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名醫的萬能健康法
前言
提高體溫能使身體健康!
你知道自己的平均體溫嗎?
我在美、日兩國行醫,對於大部分日本人不知道自己的平均體溫感到非常驚訝。
其實體溫是了解身體狀態極為重要的指標。
例如感冒時,很多人根據發燒的程度來判斷是否要就醫。通常,人們認為三十七度為輕微發燒,而服用市售的感冒藥,若升到三十八度,則會赴醫院就診。
但是,單靠體溫的數值是無法判斷輕微發燒或真正發燒的。
這麼說是因為,平均體溫三十六.五度的人,三十七度不算發燒,但是對平均體溫三十五.五度的人而言,三十七度就可能是發燒了。
平常了解自己的平均體溫,對健康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你的平均體溫是幾度?
實際上,現在平均體溫低於三十六度的「低體溫」者愈來愈多。這種低體溫對於身體而言,是相當危險的狀態。
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並沒有這種意識。因此很多人認為體溫稍低沒有什麼大不了,而對這樣的狀態置之不理。甚至有人還感到自豪的說:「我的平均體溫一向比較低。」
低體溫狀態如果長期持續,極可能引發各種疾病。
從皮膚粗糙、便秘、牙周病等比較輕微的症狀,到胃潰瘍、糖尿病、骨質疏鬆、潰瘍性大腸炎、癌症(惡性腫瘤)、梅尼爾氏症、間質性肺炎、帕金森氏症、痴呆等嚴重的疾病,或是氣喘、過敏、花粉症等一旦發病之後就很難根治的過敏性疾病,都可能因為低體溫而致病、惡化。
本書根據最新的醫學知識,說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恐怖的「低體溫」,以及低體溫為何會引發疾病,並提供改善低體溫、維持身體健康的有效方法。
你知道健康的身體平均體溫是幾度嗎?
健康的人平均體溫約三十六.八度上下○.三、四度的範圍內,亦即三十六.五度至三十七.一度之間為健康身體的體溫。
你的體溫在這個範圍之內嗎?
相信很多人對健康的體溫如此之高感到意外。
如果沒有倦怠、不舒服等自覺症狀,三十七度並不是輕微發燒,而是健康的體溫。
在過去醫療還不太發達和普及的時代,高燒常與死亡連在一起,令人恐懼。特別是日本,曾有一段時間很多人因為傷寒、瘧疾等伴有高燒的傳染病而死亡,因此對發燒有很強烈的恐怖感。
但是在抗生素普及、醫療發達的今天,低體溫比發燒更加危險。
因此,如果你的平均體溫低於健康體溫的範圍,請不要忽視,因為它是身體發出的危險訊號。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低體溫」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壓力」。
現代社會也可說是壓力社會,我們每天生活中會接受到各種壓力。
壓力包括身體的壓力、精神壓力、環境壓力等,大略來分類,可以分成暫時性的「小壓力」 與慢性持續的「大壓力」。
我們的身體為了因應這些壓力,以保持健康,具有兩種機能。
第一種是自律神經的平衡。
人類的身體靠「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種自律神經交互支配來保持身體的平衡。
例如從事工作或運動等動態活動時,身體處於交感神經支配之下。相反的,睡眠或休息時,則由副交感神經支配身體。保護我們身體避免各種疾病的免疫系統,也是在這種自律神經保持平衡下才能發揮作用。
自律神經的平衡掌控免疫系統,保護身體避免受到黴菌、病毒等從體外入侵的壓力。相對的,另外一種機能則是針對構成身體的細胞受到的傷害,亦即身體內側發生的壓力發揮作用。
這就是荷爾蒙平衡。
職掌此荷爾蒙平衡的是位於腎臟上方,呈三角形的小器官「腎上腺」。由於在腎臟上面,因此而得名。不過它的功能並非輔助腎臟,而是在細胞受到傷害時,分泌名為「腎皮醇」(cortisol)的荷爾蒙,修復細胞的損傷。
靠著「免疫系統」與「荷爾蒙系統」兩種機能發揮作用,才能保護我們的身體,避免受到各種壓力的傷害。
這兩種機能得以正常運作時,我們的身體就能保持健康。
不過,這些機能畢竟有它們的限度。如果龐大的壓力長時間持續,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過度緊張,就會破壞自律神經的平衡。同樣的,腎上腺也會疲乏而無法再分泌腎皮醇。
自律神經破壞,血液的流動不順暢,就會導致低體溫。荷爾蒙的平衡破壞,則會延緩細胞的恢復,細胞本身的能量降低,同樣會形成低體溫。
因此,「體溫」可說是了解這些機能是否正常發揮功能的最佳指標。
簡單來說,如果體溫正常,免疫系統和荷爾蒙的分泌都能正常,而體溫稍高的狀態是為了使體內異常恢復正常,使免疫系統能正常運作的狀態;相對的,低體溫則是導致免疫系統能力降低,而且會引起荷爾蒙的分泌異常的狀態。
低體溫為什麼會引發疾病?
