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關鍵字: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智慧探索
第一章 思考及看事情的角度
接受 ※僧侶 馬修
我們常常將「接受」與「屈服」兩個概念混淆。在一次與來自北美的大學教授們對談的過程中,我解釋道:「透過冥想訓練自己的心靈,能幫助我們改變對痛苦處境的感知方式,並且使我們更有能力應對人生中種種跌宕起伏。」席間有人毫不留情的反駁我,認為這種提倡自我適應、抱持「人類會受苦只是因為尚未適應環境」的想法,是極端危險的,難道我們要向受到奴役者、受暴婦女、冤獄的受刑人、以及其他遭受壓迫者說「沒有比冥想更好的解決之道」,讓他們享受現狀,而非鼓勵他們追求正義、終止壓迫嗎?這樣的想法其實來自於誤解。以勇氣與平靜的心面對艱難的情況,事實上是一種減少自己所受痛苦的手段,但此種能力與「屈服」完全無關。透過培養心靈內在的自由,我們能避免自己在面對磨難的同時,額外的遭受絕望、憤怒等情緒的襲擊,學會「接受」是為了避免二度受苦。
面對一位為疾病所苦之人,我們當然不能說:「我建議你就接受這份痛苦吧,相信你的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的。」我們必須告訴對方,我們會盡一切努力來結束他的痛苦,但如果與此同時,他能在自己心中採取不同的態度,這將對他的處境很有幫助。有時甚至必須讓對方正視,在目前我們對情況無能為力的事實。比起單純的「屈服」,這種「接受」不會阻擋我們望向未來的視野,並能為事情添增正面的色彩。
加拿大作家雷米.特布雷曾經寫過一本動人肺腑的書《河畔的紅椅子》,書中談論他兒子染上毒癮的故事。他解釋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努力遮掩自己的痛苦,並因此陷入了一種「希望-等待-失望」的惡性循環。沒有人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而特布雷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習到,如何真誠的面對自己的痛苦,也就是既不助長痛苦,也不逃避;既不無視痛苦,也不過度反應。時至今日,他可以從容的陪伴在孩子身邊並願意敞開心胸傾聽,他形容這樣的陪伴像是「愛的擁抱」,能讓人們彼此更相愛、更平靜,因此更能在面對困難時採取明智且正義的行為。
換句話說,在面對無法改變,或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扭轉的困境時,我們應學著去接受,並且抱持開放的心態,用「愛」為事情加上一層可能的自由度。
事後 ※醫師 克里斯多福
生命可以帶給我們許多寶貴的課程,但是我們不一定永遠是個好學生,有時我們需要重修某些課程。當一件令人刻骨銘心的事發生在生命裡,我們是否會在事後給自己一點時間好好思考?我在這裡談論的不是「反芻」──被動且空洞的不斷回想事情發生的種種細節。我談論的是思考,也就是停下腳步,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回想,並試圖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以便能更清楚規劃自己接下來的行動。這是唯一能將生命逆境轉化為生命經驗的途徑,否則這些逆境只會成為生命中的疤痕與創傷。
然而可惜的是,我們往往由於懶惰、害怕或一心想要避免痛苦,於是不願意花時間做這件事情,我們同時也沒有理解到,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負面特質中,其中一項叫作「生活步調的加快」,也就是無論在職場工作或個人休閒上,我們都習慣屈服於經濟學家稱之為「及時」的現象,把最後一點剩下的自由時間都拿來對身邊的一切做出反應,直至壓榨盡每一分每一秒。然而,在事件發生後,學會檢視自己是一件基礎且重要的事情,例如我們剛剛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聽到什麼?我們現在狀態如何?我們下了什麼樣的判斷?有什麼想法?產生什麼情緒?在事件過後的消化時間裡,這些對於處理衝突、爭執、對立尤其重要;記得不要在事件發生過後立即投入其他的事情,不要一下子就黏到螢幕面前,開始忙工作或是找人抱怨……
我的意思是,不要逃避不舒服的情緒,相反的,我們應該要花一些時間去思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觀察這件事讓我們處於什麼狀態,並且設想自己現在能採用的,且不帶有衝動性的合適做法。
嚮往 ※僧侶 馬修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我們在內心深處,真正認定為基本且不可或缺的是什麼?
