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在家提升學力──教出優質孩子的父母守則
1 讓孩子自己打點第二天的上學所需
經常有做母親的會問:「孩子入學之前應該讓他做什麼比較好?」他們關心的通常是:讓孩子讀寫要到哪個階段、計算要學到哪個程度比較恰當?我很了解父母所掛心的事情。但我自己則主張:讀寫與計算,應該是到了學校再學習的事情。
因為,即使自己的孩子在學前比別人家的孩子多學會了幾個字、計算速度比別的孩子快了些,小學六年累積下來所產生的差異,其實並不會那麼大。未曾有過反覆學習經驗的孩子,突然間要他坐在書桌前乖乖的學習,這樣反而是叫人憂心。因為這樣可能會令孩子討厭學習。所以,請不要過於杞人憂天了。
雖然教育單位的「寬舒教育」政策,讓學生學習的內容減少了三分之一,但並未減少到需要在學前便急急忙忙地要孩子趕快學會唸書。
孩子在入學前必須學習的事情,應該是可以自己照顧身邊事物的能力。可以自己做到的話,孩子便可以擁有自信。一有自信,便會產生向新事物挑戰的意願。
在孩子唸書之前,先讓他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具,以及如何準備必要的事物。第一步就是,為第二天的功課表做準備。父母所擔心的通常是,孩子上學會不會忘記帶什麼東西。就因為一旦真的忘了帶東西,後果會很麻煩,於是便彷彿是自己要上學一樣緊張,從頭到腳需要的東西都幫孩子準備妥當,甚至不時地翻開書包,就怕有什麼東西少放了。我很了解父母的心情,但了解歸了解,還是要請你讓孩子自己來打點吧。因為要上學的人是孩子自己,跟孩子一起準備不也很好?
讓孩子有「不要忘記」的自覺
不過,在孩子才剛入學的階段,可能還無法自己一個人處理身邊事物,這時候,做父母的便要助他一臂之力。因為有父母適切的建議和關心,孩子便可以開始一個人自己處理。但在孩子可以自己處理之後,父母就不需要插手了。
千萬不要在上學當天早上才急急忙忙地將必要的東西塞入書包,而是要在前一天讓孩子按照功課表一一做準備;鉛筆需要幾支、筆芯在什麼時候要重新削尖、鉛筆盒裡還必須放什麼東西進去等等,巨細靡遺地先示範一次給孩子看,讓他學會如何自己準備。
上學不會忘記帶東西的孩子,通常不是因為什麼事情都讓父母打點,而是可以自己處理身邊事物的孩子。要去上課的人、忘了帶東西而會面臨麻煩的人都是自己,所以會有「不要忘記」的自覺來自己做準備。相反的,如果凡事都讓父母來幫忙準備,不論過了多久都不會有自覺。如果一直都沒有自覺,便會經常忘東忘西,所以父母就不得不插手幫孩子做,這樣一來,只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對於會忘記帶東西的孩子,我一開始都不會問他為什麼忘記,而是問他「什麼時候」準備的。被問的孩子經常都回答不出來,也就是說,他完全沒有自覺所以才會忘記。我就是要孩子注意到這一點,所以才問他什麼時候準備的。
必須注意不要忘記帶東西的人,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如果可以自己按照功課表來準備的話,便可以掌握第二天要上什麼課。這樣也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如果為了不讓孩子煩惱而幫他先準備的話,孩子便會覺得由父母來幫他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漸漸的也會變得無法自己思考了。
2 讓孩子在餐桌上寫功課
有些父母會感嘆:「特地為孩子準備好房間了,但他卻一點都不想唸書。」認為只要準備好房間孩子便會好好唸書,這樣的想法原本就是錯誤的。
