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時候,好好說了「對不起」:人人都要學,一堂修補人際關係的入門課
別輕描淡寫,不然傷更深
道歉時太過輕描淡寫也令人反感。我去芝加哥造訪一位朋友時,困在旅館的電梯裡長達四十五分鐘,但感覺像受困了四十五年。那發生在午夜之後,電梯的警鈴似乎壞了,那實在是很可怕的經驗。
後來我得知那不是電梯第一次故障沒修好,我打電話給旅館的負責人,也寫了一封抱怨信給她,收到的回應是:「很抱歉造成您的不便,我們會盡快處理問題。」
我實在很想當面對她怒吼:「什麼不便!也許妳應該自己去體會一下,半夜獨自困在電梯裡有多不便!」但我沒有那樣做,我實在無法接受她的用字遣詞。輕描淡寫的道歉發生在重要的人際關係時,這種於事無補的道歉反而傷害更深、更持久。
如果犯錯的人無意彌補過失,「我很抱歉」聽起來會更加空洞,缺乏誠意。我有一對夫妻朋友,平時省吃儉用,最近花大錢去一間高檔餐廳慶祝結婚紀念日,但服務糟透了。我猜想,那天廚房裡可能人手不足,因為他們等了很久才吃到開胃菜,等了更久才上主菜及結帳。他們一開始就告訴服務生,他們用完餐後還要去聽演奏會,必須在幾點以前離開,所以服務生很清楚他們的狀況。
後來妻子向服務生抱怨,要求他們找經理出來。經理很快就出現了,但他只會頻頻道歉,說他會把問題轉告給廚房,他至少說了三次「我實在很對不起兩位」。
偏偏就是沒說:「今天的酒由餐廳免費招待」或「開胃菜免費」,他完全無意彌補過失,也許這樣做幫公司省了一點錢,但他也永遠失去了兩名客人,他們不僅不會再回去消費,也不會推薦朋友來這家餐廳。
在人際關係中,若無法做出適切的彌補也一樣糟糕。例如,你不小心把咖啡灑在朋友的地毯上,並為此道歉十次,卻從未起身幫忙清理,或主動表示你願意支付清洗地毯的費用。如此一來,十次那種道歉就只是隨口說說而已。同樣的,好友生日那天,你剛好安排遠行,你為此向他道歉。不過,如果你能馬上想出替代方案,展現出你真的在乎,那會更有幫助。
教導孩子道歉的重點
「怎樣教孩子道歉最好呢?」我對一群心理治療師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們一致給出同樣的答案:「大人應該以身作則,示範他們希望孩子學習的行為。」如果你該真心向孩子道歉時沒那樣做,孩子們又為何應該那樣對你呢?
孩子每天耳濡目染,有樣學樣,因此以身作則確實是個好主意。但是,有些家長不願向孩子道歉,因為他們覺得那樣做有損身為家長的權威,使他們顯得軟弱無能、優柔寡斷。然而,在這個在乎公平及實事求是的世界裡,那樣做反而更能展現出堅強的一面,讓孩子看到家長能在無損格調下坦承錯誤。事實上,道歉的能力是我們可以賦予孩子最好的才能。當家長死不認錯的行徑破壞了孩子認知的事實時,孩子心中強烈的正義感會覺得無所適從。
我對家庭的研究,讓我想在教導孩子道歉方面,為成年人額外提出一點建議。那就是:學習說「謝謝你的道歉」,然後就此打住。這個建議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常反射性地把道歉當成進一步解說的開場白。
孩子道歉後,他們可能會聽到:「你道歉了是很好,但我希望你反省一下,你排擠弟弟,不讓他參與遊戲,他有什麼感受。你是真的感到對不起,還是隨口說說、敷衍了事?下次也許你應該主動跟弟弟道歉,不要我逼你道歉才說。」
一位十一歲的男孩說:「我討厭道歉,因為道歉後感覺很彆扭。」每次他說完「對不起」以後,免不了還會被念一頓,說同理心有多重要;或是翻舊帳,說他以前就做過這種自私自利、冒失莽撞的事;或是說一些讓他想要馬上摀住耳朵,盡快逃離現場的事情。
有些大人否定孩子道歉的方式,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我的朋友告訴我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實例。她的孩子讀小學四年級,每次有學生調皮搗蛋時,老師總是擺出同樣的「臉色」,學生道歉後,她總是回應:「你要是真心悔改,就不會做出那種事了。」
