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有抵抗力的孩子2:爸媽最想知道的65個健康問題
前言
「想知道更多!」──由9位醫生解答大家的問題 吉崎達郎
我每天都收到不少讀者寄來的《養出有抵抗力的孩子》這本書的讀者回函卡,上面寫滿了爸爸媽媽們辛苦育兒的點點滴滴。孩子生病時不用說,就算是孩子身體健康時,爸爸媽媽們對孩子無時無刻的牽掛也讓我感動不已。再想到我自己也是被父母這麼養大的,因此體會到了「父母之恩」。
在上一本書中我們解答了讀者的一些常見問題,但是由於希望知道更多相關知識的熱烈反應,於是我們又出版了第2冊。這本書涉及的範圍更加廣泛,所以我們請真生會富山醫院各科醫生執筆。
專門治療耳朵、鼻子和咽喉疾病的是耳鼻喉科,專門治療皮膚疾病的是皮膚科,專門治療眼睛疾病的是眼科,專門治療牙齒疾病的是牙科,而全面治療小兒疾病的專業科室是小兒科。所以如果不知道應該去看哪個科,可以先去看「小兒科」。根據孩子的症狀為該去看哪個科看病提出建議,也是小兒科醫師的重要職責。 不過,如果孩子出現下列症狀,直接去相關各科室就診會更有效率些,所以請大家以此作為選擇的參考。
耳鼻喉科
耳鼻喉科又稱為「耳鼻咽喉科」,是專門治療「耳朵、鼻子和咽喉」疾病的地方。因為這3個部位是相連的,所以關係十分密切。小朋友常見的鼻炎(鼻子的感冒)、中耳炎(耳朵的感冒)和扁桃腺炎(咽喉的感冒)就是由耳鼻喉科負責治療的。
另外,耳鼻喉科還包括我們意想不到的一些工作,其中包括「掏耳屎」和「吸鼻涕」。這些都是孩子不太願意配合的,要是在家裡完成有困難,那麼就請到診所來。醫師們一定會幫您的孩子清除得乾乾淨淨的。
欣賞音樂,享受花朵的芬芳,品嘗美味的料裡,這些都有賴於「耳朵、鼻子和咽喉」的健康。耳鼻喉科正是保證這些器官健康的重要診療科室。
鼻涕流個不停,該怎麼辦?
問:燒退下去了,可是還是一直流鼻涕,鼻塞。這種情況應該去看耳鼻喉科嗎?
流鼻涕是身體重要的自衛反應
感冒時流鼻涕是身體為了把從外部入侵的病毒和細菌排出體外的一種重要的自衛反應。儘管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可是燒退下去已經1週,甚至是1個月了,孩子還是不停地流鼻涕,這時候我們一定還是會很擔心。#其實,孩子在2歲之前持續流鼻涕是常見的現象。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這是因為孩子鼻腔的結構尚未發育完善。只要孩子的精神狀態良好,就不用急著去醫院。#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在家裡對孩子的鼻子進行護理。
最重要的是不要讓鼻涕留在鼻腔裡
家庭護理最重要的是幫孩子把鼻涕吸出來。因為鼻涕留在鼻腔裡,就會使炎性物質在鼻腔內積聚,進而延長痊癒的時間。#另外,如果鼻涕流到咽喉裡,咽喉就要通過咳嗽的方式把它排出去,結果就會導致咳嗽持續不斷。
如果是嬰兒的話,可以使用嬰兒用品店出售的吸鼻器。市面上銷售的吸鼻器很多樣,挑選上最重要的是它的尖端部分,我們建議使用和鼻孔大小恰好吻合的種類。最近還出現了吸力較強的電動式吸鼻器,用起來十分方便,但同樣也是和鼻孔大小恰好吻合的吸鼻器才能把鼻涕吸乾淨。有些家長可能擔心「吸得太大力了,會不會傷到鼻子?」,其實這一點不用擔心,可以放手一試把孩子鼻涕吸出來就是了。給孩子吸鼻涕的訣竅在於向上推動孩子鼻頭的同時幫孩子吸出鼻涕,這樣才能把鼻腔內部的鼻涕也吸乾淨。
