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用標準:這世界需要的是這種人才
不可或缺的領導能力
若以一句話來描述麥肯錫需要的人才,應該是「未來能以國際性領導者的身分活躍於世界舞臺的人」。這或許讓那些以為管理顧問最重視解決問題技巧的人很意外,但事實上,對管理顧問而言,領導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技術。
沒有企業會花大錢去買一張寫著「這就是正確答案」的紙(也就是企畫書)。想提升客戶的企業價值,就要在一開始摸索解決方案時,就深入組織,獲得相關員工的信任。最後的提案內容也要隨時與各部門進行調整,讓改革能融入公司內部的例行工作。無論哪個領域,想改變既有的做法,就必須具備很強的領導能力。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並非解決問題的技巧,而是領導力。
請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惡鄰在公共區域堆了一大堆垃圾,那麼你要怎麼處理這個狀況?你當然可以用紙筆寫下想到的任何方法,但不管你寫下來的解決方案有多完美,還是一點進展也沒有。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將這些文字一步一步付諸實行,這時候需要的,就是領導能力。
不管什麼情況,如果想聯合眾人一起改變現狀,就必須具備領導能力。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大家都知道該怎麼做,卻因為沒有人願意行動,而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相反的,那些「只要知道答案就能立刻解決,卻找不出答案的事情」,則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與人或組織無關。如果要改變自己,只要靠一己之力就足夠;如果缺乏領導能力,想改變其他人就會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在管理顧問事務所中,解決問題不是只靠一個人的力量,而是由一個團隊來負責;這個團隊可能由公司內部的管理顧問所組成,也可能有客戶的員工加入。不管是哪一種形式,團隊中如果缺少了解決問題的領導力,事情就不會有進展。麥肯錫之所以希望錄用「未來能成為領導人才的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要解決問題,領導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現在常常可以聽到「解決問題的技巧」這個詞,卻很少聽到有人提到「解決問題的領導力」。這表示大家尚未充分理解「解決問題需要的不是(只有)技術,更需要領導能力」這個觀念。
人人都要有領導力
常常聽到日本人問:「如果所有人都有卓越的領導能力,那這個小組要怎麼順利運作?」
我的回答非常簡單:「一個所有人都具備領導力的組織,和一個只有部分成員才有領導力的組織相比,前者一定可以得到更傑出的成果。」所以歐美學校或外商公司,才會要求所有人要具備領導資歷。當然,麥肯錫之所以將領導能力做為重要的評估標準,也正是這個原因。
真正的領袖會「做必要的事,以達成小組使命」。雖然身為專案領導人,但如果覺得年輕成員的意見更好,他們就能捨棄自己的想法,採納年輕人的主張。這才是領導者。
不僅如此,如果有人反彈:「為什麼要採用那種菜鳥的意見?」他也能說服其他人,使小組團結一致。從這個角度思考,一個小組中有數名具領導能力的人絕不是壞事。而且當所有成員都有身為領導者的自覺時,這個小組的成就將比「一人領導,眾人協助」的小組來得優異。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只有一位領導者的小組中,其他負責協助的成員會陷入以下狀況:一、當個虛心跟隨領袖的協力者。二、認清領導小組並不是自己的職責,所以專心於提高自己的個人價值。
虛心跟隨的協助者在遇到問題時,會請示領導者做判斷,也就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人。如果每個人都這樣要求,唯一的領導者就必須花大量時間做出指示或建議。但是如果所有成員都有身為領導者的自覺,那麼碰到問題時,就可以自己判斷及處理。
收集內部各種意見並予以整合,是領導者的重要職責;但如果所有成員都具有領導能力,那麼就連這項工作都可以由大家來分擔。和這種團隊共事過幾次之後,就能徹底體會這種小組的生產力有多優秀,並且不會發生領導者遭到孤立、疲於奔命的老問題。
即使正式稱為「領導者」的只有一個人,但其他成員都擁有豐富領導經驗,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缺乏經驗的成員除了不夠成熟,生產力也偏低,當組織必須發揮高效率的時候,就會變成阻力。
他們往往在與大局無關的小細節上斤斤計較、唱些不切實際的高調、一發生棘手問題就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到最後甚至連自己分內工作都沒做好……這些都是沒當過領導者、不知帶領一個團隊有多辛苦的人。
換句話說,必須透過領導經驗的累積,才能成為高效率團隊的成員。「問題發生時,要如何應對?」「要讓組織團結,需要什麼樣的溝通?」「當一個領導者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我們希望能讓實際擁有這些經驗、了解以上這些問題的人組成一個團隊,由他們去解決客戶的疑難雜症。這也是麥肯錫,以及歐美企業或大學在面試與入學申請時重視領導經驗的原因。
「錄用未來領袖」的策略
麥肯錫會刻意錄用那些未來能成為領導者的人,是因為了解到這些管理顧問在離職後,可能成為各行各業的領導者,而這件事對麥肯錫而言,是個大利多。
