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教養,一流的孩子-少一點焦慮急躁,孩子更能走出自己的路
前言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必須按部就班、無法省略的部分。從一個人的成熟過程來看,這點被認為是必要的。
在課業方面,雖然別人常會羨慕受泓可以輕鬆名列前茅,但也因為會唸書,致使受泓在成長過程中跳過了許多階段,最後過著不平凡的人生。不過這也代表受泓除了唸書之外,其他方面便沒有什麼可以值得他人羨慕的。
如今,受泓的頭腦雖然已有大學生的程度,但其實他的生理和心理才剛要邁入懵懂的青春期。可想而知,他在現實生活中必然承受極大的不協調及混淆,因為才華並不能引導人生的每一個面向,就如同唸書不是人生的全部一樣。小時候的世界,母親會給予一切、包容一切,但現在卻突然間闖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要教一個生理及心理都還未成熟的孩子去面對,的確是件吃力的事。
在倉促踏入大學之門、心神不寧度過一個學期之後,受泓這樣問我:「我小時候是什麼樣子?」「我那時都在做什麼?」那次成為一個自然的契機,從此我們展開多次的對話,還把過去的日記本找出來,重溫那段時期的幸福時光。
當此刻的自己,試圖尋找未來仍不明朗的落腳處時,回顧過往的目的,就是想知道隱藏在自己心中的那一道光到底是什麼。我總認為,那一道光會將漂浮的心定聚在某個角落,而且逐漸擴大,最後終將點亮足以清晰看見未來的眼睛。
如果只是用短淺的想法及話題去輕描淡寫這一段有意義的時光,未免就太可惜了。因為那些都是足以讓某一段時間產生意義的契機,如果能用文字記錄下來,不僅可以促成深度剖析自我的機會,甚至可以引導出一些有助於自我形成階段的心靈研究主題。於是我提議,把受泓自己都感到好奇的幼年故事,寫成具有教育觀點的文章。
在此同時,我也開始回味養育受泓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心中曾經浮現過的一些不錯的想法,然後一點一滴將它們記錄下來。我們從這裡開始書寫,一直到現在,終於完成了這本書。
改變的是這個世界,孩子們則依然是天生的純淨結晶體,我們應該像寶物般保留孩子這樣的面貌,讓他們維持天真,而且充滿活力地成長。在這個受到祝福的世界裡,如果孩子們因為什麼緣故而在成長過程中產生退縮,那麼這個前所未見的美好世界,對孩子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受泓之所以有與眾不同的成就,並非因為天資聰穎,而是因為他能盡興地探索這個進步世界的一切(至少是兒童世界的一切),並樂在其中。如果受泓是出生在我們小時候的那種環境,恐怕就沒有今天的故事了。我想強調的是受泓是由當今發達的時代及社會環境(制度、教育、網路……)所培育出來的。
「我不是天才。」──希望大家真心相信受泓這句話。眾所皆知他是個「數學天才」,這就像終生揮之不去的標籤一樣,讓他感到莫大的負擔及壓力。如果把它想成只是別人對自己的欽羨,或許可以不用放在心上,但如果走到哪裡都被稱為「天才」,每個人都戴上有色的眼鏡看自己,這就令他感到相當辛苦。其實除了一、兩個地方和別人不同外,在很多方面他也只是個和大家一樣的平凡少年,而且希望被這個世界認同接納,讓他可以重新找回準備迎接挑戰的士氣。
沒有人是無所不能,也沒有人一無是處,受泓只不過是藉由輕鬆愉快的探索自我資質過程,才能獲得現在的成功。但在這個模式裡,我們所呈現的也只是如同任何鄰家小孩一般的平凡過程而已。
但願大人能對我們的經驗及過程有所共鳴,然後說出「是啊,不管出生在什麼樣的環境,孩子都一樣會長大。」「我也有相同的一面,也有過那段時期。」「我也常常這麼想。」「原來這種情況下,這個想法可以這樣發展。」等等話語。不僅是共鳴,我甚至進一步期盼,他們能夠很有自信地把這些經驗應用在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上。
