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成人學習一定要想清楚的事:讓工作、進修、考照三全其美的12大重點

 缺乏明確目標

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律師,但不是一開始就想走這一行。大學畢業後,我進入外商公司工作,過了一段時間,感覺到擁有專業證照的必要性。直到我取得美國註冊會計師證照,前往美國工作之後,才決定要參加日本的律師考試。

為什麼要考專業證照?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欲望」與「危機意識」。我才剛踏出校門,泡沫經濟便開始崩壞,資深的前輩一個接一個被開除,讓我覺得非常震驚。為了找到一份不愁沒飯吃的工作,我知道自己必須學習更多知識與技能。這就是我進修的契機。

目前全球情勢仍不穩定,將來會有更多人基於「彷徨不安」「這樣未來才有保障」等原因決定進修。然而,無論是專業證照、外語還是基本素養,開始學習前,我們必須先決定一件事──那就是「目標」。

為什麼想進修?為了達到目標,要學些什麼?怎麼運用?如果連這些問題都搞不清楚,貿然開始買書或上課,只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


 把「持續」當成目標

有句話說:「持續就是力量」,我也這麼覺得;但這句話有個很大的陷阱。

學習的確要持續一段時間,但絕對沒有必要學到天荒地老,重點是成果。比如說,我們可以為了保持健康,每天晨跑三十分鐘;但是不需要「每天念英文三十分鐘」。

為什麼要念書?因為有想要達成的目標;也許是「為了能與人協商、溝通,所以想提升英文程度」之類的。而且進修本身和持續與否無關,如果考慮到效果與效率,進修期間反而越短越好。

念書念久了,是否會開始告訴自己「算了,反正能持續下去比較重要」呢?這種觀念上的轉變,反而會造成時間的浪費。


 期限太長

設定期限也是有方法的。如果是準備證照考試,我就會要求「兩年內一定要拿到」。當然,每種證照需要的時間不一,但最長就是兩年,如果兩年內無法考取,就必須斷然放棄。

雖然很殘酷,但每個人都有適合或不適合的事。尤其是證照考試,考取並不是終點,它只是讓剛起步的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走這條路」,是起點所在。

試問,各位想和花十五年才考取註冊會計師執照的人合作,還是一次就考取的人合作?

我會選擇後者。

如果明明不適合自己,卻硬是強求,就得花費許多時間。除了時間,還要投注許多金錢,而成本回收的時間也會拉長。就這層意義來說,設定「兩年內」這個較短的期限也算是一種避險方式。另外,期限之所以設得短,還有一個原因:讓自己全神貫注,在短時間內做好戰鬥準備。時間拖得越長,人就越難維持動力。所以我們才要想辦法用最低的成本達到目標。


 擬定詳細的進度表

或許有人認為,念書需要擬定詳細的進度表,但我從來沒有這麼做過。

所謂「詳細的進度表」,是將好比一個月的時間,具體畫分成「這個星期要做什麼」「要背誦什麼」「完成率要有多少」之類的。即使區分得如此詳細,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按表操課。尤其在出了社會之後,學習計畫常常因為突然安插進來的工作,或無法預期的問題而耽擱。

所以我在決定進度時,頂多是「今天要做什麼」和「明天可以做什麼」的程度。一兩天的預定事項還在可以掌握的範圍內,但如果是一星期,甚至一個月的時程就會很難控制。

計畫越是詳細,就越容易混亂;如果無法按時程進行,也就失去了意義。


 先學了再說

一提到學習語言,相信有很多人是學英文或日文吧?事實上,許多人之所以學英文是因為:「反正也不知道該學什麼,就先學個英文吧。」「雖然不一定會用到,但可以先學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但如果沒有特定目的,學習就不再是學習了。

希望自己旅遊時能用英文溝通的話,只要購買相關書籍就好。但是,如果不知道該具備什麼程度的英文能力,就無法決定方向。目標不清楚的話,不僅學習速度會變慢,還會浪費不必要的時間與金錢。

