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50件該做的事
●讓退休的人感到後悔的,往往是「四十多歲」的那段時期
大學時代開始,我就是個企業迷。特別是對於創業的故事感到興趣,閱讀相關書或雜誌一本接一本。大學畢業後,進入Recruit公司工作,就在與客戶的企業主或管理階層見面時,聽聽企業成長的歷程或產品開發時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擔任Recruit公司客戶開發部門的業務員,每天必須拜訪很多公司,去那裡東聊西聊。問一問經營者他們是如何成功,也請教部長、課長們,就做為一個企業人來說什麼是最重要。
現在想想自己為何會去問那麼多人關於這類的問題,其實就是自己也很想成功。例如說,對於身經百戰的企業界前輩們,哪怕是剛認識,都想聽聽他們的人生格言或事業格言,會這樣做就是希望能拿到成功的範例‧範本。
我還喜歡讀關於歷史上成功人物的書,也常會被他們的言論所感動。畢竟凡人的我與他們差得太遠,無法與他們相提並論。
可是客戶的部長或董事所講的話就不同了,讓人感到熟悉而親切。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標準自己也有可能達到。
包含自己Recruit公司的前輩們,我請益了公司內外的人數約有一萬人以上。
在挖掘這些成功的故事的同時,發現比成功更吸引人的,反而是那些失敗的故事。
更讓我驚訝的是很多老一輩的企業家或部長級的人,其實對於四十幾歲時的自己都感到後悔,而不是二十、三十歲的時候,幾乎都對「四十多歲時的生活方式」感到後悔。
套用一些前輩的說法,在這十年裡頭有著很重要的「分水嶺」。退休後的人,令他們感到後悔的事情,幾乎都集中在四十幾歲這段期間。
仔細想想,很多四十幾歲的人在工作上已經是個領導部下的主管,即使沒當部、課長,在公司組織裡也會被要求擔任領導的角色。例如必須去協調上司、部下、後進、其他部門等工作,在工作上處於一個被上下左右夾著的中間位置,是人生最為忙碌的時期,同時後悔的事情也都集中到這個時候。
家裡的情形也一樣,小孩的教育、升學考試、夫婦關係、父母親的問題。這些過去不太會去意識到的問題,漸漸地會令人感到不安。
二、三十歲時以自己為中心的做法或許還可以行得通,到了四十幾,就行不通了,公私上都是被別人所牽絆住,可以說是身不由己的十年。
●人的魅力取決於「四十多歲是怎麼過的」
給我意見的這些企業家或客戶,以及Recruit公司的前輩們有一萬人以上,把他們所講的內容加以綜合,會發現人的魅力取決於「四十多歲是怎麼過的」。
這個「空白的十年」是個大鴻溝。以前到現在一帆風順的人,因為四十多歲的生活改變,而忽然魅力減半。相反地,也有可能一掃到現在為止挫敗的人生,從敗部復活。四十多歲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人生的折返點。
二、三十歲是以累積成果為目的的直線型人生。四十多歲則完全不同,須要去思考如何將這些累積的成果加以發揮利用。
這是我三十一歲時的事情,我因業務關係去拜訪了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企業家。在閒談中有了意外的收穫。
那時剛好她參加完同學會,她說男人進入了五十歲,是勝負的關鍵。
她回想起在二、三十歲時的同學會,有一位從好的大學畢業,又進入一流企業的同學。當時他最風光,掌握了整個同學會,可是到了五十幾歲,可能是還沒出頭天的關係,後來就完全沒氣勢了。已經看到未來是個怎樣的光景,變得意氣消沉了吧。
後來取而代之,還活躍地掌握著同學會的,反而是當時二、三十歲時,質疑「那個人這樣下去沒問題嗎」的另一個同學。這個人四十多歲開始事業有成,以這樣的氣勢五十幾歲過得就相當愜意。過六十歲以後,應該也是如此。
就某種角度來看,五十多歲是運用之前所累積的積蓄來生活;或是做總整理的時期。不是說結尾很不錯,就是很好的事,但是可不想讓自己過個虎頭蛇尾的人生。
如果將商場上的人生以每十年來區分,那應該是這樣:二十幾歲是「播種期」,三十幾歲是「養成期」,四十幾歲是「收穫期」。
這是四十幾歲這段收穫的東西,運用於五十幾歲,六十歲以後就快樂退休的人生棋局。
也就是說,如果收穫期的那十年沒能好好保留成果,那往後的人生在精神及物質上,都很難過得很豐裕。能不能有個快意人生,就取決於四十多歲是怎麼過的,這的樣說法一點也不過分。
●讓年收入增加十倍,「不會後悔的五十條法則」
