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你的,世界上唯一的學習法:1300位後段班學生成功逆轉人生的讀書戰略【墊底辣妹老師傳授】
「長時間讀書」很棒,是種誤解
「我是不是應該要忍耐?讀書本來就很辛苦?」
「這樣就受不了,是不是很糟糕?」
有這種想法的人,就大錯特錯了。
讀書很辛苦?是由誰來認定?
我當了補習班老師之後,經常碰到認為「讀書=苦行」的人。
例如,很多雙親都會憂心忡忡的來請教:「老師,我們家孩子很沒耐心,一天讀不到兩個小時……」
父母親的感嘆,說穿了就是孩子無法長時間坐在書桌前,欠缺「苦行的耐力」。
沒辦法讀兩個小時是笨孩子,可以讀五個小時的是好孩子。
真的是如此嗎?
工作時間越長評價就越高嗎?沒那回事。花太多時間導致趕不上交期,反而會失去信賴。
事實上,生活的一切都是如此。早上如果花三個小時整理服裝儀容,那上班就會遲到。做家事也一樣,每餐都花三小時烹飪,家人恐怕要抗議了。
也就是說「越短時間達到目的越棒」是鐵則。
那,為什麼只有讀書是時間越久越好呢?
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手段目的化」的現象。
讀書本來就是為了達到某些成效祭出的手段,現在卻把「讀書」本身當成目的,把價值定位在長時間進行上。這也可以說成是「喪失讀書目的狀態」。
你有想過為什麼要讀書嗎?
學生大概會回答「想要考上某所大學」。請記住,這只是手段,當你進入某所大學之後,想要獲得什麼?那才是重點。
至於社會新鮮人的狀況,就更加混沌不明了。
透過讀書究竟可以得到什麼、希望能夠達到什麼目的,幾乎一大半的人都沒有好好的思考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種子?
如果,成長=「不停頓的前進」的話,那什麼是必要的?
不好意思,再讓我借用一下那首名曲。
歌詞有一句寫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種子」。
但是我認為人不是「種子」,是「土壤」。
種子可以說是「課題」與「方法」。
而課題,就是學校的學科、學問領域、出社會之後應該學到的技能。
方法,則是如何學會、得到收穫的手段。
所以我說,我們是培育的「土壤」。
土壤的成分各有不同。有容易種稻的土壤,容易長番茄的土壤。
茄子、南瓜、葡萄、青蔥、蕎麥,適合栽培的土壤各有不同。
在這裡請大家回想一下,先前我所質疑的學校教育的單一性問題。
學校教的基本方針很簡單,就是「讓大家都先種稻子!」。
然後,土壤剛好適合種稻子的學生,該學生就被認為是「優秀」的。
但是土壤並不適合種植番茄、茄子、南瓜,這些學生不適應種稻子的土壤,就被認為是「壞學生」。完全忽視他們有其他的可能性。
所以被認為能力不好的孩子,就覺得「自己是什麼都種不出來的土壤」,而失去自信、日漸頹靡。
這樣的話,我們該怎麼做才好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嘗試種番茄、南瓜、葡萄、蕎麥等作物,全部都試試看。
不必侷限於農作物,在這片土壤上,你想養家畜也可以。
如果地盤夠堅固,甚至可以蓋棟房子來賣,都很好。
總之,想找到「有成果的學習法」這種種子,就要挑戰各種方法,一定要找出適合自己土壤的使用方式不可。
這就是本書所說的,適合自己的「世界上唯一的學習法」。