小學生是不需要自己的房間的。這樣的說法或許不是很妥當,但事實上,當孩子在還沒有養成家庭學習、也就是在家唸書的習慣時,是不需要特地為孩子唸書而準備房間的。
特別是低年級生,別說不會做預習了,就連當天在學校所學的課業要如何來複習都還不知道。更何況低年級是最容易遇到學習障礙的時期,一旦絆倒了,靠孩子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站起來的。因而如果要孩子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唸書,孩子也會不知所措。
另外,像是「在媽媽回家之前要做好功課」,這對孩子來說應該也是個難題。
低年級生必須學會的是,每天在家裡唸書的習慣。但是,要孩子自個兒培養這樣的習慣,的確是困難了點,所以必須有人在一旁陪著他唸書。
不厭其煩地督促直到唸書的習慣確立了
所以,與其將孩子關在房裡唸書,不如讓他在餐廳或客廳等容易溝通的地方唸書還比較好。
不過,不要誤會了。我並不是說在餐桌旁緊迫釘人地教他唸書。在低年級的階段,還是讓他快快樂樂地唸書,到了中年級再慢慢地教導他改變唸書方法就可以了。
不妨說「今天在學校學了什麼啊?」來誘導孩子,只要他坐在桌子旁邊將教科書打開來看,便稱讚他一番。親切地但不厭其煩地督促他,直到他習慣了自個兒唸書。
如果父母意氣滿滿地想要教孩子唸書,孩子可能反而會退縮。也可能因而阻擋了孩子唸書的興趣,反而造成了揠苗助長的結果。
親子之間的日常溝通,也就是親子間的對話,遠比唸書還要來得重要。
如果平日都不關心孩子的興趣或者煩惱,只在唸書的時候對他說這說那的,這樣對於孩子的教養是沒什麼幫助的。
從我的經驗來看,與家人之間關係良好的孩子,才有辦法好好唸書。不是為了要讓孩子有好成績,所以才維持良好關係;而是因為親子間的溝通很活絡,所以可以好好唸書。
支持學力的就是溝通能力
以我班上的一個女孩子為例。
這個孩子並不是舉一反三的類型,反而是理解速度較為遲緩的孩子。所以在學期一開始時,考試的成績並不太好,但隨著課程累進,理解力一步一步慢慢提高,最後考試成績進步到九十分、一百分。她就是屬於慢慢花時間來理解的類型。
聽她的母親說,她不只是督促孩子唸書而已,而且經常讓孩子幫忙作家事,親子之間經常對話。當孩子在唸書時,有不懂的地方,馬上會過來說「這裡我不懂」。了解女兒是慢工型的這位母親,便配合女兒的節奏來教導她,沒辦法教的地方,便建議她「再去問老師一次」。她絕對不會責備孩子說:「怎麼連這個都不懂!」換句話說,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良好。
和孩子最容易溝通的地方就是餐桌旁。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而已,同時也是親子交流的場所。所以,請醞釀出讓孩子可以輕鬆說話的氣氛吧。
支持著學力的,就是溝通的能力,也就是氣力或者體力。反過來說,有這樣的力氣,學力便會自然而然地累積。
如果缺乏日常溝通,只是提供一個唸書的房間便期待孩子可以好好唸書,這只能說是父母的怠惰吧。
3 父母不要幫孩子做功課
「自己思考,自己學習」。文部科學省反覆提出的這項建言,想要在家庭中實踐,我認為是相當困難的。
既沒有特定的課題,還要讀、寫、計算的基礎能力都還不充足的孩子們去「自由地學習」,這樣孩子根本不知到要從何處著手。如果是還未養成在家唸書習慣的孩子,則只會更加困惑。
為了讓孩子養成家庭學習、也就是在家唸書的習慣,以往我在山口小學任教時,每天都會出既定課題的功課,讓孩子帶回家做。以基礎為重心,分量則是「學年X十五~二十分鐘」內可以做完的程度。也就是一年級生約十五分鐘、二年級生約三十分鐘。由我的經驗來看,孩子在家學習的時間,這樣的長短應該是很適當的。
那麼,對於孩子放學後的功課,家長應該怎麼看待?