在談我是怎麼過我的四十多歲之前,首先我先簡單介紹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到目前為止我做過了哪些事。
我人生的起跑線是在我十一歲時,從一個出人意外的事情開始。十一歲時父親在事故中身亡,國小六年級的我頓時成為單親家庭的小孩。
這是在一個梅雨季比往年提早一個禮拜結束的初夏。還記得第三與第四堂課是「家庭與倫理」,上課前叔父、叔母就來接我回家。
在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前就上了叔父的車,前往姐姐中學的途中,叔母告訴我「父親遭遇事故,已經救不回來了」。
那時車正開在中學前縣道的一個大彎路上,兩旁的住家都已消失在後頭。到現在這個景象還是清楚地映在我的腦海裡。就在那一瞬間,我受到人生最大的打擊。
到昨天都還一如平常地生活著,沒有任何徵兆地就失去了父親。這種失落感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失落感有時反而可以激起發奮的精神,但是接著進入中學高中,我的失落感並不一定起正面作用。「加油努力」「別偷懶,要徹底」這樣的堅強意志都沒能在我身上實現。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我的日子過得悶悶不樂。
高中入學考試的時候,到考前突然退縮了起來,放棄了地區的第一志願。但是大學入學考試時,也沒能扳回一成,一輩子沒拿過第一志願學校寄來的通知單。
我的十幾歲的那段時間,宛如火沒透、米沒熟的感覺,經歷一連串的挫折。那是個「可惡!」「等著瞧!」不斷在內心吶喊著的青春時代。
二十幾歲時,最後就職的公司並非第一志願的商社或有名的傳播廣告公司,而是在當時大家都還搞不清楚做什麼的Recruit有限公司。
可是,進入社會後,情況漸漸有所改變。Recruit公司的內外人際關係,讓我宛如搭上上升氣流一樣扶搖直上。
透過業務的工作,使我能與很多的企業家或企管幹部會面,在閒談的過程中,聽聽經驗談,或是請教他們問題。另外,從公司內的前輩那裡也獲益良多。說我是到處包打聽也不為過。受訪者裡面也包含很多後來成為公開上市公司的社長。
我也從一萬人以上的人士具體學到了如何「不會後悔的生活法則」。
所得到的結果,使得自己想要做的事或人生目標更加明確。為了要拿MBA學位,決定從Recruit公司離職。為籌措一千萬日圓的留學費用以及準備考試,回到老家,花了兩年時間養殖櫻鱒,實現赴美留學。
有了MBA的學位,回國後經恩師藤原和博先生的介紹,參與了一年的建教合作。之後,創立了客製化的企業研修設計公司「EmaMay Corporation」,並且擔任講師工作。
三十一歲結束留學生活回國。但是在最後一個學期時,學費已經用盡。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向母親借了四十五萬日圓,總算度過難關,回國後是從負債四十五萬日圓開始生活。
獨立創業後,總算是生活有了保障。於是與在廣告代理公司擔任業務的妻子結婚,最初兩年間是靠夫婦雙薪的狀態。
有了一般人的生活的基礎後,接著生小孩。總算其他人該有的,我也有了。這時已經是三十五、六歲了。堅信著人生就這樣延長持續下去準沒錯。
可是到了三十歲的後半,之前都一帆風順的工作,突然跌倒了谷底。那時才親身體會到四十歲以後的日子是三十多歲的延長的這種想法是行不通的。
想起那些訪問過的前輩們的後悔經驗,決定放棄掉以前的成功經驗,朝向新的挑戰。
就這樣,成果令人意外的來的很快。真可謂絕地大反攻,從敗部復活。高中、大學入學考試一路連戰連敗的我,現在卻絡繹不絕接到從知名大企業來的委託案。
本來以五百萬為單位的收入成長,馬上突破三千萬,後來更以一千萬為單位來成長,不知不覺中,就宛如是個職業棒球選手一樣。時時將前輩們的後悔的事項牢記在心,勇敢挑戰,四十幾歲的年收入已是之前的十倍。
另外,能有出版書的機會也是在四十歲的時候。四十九歲的現在,也正在幫馬拉松選手有森裕子的企業研修計畫當監製。美國留學時期,我在電視機前曾為正在巴塞隆納奧運比賽的她加油過。真的就在出現眼前一起工作時,還有點如夢如幻的感覺。
真的,過了四十,正是人生花開的時候。
如同之前所提到的,能夠這樣並非自己有什麼能力,也不是因為流血流汗的努力,更不是運氣好。
真正的原因,是靠著從成功或失敗過的前輩們那裡聽來:「讓自己不會後悔的法則」。思考他們為何會對四十幾歲那空白的十年感到後悔呢?三十多歲後期處於逆境時的我,想起了這些話,照著前輩們的教誨去實踐。