此外我也希望孩子們在讀這本書時,心中會覺得:「啊,原來這位哥哥和我一樣,都是玩這個遊戲長大的。他當時也有這種想法吧!」「原來堅持一件事、而且邊玩邊思考,竟然是這麼有趣。」「原來世界上沒有哪件事是枯燥的,也沒有什麼事是該放棄的。」「只要持續探索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最後還是能培養出了不起的能力。」更希望他們能產生「如果這就是用功,那我也想試試看,應該沒問題」的想法。但願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同時,也能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享受更幸福的挑戰以及讀書的樂趣。
最後想對在本書付梓前一直陪伴身邊的多山家族成員致謝,尤其要向在出版過程遇到重大難題時都會給予鼓勵的金善植代表以及在一旁將小花絮發展成寶貴故事的李善雅部長,致上最深的謝意。
受泓母親 許宗淑
第一部 媽媽的教育經
舊式母親的傳統養育觀念
我之前的情況是必須一直上班到受泓出生前為止,而且產假才剛結束,就得回公司復職。因為在公司所負責的業務以活動性工作為主,所以懷孕期間經常為工作忙得頭昏轉向,幾乎無法安靜坐下來花心思在胎教上。我唯一做到的胎教,恐怕只剩晚上在家聽古典音樂而已。
如果把育兒想得很困難,或者想做得更好,在這種忙碌的情況下,恐怕會相當吃力,幸好我在面對生產及育兒時的心思相當單純。在受泓誕生之後,我也感受到自己彷彿歷經重生,而且有著一顆想與受泓一同成長的心。有了這種想法後,我想讓幼年時期記憶中的父母、兄弟、朋友、學校和老師、甚至養的小狗全都復活,讓他們跟受泓在一起。我感覺孩子有時好像變成我童年記憶中的哥哥,有時變成弟弟,恍如我的童年跟受泓的童年已經重疊在一起。
由於認為當時流行的教育方法不適合我們,所以我對那些育兒或者教育書籍不太感興趣。我只要想一想自己的幼年時期,就覺得以周遭的人為學習對象或者聽從母親的指導,就已經足夠。我是這樣長大的,我的姪子們也是,所以我認為受泓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成長。
現在仔細回想,我是個有點舊式的傳統母親,因為除了花心思餵母奶之外,我並沒有為孩子啟蒙出特別的領悟,也沒有給予孩子什麼特別的東西。我只是認為,餵母奶是母親可以送給孩子的最佳禮物,所以在產假結束時先延後回公司復職的時間,讓受泓一誕生就可以喝到母奶。
但是在一復職時就立即出現了問題。受泓不想咬著事先裝好母奶的奶瓶,我苦惱著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只好選擇在中午和下午各一次順道暫時返家餵奶的方法。上班前餵飽奶水後出門,等到午飯時間再跑回家授乳,下午再一次繞回家餵奶。這個過程當然不輕鬆。每天跑回家兩趟,最先感到疲憊的就是身體,這時候剛好開始有乳房充血的症狀,所以對我來說每一天都是戰爭。
即使吃力也要持續餵母奶,這是因為單純地相信這樣養育最好。雖然讓小孩適應新環境也很重要,但我相信最優先的還是要盡量滿足孩子的生理欲望。
小孩的成長模式,應該也適用一種超越時代或環境的普遍性純粹原理。尤其在教育方面,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具有其光芒不減的價值。因此今日的我體認到,在生兒育女一事上應該要孕育出崇高的心靈,不只想到我們的子女,還應該要展望後代的子孫。那是一件偉大而具有意義的事,所以教育不可能脫離家庭生活和育兒的範圍。就如同普遍而純粹的原理會超越時代一樣,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也將為孩子帶來影響。
另一方面,光憑父母有所不足的想法和能力來養育小孩,這也是件愚蠢的事。父母能發揮的作用很有限,小孩年紀愈大,反而受到外在的影響多於父母的影響。不過在形成人格和價值觀基礎的幼年時期,父母當然還是扮演最重要且具絕對性的角色。
在我聽過的許多話語當中,有句話說:「長在農田裡的蔬菜,會聽著主人的腳步聲成長。」那句話的意思是指所有的小生命都是因為對照顧的心和手產生依靠及感應而長大。因此在以父母的絕對信賴和愛為前提下與各式各樣的人交流,這點也是很重要的。