「沒來由的自信」絕對有必要
上述的思考方法,跳脫框架換句話說,就是「我可以∼」。
以客人的立場來說,就是「我可以點菜單上沒有的菜色」。
以服務生的立場來說,就是「我可以彈性的應對不尋常的需求」。
這種「我可以∼」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效能」。
你大概也有聽過「自我肯定」這個詞彙,這和「自我效能」很類似卻又不相同。
「自我肯定」指的是「完全接受自我」的心態。有這種心態,即使遭遇些許失敗或挫折,也會覺得「自己沒問題」。
相對的「自我效能」,是總是想像「成功的自己」。
兩者都很重要,也是生存的能量來源。
落入框架的人,這兩方面的機能都很低落。
會侷限於框架中,是因為害怕失敗。也就是大前提為「自我肯定低」,一點點失敗就備感威脅。
一旦自我效能不足,就會認為「應該不可能做得到∼」,而把框架越縮越小。
相反的,能跳脫框架去挑戰的人,可以說是自我效能高。
「沒來由的自信」的人,就是非常好的參考。
這種人就是永遠自信滿滿,經常誇口「老子一定會闖出一番大事業」,或說「如果是我絕對辦得到」。
這一類的人大多會成為眾人揶揄的對象。
他們往往會被投以「明明就一事無成」的嘲笑眼光。
但是這種「沒來由」才重要。
本來自信就不需要任何根據。
所有的事情,不去做怎麼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以往累積很多成功經驗的人,也不保證下一次仍能得心應手。
如果以切身的事情來舉例,就好比和之前的女友分手,不代表和下一個女友一定會感情觸礁。即使到昨天為止可能人生還一帆風順,今天一踏出家門就被隕石砸到也並非無稽之談。
過去成功的經驗未必能延續到未來。
成功的體驗不管有沒有都無所謂。你需要的只有自信。
勇於挑戰且能成就大事的人,每次都是以此為前提開「空頭支票」。他們正是抱持著沒來由的信心,下定決心去做,才能得到好成績。
人生需要不斷的「微調整」
第1章中曾經提到「沒有一種學習法適合每個人」。
我們每一個人的土壤都不一樣,該種什麼,該如何栽培也是因人而異。
土壤的成分每年會有變化。
人也會逐漸改變。進入二十歲、三十歲,很多人一定深刻感受到興趣和嗜好跟以往不同了。
而在學習上最明顯的改變,就是記憶力變差。
有一種說法是,人的記憶力在十幾歲的時期達到高峰,之後會隨之下降。
所以準備大學考試時管用的學習法,成人之後再使用也無法保證能夠得到成果。
買了合身的訂製西裝,一年後也有可能因為變胖而穿起來很憋。這種時候就需要依照現在的體型進行尺寸微調整。
事實上學習法也一樣。
以前寫個十遍就可以背起來,現在可能需要寫十一遍。相反的也有可能寫八遍就記起來的。
自己每天都在變化,學習法也不應該一成不變。
配合當下的自己,持續微調整找到最容易獲得成果的方法—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學習法」。
不只是讀書,我認為人生就是一連串微調整。
每個人為了讓事情能順利進行,無意間都在想方設法,不論是戀愛、運動、減肥都一樣。
在工作方面也是如此。步驟安排的方式、商品開發、宣傳方法、面對各種情況嘗試各種創意,遇到問題就修正,找出最佳方案。
持續微調整的循環,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步。
了解各種類型適合的學習法
你了解自己是哪種類型嗎?