體溫對免疫力有非常大的影響。
體溫降低一度,免疫力會降低三○%。如果免疫力降低,就無法再保護身體免於黴菌或病毒的侵入,且自體免疫的反作用,會破壞身體的組織,而引發疾病。
本文中將會詳細說明,低體溫還會使體內酸化,加速老化。而且,會使健康的細胞新陳代謝惡化,現在已經了解癌細胞在三十六度以下的低體溫狀態下增殖最為旺盛。
換言之,低體溫使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而引發疾病或使疾病惡化。當體內環境惡化,會使體溫更為降低,陷入「惡性循環」中。
怎麼樣才能健康生存呢?
要使身體健康,不容易生病,最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體溫。實踐我的「提升體溫健康法」,努力提高體溫,並讓體溫長期維持較高的狀態,就可享有健康的人生。
前面提到體溫下降一度,免疫力降低三○%,反之,體溫上升一度,免疫力能提高多少呢?
令人驚訝的是,能提高五○○〜六○○%,也就是說,體溫僅僅上升一度,免疫力就能提高五至六倍。感冒時發燒,就是使體溫上升,以提高免疫力的身體防衛反應。
低體溫使免疫力降低,導致病情更加惡化,而形成「惡性循環」;相對的,努力維持較高的體溫狀態,提高免疫力,加速細胞的修復,可以調整荷爾蒙的平衡,使身體的健康維持機能正常運作。
如本書的書名所示,提高體溫能加強對抗壓力的能力,不容易生病,使身體保持健康。
怎麼做才能使體溫持續維持較高狀態呢?
由結論而言,那就是「鍛鍊肌肉」。
肌肉是最大的熱量生產器官。女性手腳冰冷的人比男性多,原因就是女性的肌力較差。
這裡請讀者們注意,我要傳達的是「鍛鍊肌肉」而非「增加肌肉」。鍛鍊肌肉固然可以增加一些肌肉,但單是增加肌肉,並不算鍛鍊肌肉。
特別是希望對於增加肌肉有抗拒感的女性們了解,鍛鍊肌肉與增加肌肉是完全不同的。
可能有很多女性擔心鍛鍊肌肉會失去女性原有的美感,其實,鍛鍊肌肉是長期維持美麗身材比例不可欠缺的。
不論多麼美好的身材,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因承受重力而漸漸失去美感。但如果鍛鍊適當部位的肌肉,經過鍛鍊的部位與重力對抗,可以保持美好的身材。
低體溫會傷害細胞,反過來看,維持較高的體溫狀態,不僅不容易生病,而且可由細胞層次保持年輕,是抗老化的秘方。
也就是說,維持較高的體溫,有助於病人恢復健康,使身體狀況不佳的人增加活力,原本就健康的人則可更加美麗,是一種「萬能的健康法」。
身為醫師,我敢斷言:提高體溫能使身體健康。
要知道身體具備多麼優異的機能,我認為首先應了解提高體溫的好處。
而且,更重要的是請大家將已經了解的事應用在每天的生活當中,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希望本書有助於提高你的體溫和人生的品質。
第一章 有方法可以避免病痛、常保健康
代謝症候群會引發可怕的「惡性荷爾蒙」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的「二○○六年國民健康與營養調查」,四十至七十歲的男性每二人就有一人,女性每五人就有一人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患者或是可能的患者。
(中略)
男性較女性容易發生代謝症候群,其實有醫學上的原因。
代謝症候群有三個病態生理學上的原因。
第一是「飲食過量」,第二是「運動不足」,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真正的問題是第三個原因,而且只有男性符合。這也是增加男性發生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原因。
到底是什麼呢?