我偶爾會跟受泓說這句話:「你不是自己一個人長大的哦。」這句話的涵義是要告訴他,每個人都是受到家人或鄰居、學校及社會的幫助而長大,不是光憑自己的意志和父母的努力而長大。所以我認為大家族裡的共同體育兒方式,對小孩是再好不過的。我希望能經常跟親戚家人在一起,因為在外祖母、親祖母懷裡度過的那段時間,具有相當大的意義。不只父母,還有許多人也會一起參與育兒,讓受泓可以經驗到更廣泛的人際關係。在經歷多樣的人生同時,還可以學習到什麼是給予、分享及互助的生活。
所謂好的教育成果,不就是好的情感交流嗎?與自己生活扎根的社會進行情感交流,學習真正的文化面貌;也與傳統的規範情感交流,建立哲學和價值觀,這些都是成長的一部分,而能夠幫助這一切完成的就是教育。
良好的心靈成長,比學前教育更重要
在受泓身上最早發現到的才華是音樂。從他很小的時候起,只要唱歌給他聽或者讓他聽古典音樂,他就會聽得入神,而且可以一整天用玩具鋼琴模仿彈奏卡通主題曲。雖然我相信如果受泓願意學鋼琴,他一定可以進步神速,但我首先想到的卻是教他用細弱的手指彈鋼琴似乎有些勉強。很多音樂神童都是從三、四歲開始學習,不過我卻不想為了創造音樂神童,而去虐待受泓幼嫩的手指,也不認為沒有提早教他就會湮沒他的才華。另一方面,我覺得慢慢找出正確的路讓他走下去,比提早開始偏重某項教育更好,所以一直警惕自己不要妄下「音樂英才、學前教育」的結論。如果真的具有才華,任何時候都能找到正確的路,而且培養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前途的能力,這點也很重要。
生活在一個高度熱中於學前教育的國家,不少人會將發掘小孩的才能與學前教育畫上等號。他們認為即使只是提早一小時,也要趕緊將孩子送入競爭的世界裡,好讓孩子擁有更強的能力。只要看到孩子在大家面前能歌善舞,就認為孩子可以當聲樂家或演藝人員;如果孩子很會讀書,表達能力又不錯,就認為應該培養孩子當政治家或行政專家;樂器或美術的領域更是無庸贅言。我曾經看到不少小孩掛著「某某天才或神童」的招牌,在電視節目裡賣弄實力。有不少人相信,孩子目前所展現的才華可以對他未來的人生擔負起全責,所以打算將小孩的一切都投入那項才華。不過我也覺得,如果是孩子雖有才能、卻遭到毫不關心的父母任其荒廢的情況,同樣應該要加以譴責。
受泓開始嶄露各式各樣的才能,這點經常讓我感到有些壓力。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一句韓國古諺:「小孩沒定性,長大前會改變十二次。」觀察受泓的情況,就可以發現他的才能和興趣從音樂到工藝領域、科學、圍棋棋士、溜冰選手、研究員等等,一直在改變。
有什麼樣的興趣和能力,會隨著受泓的成長而改變。當他感覺對鋼琴有興趣時,便只會認真練習彈琴,幾位長輩看到受泓鋼琴彈得不錯,就說:「這孩子以後會當鋼琴家」,鼓勵我要不惜代價支持他往這裡發展。然而過幾年後,受泓對鋼琴的喜好又會轉移到其他方面。當他對圍棋感興趣時,棋院說服我們夫妻要把受泓栽培成職業棋士,但我對孩子年紀太小就決定未來一事有所顧慮,也不願意埋沒孩子其他的可能性和機會,所以決定拒絕。過沒多久,受泓又轉為沉浸在只要有紙和筆就能悠遊於抽象性數字當中的數學世界裡。如果當初他選擇當棋士,就不會有機會沉浸在數學的世界裡,也不可能像現在好像玩著喜愛的遊戲一般,享受在沉浸數學世界的快樂。
每當看到有父母親努力想早點教小孩國字和數字、英語時,心中就會感到惋惜。我惋惜他們為什麼要為難小孩,費心教他們不合理的東西。其實只要再過些時候、只要再長個一、兩歲,小孩就可以不用太費力地自然學習,但是為了提早一、兩年教導,卻耗費許多金錢和時間。每個小孩的成長階段各自不同,不一定非得在那個時候學習那些科目,最後反因此錯過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我對學前教育完全不感興趣,也不會因為發現受泓具有某種天賦,就急著盲目跟從,原因在於我對這股盛行的教育潮流採取批判性的看法,而且極少接觸當時流行的書籍或教育方式。這種不喜歡追逐流行或風潮的古板性格,多少也發揮了些作用。
