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法,要用自己的話說:58個打動人心的說寫訣竅
★這本書,對以下幾種讀者特別有效:
1. 因為無法用「自己的話」表達,總是受人輕視,處處吃虧的你。
2. 因為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心情而覺得苦悶的你。
3. 因為屬下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感到焦躁的主管。
因為主管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感到焦躁的新進員工。
★「用自己的話表達」的先決條件:
一個人是不是在用自己的話在表達,取決於其他人的看法。
重點是讓其他人覺得,你說的是「自己的話」。
★「用自己的話表達」的三個基本原則:
1. 具體說明自己從經驗中獲得的新發現。
2. 說話時留意觀點與層次,並隨時調整。
3. 想要傳達訊息的心情與一點點的勇氣,比口才好壞更重要。
05 「複製‧貼上」的資訊無法打動人心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不管是好幾年前的mixi,還是這幾年的Ameblo、推特、臉書,只要一開始流行,就一味地熱中於增加讀者、追蹤者和朋友的數量。
這種人更新的頻率特別高,但張貼的卻總是一些二手資訊。他們只要看見在網路上流傳的資訊,就會馬上轉載,即使附上自己的感想,也是隨處可見的普通評語。他們甚至會直接引用其他人的文字,彷彿那些話是自己想出來的。
他們大多以廣大的人脈自豪,認為朋友、追蹤者、瀏覽數越高,就越值得驕傲。因為數量真的很多,所以會讓人誤以為他們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新媒體剛開始流行的時候。
但重點是,他們不會成為意見領袖,就算看起來人脈很廣,其實一點影響力也沒有。
二手資訊,也就是所謂「借來的話」,是無法打動人心的。
這種情形並不只會出現在社群媒體,平常面對面說話也是如此。如果初次見面,對方就讓你有「這個人說的話好像都是借來的」感覺,那麼你很快就會對這個人失去興趣。
我這麼說,應該會有人如此反駁:
「我知道借來的話沒有力量,但就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得來不易,才傷腦筋啊。該怎麼做,才不需要借來的話,而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我十分了解大家的心情。
其實「借別人的話」這件事並沒有錯,問題在於「直接引用」。
別人的想法可以借,只是需要經過自己歸納、整理。
「自己的話」與「自己的創意」很像。
但這世上並沒有新的創意。
詹姆士.韋柏.楊在經典名著《生產創意的技巧》中就斷言:「創意,只是將既有事物重組而已。」
「自己的話」亦然。只要將既有事物重組即可。不管這句話原本是誰說的,只要和自己的經驗、感想,與從書本等處獲得的知識重新組合在一起,就是「自己的話」。
請試著透過以下訓練,學習如何把其他人的文字轉變成自己的話語。
到書店大量購買評論、自我啟發等領域的暢銷書。這些書之所以暢銷,大多是因為作家寫出了許多人心裡想說的話。對於無法好好表達想法的你來說,會是很好的參考。
接著把這些書全部看過一遍。
只要覺得作家的主張「和我想的一樣」,就在一旁貼上便利貼。
再來就是設法把作家的文字轉變成自己的話語。
也就是改寫那些以便利貼註記「和我想的一樣」的文章。
直接保留作家的主張。
作家為了佐證他的主張,一定會在文中提及自己(或其他人)的經驗或小故事,這部分就換成自己的經驗或其他人告訴你的小故事。若是作家以比喻來說明,你就要改用別的比喻。
接著更改主題。如果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閱讀」, 就把它換成「音樂」或「電影」的文章。習慣之後,還可以從「閱讀」換成「美食」「旅行」等主題相差甚遠的文章。
結論與主張的部分,則用意義相同的字句來替換。如果作家有獨特的語氣,就換成你的語氣,並加上你個人的知識。此外,最好也改變一下文章的順序與結構。
如何?
改到這裡,這篇文章是不是已經成為你的原創了呢?
即使是不擅表達的人,只要重複這個練習,就可以掌握組織個人意見的訣竅。
竅門05 將其他人的文字和自己的經驗與知識組合在一起!
06 經驗是產生想法的原動力
要擁有自己的想法,最大的原動力就是「經驗」。
累積越多經驗,就越容易用自己的話表達。
光是將經驗當成是一個小故事說給大家聽,那就專屬於你自己的話語了。特別是走過苦難重重的人生、經歷特別的事件,那種唯有當事者才能述說的事情就會增加。
所以一般來說,由於長年累積的經驗,年長者能夠表達想法的比例會比年輕人高。
學生之所以容易引用別人的話,也是因為經驗不足。
沒有真正工作過的人,靠「知識」談再多關於工作的事,還是稱不上自己的想法。
面試時當場寫的作文或小論文,首重如何結合主題與個人經驗。
假設問題是「論流行」,你會寫什麼呢?