不把這十年當作是三十幾歲的延伸,而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十年,能有這樣的認知,才有現在的我。
在Recruit同時進公司的老同事對我說:「只有你知道這方法,這樣太狡猾了。下次給大家都上個課。」
我也是這麼想。最重要的是為了報答教我這些處世方法的前輩們。將這些方法加以條列式地整理,與大家共享,讓大家能有個不會後悔的四十幾歲的十年,就是我的使命。
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02 不要掉入「守成」的窠臼
四十幾歲這個時期,沒有時時意識到問題存在,不知不覺就變得守成守舊。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要守護的事物太多了,這也是說得過去。一開始就提過,家庭生活方面,房貸與學費令人感到沉重的負擔。想到這裡,在工作上就漸漸地柿子挑軟的吃了,面對挑戰也怯步了起來。
雖然聽了超過一萬人的前輩們的意見,但問到「對於你四十幾歲時,讓你後悔『當初要是做到了就好了!』的事情是什麼?」他們的回答倒是不令人意外,這點讓我印象深刻而難忘。
五、六十歲的人的回答最多的是:
‧喜歡做的事,當初要是能不要猶豫就去做了,該多好。
‧對於困難的事,當初要是能持續挑戰就好了。
‧不要受到之前成功經驗的影響,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就好了。
在公司或家庭裡,過了四十歲後在某種程度上趨於守成是可以預料得到。可是平時積極型的人,也變得不敢勇於挑戰,事後果然因而後悔。
雖然有挑戰的心,可是有一絲恐懼失敗,想要走風險小的路,猶豫不前。現實上隱約也可知最後還是會選擇後者。幾乎所有的人,心理雖知道不能這樣,但還是屈於「以守代攻」的現實。從三十幾歲轉換到四十幾歲,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此。
過了四十歲,工作的要領及組織的原理都完全掌握在心,即使不用全力以赴,善用這些要領,大都可以趨吉避凶,存著這樣的心態,也就更令人難以尊敬。
「一決勝負」「勇於挑戰」這些常跟後進、部屬勉勵的話,用到自己身上,反而成了金箍咒。
實際上,即使被迫要「一決勝負」,想到萬一失敗了,難以再回到現在的職位上時,就沒那麼簡單踏出那一步。
我的情形時間點上也很湊巧。二〇〇一年,也就是我三十九歲時,面臨了要守成還是挑戰的抉擇。這時候小孩年紀幼小;又在高級住宅區世田谷的豪宅區買了一棟3房的全新公寓,完全符合了守成比較安全的條件。
但是讀了序章裡提到的那本暢銷書《起司消失到哪裡去了?》之後,這本書鼓舞了我,決心改變行動方式也就在這個時候。
就結論來說,在正要進入四十歲前的最後一年,我一舉轉守為攻,意識到必須進入進攻模式。
沿用一路過來的老方法,其結果可能會觸礁也說不定。總之,從零開始,將累積的技能、成功的經驗,以及面子完全丟掉,全心投入新客戶的開發。
有點重複贅述,很多人即使知道,結果還是放棄挑戰,最後還是後悔。與其這樣,不如不給自己藉口,奮力一搏。
我從新出發的結果……後來的八年成了人生的黃金時期,而持續發展。
可是那段時間是一○○%採取攻勢嗎?也不能這麼說。我採取約八○%守成,而二○%左右才是採取攻勢。整個花費的時間,以及精神上的消耗比例也是如此。
即使就只有二○%的比例,但是我的意識及行動轉換到進攻模式上,這個才是我起死回生的關鍵。
「勇於挑戰」與「八成守勢,只以二成採攻勢」,這兩個那一個比較好呢?可以思考看看。
難道不認為後者比較能夠使人輕鬆以對,投入工作,並且在行動上能夠實現嗎?搞不好二○%反而最可能使挑戰的行動落實。
只要二○%就行了。每天的工作八○%採守勢,二○%以進攻模式來進行。
◎至少二○%要以進攻模式來前進。
●05 把「今天」看得比未來的成功更重要
關於四十幾歲的生活方式,有一句話從老一輩的人那裡聽到,可是當時頭腦怎麼樣也轉不過來,無法理解。
這句話就是「幸福不是去『追求的東西』,而是去『感受的東西』」。事實上,過了四十歲以後突然能夠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從小時候還是懵懵懂懂的時期開始,就一直以為幸福是追求來的,總算上了年紀逐漸能體會「福禍有如糾結在一起的繩子一樣(福禍相倚)」,幸福與不幸的到訪就像繩索糾纏一樣,互為交替,幸福的狀態不會一直持續。
雖說不一定「成功=幸福」,可是成功也不是像做事一樣「做出來」的,而是去「感受出來」的,不覺得是這樣嗎?
