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哲學巴士,引導孩子獨立思考:12趟最有趣的傾聽、提問、對話之旅
第四站 侮辱:「朋友取笑我時,該如何保護自己?」
「來來來!歡迎讀者將煩惱寫在明信片上,我們收到之後會回覆哦!」午休時間,學生們吃完午餐都忙著飛奔去操場玩,但五年三班的同學卻聚集在圖書館前。一名二年級的學弟走過來,尚勳遞出《五三烤肉》雜誌,親切地說:「可以看看這個,這是我們每個月製作的雜誌。」
不知不覺,《五三烤肉》雜誌一本一本地傳遞到孩子們手中,偶爾也會看到有些孩子俯身在桌子上寫讀者明信片。
午休時間過後,《五三烤肉》讀者寄來的匿名明信片堆成一座小山。哲學社團的孩子們會仔細讀完讀者來函,然後用心回答,並刊登在下一期的「五三諮詢室」單元中。
在讀者寄來的煩惱中,有不少孩子遭遇被朋友嘲笑的狀況,而紛紛請求幫助。下面是A同學寄來的內容。
「朋友們都嘲笑我個子矮,給我取什麼矮冬瓜、小小兵、哈比人之類的綽號……雖然我請他們不要這樣,但他們都不聽,還是一直嘲笑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因為身高無法靠自己的意志自由改變,所以那些嘲笑別人個子矮的人實在是太卑鄙了。
負責「五三諮詢室」單元的一名孩子說:「可以多喝牛奶、吃小魚乾等鈣含量高的食物。」不過,無論吃多少高鈣食品,也不可能在一夕之間長高。
A同學為了尋找保護自己的方法,迫切需要其他孩子的智慧。我想先聽聽哲學社團的孩子有什麼感受。
「我覺得很生氣,感覺怒氣都要衝破腦袋了。」
「感覺很孤獨。」
「心裡覺得很憂鬱。」
「很想報復。」
孩子們都憤憤不平地回答。被朋友嘲笑時,不只會傷心,還會產生像火山爆發的怒氣,在心中不斷燃燒。
當許多人一起嘲笑自己時,會感到很孤獨;一直被嘲笑,卻無力改變,心情就會越來越憂鬱,甚至還會想報復那些訕笑的人。
這類情事其實經常發生,要如何在被嘲笑的情況下保護自己呢?
被朋友取笑時,我可以動手打人嗎?
如果被取笑,還被取了難聽的綽號時,該怎麼辦?
一個孩子回答:「馬上跟朋友說不要這樣。」向取笑我的朋友提出抗議是必要的舉措,這麼做是向朋友表達自己的主張,也是自我保護的方法之一。但通常對方並不會因而停止,可能還會變本加厲。在讀者來函中的B同學就是遇到這樣的困擾,後來他自己找到應對的方法。
「因為我長得比較高大,朋友都取笑我是『進擊的巨人』。雖然我請他們不要這樣叫我,但他們越叫越過分,於是我忍不住就動手打了那些人,他們就不敢了。所以後來如果有人取笑我,我就會打他們。」
B同學被朋友們取笑,剛開始會提出抗議,但朋友們並未停止,直到B同學動手打朋友,就不再被取笑了。聽完B的故事,我問哲學社團的孩子們:「被朋友取笑,可以動手打人嗎?」
「不行,因為暴力是不對的。」孩子們斬釘截鐵地說不行,於是我又問:「為什麼不能使用暴力?因為朋友都講不聽啊,所以打他們不行嗎?」
「不行!那樣就會成為加害者。很可能會被討厭,或是遭到報復。」
「可能會被抓去警察局!」
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動手打人是不好的行為,會對自己造成不利的後果。
在B同學的狀況中,雖然因為動手打了朋友就不再被嘲笑,但也可能會因此出現其他問題。既然不能使用暴力,那還有什麼方法呢?我想聽聽孩子們的意見。
「如果因為被嘲笑而感到生氣,但是又不能打朋友,該怎麼辦才好呢?」
「向老師請求幫助。」
沒錯!向老師請求幫助是很好的方法,一個人解決不了的時候,一定要請大人幫忙。不過,如果向大人尋求幫助,有些孩子就會認為那是「告狀」,而大人雖然希望被罵的孩子能自行悔悟,同時卻又擔心孩子會認為「都是因為某某某去告狀,所以我才被罵」。況且,孩子身邊也並非隨時都有大人在側,例如放學回家的路上、公園遊樂場、學校運動場……孩子有可能在沒有大人的地方被嘲笑,所以,在沒有大人可以求助的地方被取笑時,該怎麼辦呢?