那就是「男性的更年期障礙」(PADAM)。
以前人們以為只有女性會出現更年期障礙,男性沒有此問題。但隨著受更年期障礙所苦的男性不斷增加以及研究的進步,對它的認知才逐漸提高。
如同女性的更年期障礙是女性荷爾蒙「雌激素」下降所引起般,男性的更年期障礙則是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下降所造成。雖然原因都是性荷爾蒙降低,但是症狀卻完全不同。
女性的更年期障礙主要有生理不順、熱潮紅、眩暈等身體症狀,相對的,男性的更年期障礙則以類似憂鬱的精神症狀為主。因此男性憂鬱症病人中包含了相當比例的男性更年期障礙。根據二○○七年東大醫院泌尿科提出的論文,中高齡男性憂鬱症的五○%並非真正的憂鬱,而是更年期障礙。
女性更年期障礙的症狀雖然有程度上的差異,但每個人都經驗過停經期。男性的更年期障礙則明顯不同。
本來,男性荷爾蒙在三十歲時達到高峰,之後每年大約下降一%,直到死亡為止。這是健康的人荷爾蒙減少的正常模式。
但是出現男性更年期障礙的人,原來每年僅降低一%的睪固酮會快速減少。男性更年期障礙的各種症狀,都是因為這種違反自然規則的「睪固酮急速下降」所引起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急速變化呢?為什麼這樣的人現在不斷增加?
主要原因就是「壓力」。
關於壓力使睪固酮下降的機制將在後面說明,這裡請大家先知道睪固酮的快速下降與代謝症候群有關。
特別應重視的是,代謝症候群以中高年齡層為多。
若原因單純是飲食過量和運動不足,那麼三十歲以下年齡層也應該有相同比例的人出現代謝症候群。
但實際上,即使同樣飲食過量和運動不足,年輕人以皮下脂肪的形態儲存,而非內臟脂肪,因此就算肥胖,也很少人出現代謝症候群。
根據各種資料,可以發現睪固酮與內臟脂肪幾乎呈反比的關係。換言之,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下降時,雖然同為累積脂肪,卻容易成為內臟脂肪而非皮下脂肪。
若以為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同樣是脂肪,只是位置不同而已,那就大錯了。因為,內臟脂肪具有皮下脂肪所沒有的可怕性質。
那就是它會生產統稱為「脂肪細胞激素」(adipocytokine)的荷爾蒙,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後略)
第二章 鍛鍊肌力,提高體溫就健康
為什麼五十歲過後就容易生病?
低體溫對任何人的身體都有害。其中風險最高,特別需要意的是五十歲以上中高年齡層的低體溫。
即使同樣的低體溫,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發生嚴重疾病的情形並不多見,但是過了五十歲後,出現疾病的人就大幅增加。
例如因腦部血流障礙引起的帕金森氏症,發病的人幾乎都是五十至七十歲左右的人。
不僅限於帕金森氏症,很多疾病都是過了五十歲之後發病率急速增加。
為什麼五十歲以後容易生病呢?