大家都了解「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也與「福禍相倚」相似;成功若無法持續,最後也可能失敗收場。
有一次,在與心理學者作腦力激盪時,提到了一個疑問:「年輕時就設定目標,後來將這目標達成而實現的人,不知為何他們總是一副不幸的臉孔」。
「一副不幸的臉孔」這種說法是蠻極端的,當然這是種修辭技巧的問題,其實主要是強調「看不出來有幸福的表情」。
我的看法是,他們比別人的還要付出更多倍的辛苦,努力後才得到成功,歷經這種嚴峻的過程,表現在臉上的,自然是這種不幸福的表情。
但是,那位心理學家的看法就不一樣。
「通常把目標設定在十年或二十年後的人,他是活在『將來理想的自己』的世界裡,而不是活在當下。」 「沒活在當下,當下的幸福當然無法體會得到。換種說法,也可算是一種不幸」 。
我問:「那要怎麼做才好呢?」他給了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答案:「將『未來理想的自己』改為『當下該有的自己』,也就說今天的日子該怎麼過?什麼是當下該有的自己?針對這個來做目標的設定」。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時時去體會「今天」的存在。沒有這些體驗,我的晚年搞不好會活在強烈的空虛感裡頭。
也就是活在當下,我才能去感覺到,能看著那有著圓嘟嘟臉頰的女兒熟睡的樣子,這是多麼幸福的事。看著拚命地跑得喘不過氣來,滿身大汗的兒子,而感受到他成長的喜悅。
三十歲前要去體會這樣的事,的確有些困難。重視當下對每個世代都一樣重要。可是年輕時都想著來日方長,必然優先將著眼點鎖定在未來。另外,在職位上,也想往上升遷,心想越往上爬,能伸展的空間越大,這種往上爬的志向在年輕人的內心裡相對比較重。
對四十幾歲的人而言,也需要這種向前看的精神。不同的是,時間上已沒有修正的餘地。不重視當下的生活態度很容易讓人事後後悔。
從小懂事的時候開始,我就是個「不重視當下的人」。專注力只有二十分鐘左右,小學中學的時代老是心想「怎麼還不快點下課」,一直注意黑板右邊的時鐘,計算著每堂課還剩多少分鐘。
或是,心裡頭老想著那些期待已久的節日,「怎麼還沒到遠足的日子啊!」 「運動會怎麼不快點到!」不是「今天」太無聊,而是心中雀躍地等待著未來的事,注意力都集中到那裡了。
到了高中大學也是老樣子,不關心「當下」的事,老是關心「怎麼○○不快點來到呢?」那些還不明確,也還沒來臨的事情。當了社會人了,還是想著「好想快點變成超級業務員哦!!」 「真想快點辭掉Recruit公司這份工作!」 「想快點去留學拿MBA回來!」 就這樣子過著沒有當下的日子。
可是,突然有一天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不是想著「怎麼○○不快點來到呢?」,而是感到「時間啊!停住吧!」我能體會到與其想著將來的事,不如「珍惜當下」的這個日子終於來到了。
如果已經快到五十歲的我,現在還是老想著「怎麼○○不快點來到呢?」最後的最後,我一定會為了自己「沒活在當下」而感到後悔。
為何會有天突然有「時間啊!停住吧!」這樣的感覺呢?我想是因為小孩出生的關係。希望那瞬間的幸福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哪怕是能夠延長的時間只有一點點也好。在這樣的意識下,有了「時間啊!停住吧!」的感覺。也有可能因為自己覺得人生已經過了折返點,進入了後半場的一種心態上的改變。
就因為到了果實結成的時期,才會讓人從「快點長!快點長!」的心境轉變為慢慢享受著收穫的快樂。
這樣的體驗之下,我在四十歲以後,時時提醒要能夠「活在當下」。所以本來是以一年為目標設定期間。改為以「一日」為目標設定的期間。
改由一日目標設定型後,「一天接著一天」的速度來作行事安排,就不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打亂。
最大的效果是可以「消除三分鐘熱度的問題」,這並非是句玩笑話。結果就是讓我領悟到自我管理以「一年」為期間的話,時間過長。
「一年」為期間的目標設定太過於簡略,實在很難掌控其中內容。所以不如去確認是否自己「一天接著一天」地努力認真過日子,以三百六十五天的方式記錄,這樣的生活才會精彩豐富。一定要試一試這種的方法。
有個將來的目標或是立志要成功是重要的生活態度。可是四十歲以後光靠這個是不行的,要把「一日」當「一生」來看待,努力地經營出元氣人生。
你的「元氣的泉源」是什麼呢?
