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世界歷史掌故發現

在世界古文字的研究中,有兩處文字對古文字的釋讀起過重要作用。一是位於伊朗克爾曼沙市貝希斯頓村的「貝希斯頓銘文」。這段銘文刻在一塊巨大岩壁上,由三種楔形文字組成,通過對它的研究,專家們解開了西亞楔形文字之謎。另一個是在埃及羅塞達鎮發現的「羅塞達碑」,這上面也有三種文字,專家們通過對它的研究,解開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謎。

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時,曾組織了一支由一百七十五人組成的文物工作隊,隨軍收集文物。1799年,一名法國士兵在埃及羅塞達鎮挖戰壕時,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石石碑。這塊石碑長一百一十四公分,寬七十二公分,厚二十八公分,上面刻滿了符號。一位名叫布查德的軍官,認為這塊石碑可能有一定價值,便讓士兵運回營地,後被送到開羅。隨軍專家立即對其進行研究,並將碑文製成了拓片,發現碑石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俗體文和古希臘文三種文字。專家們對希臘文比較熟悉,很快讀懂了它們的意思。上面寫的是西元前196年,埃及祭司頌揚托勒密五世的內容。而對另外二種文字,沒人能看懂。後這塊碑石被英國人搶去,現藏大英博物館,人稱「羅塞達碑」。

對碑石上的兩種埃及文字,最後解開秘密的是法國的天才文字學專家商博良。

商博良1790年出生於法國的菲雅克,從小受家庭薰陶,對埃及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九歲開始學習古希臘語和拉丁語,並很快掌握了這兩種語言。十二歲時學會了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當他聽說還沒有人能解讀「羅塞達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時,就立下大志,一定要讀懂它。為此,他開始研究語言與歷史。十六歲時,進了格勒諾布爾大學。由於成績優異,十八歲時就被任命為該校歷史學教授,二十二歲獲博士學位。

1808年,商博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開始了對「羅塞達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研究。他比較碑石中的三種文字,用希臘文與埃及象形文對應比較的辦法,首先破譯出象形文字中的「托勒密」國王的名字,並由此受到啟發,推測埃及象形文字可能不光表意,還表音。於是,他將代表「托勒密」的象形文字變化成羅馬字母加以表示,然後,再用羅馬字母去拼讀象形文字。他用這種辦法成功地找出了亞歷山大等好幾個人名。他還將埃及象形文字和俗體文字進行比較,找出了它們的相似之處,並編成對照表。然後進行互換驗證,並與相關的碑文、資料進行對比,從中找出規律。經過長期努力,釋讀工作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1822年9月29日,商博良將他的研究成果寫成論文〈就象形文字拼音問題給達西先生的信〉在巴黎科學院大會上做了宣讀。與會者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一天,也被認為是埃及學的誕生日。從此,古埃及象形文字開始被後人所釋讀。隨著人們成功地對古埃及象形文字進行釋讀,古埃及的古代文明越來越清楚地被展示在人們面前。

貝希斯頓銘文與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西亞的一種古老文字,它是用削尖的蘆棒在泥版上刻寫的,因形狀一頭粗一頭細而成楔形,故名。這種文字是蘇美人創造的,後發展成為巴比倫文和亞述文,並影響到波斯等民族,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後由於歷史的變遷,這種古老的文字消失了。當人們再次發現它時,這些文字已成為歷史的遺跡,無人能釋讀了。發現之初,人們看到這些刻在泥版上的符號,還以為是一種裝飾物。到了十九世紀初期,人們才開始逐漸對它有所認識,直到英國文字學家羅林森發現了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對這種古老文字的研究才有了突破,最終解開了這個文字之謎。

「貝希斯頓銘文」位於今伊朗克爾曼沙市以東的貝希斯頓村的大岩石上,離地面約一百公尺。銘文由三種文字組成,還配有精美的浮雕。1835年,年僅二十五歲的英國軍官羅林森在當地一位老人的指引下,見到了這一後來令世界感到震驚的銘文。羅林森自幼喜愛古典文學,對多種文字都有研究,後來成為著名的文字學家。這一發現令他興奮不已,決定將銘文拓印下來仔細研究,但岩壁陡峭險峻,很難攀登。羅林森只能藉助雲梯,冒著生命危險上去拓印,後來得到一名善於攀登的庫爾德青年的幫助,在岩壁上繫上繩索,繫一吊籃,站在吊籃裡幫羅林森拓印。就這樣,羅林森前後用了十幾年,才分批分期地將銘文和浮雕全部拓印了下來。

浮雕非常精美,只見一位國王左腳踏在仰臥於地上的一位反叛者身上,身旁有八位背縛雙手、項繫長索的反叛者面對他垂首而立。這位國王左手按弓,右手指向空中的保護神,保護神手執正準備授予他的象徵王權的環。後來得知,這位得勝的國王就是著名的波斯國王大流士。

羅林森一邊拓印一邊研究,他首先辨明三種文字是波斯文、埃蘭文和巴比倫文,都是古老的楔形文字。爾後,羅林森釋讀出了銘文中的波斯文,得知銘文記述的是大流士鎮壓起義得勝的事跡。隨後,羅林森又識別出埃蘭文中的二百多個符號。對最複雜、最難釋讀的巴比倫文,羅林森做了不懈的努力,並同參加銘文研究的文字專家共同探尋釋讀的途徑。最後,還是羅林森有了重要突破,找到了釋讀巴比倫文的關鍵。

