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年輕的技術:細胞學博士教你增加粒線體,留住青春
自序
人人都做得到!讓身體永遠年輕
有些人每到生日,就感嘆自己又老了一歲。透過生日體認到自己的「老」,大概真的會感覺身體漸漸遠離年輕吧。
我們總有一天必須與衰老搏鬥。有這種認知的人應該不少。
但,這麼想的話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我們的身體天生「能夠變年輕」。
正確的說,從出生到死亡,一直發揮著「使身體年輕」的機能在生活著。
身體一定會漸漸衰老,這是無法避免的。
想要努力,但卻每下愈況,無法像以前那樣持久。
不過是爬車站的樓梯,一下子就氣喘吁吁。
和三十多歲時相比,肌肉不再有力。
感覺到這種「身體的衰退」時,你會怎麼辦?
「體力下降,覺得疲勞時,就盡可能讓身體休息。」
如果這是你的回答,那就得注意了。
因為,這不是對抗老化的好對策,老是讓身體休息並不能阻止身體的衰退。
或許很多人對這種說法感到疑惑,「讓身體休息,不是可以恢復體力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請大家先了解「身體的能量」是什麼。身體的能量也可以說是「生命力」,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
我們的身體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能量。
「能量」減少後,很容易感覺疲勞,一下子就上氣不接下氣,身體的機能也跟著減弱。所謂身體的衰退,就是指身體「製造能量的能力」降低。
休息時身體不需要能量,因此「製造能量的能力」會逐漸降低,結果更加速身體的衰弱。
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很容易了解身體衰退是因為製造能量的能力下降,那就是「中年發福」。
人到了中年,容易胖且不容易瘦,就是因為製造能量的能力衰退,使得透過飲食攝取到的能量原料無法用盡而堆積在體內。
經常聽到有人說,容易發胖是因為代謝不佳的緣故,其實所謂代謝不佳,也就是指將原料製造成能量的能力降低。
但由相反的角度來看,如果能夠提高製造能量的能力,不但可增強體力,看起來年輕,而且不容易發胖。不僅如此,製造能量的能力提高後,也可以改善代謝,對女性而言,具有使肌膚美麗的美容效果。
由此來看,提高能量的製造能力,可說是一舉二得、一舉三得,甚至一舉四得的健康法。
事實上,這種製造能量的能力,正是「使身體年輕化」的真正機能。那麼,產生能量的物質到底是什麼呢?就是「粒線體」。
抱歉現在才向大家自我介紹。我是現任日本醫科大學教授的太田成男,專長為分子細胞生物學,其中又以粒線體研究為主要。
我想大家應該聽過粒線體這個名詞。它是身體細胞內的小器官之一,主要任務就是產生能量。
一九九五年,日本作家瀨名秀明的恐怖小說《寄生前夜》大為暢銷,因為這本小說,使得日本人對粒線體的認知大為提高。
不過遺憾的是,雖然知道粒線體的名稱,但是真正了解它的功能和面貌的人並不太多。
大部分人不了解粒線體其實並不意外。這是因為粒線體與健康的關係,是直到最近才有較為詳細的認識。
其中,最大的發現就是粒線體具有「使身體年輕的功能」。
而關鍵性的兩個名詞,一是「活性氧」,另一個就是「粒線體」。
已知活性氧會為身體帶來各種害處。
粒線體能製造生命所必要的能量,但是,如果它的品質不佳,就會製造出活性氧,若品質良好,則可減少活性氧,抑制活性氧的危害。
假設粒線體是製造能量的工廠,那麼活性氧就是製造能量時放出的有害廢水或廢氣。
可知,粒線體固然能製造能量,但無法避免的,同時也會產生活性氧。
