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
為何常常無端對人發火?
在談信任感的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時常遇到的困擾,也是我被諮詢過無數次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莫名地對人發火,等到脾氣發完後,才覺得自己很沒道理而後悔呢?
我在經驗過無數次發火並且後悔之後,想很誠實地說:這是因為我們面臨與信任感最相關,也最根本的問題——無法相信自己。當我們內在處於一種「無法信任自己」的狀態時,所看到的外在環境,往往是「別人不相信我們」或「別人不尊重我們」。
所以我們無端發火,常常來自與自己內在的一場「誤會」。
不信任自己,蒙蔽我們對人的感受
比起對自己的不信任,對他人不信任所引發的怒氣,往往在瞬間就能引爆,而且在情緒的當下非得要做出一些立即性的行為,才能讓自己稍微好過一些。所以我們常常會做出許多令自己後悔的行為——突如其來對人發火,就是一個常見的例子。除此之外,也包括討好別人、威脅別人……種種我們管不住自己的時候,都有可能來自:我們覺得眼前這個人,不信任我!
這種感覺令人難堪、憤怒,深覺不被尊重。許多複雜的情感交錯在一起,最後只能用「把自己變小」(我是錯的,產生無能感),或者「把自己變大」(我是對的,引發生氣感)來展現。這種「變大變小」的表現,通常容易在面對重要的人和重要的情境時發生。
以下是許多人可能非常熟悉的場景: 我們正在完成一項重要的計畫,而且花了很多心思想了又想、塗了又寫、寫了又改,好不容易完成自己覺得不錯的成品,滿懷期待地拿給夥伴看,想從他們的眼神裡讀到「驚嘆!震撼!」的神情。但是他們卻若有所思皺著眉頭說:「我覺得……是不錯啦!可是,好像哪裡不對勁,但又說不上來……」他們的口氣可能十分委婉,但聽在我們心裡卻不太舒服。有時會有人提出建議:「我覺得這邊可能要這樣比較好……」或者拿我們與他人比較:「不然,要不要去問一下那個誰誰誰好了……」
於是我們開始覺得難堪,心跳加速,好像全身的血液都在沸騰。然後可能沉默不語,或者故作鎮定地說:「不然讓那個誰誰誰來做就好了……」並且對夥伴感到生氣:「你怎麼沒挺我?」或者乾脆把東西丟在他們面前,回家大吃大喝或大哭一場。
然而,在我們沉靜下來之後,卻可能發現,這一切都只是一場「誤會」。
因為害怕,所以先發動攻擊
面對越重要的人和情境,越渴望獲得信任與認同。然而,當我們感受到別人不信任、不認同自己時,卻常常是因為:我們也根本不夠相信與認同自己。所以當我們覺得做了一件很不錯的事情時,會因為別人沒有肯定自己而憤怒,這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我其實也不如想像地對自己感到滿意。所以別人不如我預期的反應,反而一針見血地戳破了我們為自己設下的騙局。
但我們需要這樣隱藏在「我沒有不相信自己」的騙局背後,往往是因為:不夠相信自己時,就會害怕被人看穿那些不美好。倘若,被人看見了真正的、不美好的自己,也許他們就會失望地離我們而去。但偏偏我們心裡害怕被人看穿的時候,這種發自內心的威脅感又常常讓我們做出相反的行為,所以當別人的反應觸動我們心裡的「信任危機」,「害怕被看透」的心態,往往讓我們先出手攻擊別人。
所以,突如其來的發火,常常是因為自我保護機制所產生的「攻擊反應」,來自一場內在世界的誤會,使無法肯定自己的人,也同時扭曲別人的心。我們寧願相信:別人不會真的尊重、肯定或喜歡我,也不願承受這些尊重、肯定或喜歡「可能會離去」的痛苦。
這種感受,不會只有對象是「人」的時候才會發生。有時候,也許只是一個機會、一場表演,我們都很怕錯過,害怕「它再也不會回來」。這是一種對人事物全面性的不信任感;當我們不相信「我不會輕易被毀滅」,就會害怕與周圍的一切錯過或分離。
不被信任的早年經驗,常常來自母親