這種制式回應若是對屢勸不聽的孩子說,或許還有點道理,但那個老師對每個學生都是如此。她的不滿臉色使孩子看了馬上道歉,承認缺失,但她又當場否定孩子的道歉。朋友的女兒當然不是唯一對老師做法感到困惑的孩子,但老師的回應卻完全抹煞了道歉及接受道歉的意義。
你想要教孩子怎麼道歉嗎?那就記住前面那個例子中機場的媽媽,把她當成榜樣,像她接受我的道歉那樣,去接受孩子的道歉。當然,有時候可能需要進一步討論,但沒必要馬上把孩子念一頓、否定他們的道歉,不然他們可能會覺得:「那道歉有什麼意義?」
道歉,不是只能用說的
我永遠忘不了馬文。他是名農夫,有憂鬱和暴躁易怒的傾向。他在醫生的要求下來找我做心理治療。他的多年婚姻陷入僵局,我問他家裡的狀況怎樣。他說妻子柏妮絲早就放棄他了。
馬文說自己是不稱職的丈夫,並舉了許多實例說明他經常不在柏妮絲的身邊支持她。他描述那些事情時,語氣像聊天氣一般,事不關己。例如,柏妮絲六十二歲時動乳癌手術,時間安排在秋收的時候,她麻醉醒來聽醫生告知分析結果時(無論消息好壞),馬文不在她的身邊。田裡的工作再怎麼繁重,馬文都可以一肩扛起,但他不擅長面對令人情緒激動或澎湃的情境。柏妮絲老早就不冀望他的關心了,也一直跟他保持距離。
促使一個人改變的原因,有時是個謎。不過,馬文來找我治療的那段期間,我注意到他整個人有一些改變。他開始告訴我柏妮絲是個好女人,他知道自己常讓她失望、虧欠她很多,但他沒辦法為過去的行為道歉,或是把那些事情拿出來討論。「木已成舟,多說無益。」馬文告訴我:「我覺得道歉於事無補,柏妮絲也這麼覺得。」
不過,他確實相信道歉是可以用行動實踐的,他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他的岳母病重時,搬到他家附近的安養之家靜養,馬文主動擔負起照護的工作。我親眼目睹他在人生的下半場,突然搖身一變成為模範丈夫和女婿的驚人改造過程。他告訴我,他決定改過自新,彌補過去沒做好的一切。
即使岳母很難搞,從不道謝,而且和柏妮絲的母女關係不太好,但馬文無怨無悔地照顧了岳母三年,直到她過世為止。每當柏妮絲覺得不堪負荷時,馬文就馬上接手,並負責接送岳母去醫院。他的岳母是個信仰虔誠的人,馬文和柏妮絲並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只要岳母能夠去做禮拜,馬文每週日都會送她去教堂。岳母過世時,妻子請他打電話安排喪禮。我覺得這段日子以來,他們夫妻倆的關係變得更融洽了,也比以前更快樂。
不是凡事都能獲得饒恕
接受道歉不見得就是言歸於好。再怎麼得體的道歉,也不見得能夠挽回破損的人際關係。「對不起」這幾個字講得再怎麼真誠,可能都不足以撫平傷口。有時雙方的關係是建築在彼此的信賴上,信賴一旦瓦解,就再也無法修補了。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想再見到那個傷害你的人。
但你還是可以接受道歉。
喬安打電話給我,希望我給她一些意見。她和瑪莎以前情同姊妹,在瑪莎進入她的公司工作以前,她們長達七年都是最要好的朋友。但瑪莎一進公司後,就開始破壞喬安的信任,不僅搬弄是非陷喬安於不義,還跟喬安搶升遷的機會。喬安後來因此離職,兩人的友誼就此畫下句點。
後來她們有四年的時間沒再見面或交談。直到某天,喬安收到瑪莎寫來的長信,瑪莎在信中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表達由衷的道歉及懊悔。她告訴喬安,她深自檢討後,非常想念她,希望能跟她重修舊好。她請喬安騰出時間,選幾個方便的日子,一起吃飯聊聊。信末,瑪莎寫道:「希望妳能原諒我。」
「我該怎麼回她?」喬安希望我給她意見。她相信瑪莎的道歉是真誠的,但是一想到要見面談談,她就渾身不舒服。喬安想乾脆不要回信算了,但是放著瑪莎的來信不回,又違反她自己的誠信原則。
幾經考慮後,喬安回信如下。
親愛的瑪莎,