不過隨著研究的進步,已知即使是相同的粒線體,也有好壞之分,好的粒線體能有效率的製造能量,同時很少產生活性氧;反之,也有惡質的粒線體,能量製造效率不佳,又會產生大量活性氧。而且,粒線體的「質」會依我們的生活習慣而改變,並決定我們老化速度的快與慢。
身體的老化是一點一點的持續進行的。
只要增加粒線體的量,就可改善身體的機能,健康地生活。代謝旺盛的話,對美容也有明顯的效果。身體的內面年輕化,外貌自然也可以變的年輕。
增加好的粒線體並不困難,而且這些方法都是經過最新的科學驗證過。
如何具體提升製造能量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讓身體知道需要能量」。
大略來分有以下四點:
○ 實施「鮪魚訓練」
○ 挺直背脊
○ 感受寒冷
○ 空腹
請拋開從現在開始「與衰老搏鬥」的念頭。
更加活用身體與生俱來的「年輕感」──這是最好的健康法,也是對身體最體貼的生存方式。
由衷的希望閱讀本書的讀者,盡可能實踐此「變年輕的技術」。
從開始實踐的那一天起,身體就會變得年輕。我可以這樣斷言。也期待你一點一點逐漸改變。
第1章
愈健康、長壽的人「體內」愈年輕
烹調選用含「中鏈脂肪酸」的油品
另外,與營養補充劑和營養飲料不同,以注重健康的人為對象而開發的產品也不少。
例如日清Oillio公司推出的食用油「綺麗健康油」,以含有脂肪不容易附著在體內的「中鏈脂肪酸」為賣點,被認定為特定保健用食品。
「脂肪酸」被認為是美容與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但是這種脂肪酸在粒線體內卻是能量之源。
我們經常說運動可以燃燒脂肪,其實這全靠粒線體的作用,以脂肪作為材料,製造出身體所需的能量。
這意味著脂肪必須進入粒線體內才能燃燒。
這一點也顯示了「中鏈脂肪酸」的一大特徵。
一般的油脂含有名為「長鏈脂肪酸」的脂肪。這種長的脂肪酸要進入粒線體內,需要名為左旋肉鹼的物質。換言之,要使脂肪酸燃燒,同時還必須攝取左旋肉鹼。
但是,中鏈脂肪酸有一個很大的特徵,就是即使沒有左旋肉鹼,也能進入粒線體內。中鏈脂肪酸能直接進入粒線體內,因此可以直接燃燒,而不會以脂肪的型態堆積在體內。
胺基酸系的燃燒類運動飲料「VAAM」頗受消費者歡迎。電視廣告中可以看到代言者運動時揮汗喝著這種飲料的畫面。
這項商品的靈感來自「胡蜂的能量代謝」,如它的廣告所示,在運動前或運動中飲用,具有促進有氧運動,使脂肪容易燃燒的效果。
因此,運動之後再喝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效果。
前面提到的「牛磺酸」,在運動結束之後飲用有助於消除疲勞,但是「VAAM」之類的燃燒系運動飲料,則必須在運動前或運動中飲用。
仔細觀看廣告,可以發現這些商品都經過充分考量,必須在最能發揮效果的時候使用。
這也顯示電視上大家所熟悉的健康食品或飲料,也與粒線體有很密切的關係。
人類的壽命很早以前就確定為一二○歲
前面說到烏龜和鳥類的壽命很長,其實相較於其他動物,人類更是長壽的動物。
目前,人類的壽命與陸地上最大型的動物大象約略相同。理論上,動物的體型愈大壽命愈長,因此人類的長壽可說已脫離了這個理論。附帶說明,被認為與人類最相近的黑猩猩,壽命不過四十至六十年而已。
現在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男性為七九.五九歲,女性為八六.四四歲(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二○一○年發表的簡易生命表)。這項數據在世界頂尖國家中,男性名列第四,女性則連續二十四年高居世界榜首。
這已算相當長壽了,但是,人類原本可以活的更長久。
前面提到人類的壽命與大象相當,但如果不罹患疾病,能安享天年的話,推測可以活到一二○歲,遠比大象長壽。
聽到這種說法,可能很多人會質疑:「人類的壽命不是一直在延長,而且比以前長壽許多了嗎?」