等孩子大一些能擤鼻涕了,可以兩個鼻孔交替緩緩地確實地將鼻涕擤出。#用力過度會引起耳朵疼痛,如果在家裡處理不好,可以去看耳鼻喉科,醫生會幫助孩子把鼻涕吸乾淨的。
緩解鼻塞的方法
鼻塞嚴重時,給鼻子加溫或加濕都很有效。鼻塞時,鼻腔內的黏膜腫脹,血液循環不順暢。如果給鼻子加溫,讓血流通暢起來,就可以消除腫脹,緩解鼻塞症狀了。另外,這樣還可以使凝固的鼻涕變得柔軟,易於流出。具體而言,可採取以下方法:
‧用溫熱的濕毛巾在鼻子上敷一會兒
‧洗澡等等
熱敷鼻子後,將鼻涕吸出或是擤出來,呼吸就會變得順暢了。
如果採取了護理措施,孩子的鼻塞症狀還是嚴重得難以入睡,或是一直吸著鼻涕看起來非常難受,就請帶孩子去耳鼻喉科就診。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炎症持續時間過長造成的。
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
鼻腔長時間持續發炎,這種病症稱為「鼻炎」。
孩子容易得的鼻炎有「鼻竇炎」和「過敏性鼻炎」兩種。
鼻竇炎這種鼻炎流出的是黃色黏稠狀的鼻涕(所謂「綠鼻涕」)。這是因為細菌和病毒所引起的炎症在鼻腔內持續時間較長,所以流出的鼻涕是有顏色的。
冬天在幼稚園看到的不少流綠鼻涕的孩子,實際上他們得的都是鼻竇炎,但幾乎所有的孩子在流一段時間鼻涕後就都不用擔心了。細菌和病毒被消滅乾淨之後,自然就不會再流鼻涕了。
而過敏性鼻炎流出的是透明的鼻涕。這種鼻炎是由過敏性體質引起的,是對於外界入侵的灰塵或塵土等異物產生過敏反應而引發的。
孩子到底是得了「鼻竇炎」,還是「過敏性鼻炎」呢?——媽媽看到孩子流鼻涕總是很擔心,其實症狀基本上都會自然痊癒的。另外,孩子在2歲之前,由於鼻腔結構的緣故本來就很容易流鼻涕。不過,當2歲以上的孩子流鼻涕的症狀持續2週以上時,就要考慮到有可能得了鼻炎,最好還是到耳鼻喉科去看一下。
【小專欄】
「媽媽的聲音寶寶聽得見喔!」
大家有沒有發現媽媽對嬰兒說話時,音調比平時要高呢。
不僅是媽媽,還有爸爸、爺爺、奶奶,他們在和嬰兒說話時,都會提高音調。沒有一個人用低沉的聲音和嬰兒說話。
其實,大家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長長的笛子」和「短小的笛子」有什麼不同。
吹長笛子,傳出的是低沉的聲音,而短小的笛子吹出的則是高亢的聲音。和成人相比,嬰兒的耳道短小。所以,和笛子的原理一樣,嬰兒的耳朵對於高亢的聲音聽得更清楚。
也許是為了讓嬰兒聽得更清楚,人類在不知不覺中便開始用高亢的聲音和嬰兒說話了。
我們也許會想:還不會講話的嬰兒真的能聽到聲音嗎?不過,我們和嬰兒說話的聲音——「小寶貝,是媽媽呀!」——的確是傳到了嬰兒的耳朵裡。
而且,孩子是聽著媽媽的聲音,來為自己開口說話作準備的。
就請大家多和孩子說說話吧。
皮膚科
皮膚科醫生
花川博義
在小孩子的疾病中,「皮膚的煩惱」出乎意外地常見。
從尿布濕疹到痱子、蚊蟲叮咬、膿皰病……。在小孩子所患的感染症中,有不少都會出現皮膚起紅疹子的症狀,而容易引起食物過敏的也是嬰幼兒時期。有關「異位性皮膚炎」的資訊氾濫,這種病症也讓家長們十分擔心。俗話說:「無論做什麼事都得靠專家」,只要身上不出疹子,皮膚科醫生便無能為力,可一旦出了疹子,就屬於皮膚科的「防守範圍」了。其實答案都已經寫在皮膚上了,下面我們就向大家傳授一些解讀這些答案的方法。
身上的紅疹子是什麼?
——解讀手冊
問:孩子身上起了紅疹子,我非常擔心:「這是得了什麼病啊?」如果在某種程度上有什麼辨別方法的話,請告訴我。
出疹子的辨別要點有3個:
① 疹子是否消失?
② 左右是否對稱?