這是因為五、六十歲以後,很多人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出現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顧名思義,就是動脈的血管壁變硬。而且並非單純變硬而已,壞膽固醇還會附著在血管內側形成被稱為「垢」的脂肪塊,妨礙血液流動,甚至造成阻塞。
原本就有這種年齡帶來的風險,若再加上低體溫,那麼發病的風險就更高了。
請想像一下因為低體溫而變得濃稠的血液,在動脈硬化導致變硬、變窄的血管中流動的情形。再加上交感神經過度緊張使得體溫降低,血管因為收縮而變得更細。於是就可能引發腦梗塞、心肌梗塞、狹心症等嚴重的疾病。
對於這種恐怖的動脈硬化,若能注意下面所述的四個危險因子,相信可以大幅延後出現的年齡。
我的病人之一小野洋子,就因為認真實踐避免這四個危險因子的生活,雖然已七十六歲,血管依然柔軟,血管年齡看起來只有四十多歲。
(後略)
錯誤瘦身造成肌肉減少、脂肪增加
說到「增加肌肉」,相信很多女性心裡會產生抗拒感。但事實上,增加肌肉對女性而言有很多好處。
首先是可以提高體溫,減少疾病的發生,同時增強抗壓能力。而且,全身的血液循環改善,每一個細胞都更有活力。對女性來說,很容易感覺到的效果就是肌膚變得美麗。
不過增加肌肉最大的好處,是藉著基礎代謝的提升,使身體成為即使多吃也不會發胖的體質。
瘦身是女性永遠的課題。辛苦限制飲食固然可以產生一些效果,但是一旦停止又會恢復原狀。相信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
瘦身之後又恢復原狀,這表示瘦身法不正確。
關於瘦身的正確知識,首先要了解的是,限制飲食,如果努力不足,內臟脂肪是無法減少的。
限制飲食時,首先減少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與水分。因此絕不可因為限制飲食而減重一、二公斤就感到喜悅。因為減少的並非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
進行瘦身時,當然需要某種程度的限制熱量。不過這是指避免攝取過量的熱量,最低限度的營養和熱量還是必須的。否則減少的是肌肉而非脂肪,反而導致身體充滿不易消除的脂肪。
抑制熱量的瘦身法,最可怕的就是減少的肌肉,之後重新胖起來時,此部分卻以「脂肪」的形態增加。
例如,假設限制熱量使體重減輕三公斤,之後,體重又增加三公斤。這時,很多人以為是「恢復原狀」,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體內已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最初減少了三公斤肌肉,但增加的卻是三公斤脂肪。
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肌肉是對基礎代謝貢獻最大的部分,若把它換成脂肪,雖然重量相同,但基礎代謝卻會下降。肌肉與脂肪相比,脂肪較輕,因此即使同為三公斤,脂肪的體積卻大的多。
雖然恢復原來的體重,但是卻覺得衣服已不合身,這就是肌肉變化成脂肪的證據。
(後略)
第三章 壓力會造成低體溫的易病體質
少用鎮痛解熱劑、類固醇、抗癌劑
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不論哪一種過度緊張都會引發疾病。不過,所引發的疾病卻不相同。
交感神經過度緊張加上血液循環障礙和低體溫,顆粒球會增加而破壞黏膜和組織,容易引發下列疾病。
‧ 胃潰瘍──因胃黏膜的損傷所引起
‧ 十二指腸潰瘍──因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傷所引起
‧ 潰瘍性大腸炎──因大腸黏膜的損傷所引起
‧ 間質性肺炎──因肺間質的細胞組織損傷所引起
‧ 梅尼爾氏症──因內耳組織的破壞所引起
‧ 牙周病──因牙周組織的破壞所引起
交感神經過度緊張的最大原因就是「工作過量」。
日本人普遍較為勤勞,因此常因工作過多或睡眠不足等使得交感神經緊張。另外,精神的壓力也會使交感神經緊張。現代社會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感受到精神壓力,因此大多數日本人即使交感神經尚未到「過度緊張」的地步,也常呈現「相當優勢」的狀態。