接下來終於要具體介紹適合各種人格特質的學習法。
首先讀自己類型的頁面,嘗試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行有餘力,可以讀一讀其他類型的篇章。我也會介紹一對一指導時的「黃金圈理論」(Golden Circle)等,對任何人都有幫助的秘訣。
類型 ④:藝術型
浪漫纖細,情感豐富。以獨特的眼光和價值觀自豪,不在意世俗常規的藝術型。
不喜歡被強迫或是要求盡義務。如果不能了解自己的環境,會備感壓力。儘管如此,如果別人顯露「我懂你」的態度,又會得罪他,所以容易被身邊人認為是「難搞的人」。
〈適合藝術型的學習法〉
老實說,屬藝術型的人不適合坐在書桌前,也就是並不適合「傳統式」的學習法,因為他們對於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不覺得有去做的價值。他們完全不關心世俗的價值觀,諸如「考上大學」「取得證照」「晉升」…… 照這樣下去就無話可聊了。所以在此先來講個小故事。 「後段班辣妹」彩加的妹妹真由,就是典型的藝術型人格。
她創意獨特、直覺強烈,而且「討厭念書」,小學時就會說:「我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學」,最後變成完全不去學校的奇葩。
在坪田塾中負責指導真由的是我的左右手、非常優秀的講師,但是對她也只能「舉白旗」投降。一般來說,如果身邊的人都很努力、成績開始進步,自己也會受到影響,不過真由絲毫不為所動,完全感受不到「考上大學」有什麼魅力。
所以我就跟她這麼說了:
「妳是很特別、很有趣、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但是沒有人了解妳,也沒有得到讚賞,對不對?我認為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事。」
她「嗯」了一聲陷入思考,我再試著往下說:
「姊姊(彩加)考上慶應,大家不都是態度一百八十度大改變,說『妳好聰明∼』?沒錯,世俗的評價就是這麼愚蠢,但這也是現實。既然如此,我們就用『考上好大學』來讓人家刮目相看如何?」
也就是說,為了讓別人說「這個孩子不是等閒之輩」的「手段」,就是考上大學。藉由考上彩加姊姊都未能上榜的上智大學,來「讓這個世界了解妳」,終於點燃她的熱情。
雖然過程就像成為藝術家那樣,非常曲折迂迴,但在我的部屬中野的指導下,如願考取了上智大學。
藝術型人格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識到「目標的目的」。對於有形的目標不太有興趣的藝術家,要先讓他想像目的性「達到目標會如何?」才能激發動力。
順道一提,藝術型一旦燃起鬥志就會展現驚人的專注力,所以沒有太具體的行程表或方法也沒關係。
總之,就是要想像「最終目的」。關鍵就在於這也是只有自己才做得到,讓它獨特且有趣味。
類型 ⑤:思想型
好奇心旺盛,對於有興趣的事物會追根究柢。非常喜歡「獨處」也是特質之一。理論性強、理解力和分析力也很出色,卻不熱中與人分享自己所學。 由於不會配合別人的步調,所以在職場中不擅長團隊合作。對於幫助他人、教導他人,往往覺得「很麻煩」。
弱點是對於有興趣的事情過分投入,無法「適可而止」。
〈適合思考型的學習法〉
思考型人格基本上很喜歡學習。但是太過於喜歡學習,而且缺乏將之當成「手段」的態度。
對於大學考試或是考證照只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就OK」的事情也無法見好就收,結果埋頭於很冷門的知識中。
這邊又要來說一下之前學生的故事了:思考型的W君是在地理課上會一個勁兒的翻地圖集的孩子。
他的學習狀況也不是不好,課程內容已經都學會了。但求知欲就是停不下來,一邊看著愛知縣的地圖,一邊思考「是因為地形的緣故,所以汽車產業才這麼發達嗎?」
本人雖然樂在其中,卻稱不上是「準備考試」的作法。
思考型的人對於不擅長的科目有置之不理的傾向。但沒有哪一所大學只考一科,通常為了讓學生成績進步,我都會讓他們做「擅長的科目」,但是對於這類型的人卻恰好相反,要很刻意的讓他做不擅長的科目。
現在W君是一個獸醫。雖然和地理不同行當,但都屬於和研究密不可分的領域。
總之,思考型重要的是,要調整學習「符合目的」。
社會人士在報考證照之際,只要掌握最低的合格分數,看清必須學習什麼,一開始就要設定「學到這個程度就停」。
然後不要看參考書,而是要以題庫為讀書主軸。
也不需要再讀教科書來訓練思考力,以「會寫這題就考得上」為目標的直接式學習法「恰恰好」。
思考型的人也跟藝術家一樣,讓他們意識到「目標的目的」很有效。
研究本身不是目的,要去思考因為研究會產生變化、會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重要的是,抱持著自己學會的知識可以傳授、幫助他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