我相信孩子們可以藉由自己內在的動機和能量成長,父母只需要了解這點,然後預測方向、全力支持他們即可。雖然我知道的育兒或教育知識不多,但是如果為了想獲取育兒知識而去研究時,我也可能會辛苦地追隨潮流吧。所以正是因為不懂,反而更能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
孩子需要的是用心支持小孩發展天賦、但仍得適度地裝作不在意、能將眼光放遠觀察的父母。能觀察、等待孩子的成長速度──等小孩發現新的世界後又放棄,然後再發現……的速度,孩子需要這樣的父母,不是嗎?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第二部 受泓的成長故事
我的童年時期,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總是在玩某件我想要玩的事上度過,那個過程都不是別人幫我安排好的,那些都是我先產生好奇心的遊戲或是我所喜愛的事物。
我從事我真的想做的遊戲,讓我的能力變大的經驗,有著無可取代的快樂,那時所感到的滿足與成就感,好奇心和冒險精神成為我日後的武器,幫助我去挑戰新的階段,讓我得以衝破了許多的困難,帶領我往前邁進。
不是只有在唸書時,大腦才能培養出學習的能力,像是身體、心靈和精神力的成長,大腦也會自然跟隨著成長,從我的生長模式中可以得到印證。
因此,我想要指出小時候瑣碎的日常事物有多重要,那時的遊戲和生活帶給我的意義,在往後這些經驗都和我的學習產生關聯,也是我的大腦發展的地圖。
我在短時間內可以跳級,並非比一般人看更多的書或是頭腦比別人好,也不是一次可以學很多,而是我想要做的事,我可以獨自摸索出一條路的過程,我樂在其中,在童年我就嚐到用我自己的力量創造出某些事物的成就感,在那之後,我也樂於挑戰,一點也不畏懼,越是困難就越知道其價值,進而燃起更大的熱情去克服,而且這一切絕非是透過商品化學習所能得到的。
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探索題材
電話號碼簿
大概在我五、六歲的時候,電信局印製了電話號碼簿,而且還各配送一本給有意索取的用戶。電話號碼簿分為公司行號用戶及一般用戶,厚度約有十公分左右,是一本只出現人名、完全沒有任何故事及事件的書,但我和媽媽卻看得津津有味。首先令我們感到訝異的事實是南韓有四千五百萬人口,幾乎挨家挨戶都有一台電話,。而這些電話的主人全都記錄在電話號碼簿裡,讓我們實際感受到四千五百萬這個數字。接下來我們比較了姓金的人多、還是姓李的人多,同時也找到一些罕見的姓氏,令我們頻頻稱奇。
仔細看過之後,會發現電話號碼簿宛如像一座遊戲寶庫,是個到處充滿遊戲題材的趣味世界。
公司行號電話簿又是如何?在那裡幾乎將世界上所發生的人類活動全部列出來了。 從立法、司法、行政機關等各種公家官署,到輿論機關、醫院、學校、團體、公司、大大小小的商家為止,在大至國家、小至社區範圍內活動的所有社會實體,它們的每支電話號碼及地址都含括在其中。透過電話號碼簿,我學習到消基會是什麼樣的團體、裝訂廠是在什麼樣的地方、五金行和電子商的差異又是什麼。我也了解到即使住在濟州島的最尾端,只要裝設一支電話,就能隨時與遠在江原道的朋友聯絡。曾經俯臥在客廳地板或是坐在餐桌旁接觸過的電話號碼簿世界,成了我隱約掌握與理解大社會脈動的最佳資料。
媽媽並不會因為我的年紀小,就將談話主題侷限在我感興趣的領域而已。她說一個懂得宇宙和地球、而且知道秋天葉落、春天花開的孩子,就什麼事都能夠理解了。她還說大人眼中看起來無趣的事,對我來說反而更有可能是個未知的領域。或許是託電話號碼簿的福,我對厚重且字體小的書本不再感到抗拒。此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看過電話號碼簿的緣故,使我體認到外表看似無趣的事物卻可能蘊含著新奇的趣味,同時了解到這個世界的趣事有千百種,端看你如何去發掘。
商品包裝紙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新購買物品的外包裝及箱子或商標紙,尤其對於收到的禮物更是如此。小時候收到禮物總覺得很開心,連拆包裝都格外小心翼翼。我怕弟弟會跑過來拆,所以先仔細觀察過整個箱子,然後再小心謹慎地拆封,避免將箱子壓扁或弄破,同時還不忘叮嚀弟弟「箱子(商標紙)別丟。」有些在一旁看到我這副小心模樣的人會催我趕緊拆開禮物,同時不耐煩地喊著「一個男孩子這麼小心,應該大膽地一口氣拆開。要不要我幫你?」