舉例說,那可能是「月九」電視連續劇(富士電視台週一晚上九點播出連續劇的簡稱),也可以是週末玩一場室內足球或業餘棒球,還是看著進入夢鄉的兒女的小臉。這些都是可以讓人快樂又期待的事。
所謂成功並非是什麼多了不起的東西,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裡,去尋找出那個「元氣的泉源」,這樣就能每天都能充滿幹勁,活力旺盛地朝著未來的目標邁進。
◎不要用「一年」,而是用「一日」為單位來找出那些「元氣的泉源」。
●23 重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對被周遭的事物搞得團團轉,而分身乏術的四十幾歲的人而言,如何利用時間就很重要。所以如何將有限的時間作最有效的利用,就需要有點技巧。
綜合那些沒把心思放在家庭裡,搞到最後以離婚收場的前輩們的說法,發現雖然的確他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很少,但問題關鍵卻出在他們與家人相處的方式上。
大概我小孩同學的家長都會認為我是個「顧家的奶爸」。
確實我也幫小孩換尿布,除了出差宴會或是特別忙的時期以外,我一定每天回家與家人一起吃晚餐。
我都會留心,趕得上晚餐時間之前把工作做完。但是要是來不及,也可以把工作帶回家,吃完晚餐後再做。基本上養成「在家吃晚飯」的習慣。
或許小孩可能沒發現到,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其實沒有特別多。每個週末都有兩個時段用在工作上,因此我的方法並非以時間多寡來考量,應該是屬於重質不重量型。
其實我連迪士尼樂園也不去的。我兒子有一次在迪士尼樂園走丟了之後,他也不喜歡那個地方。但是,有時候不得已他還是必須陪著媽媽和妹妹到那裡玩。
自從女兒出生後,一家四口到迪士尼樂園去玩,也就只有一回。以居住在東京的家庭的平均次數來說,應該算是很少的。
甚至兒童職業體驗館的「KidZania」,我太太和兒子每年最少要去個兩次,我一次也沒陪他們去過。
像這樣週末或暑假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或許很少,可是為了維持一個好的家庭生活,我把心思放在如何用很少的時間,卻可以達到「十倍的效果」的方法上。
我一年之中總會幾次帶著兒子去神宮球場或橫濱球場看球賽,替阪神隊加油。我都會穿著棒球制服,帶著擴音器棒、球棒等完整的裝備,狂熱地加油。
為了減少老婆的負擔,週末的晚餐盡可能上餐廳吃飯。在五、六月天氣爽朗的日子,就在陽台上升起炭火烤肉。
小時候家裡會在一些特別的日子裡烤肉,而在平常日子也烤肉,則是我去美國留學之後開始的。
我住的公寓的泳池邊有幾個烤肉爐,除了派對可以使用外,平時晚餐也在這裡烤東西,所以升火烤肉、烤青菜我都很熟練。
因為在廚房裡我只會做咖哩飯,所以負責升火、烤肉的工作就自然落在我身上。當然自己也喜歡烤肉,所以一點也不覺得麻煩。
孩子們感到與平日有所不同時,也非常高興。只要用炭燒烤起來的牛肉、雞肉、豬肉都非常可口,老婆也喜形於色。小孩們只要一到烤肉時,就充滿好奇心,而且非常有責任感,主動幫忙「這個讓我來烤!」「我來搧扇子!」。
自己買上等的肉來烤,比起去店裡頭吃便宜多了,加上用七輪炭火來烤,就美味無比。這方法不但可以說是一石兩鳥,而且還是一石三鳥。
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當然越長越好,可是當挪不出很多時間來的時候,與家人相處的品質就很重要,可以設計各式各樣的節目,做完美的演出。
完美演出基本的方法就是用點貼心的小動作,給小孩們來個大驚喜。
舉例來說,在聖誕節的前夕,要小孩們寫好自己想要的禮物,寄信給聖誕老公公,並且讓孩子們可以收到聖誕老公公的回信,在二十五日當天把禮物放好在聖誕樹下。
不管是參加活動,還是在小旅行的途中,別忘了加上點讓小孩難忘的驚奇,這樣可以提高與家人相處的品質。
◎如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沒辦法很長,用點貼心的小動作,可達到「十倍的效果」。
●27 要知道如何利用「瑣碎的時間」
身為公司組織核心基幹四十幾歲的人們,漸漸很難以自己的步調來做事。被部下、上司、其他部門搞得團團轉,慢慢地連自己的工作都常被打斷。