確實,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在戰後已延長不少。
一九四七年時的平均壽命,男性為五○.○六歲,女性為五三.九六歲,大約六十年間增加了近三十歲。很多人看到此數據,當然會認為「壽命已延長不少」。
不過,這項資料並不能顯示「人類」這種生物的壽命延長。因為,「安享天年的壽命」並不等於「平均壽命」。
所謂「平均壽命」,是指現在零歲小孩的平均剩餘壽命,也就是依據目前的統計,算出還可以活多少年。相對的,「壽命」則是指某種生物從出生起,中途沒有意外事故,也沒有疾病,到最後安享天年的時間。
目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大約八十歲前後,最高齡者最多不超過一二○歲。那麼,在平均壽命五十歲左右的年代,是否就沒有如此長壽的人了呢?其實也未必,雖然很少見,但還是有人活到百歲以上。
因此,所謂平均壽命延長,主要是因為罹患疾病或遭遇意外而死亡的人減少,並不是名為「人類」的生物壽命延長了。
戰後日本人平均壽命延長的原因,大致分為三項。
○1衛生條件改善
○2飲食改良
○3疾病的治療方法進步
過去影響平均壽命的最大原因是小孩的死亡率偏高。特別是免疫力較低的乳幼兒,從前死亡率相當高。
日本為慶祝小孩的成長,有所謂「七五三」的習俗,起源是以前三歲、五歲、七歲前死亡的小孩非常多,因此向神感謝小孩能夠活到這幾個年齡,並祈禱未來繼續平安成長。實際上,小孩到達七歲左右,亦即年滿六歲以後,免疫系統逐漸完成,因為傳染病而死亡的危險即大幅降低。
生物學估計人類的年齡極限為一二○歲,如果這是人類原本的壽命,那麼名為「人類」的生物,現在和以前的壽命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平均壽命延長固然值得高興,但是不幸罹患疾病或遭遇意外,五、六十歲以前就死亡的人現在還是不在少數。
而且,即使成為百歲人瑞,若臥病在床,也失去了長壽的意義。只有在健康狀態下,長壽才有價值。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如何去保持年輕和健康,活到原來應有的壽命一二○歲。
因此,維持身體的「年輕」是很重要的。先保持「年輕」,創造出能夠對抗「衰老」的健康身體,才能避免各種疾病的侵襲。
總之,身體的「年輕」就等於「健康」。
第2章 「老化的機制」與「年輕化的機制」
人類是天生不老的!
有這麼多的基因受傷,人類最長仍有一二○年的壽命,原因就是身體天生具有不同於烏龜和鳥類的「年輕化系統」。
人類優異的長壽系統,大略可分為兩種。
一是能夠製造大量可除去活性氧的酵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簡稱SOD。
其他動物也有SOD,但是人類製造SOD的能力遠高於其他動物。例如,比較黑猩猩與人類的SOD的量,人類大約是黑猩猩的兩倍。單純來思考,這意味著人類可除去黑猩猩兩倍的活性氧。
還有一種是人類優於其他動物的「基因修復能力」。
人體具有自動檢查出基因因為複製錯誤或外在因素造成的傷害,並且能夠治癒的即加以修復,無法治癒的則捨棄的機能。而人類的這種機能要比其他動物高出甚多。
這兩種優秀的系統,就是人類長壽的重要原因。
換言之,鳥類靠不會產生活性氧的粒線體而長壽,相對的,人類雖然會產生活性氧,但利用大量的SOD將活性氧除去,即使無法完全除去的活性氧會傷害基因,仍可藉著強大的修復能力來治癒,分兩個階段實現了長壽。
這種方式也可說是利用帶來豐富能量的「年輕化機制」,戰勝了產生活性氧的「老化機制」。
我們應抱著自信,身為生物之一的人類,已經擁有使身體保持年輕的系統。
本章就挪出部分篇幅來說明「老化的機制」(活性氧的機制)與「年輕化的機制」(優質能量的機制),使讀者更了解身體達成年輕化的機能。
快食是「老化」的第一步
與大伙一起吃飯時,一定有人吃的快,有人吃的慢。
你是屬於那一種?
