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非是非非:邏輯奇幻之旅
第一章 克里特島之旅
一、「水果是什麼?」
白馬非馬。——公孫龍子
一年我們公司休假,正好我的兩個侄女娜娜和維維也放暑假,我就帶她們去克里特島旅遊。沒想到從此卻落下一個毛病,就是總愛在說話時加上一句「我沒說謊,這是真的」,我現在說的可是真的。
飛機剛剛降落在美麗的克里特島上,娜娜和維維就沖下了飛機。海邊的風令人精神舒爽,遠處的魚兒不時跳出海面,在空中舞蹈。
旅行團住進了「摩天飯店」,這個島上沒有高層建築,一派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觀。「摩天飯店」其實是一片木質的閣樓,不過院中有奇花異草,芳香宜人。島嶼不大,島上居民也不多,但頗有獨特的風情。
午飯後,娜娜和維維轉眼就不見了。我一個人在島上轉悠,島上零零散散的到處都是當地居民擺的小攤,盡是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我邊看邊走到一個賣水果的小攤前,拿起一個從沒見過的有點像蘋果的東西,「這是什麼水果?」
「這是沙那門,不是水果。」
「是蔬菜嗎?」
「怎麼會是蔬菜呢!」
我真不知這個「沙那門」該算什麼,「那它是什麼?」
「沙那門就是沙那門,還能是什麼?」
我指著邊上的椰子說,「它們不都是水果嗎?」
「水果?水果是什麼東西?」
「這些就是水果。」
「不是水果,你還是買點嘗嘗吧。」
反正沒吃過,嘗嘗,「啊……這是什麼味道?」攤主自己咬了一口,「啊,又酸又甜呀!」反正一克里(島上貨幣,價值約等於新台幣四角)能買五個,就買了幾個。回來的路上我碰到一個克里特島人在樹下喝「茶」,就過去與他聊天。他請我喝「茶」,我一嘗,卻有一股怪味,「這是什麼茶,味道很怪?」「噢……不知道是什麼『茶』,島上人都喝這個,能消暑。」後來我請他吃一個「沙那門」,問他什麼味?他說:「又酸又甜,我很愛吃!」連撒謊都一樣!
我回到「摩天飯店」的閣樓上時,兩個孩子都已睡著了。我靜靜地躺著,還在想那個攤主說的話,「水果是什麼東西?」——有這麼多水果,他竟然問我什麼是水果,不對,是問水果是什麼?水果……?這使我想起思想極為繁榮,素有「百家爭鳴」之稱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
當時在這「百家」之中有一個學派叫「名家」,這個學派的人大都喜愛辯論。公孫龍就是其中之一,後來他成了趙國平原君的門客。他擅長「假物取譬」,有一個著名的「白馬非馬論」,就是說白馬不是馬。他說,白是用來指顏色的,而馬是描述形狀的;顏色不是形狀,形狀也不是顏色。所以當說顏色時與形狀無關,而說形狀時與顏色也沒有關係,現在合在一起說是不行的。比如要在馬廄中找一匹白馬但沒有,而只有黑色的馬,就不能說有白馬。既然不能說有白馬,那麼就沒有所要的馬,所以白馬不是馬。如果這樣說,那「沙那門」就是「沙那門」,而不是水果或蔬菜。這就好比問「馬是什麼」,現代的科學比如生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等等,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給出許多定義,可是,這種稱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約定的。在不同的語言中「馬」也有不同的稱呼,在英語中除了「horse」作為「馬」的通稱外,還細分了許多類別,各有不同的詞與之對應;而在漢語裡我們通常是在前面加修飾語組合而成,比如「蒙古馬」、武俠書裡的「大宛寶馬」、「汗血寶馬」什麼的。可見對類別的區分是其中的關鍵。
其實「白馬非馬論」不是一個嚴格的悖論,雖然它與人們的常識不一致。對類別概念的認識才是其中的關鍵。公孫龍的目的是要區分名實相符的問題,但在現在看來這是另一個問題,即種屬關係的問題。「馬」是一個抽象概念,是人類從實踐中總結出的類的概念,也就是將多種物體根據相同的性質統一成一個類別,這個類別包括的是這些物體共同具有的性質,而不是各自具有的所有性質。只要是馬當然就具有顏色,但顏色卻不是區別「馬」與其他物體的本質屬性,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顏色也可以作為一個類,比如「白色」就包括所有具有「白」的屬性的物體,白馬或者白紙當然都屬於「白色」這個大類。公孫龍實際是將「馬」這個類取消了,因為按他的理論,只要馬具有顏色都不是馬,那麼「馬」也就不存在了。「水果」其實也是一個類概念,不存在一個叫「水果」的東西,它只是對許多物體的通稱。
看來「謊言」並不是永恆的,因為所謂的謊言也許只是由於彼此的認知環境不同。