如何善用瑣碎的時間,無論對二十或三十歲的人而言都是一樣重要。但是,在非常有限的時間之內如何活用時間的技巧,對於時間少得可憐的四十多歲的人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這裡想介紹的方法是「十分鐘內可以做的事」。
這種構想有點像準備考試時的利用時間的空檔來唸書,比如找在工作與會議之間的十分鐘左右的瑣碎時間來靈活利用,是一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活化組織的好方法。
我本身非常留意和利用這種瑣碎時間,不管是思考企畫案或寫文章。從網路檢索到打電話約新客戶都可以活用這短短的時間。
一旦養成了這十分鐘什麼都不做的習慣,時間就白白流失掉了。雖只是十分鐘,卻是轉換心情的絕佳時間。就像為什麼要在冰淇淋裡頭加上威化餅一樣,要是一直吃同樣的東西,舌頭就會頓感麻痺,這時候威化餅可以讓舌頭恢復敏感度,又可以從新讓冰淇淋吃起來香甜可口。
花個十分鐘思考一下企畫案或是寫段文章,就正像那威化餅所帶來的效果一樣。
當然思考企畫案有時候需要花上兩個小時,寫稿子有時也需要運用到週末上下午的時間。
但不以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為單位,而是以十分鐘計算的方式反而會想出一些好點子和犀利的構想。
利用十分鐘來填寫日報表或回覆其他員工的日報表,這也是種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例如在組織管理上,「十分鐘內可以做的事」的這個方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特別是用在於員工回覆溝通上最恰當不過。
說實在的,要維持經理人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溝通。
溝通並不是隨便什麼方式都好,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對於員工的回覆,也就是對於員工提出的報告、連絡事項一一給予意見和建議。
通常對於如何管理部屬而感到頭痛的四十幾歲的人,問題最多出在對於員工的回覆溝通做得不夠。為了不讓自己五、六十歲時才後悔,現在就留心善用瑣碎的十分鐘,把回覆溝通不足的問題來解決。
◎常常注意到哪些是「十分鐘內可以做的事」。
●28 勇於挑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回顧自己的生涯、規畫未來的時刻,常常會使用三個視點來分析「應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想做的事」。
這方法的關鍵就是將這三個視點,以三個圓來表示,三個圓交叉重疊的部分就是須要把力量集中的地方。這個方法對於二十幾歲的人還算好用,可是對於四十幾歲的人來說就沒有那麼大的說服力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是一個長時間沉浸於日本公司組織中的人,最後年年累積起來的會只剩「應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這兩個部分,而且連他自己的思維模式也會集中到這兩個項目上。
結果造成自己也搞不清楚「之前想做的事」或「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
身為公司組織的一員,實在不太有機會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可以成為每天自己的工作,除了是幸運之外,也只能說是幸運了。
可是大多數的企業人很難以自己「想做」或「不想做」的基準來做選擇。大多數的人都是因為為了賺取薪資維持生活,所以也只能抱持著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的心態,來投入工作。
到了四十歲以後,完全被那些覺得「應該做的事」所束縛,幾乎都把當初「為了想做什麼,才進到公司來」的理由給忘了一乾二淨,也忘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
