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相談室:從情緒整理、轉化想法,找回自信與自在的人生
序章:愈難啟齒的話,就愈渴望被聽見
沒有故事,就沒有好的醫病關係
沒有故事,就沒有好的醫病關係
很多年前,有位年輕人來找我。
年輕人住在台北,因此我將他轉給北部的醫師,方便追蹤回診。
在那之後的某一天,他的母親陪著他,特別南下回來找我。
一進入診間,立刻說道:「我兒子說你聽得懂他的意思,所以想在這裡做心理治療。」
一旁的兒子點了點頭說:「我在北部找醫師做了十多次的諮商,但他好像不懂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三個月過去一點進展都沒有。」
來到相談室的人們往往都是脆弱、無助、難以掌握的,他們渴望被理解,卻總是在幾次失敗後,默默承受直到無法負荷。當中有不少人在諮商過程中,像是從痛苦與絕望邊緣掙扎而出,流下難以克制的淚水。
懂得傾聽與理解,才能獲得病人的信任
我小的時候,沒人聽過憂鬱症或是焦慮症。然而現在這類屬於身心科的病人,一百個人當中大約有三個,是第一次就醫便知道要找身心科醫師。
通常大家會如何解決精神或情緒上的問題?
宗教信仰永遠都是選項之一,如果花幾百塊收驚改運能改善情緒問題,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然而問題往往不只如此。
那麼直接尋求醫療專業呢?
一般人能和醫生談多久?五分鐘,還是十分鐘?
因為對藥物有所疑慮,當病人想知道除了吃藥還有什麼方法時,醫生通常在忙著看電腦螢幕。最後往往只得到「不要想太多」「多運動、曬太陽」「你就是太閒了,去當志工吧!」這種籠統、讓人愈聽心情愈差的回答。
通常對此有強烈反感的人,多半會養成經常遊走各大醫院或診所的醫療消費型態。如果在這裡看不好,或是與醫護頻率不合、對場所感到不舒服,他們就會繼續尋找下一間。
心理影響生理的根本原因不受重視,醫病關係不好,正是台灣求診的實態。
身為精神科醫師,幾十年來遇過不同年齡、階層,各式各樣的個案,讓我有機會迅速了解社會百態。他們訴說的故事不僅豐富了我的看診經驗,更幫助我從診斷的經驗庫中,找到類似的故事,帶給更多人不一樣的啟發,進而改變想法。
曾經有一位OL告訴我:「林醫師,我至少看過三位身心科醫師,但這是第一次說出我的秘密。」
對一名陌生人說出自己的秘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身心科醫師必須洞察人們沒有察覺到、或是說不出口的事情。
那名OL之前沒說出口的理由,是因為她還在觀察醫師是否值得信任。對此我其實是明白的:因為我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和表現的態度,讓她感受到,我也許能幫得上忙。
只有透過真實的傾聽與理解,才能獲得病人的信任,治療也才能順利推進。因此好好聽故事,做一個傾聽者真的很重要。
沒有故事,就沒有好的醫病關係。
(中略)
人生真正的導師,是讓你如實體會生活之苦
瀏覽社群網站時,往往會羨慕別人的生活:旅遊、美食、個人成就……等各種生活分享,大家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假設臉書上貼滿夫妻吵架、經濟危機、失業、病痛、親友過世的訊息,網友除了給你拍拍,大概也只能喊一聲「加油」或是「集氣」。這些虛擬的鼓勵,多少能發揮些許作用,讓自己當下覺得好過,即使效果很短暫也是好的。
我個人則是把臉書當成日記,會貼上美食、旅遊、攝影等內容,期待大家都能珍惜生活,活在當下。
曾有網友看到我的臉書生活分享後,留言給我:「林醫師是一位生活藝術家,我要到幾歲才能像你如此清幽?」
事實上,我的生活是由一連串的挑戰、挫折與困難組合而成,並非臉書上的一、兩則生活分享就能道盡。倘若連工作空檔、這麼一丁點的「清幽」都無法把握,又如何繼續生活下去?
很多人會羨慕醫生,但我真正的生活說穿了一點都不值得羨慕。
試問,有誰能買骨灰罈買到可以打折?
過去,我曾在兩年內失去五位至親,我的父親還是死於醫療疏失。身為醫療人員,我選擇接受,為的是不讓主治醫師和醫院為難。
這兩年間,我清楚體會到生死無常的真諦。
當你也像我一樣,被迫在短短的時間連續面對生命中的各種突發狀況,根本不必去上什麼心靈成長課程,就足以讓你成長、變得堅強。
那兩年讓我充分體會與理解失去親人時的無奈與痛苦。
此外,我也曾被親人倒債、被好友欺騙、工作不順利、經濟壓力和各種常見的家庭問題。許多人遭遇過的煩惱與挫折,我也幾乎都經歷過。正因為如此,我很清楚未來會遇到的困難只會更多、更大。
這和有沒有錢或是身分地位都沒關係,更不是因為誰比較衰、命比較不好才遇到。而是無論你擁有什麼,當不幸發生時,你都應該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功課。
魯迅曾說,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
沒意義的酒局
不愛你的人
看不起你的親戚
虛情假意的朋友
必須擁有四樣東西:
揚在臉上的自信
長在心裡的善良
融進血液的骨氣
刻在生命裡的堅強
無論是誰,都可能會遭遇挫折打擊,而不好的習慣則會讓我們沉湎於過往,阻礙成長。所引發的情緒更會影響人的思考,進而驅動後續的行為與表現。
正因為情緒會帶動自己的感覺,影響身心,就更應該好好照顧與關注自我。
人的一生會隨著年齡成長而有不同的階段任務,要念書、工作、結婚、生養小孩……等,伴隨而來的壓力只會增加再增加,絕不會減少。如果以為所有壓力會在退休後畫下句點,那就太脫離現實了。
有人說:「最痛的創傷才是最好的老師。」
很多人遇到壓力或困難,不是先怪別人,就是去拜拜消災解厄。
其實,真正的好事都是包裹在災難裡。這種好事,就像是尋寶一樣。能不能找到或領悟,才真的是看個人造化。
而建立自信心,可以幫助我們坦然面對人生第一支箭的勇氣,讓心變得堅強、不執著於過去,不再朝自己射第二支箭,是一輩子都要學習的功課。
第三章 沒安全感導致的情緒騷擾
「都是為你好」的情緒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