全部幫孩子做了,這實在沒有什麼意義;但完全都不關心,這樣也不行。孩子在這個階段學習什麼東西、在哪裡出現障礙,可以掌握這些訊息的線索,就是這些家庭作業。
當然,孩子不會做的題目或者困難的題目,由父母來教導也是很好的,不必認為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做完。給孩子一些指引,讓孩子可以理解「原來如此」的道理,這樣是很好的。
只是,父母幫孩子的部分最好也要讓老師知道,否則老師會認為孩子什麼都會。
尤其是需要蒐集整理資料的高難度「調查學習」等,家長的協助是不可或缺的。
了解孩子的實力
不過,當孩子應該會做的題目也想要依賴父母時,就要督促他「自己做做看」,讓他自己完成。如果全部都告訴孩子要怎麼做,孩子會變得被動,並失去自己解決問題的意願。
那麼,孩子「應該會」的部分要怎麼來判斷?如果不知道孩子的實力,便無從判斷了。要了解何謂孩子「應該會」的東西,關鍵就在於平常是否時時注意孩子的功課。
算數中的加法可以理解,減法則經常做錯;簡單的應用題會做,稍微複雜的便不知所以等等。看孩子每天唸書的情形,便可以了解孩子懂了多少。然後再藉此決定是要幫孩子抓重點,還是讓他自己一個人做。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認為父母就要像老師一樣來對待孩子,然而實則沒有這樣的必要。只要掌握孩子理解到哪個程度了,並在所知範圍內教導孩子,這樣就十分充足了。
而孩子不拿手的地方也不要忽略,要傳達給老師知道。
在我的班級,也有經常幫孩子看功課的家長,會主動告訴我孩子哪些地方不懂。
和老師保持聯繫
有一位女孩的母親,每當孩子有什麼地方無法理解,便會寫在家庭聯絡簿上。像是「我家孩子似乎總是不了解分數的意思」。這個孩子是吸收較慢的類型,她的母親也因而特別關心她這方面的問題。多虧這樣,我才能注意到這個孩子容易出錯的地方,這對我的教學是有幫助的。
也有的家長會具體地指出像是「我家的孩子會做分數的計算,但一到了複雜的應用題,便算得亂七八糟了」等等。
孩子是怎麼做家庭作業的,這對老師來說是很重要的資訊。因為在學校和在家裡的情況不一樣的例子,還令人意外的相當多。
像這樣透過家庭作業,將家庭和學校聯繫起來,才能幫助孩子好好學習。
自主的學習,並達到學習的樂趣,這期間除了需要基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須建立學習的習慣。因而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如何進行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希望家長能夠好好地陪孩子走這一段路,讓孩子能順利地繼續跑下去。
經常有做母親的會問:「孩子入學之前應該讓他做什麼比較好?」他們關心的通常是:讓孩子讀寫要到哪個階段、計算要學到哪個程度比較恰當?我很了解父母所掛心的事情。但我自己則主張:讀寫與計算,應該是到了學校再學習的事情。
因為,即使自己的孩子在學前比別人家的孩子多學會了幾個字、計算速度比別的孩子快了些,小學六年累積下來所產生的差異,其實並不會那麼大。未曾有過反覆學習經驗的孩子,突然間要他坐在書桌前乖乖的學習,這樣反而是叫人憂心。因為這樣可能會令孩子討厭學習。所以,請不要過於杞人憂天了。
雖然教育單位的「寬舒教育」政策,讓學生學習的內容減少了三分之一,但並未減少到需要在學前便急急忙忙地要孩子趕快學會唸書。
孩子在入學前必須學習的事情,應該是可以自己照顧身邊事物的能力。可以自己做到的話,孩子便可以擁有自信。一有自信,便會產生向新事物挑戰的意願。
在孩子唸書之前,先讓他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具,以及如何準備必要的事物。第一步就是,為第二天的功課表做準備。父母所擔心的通常是,孩子上學會不會忘記帶什麼東西。就因為一旦真的忘了帶東西,後果會很麻煩,於是便彷彿是自己要上學一樣緊張,從頭到腳需要的東西都幫孩子準備妥當,甚至不時地翻開書包,就怕有什麼東西少放了。我很了解父母的心情,但了解歸了解,還是要請你讓孩子自己來打點吧。因為要上學的人是孩子自己,跟孩子一起準備不也很好?