現在有許多父母要求小孩學英文,但是我認為,基於「將來會用到」這種籠統的理由而(被迫)學習語言的人實在太多了。

所以,你學習外語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 動機是「自卑」

亞洲人對於外語似乎有很強烈的自卑感。因為自卑,所以特別憧憬,很容易有「只要英文好,就能吃得開」「只要出國念大學,就可以晉升人生勝利組」「只要拿到MBA,將來就高枕無憂」……等膚淺的想法。

憧憬與自卑,有時能讓人們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並不是完全沒有好處,但是必須特別留意。為什麼?因為這兩種感覺是沒有出口的。就算有「脫離現況」的強烈意願,但如果缺乏實際策略,思考就會跟不上欲望。

如果才十幾二十歲,還沒出社會就算了,因為時間很多,就算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闖,還是可以重新來過。

但出社會後就不一樣了。即使是為了升遷或轉換跑道而學習,但年紀越大,能做的事就越少。雖說學海無涯,能實際運用在工作上的卻很有限。因此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要因為一時興起而決定。


 滿腦子只想考多益

大家對以下這些說法應該都不陌生:企業會為多益成績多少分以上的員工加薪、擁有多益證書對轉職非常有利、很多公司面試條件裡都要求多益成績……

準備多益測驗並不是件壞事,但是我認為不需要特地去考,因為它對工作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效益。如果分數很高,甚至有金色證書,也許對就業或轉職有幫助;但如果只是七百分這種普通的成績,根本沒有意義。更何況,分數拿得再高,英文還是比不上西方人或長時間在海外工作的人。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明確用途,像是「對目前的薪水與業務有直接影響」「想到重視多益成績的公司上班」之類的,就不需要準備多益測驗。

我不是要否定大家的努力,而是想提醒大家:如果一味追求高分,學習就會變成自我滿足。

想在多益測驗中拿到高分,必須付出相當程度的努力與時間。我認為,應該把時間花費在其他學習事項,或提升工作技能來增加自我價值才是。


 興趣:考證照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關於「證照迷」的專題報導。像是危險物品處理執照、起重機駕照、熔接技術士執照、簿記執照……等,「證照迷」所擁有的證照超過一百張。但是不要忘了,證照只是讓初出茅廬的人們知道「可以走這條路」,並不是一考上就能變成專家。

重點在於:如果是不具專業性的證照,就算擁有再多張,也無法為你帶來收入。說得難聽一點,不斷考證照的人只是受到頭銜迷惑罷了。

偶爾會有人問我:「你為什麼會考那張證照?」我總是回答:「不為什麼,因為工作需要。」

如果只是為了自我滿足而不斷投注時間和金錢,到最後,既不成大器又缺乏專業,一點意義都沒有。請問問自己:你的優勢是什麼?該做些什麼,才能讓你在這項職務上勝出?這才是準備證照考試的起點。


 不去實體書店

如果想增加基本素養,一定要閱讀。只要一有空,我就會讀書,平常則會到大型書店買書。

為什麼去大型書店買書?答案很簡單,書店大,書籍種類就多。

除非很確定要買哪本書,否則我幾乎不在網路書店買書;因為不看過內容,就無法確認是否切合需要。雖然有網友的書評與心得可以參考,但是每個人的興趣、嗜好、職業、年齡、性別、目的都不同,對同一本書的評價自然不一致。

對我來說,其他人的評價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我一定要親手翻閱、確認內容,覺得「這本書是我要的」才會買。雖然曾經告訴大家,不要吝於花錢買書,但是也不能連內容都不確認,就亂買一通。就這層意義來說,試著靠自己找書也很重要。


 只要閒著,就會掏出手機

各位有沒有想過:一天要花多少時間通勤?

假設從家裡到公司只要搭兩站捷運,單程五分鐘,那麼一天來回就是十分鐘,一星期就是五十分鐘,一個月是兩百分鐘,將近三個半小時,剛好足夠讀完一本書。

事實上,許多人光是單程就需要搭二、三十分鐘的車。各位可以計算一下,一個月要花多少時間搭車。將移動和等待的零碎時間累積起來,就可以增加許多念書的空檔。只要了解這一點,就不會把這些時間拿來滑手機、玩遊戲。

我從以前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證照考試的時候,就會利用搭車的時間念書;而且,人在有限的時間裡,反而更容易專注。

既然有空用手機讀取郵件、玩遊戲,就不能說沒空念書。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