事實上,依進食方式不同,有時也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
吃飯時,胃和腸子會分泌大量消化酵素。每天,胃會分泌大約一.五至二.五公升,胰臟約分泌一公升,腸子則分泌一.五至三公升。
製造酵素也需要能量,這些能量儲存在分泌消化液的細胞中。最不良的情形就是一次攝取大量食物。
食物到達胃或腸子時,胃或腸子會急速分泌消化液,就消化管的粒線體來看,必須立即供應相當於全力衝刺五十公尺所需要的能量。這的確得消耗非常大量的能量。
劇烈運動會產生活性氧,消化管也一樣。也就是說,一開始就大量進食,於是急需能量來分泌消化液,因而產生活性氧。
運動和進食的情況相同。
運動時緩緩開始,可以抑制活性氧,同樣的,吃飯時不要因為肚子餓就狼吞虎嚥,慢慢吃也能減少活性氧的發生。
分泌降低血糖值之「胰島素」的細胞也一樣。分泌胰島素需要大量的能量,實際上還含有許多粒線體。
胰島素是在血糖值較高時分泌,因此,吃飯速度快會使血糖值急速升高,就必須分泌大量胰島素。急需能量與分泌消化液同樣,也容易產生活性氧。
困擾的是,胰島素分泌細胞不耐活性氧,無法對抗活性氧。若急需分泌胰島素的狀態長時間持續,胰島素分泌細胞就會因為活性氧的危害而死亡,這一點絕不可輕忽。
胰島素分泌細胞的死亡,正是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吃飯時應不慌不忙、細嚼慢嚥,這樣才能使我們遠離「老化的身體」。
第3章 代謝症候群是代謝的疾病
為什麼熬夜工作反而會發胖
劇作家三谷幸喜曾在某一篇散文中提到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熬夜工作身體反而發胖。
「失望性發胖」是相當有趣的形容,熬夜工作原想讓身體疲勞而變瘦,結果反而變胖。從事研究工作,常工作到深夜的我,也有這種感覺,但是想不出適當的名詞,三谷先生的說法實在絕妙。
熬夜工作確實會發胖。
整個夜晚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有人認為雖然疲憊,至少還能瘦身,但是一量體重,卻發現反而變胖了,當然覺得有些失望。
為什麼使用了能量,身體卻會變胖呢?
其實,熬夜本身並不是變胖的原因。
不論是三谷先生的寫作或是我的研究工作,都只用頭腦而很少用到身體,才是變胖的原因。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能量。使用頭腦當然也要能量。
能量是細胞內的粒線體為因應不同需求而製造出來的。活動身體時,活動部位細胞的粒線體便會製造能量,同樣的,使用頭腦時,腦細胞的粒線體也會製造能量。
身體和頭腦的粒線體都會製造能量,不過兩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別。
身體細胞的粒線體製造能量時,會均衡的使用「糖分」「脂肪」和「胺基酸」作為原料,而頭腦則僅使用「糖分」而已。
因此,光用頭腦的話,僅使用到血液中的糖分,而使得血糖值下降。血糖值下降後,單純以糖分作為能量來源的頭腦,就會發出警報,要求攝取糖分。
這個警報就是「飢餓感」。
因為飢餓,我們自然會吃宵夜,但是頭腦只需要糖分,食物中含有的脂肪和其他養分未被使用,就會儲存在體內。
就這樣,熬夜工作雖然感覺疲憊,但是並未使用到原本就儲存在體內的脂肪,宵夜又增加了新的脂肪,於是造成變胖的結果。
產生飢餓感時,會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但如果不想變胖,就不能吃泡麵、蛋糕、零食等含有較多脂肪的東西。因為脂肪不會成為頭腦的能量來源,而且藉脂肪來提高血糖值也需要較長的時間。