讓孩子有「不要忘記」的自覺
不過,在孩子才剛入學的階段,可能還無法自己一個人處理身邊事物,這時候,做父母的便要助他一臂之力。因為有父母適切的建議和關心,孩子便可以開始一個人自己處理。但在孩子可以自己處理之後,父母就不需要插手了。
千萬不要在上學當天早上才急急忙忙地將必要的東西塞入書包,而是要在前一天讓孩子按照功課表一一做準備;鉛筆需要幾支、筆芯在什麼時候要重新削尖、鉛筆盒裡還必須放什麼東西進去等等,巨細靡遺地先示範一次給孩子看,讓他學會如何自己準備。
上學不會忘記帶東西的孩子,通常不是因為什麼事情都讓父母打點,而是可以自己處理身邊事物的孩子。要去上課的人、忘了帶東西而會面臨麻煩的人都是自己,所以會有「不要忘記」的自覺來自己做準備。相反的,如果凡事都讓父母來幫忙準備,不論過了多久都不會有自覺。如果一直都沒有自覺,便會經常忘東忘西,所以父母就不得不插手幫孩子做,這樣一來,只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對於會忘記帶東西的孩子,我一開始都不會問他為什麼忘記,而是問他「什麼時候」準備的。被問的孩子經常都回答不出來,也就是說,他完全沒有自覺所以才會忘記。我就是要孩子注意到這一點,所以才問他什麼時候準備的。
必須注意不要忘記帶東西的人,應該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如果可以自己按照功課表來準備的話,便可以掌握第二天要上什麼課。這樣也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如果為了不讓孩子煩惱而幫他先準備的話,孩子便會覺得由父母來幫他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漸漸的也會變得無法自己思考了。
2 讓孩子在餐桌上寫功課
有些父母會感嘆:「特地為孩子準備好房間了,但他卻一點都不想唸書。」認為只要準備好房間孩子便會好好唸書,這樣的想法原本就是錯誤的。
小學生是不需要自己的房間的。這樣的說法或許不是很妥當,但事實上,當孩子在還沒有養成家庭學習、也就是在家唸書的習慣時,是不需要特地為孩子唸書而準備房間的。
特別是低年級生,別說不會做預習了,就連當天在學校所學的課業要如何來複習都還不知道。更何況低年級是最容易遇到學習障礙的時期,一旦絆倒了,靠孩子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站起來的。因而如果要孩子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唸書,孩子也會不知所措。
另外,像是「在媽媽回家之前要做好功課」,這對孩子來說應該也是個難題。
低年級生必須學會的是,每天在家裡唸書的習慣。但是,要孩子自個兒培養這樣的習慣,的確是困難了點,所以必須有人在一旁陪著他唸書。
不厭其煩地督促直到唸書的習慣確立了
所以,與其將孩子關在房裡唸書,不如讓他在餐廳或客廳等容易溝通的地方唸書還比較好。
不過,不要誤會了。我並不是說在餐桌旁緊迫釘人地教他唸書。在低年級的階段,還是讓他快快樂樂地唸書,到了中年級再慢慢地教導他改變唸書方法就可以了。
不妨說「今天在學校學了什麼啊?」來誘導孩子,只要他坐在桌子旁邊將教科書打開來看,便稱讚他一番。親切地但不厭其煩地督促他,直到他習慣了自個兒唸書。
如果父母意氣滿滿地想要教孩子唸書,孩子可能反而會退縮。也可能因而阻擋了孩子唸書的興趣,反而造成了揠苗助長的結果。
親子之間的日常溝通,也就是親子間的對話,遠比唸書還要來得重要。
如果平日都不關心孩子的興趣或者煩惱,只在唸書的時候對他說這說那的,這樣對於孩子的教養是沒什麼幫助的。