謝謝妳來信道歉。知道妳反覆思索我們之間發生的事情,以及妳做的事情對我的影響,我覺得很欣慰。對我來說,不堪回首的往事太多,難以多談或想辦法延續友誼。祝妳順心,我對我們以前的長久情誼也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喬安
我告訴喬安,這封信簡直可以當成回信的典範,言簡意賅(簡潔向來是上上策)、真誠懇切、中肯扼要。喬安沒有說「我原諒妳」,因為她並未原諒瑪莎。她也避免算舊帳,或是重提瑪莎對她造成多大的傷害。她也沒說「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我的想法會有所不同」,以免模擬兩可,讓對方以為還有希望。
雖然喬安原本想回應:「我無法接受妳的道歉。」但她後來選擇謝謝瑪莎提出道歉,那樣的回應顯現出喬安的成熟圓融,她希望這份回應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不要像瑪莎以前那麼惡劣。「謝謝你的道歉」並不表示雙方將盡釋前嫌,重修舊好,或是喬安願意再繼續和瑪莎通信。有些東西一旦破壞了,就再也無法挽回。
說出「我不接受道歉」,更需要勇氣
有時我們不接受道歉是合情合理的,或許是因為道歉的人並未真心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也可能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或者暗指我們反應過度、誤解問題所在。
又或者,我們已經不想再聽到道歉了、厭倦那種呼天搶地但顯然很空泛的悔悟,因為對方仍一再犯下他們曾為其道歉的行為,無論是用餐時刷手機、承諾完成的事情屢次食言。如果對方沒有真心悔改,我們或許可以讓他知道,我們不想再聽到他一再道歉。
道歉聽起來很虛假,或是對方想要反過來怪罪我們時,可能需要勇氣去反嗆對方。我想起一個很難忘的例子,有一次我和幾位家長在學校操場上聊天,我們聊到小學教室裡的學生種族不夠多元。一位母親說,她兒子班上有兩位黑人小孩,最後又隨口補上一句:「……但是他們看起來挺乾淨的,也守規矩。」在場的一位父親是我的朋友,他平心靜氣地回應:「黑人但是乾淨又守規矩?能不能請妳說明一下這話是什麼意思?」那位母親聽他這麼一說,反應有點激動,就像我們被指控種族歧視的反應一樣。
翌日,這位母親又在操場上遇到我的朋友,她說:「我想跟你道歉,很對不起讓你覺得我說的話是種族歧視,因為我真的沒那個意思。」那位父親淡淡地回應:「如果妳覺得問題是出在我的反應,而不是妳說的話,我恐怕無法接受妳的道歉。」那個母親堅稱他過度解讀,又說受夠了講話還要戰戰兢兢,以免政治不正確而得罪人。那個父親一聽,無奈地搔搔頭說:「好吧,我想我們就是見解不同。」接著就不再多說了。
我很佩服他的反應方式,尤其他並未跟她爭辯或堅持己見。他選擇給予對方空間,讓她去思考自己講的那些話有什麼意涵,也許她想久了會悟出道理。
寬宏大量地接受吧!
即使你私底下不太喜歡道歉的一些細節,你還是可以學習把「接受和解」視為基本原則。當然,有原則必有例外,但一般來說,為了對方的道歉不合你意而糾結半天,或是寄望對方的道歉符合本書列出的得體標準,都是庸人自擾。接受道歉即使有遺憾,至少能為雙方關係的未來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接受道歉或和解,不見得就表示你不再談論痛苦的議題,或是你原諒對方的作為或疏失。接受道歉不代表你說:「好吧,過去都過去了,沒必要舊事重提。」比較像是:至少未來彼此之間還有其他可能,不再只是憤怒和怨懟。
接受道歉只表示你同意結束衝突、減少不滿,並騰出善意的空間讓彼此走出僵局。那也可以為進一步的討論奠定基礎,讓你們有機會深入討論依然耿耿於懷的事情。當然,有些道歉不值得接受,但一般來說,寬宏大量地接受道歉,看彼此的關係能有什麼進展,是最好的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