這並非表示當初「想做的事」已經消失了,只能說當初「想做的事」已經被塵封已久。所以只要拂拭掉表面的塵埃,那些「想做的事」自然又會浮現出來了。
很多退休的人,他們在公司上班時,只全心投入到「應該做的事」,而沒去思考「想做的事」;也沒勇氣去挑戰自己「想做的事」,也沒針對自己「想做的事」去作規畫。等到退休了,自然後悔自己這些事一件都沒做。
所以為了將來不要讓自己後悔「我上班的人生,最後到底得到什麼?」,不管公司能不能成全自己「想做的事」,也要養成時時去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是什麼。
可是突然要大多數的人去想想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事」,對他們而言,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因此在這裡想介紹的方法就是可以作個表單,把「有時間的時候,自己想做的事」逐項寫到裡頭。臨時想到也沒關係,每隔一段時間來寫也可以,一定要養成寫這個表單的習慣。
我將我自己的表單的項目提供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加強自己的英文會話
‧準備考托福
‧細讀財務學的教科書
最後,針對「自己想做的事是什麼?」這個令人茫茫然的問題,利用這個表單可以使這個問題範圍縮得更小。以這些項目作基礎,將來再把想做的事的項目來作增加,範圍擴展出去。
◎常常寫下「有時間的時候,自己想做的事」。
●35 應該找個「公司外的人生舞台」
小孩的學校活動,或是與工作無關的地方性活動、義工活動,針對這些活動,基本上積極參加的人與完全不參加的人是明顯地區隔開的。
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屬於不算積極,也不算消極的中間層。中間層的人如果有特別的理由或明確動機才會參加這些活動,不然就與漠不關心派的人一樣,動也不動了。
在單身的時代,我自己也完全是屬於這中間層。像這種工作以外的活動,我參加的只有地方的義消活動。
我在二、三十歲時,是個除了工作之外什麼都不關心的工作狂。花時間在工作以外的人,在我看來只是群「沒有工作能力,整天找些樂子來混日子的人」,有點瞧不起他們。心想時間太多的話,應該多花點心思在工作吧!
可是快到了四十歲,我的想法慢慢地有了改變。或許是整個社會也開始有了改變吧。
當然,現在已經年近五十歲的我,還是認為「二十幾歲的人就該努力不懈的投入工作。」到了四十歲以後,進入了人生的收穫期,開始發現想要好好的收成,光只有靠工作的成就是不夠的。
到了五十幾歲還光只想著工作,很多這樣的前輩們退休後,談到這問題就後悔不已。
記不記得小時候,班上應該有些同學,雖然不愛讀書,可是一到了上體育課時,就像如魚得水一樣地活躍了起來,馬上發揮領導長才出來。
對這些同學而言,在體育課裡的嘻嘻哈哈的時間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舞台」。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舞台呢?因為在這舞台上我們可以確實感到自己的存在,在這裡可以讓自我得到充分的滿足。要能得到自我滿足不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完成,需要在他人的喝彩中得到成全。
在公司或工作中,如果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是無比幸福的事。可是這樣的幸福感越深,當退休之後,不難想像喪失舞台後的空虛感也越強。
包含那些選擇優退制的前輩們,看到他們之中,早年越是把公司當作人生唯一的舞台的人,在退休後越是急速衰老,看到這樣我也不勝唏噓了起來。
人生過了大半,開始感到「人生一度」(人生只有一回)這句日文成語非常具有真實感,而且很多場合常常會把它掛在嘴巴講。我想會這樣是因為有著想要燃燒生命的人生觀吧。
講到晚年,日本人六十歲以後剩下的平均壽命,男人二十二‧五四年;女人則有二十八‧六年(資料來源:二○○七年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報告)。
想想有二十年以上過著沒有人生舞台的日子,過這樣的日子實在有點辛苦,不是嗎?