多數日本人交感神經過度緊張的原因不止於此。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藥劑性壓力」。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名詞不太熟悉,它是指藥物所造成的壓力。藥物對疾病的治療非常重要,但是對身體而言卻是一種壓力。
日本是世界上最濫用抗生素的國家之一。
抗生素主要用來防止化膿和治療感染症,另外也用在農業和防腐劑方面,因此即使不吃藥的人,在不知不覺中也會攝取到。
抗生素就是使交感神經緊張的藥物。此外,很多人服用的降血壓藥,以及肩頸痠痛、腰痛時使用的貼布也會使交感神經緊張。
或許大家不相信貼布也會致病,但實際上據我所知,就有人連續二十年每天使用而引發間質性肺炎。
間質性肺炎是肺部肺泡與肺泡之間的組織硬化成纖維般的疾病。罹患這種疾病時,肺部無法充分交換空氣,病情惡化者可能致命,是一種可怕的疾病。
間質性肺炎是可能因藥物濫用而發生的疾病,在醫學上被命名為「藥劑性間質性肺炎」。而日本正是有許多這種藥劑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國家,受到世界上不少國家譴責。
防止藥劑性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濫用藥物。
(後略)
第四章 防止低體溫的理想生活習慣
不論刮風、下雨,每天上午外出走路三十分
起床時補充水分後,在早餐之前最好先運動一下。
這裡所說的運動,只要進行三十分鐘走路或慢跑之類輕鬆的有氧運動即可。
重點是能夠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不論刮風或下雨,盡可能每天走路或慢跑三十分鐘。
上午是一天中體溫最低的時間。這時走路三十分鐘,雖然效果因人而異,但大約可使體溫上升○.八至一度。這樣的話,原來較冷的身體在交感神經上升的同時,體溫也能升高,使人整天都身心舒暢。
而且,單是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每天就能減少八公克的內臟脂肪,對體重的維持與管理也有很大的幫助。
想減重的人,在走路之前先進行三至五分鐘左右的肌肉訓練效果會更好。這種肌肉訓練不需要每天實施,三天一次就可發揮充分的效果。
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蹲下起立等任何訓練方式都無所謂,只要配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實施即可。或是在慢跑之前先來一次二十公尺衝刺,也能達到效果。
不過,在肌肉訓練之前,請先做好伸展運動。要鍛鍊神經通路,最好是盡全身的力量來訓練肌肉,但早上身體較硬,如果不先藉伸展來擴大關節的活動範圍很容易受傷。
伸展包括拉筋與轉動關節以廣大身體的活動範圍。
活躍於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鈴木一朗,經常可以看到他利用短暫空檔進行伸展運動。例如一隻手伸直,用另一隻手的手肘將它拉向另一側,或將兩腳打開略比肩寬,向下半蹲,手置於雙膝上,身體向左右扭轉等,他所做的伸展運動都是為了擴大關節的活動範圍。鈴木一朗經常實施這種伸展運動,大概就是他很少受傷的原因。
走路類似散步,因此很多人沒有做好準備運動就開始,建議大家務必先進行伸展運動。
走路時請注意挺直背脊,緊縮肛門,有節奏感的行走。若懶洋洋的走,效果會大幅降低。
有意識的緊縮肛門是非常重要的。
不論男性或女性,到了一定年齡,肛門周圍的肌肉「擴約肌」會逐漸鬆弛。這裡的肌肉衰弱後,就可能出現想要放屁卻排出糞便,或女性的尿失禁等惱人問題。
走路時有意識的縮緊肛門,是很好的擴約肌訓練方法,因此持續進行,單是早上走路三十分鐘,就可以改善上述的問題。
年輕人訓練擴約肌,也有提臀的效果,請大家務必實踐。
(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