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和我分享她「不被信任」的故事: 在她上國中那一年,對愛情開始產生懵懵懂懂的憧憬。母親看她成天和男孩子通電話,老是追著她問:「妳是不是交男朋友了?」 「沒有啊!就是通電話而已。」當時才十三歲的女孩說。 「真的沒有嗎?」 「真的啦!我怎麼會騙妳呢?」女孩用正準備蛻變成女人的眼神看著眼裡盡是擔心的母親,她對母親的擔心感到非常困惑。 「那就好。女孩子要自重。」 女孩點點頭,似懂非懂。
之後,女孩的交友圈中,男孩子越來越多,母親也越來越眉頭深鎖。某天,母親把女孩喚來:「這個,妳拿去廁所用,再拿出來給我。」
母親拿著一個長條型的物品,讓女孩進去廁所沾染尿液作檢測:「這是測糖尿病用的,因為我們家族有遺傳基因,所以讓妳做一下檢查,提早預防。」
女孩乖乖地進廁所,然後拿出來和母親一起等待檢測結果——一條紅線!
「太好了,妳沒有得糖尿病!」
當時雖然覺得母親很古怪,但未曾起疑。直到某一天,她偶然得知:原來當年那個長條型物品,根本不是用來檢測糖尿病——那是根驗孕棒!
從她知道真相的那一天起,她再也不相信母親的話。
連帶也不相信這樣不被信任的自己。
沒辦法打從心底肯定自己存在的人,往往能從生命中找出一段不被信任的深刻經驗。更殘酷的是,許多人尋找到不被信任的源頭,通常會指向母親。或許是因為,唯有父母如此重要的人,才能輕易摧毀我們的信任感。
信任感被摧毀對我們的生命意義重大,不僅讓我們容易曲解別人的意思(通常是我們感到不被信任或不被尊重的時候),也對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到懷疑。
走出痛苦漩渦,理解「愛,卻無能」
讓我們從源頭思考:一個母親,或者是父母,究竟為什麼會對孩子產生不信任感?答案往往是:這些父母對自己也是如此不信任。因為很難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所以也很難相信自己生養的孩子,具有值得被尊重與相信的價值。他們可能會用一些荒謬至極的方式測試孩子,試探他們會不會變壞。他們的心裡往往藏著恐懼,深怕幼時躺在自己懷裡那天使般的孩子,有一天會變成惡魔。他們深怕自己是不夠格的父母,深怕孩子有一天會離自己遠去。
在不信任的世界裡,所有一切,都會輕易毀滅。
在如此不信任的環境中長大,讓我們變得恐懼且敏感,無法打從心底信任自己,也無法信任別人,因此開始害怕錯過、害怕遠離,進而對讓我們有這種感覺的人亂發脾氣。
而且這些人,往往對我們有一定的重要性,於是讓我們陷入後悔的漩渦裡。
一次,又一次。
這種無止盡的漩渦其實對我們的生命具有獨特的意義——正是這種重複性的痛苦漩渦,帶領我們從中了解與父母之間不信任的故事源頭,並且深切體會到當年父母困在不信任感中的恐懼。
於是我們學習原諒,並且理解,父母當年的荒謬並不是為了摧毀我們,而是因為他們對我們「愛,卻無能」。
然後當有一天我們也為人父母,請好好信任孩子,並且回過頭去信任那些,也許不曾教會我們信任的老父親、老母親。
父母年華會老去,但信任的議題,還在繼續。
與父母的和解練習:
勇敢向父母抗爭:把父母的責任還給他們
在台灣的家庭中,下面幾種狀況通常是我們從小帶著長大,也是現實中來自父母所帶給我們的傷害。請從下列情況中,勾選出你覺得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境。如果項目中沒有,你也可以自行發揮,寫下你覺得父母對你的不當對待。但請注意,這場練習是為了將父母的困難與父母該負起的責任,還給他們,所以我們只列出實際發生的現實狀況。
□ 看不起我 □ 忽視我的存在
□ 對我大吼大叫 □ 辱罵我
□ 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 生活不快樂
□ 對我使用不當的暴力 □ 酗酒或濫用藥物
□ 常常爭吵,解決不了自己的婚姻問題 □ 常常和親友吵架,解決不了家族問題
□ 其他_______
請將你勾選項目內的文字,填入下列_______中,並且一條一條唸出來,直到你有所感受。
父母_______是他們的問題、他們的責任,不是我。
當你完成這場練習後,請再想像如果父母就在眼前,你想跟他們說什麼呢?