孩子們紛紛嘆了口氣。每當他們提出看法時,我總是會再提出反駁。
「現在我的腦袋好像在冒煙。」
孩子揪著頭髮說,但依然沒有停止思考。
「沒錯,如果遇到和我不同的想法就會頭痛、煩躁。如果你只想著自己,就只會被束縛在自己的想法裡,會越來越難受。我們試試看別的想法,再找找看會有什麼新發現。好,我再問一次『當老師或父母不在時,遭到其他朋友取笑時,該怎麼辦呢?』」
「可以等父母和老師來了再跟他們說。」
「這是個好辦法,等大人來了之後再告訴他們發生什麼事,並請求協助。不過在大人還沒來之前,就被朋友嘲笑了,該怎麼做?」
「離開!」
像孩子們說的一樣,被朋友取笑、覺得不開心時,就離開現場會怎麼樣呢?在凱倫.柏奈特的繪本《賽門的鉤子:一則關於戲弄和貶低的故事》中,蘿絲奶奶發現了被朋友們嘲笑後,哭著跑回家的賽門,隨即告訴他一則關於釣魚池的故事。
有座釣魚池很有名——因為很容易釣到魚,所以許多釣客蜂擁而至,蘿絲奶奶對賽門說:「那些嘲笑你的人就像釣客,為了讓魚上鉤而拋出誘餌,如果你咬住了,就會被他們釣走。所以不要去咬拋出來的餌,應該想其他辦法。」
取笑他人的人想要的是什麼?
蘿絲奶奶的話與哲學家 J.L.奧斯汀的研究相吻合。奧斯汀是一位語言哲學家,他研究日常語言,把某些話定義為一種行為。再根據該行為,將發生的事分為言語行為、發話行為、語導行為三種不同的模式。
言語行為指的是說話本身,例如「你的個子怎麼這麼矮?根本就是矮冬瓜!」「你好像進擊的巨人喔,大家快逃啊!」等取笑的話;發話行為是指話語中包含的意圖,像「矮冬瓜」或「進擊的巨人」是對他人的身體特徵進行負面評價,具有貶低和嘲笑的意圖;語導行為則是指透過該話語產生的後果,也就是說,取笑別人的孩子想看到被取笑的人心情不好、生氣、暴哭等痛苦的樣子,當詢問他們為什麼要嘲笑朋友時,回答往往都是「好玩啊」。
面對這種人,應該如何應對呢?首先,不要照著對方的意圖做反應,否則就是中了他的計。就像蘿絲奶奶說的,不要去咬誘餌,就不會被拉走。「五三諮詢室」推薦了一個方法給因為被嘲笑而深受困擾的B同學。
「B同學因為被朋友們取笑,所以很傷心吧?但如果你隨對方起舞,他們反而會覺得很有意思,會再次嘲笑你。建議你不要理他們,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不做任何反應,那麼取笑者就無法得到想要的結果,就像釣客在拋出釣竿後,也釣不到任何魚,只能空手而回。
被嘲笑時的三種應對方法
就算做到「對別人的嘲笑不做出回應」,但是心裡還是感到憤怒、憂鬱、孤獨,該怎麼辦呢?這時就需要反擊。
美國公民自由運動家納迪娜.斯特羅森提出反駁言論的重要性。反駁言論是指「所有與不同意的訊息相抗衡的表述」。斯特羅森引用美國政治家兼社會運動家愛蓮娜.羅斯福的話來說明:「沒有你的允許,誰也不能傷害你。」如果對方想用言語攻擊你,而你對他的話有「不屈服的力量」時,就比較能從侮辱性言語中守護自己。這種力量可以培養成回應、模仿、推翻對方的表現。
那麼,有什麼具體方式可以對抗嘲笑自己的人呢?孩子們討論出三種方法。
第一是「幽默」。把嘲笑的話當成是笑話。C同學因為「被朋友們嘲笑是原味綠巨人」而請求幫助,哲學社團的孩子用以下的幽默方式回應。
「C同學,如果你的朋友再取笑你,就說『我才不是原味綠巨人,我可是有調味過的綠巨人!原味和有調味過的層次不一樣!』他們肯定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了。」(副作用:也可能會拿有調味過的綠巨人來開玩笑。)
想出這個方法的孩子,平常很喜歡吃炸雞,所以從原味綠巨人聯想到原味炸雞,而有了這樣的想法。其實重點是,只要未表現出被嘲笑打擊到的樣子,對方就會不知所措,因為這等於是讓對方了解到「我嘲笑別人的話,一點作用也起不了」。