當然,這個問題沒有一○○%的正確答案,但卻有應該要避免的內容。
分析「流行」這個現象的抽象內容是最糟糕的典型,因為沒有人想聽學生說明這些知識。
「我們不能盲從」「流行隨時都在變」這種陳腔濫調也要避免。
那該寫什麼才好?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寫知識,寫自己的經驗。
只要寫個人獨特的經驗,就是原創。
這樣一來,對方會覺得「這個人不一樣」。
事實上,這是我的真實經驗。「論流行」是我在找工作時,一家公司出的題目。
當時我決定把自己的經驗寫進文章裡。
面試幾個月前,我恰巧到京都嵐山附近的保津川划船。
雖然我曾經在池塘、湖泊划過船,但在河川划船卻是第一次。既然可以划船,就表示水流並不湍急,只是水流仍有一定的力量。
當時我發現了一件事:
「沒想到要把船往下游划這麼費力。」
大家都知道,要把船往上游划很費力,因為必須逆流而上,事實亦是如此。
然而許多人都以為往下游划船很輕鬆,幾乎不用出力。
但實際划過後就會發現,船很容易受到水流影響,無法隨心所欲的前進。
「順著水流划船,也需要一定的力量」,這是我的新發現。
我在寫那篇文章時,結合了這個經驗與主題的「流行」。
主旨大致如下:
流行就像河川的水流。若想特立獨行,需要有逆流而上的力量,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想必難以達成。我沒有、也不特別想要這些信念與力量,因此決定這輩子都跟著潮流前進。但是,絕非盲目的隨波逐流。我希望自己能乘著水流,依照自己的意志前進。若是可以,我更希望自己有能力創造潮流。我想,這就是把船划向下游所需要的力量吧。為了跟上潮流,但又不隨波逐流,我決定秉持原則鍛鍊自己,讓自己划起槳來更具力量。
為什麼我會記得以前找工作時寫的文章呢?因為就在那個當下,我頓悟到:「作文應該要這樣寫才對!」自從我小學畢業,就沒有寫過作文,也沒有特別向人請教作文的訣竅。
只是實際在寫的時候,掌握了這個訣竅──只要和自己的經驗結合在一起,就能成為自己的獨到見解,增加說服力。
那家公司選人的方式很不可思議。首先,從超過一千人的應徵者中,只依照作文成績篩選出大約二十人參加面試,再從這二十人中決定人選。
在我交出作文的那一瞬間,我相信自己一定會通過,事實也是如此。
竅門06 不要談知識,說你的經驗!
07 經驗重質不重量
前面提到「經驗是產生想法的原動力」。
但經驗的「量」並非一切。
因為即使經歷了同樣的事情,也會有人有所發現,有人沒有。有些人能將發現化為「自己的話」,有些人不能。此外,也不是所有年長者都能用自己的話表達想法,更不是所有年輕人都無法用自己的話表達想法。
為了讓各位更容易了解,在此舉個例子。
正在找工作的A與B,兩人都住在大阪,也都參加了東京同一家旅行社的面試。
A還在念書時就曾環遊世界,而B不曾出國,就連這次到東京面試,也是他的第一次長途旅行。
就旅行經驗的量來說,絕對是A比較多。
假設面試官問到:「你從學生時代的旅行學到了些什麼?」
A只說:
「環遊世界讓我了解到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B則是以自己的經驗來回答:
「這次到東京來,是我的第一次旅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東京搭電扶梯要靠左站,但在大阪卻是靠右站。我很好奇,所以查了一下。這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大阪在一九七○年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時候,為了迎接國外的遊客,便依照世界標準,規定人們搭電扶梯時要靠右站。就連小小的日本,各地都有許多不同的習慣。這讓我好期待,不知道如果我能因為工作到世界各國旅行,每天會有什麼新發現。」
A與B,誰比較能讓面試官留下印象呢?
相信描述自己經驗的B絕對能讓面試官留下較深的印象。
許多學生會認為A豐富的經驗一定對面試有幫助,但重點不在「經驗」本身,而是我們從中發現了什麼,以及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事實上,A在旅行的過程中一定累積了許多經驗,但他卻沒有陳述具體的「故事」,只著重於環遊世界這個「事實」。如此一來,會讓人覺得他很膚淺。
不只是旅行,主題可以是社團活動、打工、志工服務等任何事物。
光是說「我曾經擔任○○社的社長」「我曾經做過這種打工」「我曾經到災區擔任三個月志工」,其實跟什麼也沒說一樣。重點在於你從中發現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就算是日常生活,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有許多新發現。
像是每天通勤、上學,就有許多值得發現的事。人們總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只聽自己想聽的,其實只要留意特定的事物,走在路上就會有許多新發現。
比如說,走路時一邊留意事物的背面。
平常走路時只會看到東西的表面,光是觀察這些事物的背面,就能有許多新發現。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在走路時留意尖銳的東西,或者是低著頭走路、抬起頭走路……
此外也有稱作「彩色浴」的發想法,留意街上特定的顏色。
如此一來,相信你一定會有全新的發現。
新發現越多,越能產生自己的想法。
竅門07 依靠「著眼點」來彌補經驗的不足!
