」也無法掩蓋你自己的缺失。
常保「自己一肩挑起責任」的強烈使命感來面對工作,自然而然就會養成「一遇到不懂的事,就馬上想辦法學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