可是對於正處於工作上最盛年的四十幾歲的人,如果我勸他們「要替自己退休後的人生舞台早作準備」,他們一定會回說:「你那麼悠哉哦,忙都忙死了,哪有時間想到那裡。」
可是不要把人生的收穫期給「忙掉了」,趁還四十幾歲的時候,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吧。
以我自己來說,從義消以後「工作以外的活動」,就是從參加小孩的學校活動、小孩抬神轎開始,漸漸與地方的關係變得比較密切;後來連與小孩沒關係的活動我也積極熱烈地參加。
自從我深入參與了這些活動,與自己本業無關的業界的朋友們越來越親密,後來大家都打成一片了。
在沒有利害關係的環境中,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一起揮灑著汗水,擁有這共同喜怒哀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如同一家人一樣。
這種不牽涉到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不是以利害關係來相處,所以可以以自己真實的一面與對方交往。
重心都放在公司的人到了退休以後,固定每天見面的人也沒了,每天過著沒事可做的「天天星期天」的生活。這些人後來都很後悔當初自己和地方上的居民沒建立好關係。不過話說回來,建立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並不是為了退休以後做準備,這樣是消極的想法。而應該是在公司的生活圈以外,找到實際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的生命源泉。
所以趁現在還四十幾歲,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視線外移到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上。
像公司或工作的地方,自己不用積極努力去建立,自然也會有像上司、前輩之類的人際關係形成。
可是要是離開了公司或工作環境一步,另一個舞台就要自己去找了,別人不會替你找好。想想「人生一度」(人生只有一回),只有靠自己去開創出有意義的後半生了。
◎主動參加「工作以外的活動」,讓自己能感受到的自己存在的價值。
●42 提早對「父母看護問題」做準備
四十幾歲是個父母看護很快就會成為現實問題的世代。
更麻煩的是像我這樣出生在鄉下地方,後來到東京等等的大都會討生活的長男或長女,將面臨人生必須作抉擇的時候。
當然與父母親住在相同都、道、府、縣的人,父母看護也是很棘手的問題。我看過周遭幾位的朋友,經過一番掙扎後,放棄自己的工作生涯,專心投入父母的看護。我想對他們而言,真是種苦澀的抉擇。
如果能夠知道看護期限是一年或是兩年,向公司提出留職停薪申請倒也是個辦法。可是父母的看護工作哪時候結束真的不知道,為了這件事情捨棄自己生活所得或未來發展,到底是否正確?
實際上我也有兩年多的看護經驗。剛好是我辭掉Recruit公司的工作,為了賺取MBA的資金和準備留學考試而回到老家,看護也是在這個時期。其實會回到老家,背後的原因是幫母親分擔看護祖父的工作。
我不但幫祖父做飯,也幫祖父換紙尿布。紙尿布只有在祖父往生的前幾個月才用到。看到原本硬朗的祖父變這個樣子,真感到心酸。
祖父可能察覺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想要見見以前的朋友。可是我不想讓他們看到祖父病弱的樣子,感到有點猶豫。祖父一直想找朋友的電話號碼,交代我去電信局買這地區的電話簿回來,可是我遲遲沒去,就這樣祖父就過世了。
雖然不是像最後的願望這樣的嚴肅的事,不過當初應該幫他完成他的心願,現在有點後悔沒這麼做。我實在是不願他們看到祖父那個樣子……
在那個還沒有安養中心的年代,看護工作就落到為人媳婦的母親身上了,以主要是母親在做,我只是從旁協助,有時姐姐也會進來幫忙。
我看護期間雖然約兩年多,可是祖父真正躺在床上不能動,卻只有過世前的一個星期左右。周遭有過看護經驗的人也會給我些建議。加上叔母是老人看護學的專家,還曾經參加過美國的學會。還好有她給我的資訊,這看護的生活沒有成為一場悲慘的惡夢。
我這個經驗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現在不但有看護保險;也有各地的安養中心可以提供服務,家裡附近也常見到接送的巴士來來去去。
關於看護,「想法」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這件事成為很多四十幾歲的人的沉重負擔是不爭的事實,為了看護問題而感到後悔的人也不少。
總結前輩們的辛苦的經驗以及自己的體驗,為了讓自己不會後悔,四十幾歲時能做好處理父母看護問題的心理準備,我想前提是「不要有人因為看護問題而犧牲」。
自己本身投入看護工作到什麼程度才好呢?這個因自己或父母親的經濟狀況或家庭結構,會有不同的結果,總之要避免不要有人為此而犧牲。
以我父母親的世代來說,為了不讓子女因為看護而犧牲,越來越多的人準備將來進老人安養中心,現在就把錢先存起來。
財產繼承方式不應該再考慮日本社會的長子或長女繼承習慣,而是看「誰負責父母看護就有權繼承」,這樣可以避免日後很多麻煩。
最重要的觀念是千萬不要有罪惡感,應該將父母交給真正專業的看護來照顧。或許有些人將父母交給別人照顧,自己就會非常過意不去,好像沒盡到為人子女的義務一樣。
話說回來,喜歡小孩的人才會成為幼教老師或保育老師;覺得看護工作有意義的人才會成為安養中心的職員或看護。除了怎麼樣也要自己親自替父母看護的人以外,與其有人為了這件事犧牲,不如交給專業的人來幫忙,這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與其有人犧牲,不如交給專業的看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