28 「不寫心情,反而更能讓人感同身受」的道理
若想受到肯定,小學作文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不要用表達感情、感覺的詞彙」。
比如說「很開心」「好難過」「好高興」「很不甘心」等描述喜怒哀樂的詞。
這些詞似乎一定會出現在小學生的作文裡。
因為老師總是會說:「把你的感覺寫下來。」
所以小學生就乖乖的寫下自己的感覺。
但把感覺寫下來,能讓人感同身受嗎?
表達感情、感覺的詞,無法讓人感同身受。
光是不用這些詞,作文能力就會大幅提升。
寫文章時,要寫讓你產生這些感情、感覺的小故事,來代替這類表達感情、感覺的詞彙。舉個例子:
明明終點就在眼前,我卻跌倒了。我很認真練習,覺得自己一定是冠軍,沒想到發生這種事,我真的好不甘心。
↓
明明終點就在眼前,我卻跌倒了。我已經忘了當時我是怎麼站起來跑向終點。田中老師對我說:「不要介意。」朋友們也一句話都沒說。我到附近的單槓上轉圈,一直轉一直轉。如果我不這麼做,我可能會忍不住說:「我明明那麼認真……」
不是說把「不甘心」三個字寫出來,就能讓人體會到「不甘心的感覺」。
反而是完全沒有提到「不甘心」三個字,只對當時情況輕描淡寫的文章,才能讓人感受到「不甘心的感覺」。
不可思議的是,小學的作文課並沒有教大家這些技巧,老師只會說:
「把你想寫的事情寫下來。」
「把你的感覺寫下來。」
這樣一來,一般小學生就只會寫出「很高興」「好傷心」程度的文章。
寫文章,不能直接把自己的感覺寫下來。
必須要製造一些效果,讓人感受到你當時的心情。
竅門28 不要用表達感覺的詞彙,要描寫當時情況!
31 依照「現在→過去→未來」的順序介紹自己
有些活動上需要每個人輪流自我介紹。
此時只需要下一點功夫,就可以讓其他人覺得你很有想法,對你印象深刻。
技巧在於依照「現在→過去→未來」的順序介紹自己。
因為這樣一來,你的自我介紹就會符合「故事的黃金定律」。
首先,說明你「現在」在做的事。
接下來,告訴其他人你為什麼會想這麼做,也就是「過去」的重點。
最後以努力邁向遠大目標的「未來」作為結尾。
比如說,你在鄉下地方的市區經營書店,而你是第二代。那麼你就可以這樣介紹自己:
我繼承我們家在○○市車站前的小書店,目前是第二代。
小學的時候,我很討厭看書,甚至決定將來絕對不要繼承書店。
但在東京讀大學的時候,我認識了一個人──太田先生,他改變了我的想法,讓我開始想要經營書店。
太田先生經營一家名叫「奧利佛」的小書店。「奧利佛」就像是書的精品店,逛幾個小時都不會膩。每本書的排列都有它的意義,好像形成了自己的小宇宙。
也因為這樣,我開始喜歡看書,也注意到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的事。看書,可以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書就像是老師,教導我們所有想知道的事情。
我想開一家像「奧利佛」那樣的書店。大學畢業後,我決定回老家繼承家中的書店。繼承後,我才發現經營一間書店有多麼困難。現在書店面臨很嚴峻的考驗,閱讀風氣低落、大型連鎖書店、電子書抬頭……書店一家接一家倒閉。說我不擔心,那是騙人的。
但也因為如此,我每天都很努力,希望這間小書店能越來越接近我的理想。請大家一定要來玩!
怎麼樣?
如果是一般的自我介紹,很容易讓其他人誤以為:「第二代真好,一定是沒有自己的主見才會繼承家業吧?」
只要換成「現在→過去→未來」的結構,自然就會符合「故事的黃金定律」,你是不甚圓滿的主角,而「現在」是你朝向「未來」目標邁進的過程。
訣竅是,不要說你對現在的自己很滿意。
如果主角的生活應有盡有,過得很幸福,很難讓人將感情投射在主角身上。甚至會讓人覺得你是在「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招致反感。
竅門31 自我介紹時要化身為不甚圓滿的故事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