母親是調節情感的「容器」
在一個理想的狀態中,母親的功能是這樣的: 母親扮演「容器」的角色,能夠承接與包容來自孩子的各種喜怒哀樂,當孩子發現,不管自己是開心、難過,或者生氣,母親總是在那裡,不會因此討厭自己。孩子將打從內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及對自己的喜愛。
母親,是我們發自內心喜愛自己和相信別人的源頭。
過分嘮叨的「直升機母親」
世界上固然有不知道怎麼照顧我們的母親,但也有另外一種母親,時時刻刻都關注著我們,或者,老是在我們耳邊囉唆地問:「餓了嗎?冷了嗎?工作完成了嗎?」「開心嗎?難過嗎?來,都告訴媽媽。」如果我們與過於慈愛的母親相合太久,我們的生命和表達天賦就會陷在黑影當中。我們會變得貧弱而非強壯。————《與狼同奔的女人》
這種母親,往往讓我們感覺太過「稱職」,稱職到好像要將我們塞回子宮裡去嚴加保護一般。在這種母親身邊,可能感受到很多很多的愛,但卻又被這些愛折騰到「嗆奶」一般的感覺。
於是,我們可能才剛成年,就想盡辦法逃離這種母親,卻又常常不自覺地想起母親,或者乖乖回到母親身邊;明明想要擺脫這種嘮叨,卻又對這種想擺脫的念頭感到罪惡。
想丟又不敢丟的母愛最虐心,這是過分嘮叨的「直升機母親」。
從心理發展的任務來看,人只要一過四十歲,就會進入需要「傳承」的生命階段。父母原本就會想要把他們所知的教給我們,以感受自己生命的「傳承」。所以「正常嘮叨」是帶有「教導」的意味,子女可以感受到父母想要把他們的「經驗」傳授給我們。
但過分嘮叨的父母不是只有「傳承經驗」而已,而是進一步想要把這些經驗「複製」在我們身上。所以子女會有壓迫感,感覺父母想要「掌控」我們,而且這些掌控往往涉及許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令人不舒服。
直升機母親無法「斷.捨.離」
直升機母親,通常會把嘮叨特別用在具有下列特質的子女身上:一是願意聆聽的女兒,二是比較貼心的兒子。也因為這種「聆聽」與「貼心」的特質,有時子女和母親的關係,會給人感覺像是把媽媽掛在嘴邊的「媽寶」刻板印象。
過分嘮叨的母親所製造出來的「媽寶」有兩種:一是習慣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媽寶,一是無法違抗指令的媽寶。如果是前者又是男性,常常在選擇伴侶時,會不自覺地找個可以照顧自己的太太(但又可能不自覺地被隨興不羈的女人吸引);如果是後者的男性,往往有苦難言,內在相當痛苦糾結,容易陷入婆媳問題,惹得媽媽抱怨、太太哭泣。
過分嘮叨的直升機母親,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困擾是明明不想要這樣,卻難以做到:「斷.捨.離」。
直升機母親的影響力會擴散到周圍的人際關係
一位太太前來精神科求診,醫生給她的診斷是「憂鬱症」,而她還有嚴重的睡眠困擾,每到晚上不敢睡覺。
當我們發現自己出現某一種症狀時,先問問自己:「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除非這些症狀是天生的,不然我們總可以找到開始的那一天。
這位太太想了很久,她的睡眠困擾應該是從……結婚後開始的。不,可能更早一點,從還在同居的時候……也可能再早一點,是……交往的時候嗎?