不過幽默是需要極高的臨場反應和膽識,不僅對朋友的嘲弄要一笑置之,還要搞笑反擊,是有些難度的,不過,第二個方法比較簡單一點:「回擊」。
D被朋友們嘲笑說像頭豬,於是前來請求幫助,一個孩子這樣回答。
「可以對戲弄D的人說:『說別人是豬的人才是豬……我不是豬,所以你也不用自我介紹了。』」
用「你也不用自我介紹了」這種一針見血的方式,把被戲弄的話原封不動地還給對方,就像韓國的一句成語「佛眼豚目」一樣,意思是在豬的眼裡看到的都是豬,佛的眼裡看到的都是佛。這則成語源於朝鮮建國時期,太祖李成桂和無學大師之間的對話。當時甫建國不久,一切還在求穩定中,太祖對無學大師開了個玩笑。
「大師,您今天看起來特別像頭豬。」
但無學大師只是微微一笑,什麼也沒說。太祖問為什麼用笑應對,無學大師這才回答:「用佛祖的眼睛看都是佛,用豬的眼睛看都是豬。」按照這個邏輯,戲弄無學大師的太祖也是豬—這正好可以套用在D的情況。
還有其他孩子也提出建議。
「D同學,朋友取笑你是豬,那你就對他說:『你不是野豬嗎?』」
受到別人戲弄時,不慌不忙地予以正面回擊,對方就無法達到目的,還會被反將一軍。不過回擊的程度通常要比對方再強一點——實際上還是有點難。接下來就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可以直接使用的魔法咒語。
第三種方法就是告訴對方「不管你怎麼想,我都不感興趣」。這是哲學家史考特.赫修維茲告訴兒子的方法。這句話傳達了「你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所以我不在乎你所說的話」這類的訊息,不管對方是不是在取笑自己,都不會對他造成任何打擊。
我把這句話告訴孩子們,一起尋找可以實際使用的表達方式。鴻宇把這句話修改成更簡短有力的「聽不到!」,邊說邊做出悠閒掏耳朵的動作,等於是用微不足道的語氣和態度對取笑者說:「你說什麼我都聽不到。」——我們沒有必要聽別人惡意貶低的話語。
喜歡嘲笑別人的孩子,就像在擂臺向對手叫囂的格鬥選手。用「矮冬瓜」「進擊的巨人」「豬」等詞語,對獨自站在擂臺上的孩子進行攻擊,就像裁判還沒宣布比賽開始就先發制人,是一種卑鄙的行為。
如果這種事情持續發生,而且越來越嚴重時,被戲弄的孩子就算進行反擊,可能也無法解決,這種時候就必須請大人介入。
只要不是過於嚴重的狀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遭遇別人的嘲弄,不妨試著深吸一口氣、腹肌用力,用嚴肅的眼神直視對方,以「我不是你可以隨便取笑的對象,所以不要對我說出無聊的話」這樣堅定的態度予以回擊。
一,在侮辱站遇到的哲學概念:
〇戲弄 〇發語行為 〇反駁言論
二,為父母準備的嚮導提問:
如果孩子被朋友取笑,父母會難過,就像父母遭受別人不好的對待,孩子知道了也會傷心。所以和孩子一起先靜下心來,想想如何回擊對方吧。
你曾經因為被取笑而傷心難過嗎?
可以講什麼話反擊呢?
三,在侮辱站進行的哲學對話:
- 嘲笑是什麼?
嘲笑是用對方不喜歡聽到的話侮辱對方,被嘲笑的人會生氣、孤獨、憂鬱,甚至想報復。
- 為什麼會嘲笑我?
對方就是想看我被嘲笑後的反應,希望看到我不高興、生氣、傷心難過、灰心喪志。
- 被嘲笑的時候該怎麼辦?
可以用一些話語來反擊。比起無視,若能表現出不會屈服於對方話語的抵抗能力,也就是反駁言論,會比較容易從被嘲笑的傷痛中恢復。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反擊,或告訴對方「不管你怎麼想,我都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