一、「水果是什麼?」
白馬非馬。——公孫龍子
一年我們公司休假,正好我的兩個侄女娜娜和維維也放暑假,我就帶她們去克里特島旅遊。沒想到從此卻落下一個毛病,就是總愛在說話時加上一句「我沒說謊,這是真的」,我現在說的可是真的。
飛機剛剛降落在美麗的克里特島上,娜娜和維維就沖下了飛機。海邊的風令人精神舒爽,遠處的魚兒不時跳出海面,在空中舞蹈。
旅行團住進了「摩天飯店」,這個島上沒有高層建築,一派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觀。「摩天飯店」其實是一片木質的閣樓,不過院中有奇花異草,芳香宜人。島嶼不大,島上居民也不多,但頗有獨特的風情。
午飯後,娜娜和維維轉眼就不見了。我一個人在島上轉悠,島上零零散散的到處都是當地居民擺的小攤,盡是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我邊看邊走到一個賣水果的小攤前,拿起一個從沒見過的有點像蘋果的東西,「這是什麼水果?」
「這是沙那門,不是水果。」
「是蔬菜嗎?」
「怎麼會是蔬菜呢!」
我真不知這個「沙那門」該算什麼,「那它是什麼?」
「沙那門就是沙那門,還能是什麼?」
我指著邊上的椰子說,「它們不都是水果嗎?」
「水果?水果是什麼東西?」
「這些就是水果。」
「不是水果,你還是買點嘗嘗吧。」
反正沒吃過,嘗嘗,「啊……這是什麼味道?」攤主自己咬了一口,「啊,又酸又甜呀!」反正一克里(島上貨幣,價值約等於新台幣四角)能買五個,就買了幾個。回來的路上我碰到一個克里特島人在樹下喝「茶」,就過去與他聊天。他請我喝「茶」,我一嘗,卻有一股怪味,「這是什麼茶,味道很怪?」「噢……不知道是什麼『茶』,島上人都喝這個,能消暑。」後來我請他吃一個「沙那門」,問他什麼味?他說:「又酸又甜,我很愛吃!」連撒謊都一樣!
我回到「摩天飯店」的閣樓上時,兩個孩子都已睡著了。我靜靜地躺著,還在想那個攤主說的話,「水果是什麼東西?」——有這麼多水果,他竟然問我什麼是水果,不對,是問水果是什麼?水果……?這使我想起思想極為繁榮,素有「百家爭鳴」之稱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
當時在這「百家」之中有一個學派叫「名家」,這個學派的人大都喜愛辯論。公孫龍就是其中之一,後來他成了趙國平原君的門客。他擅長「假物取譬」,有一個著名的「白馬非馬論」,就是說白馬不是馬。他說,白是用來指顏色的,而馬是描述形狀的;顏色不是形狀,形狀也不是顏色。所以當說顏色時與形狀無關,而說形狀時與顏色也沒有關係,現在合在一起說是不行的。比如要在馬廄中找一匹白馬但沒有,而只有黑色的馬,就不能說有白馬。既然不能說有白馬,那麼就沒有所要的馬,所以白馬不是馬。如果這樣說,那「沙那門」就是「沙那門」,而不是水果或蔬菜。這就好比問「馬是什麼」,現代的科學比如生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等等,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給出許多定義,可是,這種稱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約定的。在不同的語言中「馬」也有不同的稱呼,在英語中除了「horse」作為「馬」的通稱外,還細分了許多類別,各有不同的詞與之對應;而在漢語裡我們通常是在前面加修飾語組合而成,比如「蒙古馬」、武俠書裡的「大宛寶馬」、「汗血寶馬」什麼的。可見對類別的區分是其中的關鍵。
其實「白馬非馬論」不是一個嚴格的悖論,雖然它與人們的常識不一致。對類別概念的認識才是其中的關鍵。公孫龍的目的是要區分名實相符的問題,但在現在看來這是另一個問題,即種屬關係的問題。「馬」是一個抽象概念,是人類從實踐中總結出的類的概念,也就是將多種物體根據相同的性質統一成一個類別,這個類別包括的是這些物體共同具有的性質,而不是各自具有的所有性質。只要是馬當然就具有顏色,但顏色卻不是區別「馬」與其他物體的本質屬性,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顏色也可以作為一個類,比如「白色」就包括所有具有「白」的屬性的物體,白馬或者白紙當然都屬於「白色」這個大類。公孫龍實際是將「馬」這個類取消了,因為按他的理論,只要馬具有顏色都不是馬,那麼「馬」也就不存在了。「水果」其實也是一個類概念,不存在一個叫「水果」的東西,它只是對許多物體的通稱。
看來「謊言」並不是永恆的,因為所謂的謊言也許只是由於彼此的認知環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