③ 是否發癢?
來去匆匆的疹子
偶爾會遇到這種情況:進入診室時,孩子身上的疹子已經消失了,媽媽極力強調「剛才真的是出疹子了!」
這種消失的疹子,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就是「蕁麻疹」。
蕁麻疹
得了這種病,孩子身上會突然出現如同蚊蟲叮咬一般的圓形疹子,或是連成地圖狀的一片,且身上發癢。
因為外表看起來會很嚴重的,所以會讓媽媽們大吃一驚。不過#這種疹子幾乎都會在幾個小時到一天之內消失。症狀消失了,也就沒必要去看醫生了。#但如果持續出疹兩、三天,或是疹子時隱時現反覆數日,最好還是帶孩子去醫院看看。另外,在
① 擴散到全身,癢得難以忍受時
② 感覺呼吸困難,出現腹痛等皮膚以外的症狀時
應儘早到醫院接受檢查(夜間請看急診)。
蕁麻疹大多是由於感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由於病毒和細菌從咽喉入侵,身體受到刺激而發生反應。
其次的原因是「食物」。即使這種食物以前吃的時候沒什麼問題,也可能由於當時的身體狀況和食物新鮮程度的影響而引起蕁麻疹。
此外,還有藥物原因引起的蕁麻疹。
不過,不少蕁麻疹發病的原因不明,如果出一次就消失了,我們大可不必過於擔心。
左右對稱(內在的敵人)還是不對稱(外在的敵人)?
籠統地講,左右對稱的疹子源於「體內的病症」,而不對稱的疹子則源於「體外的病症」。
體內病症最典型的是「病毒性皰疹」,體外病症最典型的是「蚊蟲叮咬」。
病毒性皰疹
病毒從咽喉入侵後,身體有了反應,於是形成皰疹,這就是病毒性皰疹。皰疹的形成方式具有左右對稱的特點:右手出現,左手也一定會出現;右膝出現,左膝也一定會出現。令人意外的是,這種皰疹並不癢,即使發癢,症狀也很輕。
由有名的病毒引起的皰疹都有一個固定的名稱。
例如:突發性出疹、德國麻疹、麻疹、手足口病、傳染性紅斑、水痘等。但水痘在發病初期出疹數量少,很像被蚊蟲叮咬的一個個疙瘩,有時醫生也會誤診。
病毒種類繁多,不少病症沒有固定的名稱,我們把這些病症統稱為「病毒性皰疹」。
其中症狀較輕的也可稱為「皮膚的感冒」,只要不出現發燒或嚴重瘙癢的症狀,就不需要進行特別的治療。
重要的是保證足夠的睡眠,並攝取美味的食物。
明橋醫生的諮詢室
孩子離不開安撫奶嘴
問:孩子總是離不開安撫奶嘴。我希望孩子情緒穩定些,但是又擔心就父母的立場來說,給孩子安撫奶嘴會讓自己輕鬆,而這樣的惰心會不會讓孩子戒掉安撫奶嘴這件事就這樣拖下去了呢?
建議:
我常聽父母們訴說孩子離不開安撫奶嘴的煩惱,可這絕不是因為媽媽們怕麻煩而造成的。
正如問題中所提到的,父母是為了讓孩子情緒穩定才給孩子安撫奶嘴的。
事實上,孩子在離開母乳而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中,還是會感到焦慮的。他們是為了讓得到安心感,才在一段時間之內離不開安撫奶嘴的。孩子吃手指,或是依戀布娃娃、毛巾之類的物品,基本上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孩子離不開這些東西,就說明這些東西目前對於孩子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基本上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心情。
話雖如此,可是一直這麼下去,還是會令人感到擔心。想說就算是必須得強迫孩子,也要讓他戒掉——我非常理解父母們迫切的心情。不過,要是孩子如此需要得到穩定的情緒,我們卻非要強行奪走,恐怕也很難順利進行吧。
我們首先要理解這個東西現在對於孩子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然後逐漸創造機會讓孩子離開安撫奶嘴,比如可以說:「這是寶寶最喜歡的奶嘴,讓媽媽拿去給你洗乾淨好不好?」
另外還需要用其他形式充分安撫孩子的情緒。可以進行肌膚接觸,或是讓孩子嘗試各種感興趣的事物。當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外面的世界,開始玩得起勁的時候,便會逐漸將安撫奶嘴之類的東西忘在腦後了。
在家裡要是沒有安撫奶嘴,孩子就會情緒煩躁又哭又鬧,可幼稚園的老師卻反應說孩子在幼稚園過得出乎意料地平靜。在家裡也可以逐漸嘗試只在入睡時給孩子安撫奶嘴,逐漸減少需要的時間。最好是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慢慢把安撫奶嘴忘掉。
但是,可能還是有很多原因會讓孩子繼續依戀安撫奶嘴,這樣我們就會越在意周圍人的眼光。