不想變胖的人,千萬別讓飢餓感欺騙而吃宵夜。這種飢餓感並非身體能量不足,而是頭腦需要糖分的訊號。
頭腦神經活動的能量來源為糖分,低血糖時頭腦的思緒會變得遲緩。如果餓的受不了、注意力下降、頭腦因為低血糖而不清楚時,還是得補充糖分。
這時,最好盡可能攝取純粹的糖分。
例如含一顆糖果、喝杯糖分稍多的咖啡或是紅茶,純粹的糖分很快就能提高血糖值,並能供應頭腦糖分,這樣的話,思緒就能加快,而且可以快速解除飢餓感。
如果不吃宵夜,熬夜工作雖然覺得疲勞,卻不致於造成「失望性發胖」。
不過,在原本應該藉睡眠讓身體休息的時間工作,終究會因為生活不規律而過度使用能量,結果產生活性氧而提高老化的風險。
就算能有效防止熬夜工作引起的發胖,但為了健康,最好還是避免熬夜。
第4章 增加粒線體的運動習慣
確實瘦身,而且不復胖的方法
瘦身的最大敵人就是「復胖」。
花了很長的時間,受了很多痛苦,好不容易瘦下來,如果又再度胖起來,就毫無意義了。
但是嚴格的說,會復胖應是自己的責任。因為,復胖是可以防止的。會發生復胖,顯示瘦身者原來認為正確的方法是錯誤的。特別是藉改變飲食生活來瘦身的人一定要注意。
幾乎不吃三餐雖然瘦下來了,但之後無法抑制食欲,又大吃大喝了起來,結果反而比瘦身前更胖。
以這種方式瘦身的人後來食量反而增加,因此復胖的結果可以理解。問題較大的是下面的案例。
食量比以前減少,結果依然變胖──。
事實上這種情形經常可見。
飲食減少,攝取到的熱量應該也比較少,也沒有因為反彈而大吃,但是卻還是變胖。為什麼瘦不下來?原因非常清楚。
就是因為肌肉的量減少了。
不運動而僅減少食量來瘦身,肌肉會逐漸減少。為了從別的地方供應不足的養分,在燃燒脂肪之前,先分解肌肉的蛋白質作為能量的來源。於是,肌肉與粒線體一起減少,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如前面所述,粒線體減少後,無法製造出與過去同樣的能量。於是,雖然減少了食量,但是這些食物無法全部轉變成能量,因此多餘的食物就以脂肪的型態儲存在體內。
以杯子為例來思考。
將水注入杯子時,若是容量五○○cc的杯子,注入四○○cc的水,並不會溢出來。但如果換成容量二○○cc的杯子,僅三○○cc的水就會溢出。
前面所舉的復胖例子就與此相同。
杯子是粒線體的量(能製造出的能量的量),水則相當於從食物中攝取到的熱量的量(食物的量)。
減少食量而瘦身時,以杯子的例子來說,熱量或許由四○○cc減為三○○cc, 但是因為營養不足,能夠將熱量轉變成能量的容量則從五○○cc減至二○○cc。
二○○cc的杯子中注入三○○cc的水,當然會溢出一○○cc的水。這就是多餘的熱量,也就是會轉變成脂肪的熱量。
由於製造能量的能力降低,因此形成脂肪堆積的狀態──這與「代謝症候群」的機制完全相同。
看起來很瘦,但是體脂肪多的人,亦即肌肉的量較少的人,杯子的容量與注入的水呈不平衡狀態的可能性非常高,需要特別注意。
而且在脂肪堆積的同時,身體欠缺整體性製造能量的能力,因此代謝惡化,出現皮膚粗糙等現象。身體內部不斷老化,外在也漸漸失去年輕感。
因此,我絕不鼓勵勉強限制飲食的瘦身方式。
若要避免復胖,最好藉有氧運動或健美操來燃燒脂肪。利用運動使粒線體增加後,經由食物攝取到的能量來源,就能確實的被粒線體轉變為能量。
這樣的話,即使飲食與過去相同,依然能夠變成理想的身體。換言之,就是變化成不容易發胖的體質。
所採用的會陷入惡性循環的瘦身法,還是可帶來良性循環的瘦身法?在一開始選擇的時間點上,就已經可以看到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