我們的內在世界中,一定有某樣事情給予我們動力、為我們指明方向,並讓我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有意義。活著並不僅僅是四處漫遊、隨興所至,或是日復一日,以手頭上能得到的資源拼湊著過生活。活著的首要目標很明顯,就是「活著」本身──在某些時刻或世界上某些地點中,因為面對著戰爭、饑荒、疫病、災難,活著這件事情甚至是絕對的優先事項。然而當我們不再受到立即性的生命威脅時,一切隨因緣不斷流轉,我們永遠無法知道隔日將發生什麼,此時我們必須告訴自己,不能純粹「殺時間」,讓生命白白流逝。
這並不表示每天早晨起床就該立志改變世界,但我們要能規劃如何在生命中持續朝一個方向前行。有些人不喜歡「持續建構自己」這個概念,但日積月累、年復一年,人的確有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加無私且明澈。我們無法突然之間決定自己要百分之百為他人無私付出,但每個人身上都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持續朝更好的方向進步。
以個人經驗而言,我就常常自問:「快樂是什麼?愉悅感的累積?找到一種深層的滿足感?知道自己的心靈如何運作?學會如何更融洽的與他人相處?」只要固定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二十年之後回過頭來,就會像辛勤勞作的農夫一樣,看向自己田地時充滿了喜悅充實的心情。即使世事不能盡如人意,我們也應該對自己說:「我已在能力範圍內盡我所能,因此沒有遺憾。」
絕望 ※醫師 克里斯多福
面對一個絕望的人,我們該說什麼?
我即使身為治療師,在這種情況下,有時也會感到無所適從,擔心自己無法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
因此,我想將身邊可信賴的親友對我說的話,傳達給我的病人:
「你現在的心理狀態不見得就是一種異常,你當然可以感到灰心,也可以感到絕望,你甚至可能在這件事上並沒有犯錯或犯蠢。也許今天讓你感到絕望的事情,明天就會自然而然的化解?即使你不這麼覺得,還是值得花點時間,做個深呼吸,不要批判也不要抗拒,跟我重複這句話:『堅持下去,記住不要傷害自己。』
「風水輪流轉,人人都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灰心喪氣,因此你現在的狀態沒有什麼見不得人,這是人性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為,為自己做點事,也為他人做點事,即使這些事與眼前情況無關都無妨,別將心神都集中在問題上,讓自己鑽牛角尖。
「如果你感到灰心喪氣或絕望,那很可能是因為你所處的困境,的確令人既灰心喪氣或絕望,並且短時間內你難以看到解決方式。如果有好的解決方案,它會自然而然的浮現;而如果困境終究無法解決,那麼生命中會出現其他事情來改變現狀的。
「無論如何,不要為自己添增更多煩憂,也不要把自己關在狹小的精神空間裡獨自面對問題。想辦法出去走走、活動筋骨、整理家務、慢跑運動;不要獨自一人待著,不見得一定要談論你的困境,但要找個人說說話;去找一位你喜愛的人,對方或許可以改變你的想法,給你一些建議和意見。
「而當你終於走出這段沮喪或絕望的時期後,記得不要馬上就跳到下一個階段。花點時間回顧一下曾經發生的事情,好好的坐下來思考,嘗試把這段經歷寫下來。觀察一下,你今天的處境與當時的絕望相距多遠,並試圖了解為什麼自己不再絕望,像是絕望是如何消失的?也許它剛剛轉變成了悲傷,而今天你已不再絕望。試著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陷入這個深淵?你當時處於什麼狀態?你是如何一步一步脫離絕望的?
「記住那些『無來由的感到絕望(或幾乎無來由的感到絕望)』的時刻,而你最終走出了這種絕境。想想羅馬尼亞旅法哲學家蕭沆所說的話:『人人都是喜劇演員,因此最終都可以在困境中,安然存活。』」
浮華 ※哲學家 亞歷山大
古代哲學家們曾談論過「浮華」,那是指一些無法持久讓人們感到滿足的事物,例如他人的認可、榮譽、光耀、無拘無束的享樂、財富等等。
我們不可能在這些事物上找到智慧。
業力 ※僧侶 馬修
在西方,佛教的「業力」觀念常常被誤解。業力所指涉的對象是行為,但同時也指行為與其結果之間存在的動態關聯。每一個行為以及其背後的意圖,根據對自己與他人的幸福和痛苦的影響,可以被歸類為善或者惡。想過幸福的生活,卻不放棄有害的行為,就像把手放在火焰上還希望自己不要被燒傷一樣愚蠢。
所有的喜悅和所有的苦難都是邏輯的產物,不可避免的服膺因果律。從本質上而言,業力是一般性因果律的一種展現,善意、中立或惡意動機所導致的行為、言語和思想,各自會帶來其相應的結果。
進步 ※哲學家 亞歷山大
古羅馬新斯多噶派的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稱自己為「走在解放之路上的奴隸」。即使有可能在路上絆倒、摔得鼻青臉腫,但我仍然會是個「前進者」,一個會站起來並走向自由和喜悅的人。
在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我們都有機會向前邁進,接受生命中到來的種種,即使是不情不願的接受,也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延伸參考關鍵字:快樂的努力、「好」、失足
失敗 ※醫師 克里斯多福
就像所有人一樣,我喜歡成功多過於失敗,因為相比之下,成功要令人開心多了,既令人有滿足感,又對實際人生有益。不過仔細想想,其實失敗更能讓我沉靜下來思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並因此得以進步。
因此,成功和失敗,二者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功的喜悅給予我力量和信心,而失敗的不適,則促使我更加謹慎、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