在進入麥肯錫的管理顧問中,最後成為資深合夥人,而在公司待上幾十年的人其實並不多。大多數的人大概待個幾年到十幾年,就會從麥肯錫畢業。由於在職期間累積了豐富的領導資歷,離職後還是能在社會上各個領域發揮他們的領導力,對麥肯錫而言,這件事有其重要意義。
在歐美各國,許多麥肯錫畢業生會轉任企業的經營者。除了大企業的經營團隊外,有些會至創投公司工作,或擔任某新興企業成長期的重要顧問。當然也有人自己創業,或是活躍於NPO與國際機構。
無論這些畢業生在哪裡工作,重要的是:他們都是「領導者」。如此一來,一方面提高了社會對麥肯錫的評價,一方面也使得更多優秀年輕人願意來應徵。另外,這些畢業生所領導的機構還有可能直接成為麥肯錫的客戶。當管理顧問想收集專案資訊,或訪問相關專業人士時,大部分畢業生也都會樂意撥出時間配合。
麥肯錫之所以希望將卓越人才培養成國際性的領導人,並非要轉型成教育機構,也不是想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只不過因為對一個營利企業而言,這種做法有極高的價值,是一種重要策略。
在保守企業中變得「很乖」的人
常常有人這樣問我:「應該一畢業就進外商企管顧問公司比較好,還是要先在本土企業累積實務經驗,幾年後去國外留學,再換跑道進外商公司?」
的確,許多日本大型企業在徵才時,仍以錄取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為主;另一方面,許多外商公司反而積極雇用想跳槽或轉換跑道的人士。但是別以為「以後再進外商也沒什麼關係」。過去擔任人資經理時,有許多應徵者讓我覺得「如果這個人剛畢業就來應徵,或許我還會錄取他;但是現在才想跳槽過來,反而很難讓我點頭。」
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有些在學生時代思考既自由又大膽的人,卻在保守的大公司接受最初的職業養成訓練,於是漸漸變得拘泥於工作效率或成果;因為顧忌位階之分,而不敢主張自己的意見;也喪失了從零開始思考的柔軟心態。
出社會後的第一個環境,對一個人會有極大影響。特定的行為模式一旦進入你的腦袋,日後要修改就沒那麼容易了。那些一直待在同一個職場的人,甚至不會發現這是個問題,不知道自己在面試時看起來並不像個「了不起的社會人士」,只是「極度保守組織的成員」。
一旦養成這種習慣,和其他應徵者進行分組討論時,他們可能就不敢否定面試官的意見,或是會試探面試官想要的答案,這也使他們無法勝任那些需要拋開階級、進行熱烈討論的工作。
此外,由於那些大公司可以用賺錢的部門去維持虧損的部門,所以有些人可能打從一進公司就一直在虧損的部門工作,養成了「獲得利潤=壓低成本」這種夕陽產業才有的觀念。如此一來,想在快速成長的業界成為領導者,或在新興國家主導新事業,就變成很困難的事。還有些出身公家機關的人,只要遇到前所未見或牴觸法律的事情,馬上就會停止思考,腦筋變得一片空白。
一般情況下,新人只能聽從公司安排,無法自己選擇部門。在那些講究「多年媳婦熬成婆」,或要求所有新人不管實力如何,都必須從基層做起的組織中,成長的可能性及速度會因運氣和機緣而有很大不同。
遇到那些過去明明很優秀,卻因為出社會後變了樣,而無法錄取的應徵者,實在讓我覺得很痛苦。如果你身邊有即將成為社會新鮮人的朋友,請提醒他們: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在奠定社會基礎的最初幾年裡,學到一些在全世界都很落伍的常識。千萬不能小看這個風險!
未來能夠成長的人,更勝能力優異的人
在外商企管顧問公司裡,不是大學一畢業就進公司的員工,多半也在三十五歲之前考進來。因此,除了剛進公司時的能力高低,進來之後的成長潛能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有很多應徵者感覺像是在前公司的成長到了極限,卻又經過許多年才開始考慮換工作,這種人是我們最不想錄取的類型。
如果一邊覺得自己成長到了極限,一邊還是默默工作,就表示這段期間內,他所做的工作缺乏挑戰性,不需要拿出全力挑戰,只要機械化操作就能勝任。持續一段時間後,這個人的可能性就會漸漸遭到破壞。
如果能夠不斷挑戰,就不會害怕接觸更新、規模更大的工作;相反的,當你一直做簡單的工作,就會覺得接觸那些自己可能做不好的工作是很恐怖的。就像過去每天開車的人,一旦好幾年沒碰車子,就會害怕再度上路。
此外,當工作的難度或分量超過自己的負荷,人們就不得不按重要程度將工作分類,例如「必須達成目標的重要事項」或「不需花費太多時間的零碎工作」,在有限的時間內,一定會以重要工作為優先。但是對於那些老是做著「只要按部就班就一定做得完的工作」的人來說,無論重要與否,他都有充分時間將工作細節處理完畢,自然沒有必要以綜觀角度來分辨工作的重要性,也容易因此將精力耗在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繼續從事那些不用盡全力也能做得好的工作,幾年之後就會不知不覺變得保守,視角也會變得比較狹隘的緣故。對任何人來說,在做簡單工作的同時,還要繼續維持高度成長,都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當然,即使在沒有成長的狀態下工作數年,也不至於一定無法彌補。只是從日本大企業跳槽至像麥肯錫這樣的組織,就好像足球選手到國外球隊踢球一樣,必須面臨非常劇烈的環境變化;而這個新環境是從一進公司就會要求所有人達成目標。既然處於隨時都能拿出全力戰鬥的狀態,當然應該迎接各種新的挑戰。
負責面試的管理顧問在面試的短短一小時中,也會試著判斷應徵者有多少成長空間。能快速成長的應徵者,光是從面試官講的話語中就能吸收到精髓,並且在回答下一個問題時立刻加以運用。
當一個人負責的工作遠超出自己的實力時,他不會只是坐著等待特別的學習或訓練機會,因為如果不積極貪心地從日常工作中吸收學習,就無法學到必要的技巧。所以這樣的人會隨時保持「學習的戰鬥狀態」。
無論在哪裡工作,只要感覺自己的成長速度放慢了,就要盡快換一個環境。當然不一定要跳槽,換個部門或是改變工作方式、負責領域都可以。當你開始覺得「這幾年我都沒什麼成長」,卻持續安於現狀,那麼即使之後想換工作,也很難有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