在別人眼中或許覺得看起來很悶,但我卻對慢慢拆禮物一事樂在其中。無論什麼樣的商品,包裝紙上都會詳細說明這是什麼樣的商品以及這項商品的優點,同時附上照片或圖片。在鑑賞包裝內的禮物以及首次看到它的瞬間,會有一種無法割捨的莫大喜悅,但必須在充分謹慎地仔細確認過禮物、並再次正式讀過裡面的說明書之後,才能驚訝地感受到這種喜悅。因為我這樣做,弟弟後來也有樣學樣。因為不丟包裝箱、將它保留下來,將來看到時會憶起當初收到禮物的那一刻,心情也會因此變好,偶爾甚至還會發現以前始料未及的想法,使得禮物看起來宛如煥然一新。
從說明書裡可以了解到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製造方法等等。像牛奶、餅乾、成分、熱量、製造工廠、經銷商等各種資訊,有時還能與日後的學習產生連結、進而回想起來,或是因此產生關鍵性的助益。我就曾經想起「啊!當時那個玩具的包裝紙上就出現過這段話!」,然後答對題目。對於喜歡在生活中到處尋找問題答案或喜歡學習如何找答案的我來說,商品包裝紙無異是個有趣且重要的探索對象。
摺紙
我大概是從五歲開始摺紙,後來它也成為我的一項代表性嗜好。剛開始總是無法正確沿著對角線摺一半,為此還花費不少心思。由於色紙並非裁切成正方形,所以這種情況無可避免,不過一開始不知道,只記得每當對準兩個角時,兩邊就不對齊,但如果將兩邊對齊,中間的端點又沒對準,我因此而哭鬧,為了想把色紙摺整齊,還努力到汗流浹背,甚至對媽媽鬧脾氣。媽媽說色紙本來就沒有對齊,隨便摺一下就好了,不過我覺得兩邊對齊很重要,所以還沒把這包色紙用完,就又跑去買新的。我去文具店裡買來不同的色紙對摺看看,卻很難找到能精準對齊兩端的色紙。後來媽媽不知從哪裡買來可以對摺整齊的色紙,我非常愛惜地摺著,一開始是學別人摺照相機,媽媽也教過我摺褲子、短上衣、以及摺球的方法,就連包裝紙上的說明都摺過了。此外我還去書店買了紙世界所出版的《摺紙一○○選》第八集,然後照著練習摺紙。接著又去買了幼兒摺紙教室一號、三號和四號的書,依序練習。
當時我的表哥俊碩也很喜歡摺紙,只要去他家,就可以看到很多既困難、又特別的作品,而那些都是表哥的舊書裡所出現的事物。那本書是日本人出版的,因為年代太久,連書本封面都已脫落,內頁也發黃,但卻是一本可以摺出各種立體而神似的動植物,是本高水準的摺紙書。心地善良、什麼都願意與我分享的俊碩表哥,把這本書也給了我。由於沒有詳細的說明書,所以一開始很難,但是當書中的作品一項項完成時,我也逐漸往摺紙高手的目標邁進。
把那本書中的作品摺完以後,我又跑去書店打算買新書,但此時其他書已經無法吸引我的目光。從那天起,我不再依賴書本,改由自己直接創作心中想像的模樣,只要想個大概就開始摺。由於弟弟也喜歡摺紙,所以那幾年我們家客廳擺滿了許多摺紙作品,同學、師長、親友不管喜不喜歡,都要求我們必須送摺紙作品當禮物。只因為擅長摺紙,在朋友間竟能大受歡迎,這也是讓人心存感激的一件事。長久以來被當成興趣的摺紙如今成為一項專長,並在心中深植不斷創作的欲望,對於自信和社會性的培養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大約在小學二年級或三年級時,日本大使館曾經舉辦過日本摺紙作品展覽。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摺紙,但在擺脫傳統觀念後,你會看到用紙所創造的藝術作品多麼令人驚艷。後來世宗文化會館也辦過這類展覽會,其中一件是摺成幾何線條的巨大作品,令我印象深刻。
摺紙常被認為是數學問題,它也常被用來測試創意能力,更常被當成有深度的探索課題。在小時候,摺紙是種興趣及遊戲,但我總覺得它是培養數學思考力的良好基礎。我所認識的一位哥哥在高中時寫過對摺紙進行數學研究的論文,他後來進入浦項理工大學,而且還獲得大統領科學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