為了檢驗羅林森等人的研究成果,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還組織了一次特殊的驗證。1857年,英國有一位文字學專家將一份楔形文字的亞述王銘文釋讀結果寄給了英國皇家亞洲學會。學會邀請羅林森和其他兩名專家各自獨立地釋讀。後將四份釋讀結果放在一起進行比對,發現它們幾乎完全相同。由此,專家們認定,羅林森等人釋讀楔形文的方法是正確的。這也成了一門新的學問,稱「亞述學」。羅林森被稱為「亞述學之父」。

沉睡了近二千年的楔形文字重新復活了,從此那一塊塊的楔形文字泥版和眾多的楔形文字銘文被人讀懂了,一些長久不為人知的西亞歷史之謎被逐一解開,「貝希斯頓銘文」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貝希斯頓銘文」已成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羅林森也因此被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而且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

中國甲骨文的發現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且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惟一沒有中斷歷史的國家。它的文化和文字一脈相承,具有完整的連貫性。

中國現已發現的最古老文字是甲骨文,它的發現和破譯,要比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亞的楔形文字順利得多,原因就是它的歷史沒有間斷,但發現和破譯過程也有許多動人的故事。

中國甲骨文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是中國三千多年前的商朝都城的遺址。商也稱「殷」,故這處遺址被稱為「殷墟」。在這裡,當地老百姓經常發現一些刻有符號的獸骨和龜甲,起初並沒引起注意。後來,有一位剃頭匠身患疥瘡無錢買藥,便到地裡撿了些甲骨,碾成粉末敷到瘡上,沒想到瘡上的濃水很快被吸乾了,瘡也好了。剃頭匠發現它還有止血的功能。 

人們將濡上唾沫的稻草橫放在上面,稻草竟能神奇般地變成豎向。於是,甲骨被神化了,被稱作「龍骨」。藥店也開始將其作為藥材收購。

1899年,清朝的一位對古文字頗有研究的國子監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王懿榮患了瘧疾,他在吃藥時,發現「龍骨」上刻有符號,這些符號與他正在研究的古銅器上的銘文很相似,他決心要探個究竟,於是把藥店所有的「龍骨」都買回來進行研究,認定「龍骨」上的符號是一種文字。「龍骨」上有文字,便成了文物,價格也因此暴漲起來,最貴賣到每字白銀二兩。安陽小屯村從此掀起了爭挖「龍骨」的熱潮。後來,政府組織考古工作者進行了有計畫的挖掘,其中有三次重大發現,共發掘出甲骨兩萬四千零一十四片。收穫最大的是1936年那一次,在一個坑穴裡一次就發現了一萬七千零九十六片,而且大多相當完好。其中有三百多片是整龜甲,有一片竟長達四十四公分,寬三十五公分。

甲骨上的符號被確認為文字的過程,進行得很順利。這些文字是刻在或寫在獸骨和龜甲上的,因此就稱這種文字為甲骨文。但對它的破譯也頗費周折。中國許多著名學者投身其中,還包括一些外國學者,對甲骨文的研究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中國學者董作賓、郭沫若、王國維、羅振玉,對甲骨文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因他們四人的名號中都有一個「堂」字,便稱他們為「甲骨四堂」。

經學者和專家的努力,所發現的甲骨文絕大部分被成功破譯。專家們還根據破譯的內容,驗證、補充和糾正了中國古代一些重要典籍的內容。它被證實是一種成熟的文字,中國現在的漢字就是由它發展演變而來的。

中國甲骨文的發現和破譯與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的發現和破譯一樣,在世界文字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刻在石碑上的漢摩拉比法典

1901年,一支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考古隊,在伊朗蘇薩進行考古發掘。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石,幾天後,又發現了兩塊。他們將三塊斷石拼在一起,竟發現是一個完整的橢圓柱形石碑。石碑高二點二五公尺,頂部圓周長一點六五公尺,底部圓周長一點九公尺。石碑上方是一幅精緻的浮雕。端坐在寶座上的是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沙馬什,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的是古巴比倫著名的國王漢摩拉比。太陽神正將一把象徵權力的「權杖」授於漢摩拉比。石碑的下方用楔形文字刻著漢摩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

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序言宣揚了漢摩拉比從神那裡接受了權力,炫耀了漢摩拉比的功績。結語闡述漢摩拉比遵從神意,制定法典,並警告後世,不遵從法典者必遭神的懲罰。法典正文共兩百八十二條,內容包括訴訟程序、盜竊、租佃、雇傭、婚姻、債務、傷害、高利貸、奴隸等各個方面。

法典極力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嚴厲懲罰奴隸和自由民的反抗。例如,奴隸不承認他的主人,就要處以割去雙耳的刑罰;幫助奴隸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隸的人,要被處死;理髮匠不經奴隸主許可,剃去了奴隸的頭髮標誌,要被砍手;自由民打了地位較高者的臉,要在公民大會上被抽打六十皮鞭;奴隸主打瞎了自由民的眼,只要賠點錢就可了事,如果打瞎了奴隸的眼,跟打瞎耕牛的眼一樣處理。

漢摩拉比靠著這部法典,牢固地統治著國家,維護著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為了使人們都知道這部法典,漢摩拉比把法典的內容刻到石碑上,豎立在巴比倫的馬爾杜克大神殿裡。

古巴比倫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領土範圍大體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西元前1163年,位於今天伊朗境內的埃蘭國攻佔了巴比倫,他們將漢摩拉比法典石碑作為戰利品帶回到他們的首都蘇薩。當時的埃蘭國國王還將石碑的正面磨掉了一部分,以便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功績,但後來沒有刻。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