總之,和她的伴侶脫不了關係。
這位太太從和先生交往開始,就常常去先生家裡。太太很早就發現,當她和先生獨自在房裡聊天時,房間門總是開著的。先生的房間外就是廚房,先生的媽媽總在廚房裡忙著,要不就遞水果、要不就送茶水,或者乾脆坐進來一起聊天,打聽太太的身家背景,看起來相當熱絡。但太太總感覺有些缺乏隱私。
結婚後搬進先生家和他母親同住。結婚第一晚,太太在睡夢中感覺到有人從旁邊走過,眼睛一睜開,赫然發現婆婆走進新房,幫先生「蓋被子」。
「啊!」半夜突然看到一個人影,太太當然驚嚇。
「噓!妳這樣會吵到妳老公睡覺。」婆婆瞪了她一眼,很不客氣地回應。 漸漸地,這位太太便不敢再闔眼睡覺了。
直升機母親其實是焦慮母親
「唉唷!妳別管媽啦!她就是這樣,妳不要理她就好了。妳也知道,我爸很早過世,她在這世界上就剩我一個親人。」太太第一次跟先生提起時,先生這麼回應。
「可是,不只睡覺而已。我煮飯的時候,她會告訴我用幾匙鹽、幾匙糖、幾滴醬油;我買菜的時候,她會告訴我只能走哪條路最快……」太太試圖解釋。
「她也是這樣對我的,難道,妳要讓她來跟我說這些柴米油鹽的事嗎?她都是關心我們嘛!」先生拍拍太太,很怕太太也變成一個「過分嘮叨」的太太。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先生如果不能好好理解,或起碼對太太「被過分嘮叨襲擊」表示支持,這個太太也很有可能也變成一個「過分嘮叨」的太太,或是「壓抑憂鬱」的太太。
的確,母親嘮叨的背後,往往是關心,但那種關心其實是焦慮的展現。母親的焦慮,往往透過這種嘮叨的傳遞,在無形中把我們推入「低人一等」的心理境界(難道,我們連這些小事都不懂嗎?),所以才令人感到厭煩。
面對關心和焦慮,順從不是唯一方法
對於過分嘮叨的母親來說,她們眼裡的孩子,是長不大的。或者該說,她們在心理上,寧願我們還是小時候的樣子,她們才能感受到子女在她們身邊不曾離去。
所以用「過分嘮叨」來讓子女覺得自己「低等、無能」,但事實上,母親才是真正無法離開我們的人,才是真正缺乏安全感、怕被我們「丟棄」(怕我們不要她,所以過分嘮叨)或怕我們「不見」(怕我們出意外,所以過分嘮叨)的人。
對於這樣的母親,我們不能只是「順從」而已,因為順從,並無法解決一個人的不安全感。不安的母親需要的是放鬆,是重新敞開心扉感受愛,並且學習把關注力從別人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地告訴母親:「我長大了,那些事情真的不需要妳管。」試著把親子之間的界限拉出來,不管那有多麼困難。
這不只是為了我們好,也是為那一生都為著別人而活的母親。
當我們願意走出「順從」的魔咒時,才有機會訓練出母親的「獨立」。
後記:故事中的夫妻,後來搬出母親的家,在附近租房子。雖然因為多付房租被母親叨唸到臭頭,還為此爭吵了一年多。但最後,母親終於去學了土風舞,這是她為自己的生命所做的第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