不過,孩子吸吮安撫奶嘴是不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危害的。我們可能擔心牙齒排列不整齊,但與情緒的穩定相比,哪方面更重要呢?我們從沒見過哪個成年人在吸吮安撫奶嘴。看上去似乎會一直持續下去,實際上不過是短短一段時間而已。
我認為孩子何時擺脫依賴感,何時獨立,基本上要由孩子自己的成長速度決定。孩子嘴裡叫著「媽媽」過來撒撒嬌,我們不妨接受;孩子要求「自己來」,我們不妨讓他們自己試試。
按照孩子的成長速度行事其實意義重大,有些人認為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是管教,「不能嬌慣孩子」、「不能聽孩子的」,他們沒有充分理解這麼做的風險——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孩子的獨立自主性以及對周圍的信任感。
孩子撒嬌要「抱抱」,或是需要安撫奶嘴,這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內心的一種行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絕不要認為這是一種麻煩的行為而予以否定,而是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感覺,這一點非常重要。
感覺這個孩子很難帶
問:感覺這個孩子滿難帶的,在嬰幼兒體檢時,醫生說「懷疑得了廣泛性發展障礙」。該如何理解這種病症,又該如何養育這樣的孩子呢?
建議:
您把一個感覺難帶的孩子養到這麼大,真的不容易。
在體檢中醫生懷疑您的孩子得了發展障礙,最近這方面的知識逐漸普及,被確診的孩子也有所增加。體檢的結果只是代表說「有得這種病的可能,具體還要看以後的成長情況」。
據說目前大約50到100人中有1個人存在發展障礙,這種病症有時會表現在與人交流困難方面,但這絕不是由於養育方法存在著問題造成的,而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不過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後天的交流方式,孩子是可以按照自身的方式成長的。
發展障礙簡單地說就是「能力發展的不均衡狀態」。擅長的方面可以發揮出強大的實力,而不擅長的方面則顯得特別不擅長。特別是與別人交往時,不擅長的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但是反過來說,發揮出自身的能力的人也不少,像是歷史上不少有名的科學家或數學家,要是在今天也會被診斷為發展障礙呢。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不擅長的方面會得到發展。觀察孩子的情況,分清哪些是孩子擅長的,哪些是孩子不擅長的,如果有疑問,可以一邊向專家請教一邊思考。
不管孩子是不是患有發展障礙,孩子能否度過幸福的一生,還是與自我肯定密切相關。「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自己被人所愛」、「自己對別人有用」——如果這些感覺奠定了孩子感情的基礎,那麼即使在能力方面發展得多少有些不夠均衡,孩子也能充滿自信、開心愉快地生活下去。
可是,那些總是被指責為「不行的孩子」或是「任性的孩子」,他們卻會逐漸喪失自信,退縮不前,精神陷入緊張狀態之中。這種情況反倒更令人擔心。
最近,經常有發展障礙的孩子引發問題的報導,但實際上這些孩子不是由於患有發展障礙而引發問題,而是由於他們面對著各種精神上的壓力。
如果不正視孩子的現狀,只是一味地對孩子大發雷霆:「這孩子不應該是這樣的。你就是不想幹,就是想偷懶!」這樣一來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便會降低。這叫做「二度障礙」。發展障礙是天生的,而二度障礙則為情緒障礙,是源於周圍人對待孩子的態度。
不是孩子只要去做就能做到的,而是孩子真的做不到。這時候我們要對孩子說:「強迫你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真對不起啊」,採取這種態度非常重要。
我們首先要認可孩子:「這孩子就這樣已經很好了。孩子身上有不少優點,也很努力」。得到父母認可的孩子會在幸福中成長。
媽媽們也是一樣,雖然感覺這孩子滿難帶的,可還是努力把孩子養到了這麼大。這樣努力的家長,就絕不會是養育方法出現問題,希望媽媽們自己也一定要想:「我這樣以自己的方式就好了。我自己也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