從我的經驗來看,與家人之間關係良好的孩子,才有辦法好好唸書。不是為了要讓孩子有好成績,所以才維持良好關係;而是因為親子間的溝通很活絡,所以可以好好唸書。
支持學力的就是溝通能力
以我班上的一個女孩子為例。
這個孩子並不是舉一反三的類型,反而是理解速度較為遲緩的孩子。所以在學期一開始時,考試的成績並不太好,但隨著課程累進,理解力一步一步慢慢提高,最後考試成績進步到九十分、一百分。她就是屬於慢慢花時間來理解的類型。
聽她的母親說,她不只是督促孩子唸書而已,而且經常讓孩子幫忙作家事,親子之間經常對話。當孩子在唸書時,有不懂的地方,馬上會過來說「這裡我不懂」。了解女兒是慢工型的這位母親,便配合女兒的節奏來教導她,沒辦法教的地方,便建議她「再去問老師一次」。她絕對不會責備孩子說:「怎麼連這個都不懂!」換句話說,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良好。
和孩子最容易溝通的地方就是餐桌旁。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而已,同時也是親子交流的場所。所以,請醞釀出讓孩子可以輕鬆說話的氣氛吧。
支持著學力的,就是溝通的能力,也就是氣力或者體力。反過來說,有這樣的力氣,學力便會自然而然地累積。
如果缺乏日常溝通,只是提供一個唸書的房間便期待孩子可以好好唸書,這只能說是父母的怠惰吧。
3 父母不要幫孩子做功課
「自己思考,自己學習」。文部科學省反覆提出的這項建言,想要在家庭中實踐,我認為是相當困難的。
既沒有特定的課題,還要讀、寫、計算的基礎能力都還不充足的孩子們去「自由地學習」,這樣孩子根本不知到要從何處著手。如果是還未養成在家唸書習慣的孩子,則只會更加困惑。
為了讓孩子養成家庭學習、也就是在家唸書的習慣,以往我在山口小學任教時,每天都會出既定課題的功課,讓孩子帶回家做。以基礎為重心,分量則是「學年X十五~二十分鐘」內可以做完的程度。也就是一年級生約十五分鐘、二年級生約三十分鐘。由我的經驗來看,孩子在家學習的時間,這樣的長短應該是很適當的。
那麼,對於孩子放學後的功課,家長應該怎麼看待?
全部幫孩子做了,這實在沒有什麼意義;但完全都不關心,這樣也不行。孩子在這個階段學習什麼東西、在哪裡出現障礙,可以掌握這些訊息的線索,就是這些家庭作業。
當然,孩子不會做的題目或者困難的題目,由父母來教導也是很好的,不必認為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做完。給孩子一些指引,讓孩子可以理解「原來如此」的道理,這樣是很好的。
只是,父母幫孩子的部分最好也要讓老師知道,否則老師會認為孩子什麼都會。
尤其是需要蒐集整理資料的高難度「調查學習」等,家長的協助是不可或缺的。
了解孩子的實力
不過,當孩子應該會做的題目也想要依賴父母時,就要督促他「自己做做看」,讓他自己完成。如果全部都告訴孩子要怎麼做,孩子會變得被動,並失去自己解決問題的意願。
那麼,孩子「應該會」的部分要怎麼來判斷?如果不知道孩子的實力,便無從判斷了。要了解何謂孩子「應該會」的東西,關鍵就在於平常是否時時注意孩子的功課。
算數中的加法可以理解,減法則經常做錯;簡單的應用題會做,稍微複雜的便不知所以等等。看孩子每天唸書的情形,便可以了解孩子懂了多少。然後再藉此決定是要幫孩子抓重點,還是讓他自己一個人做。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認為父母就要像老師一樣來對待孩子,然而實則沒有這樣的必要。只要掌握孩子理解到哪個程度了,並在所知範圍內教導孩子,這樣就十分充足了。
而孩子不拿手的地方也不要忽略,要傳達給老師知道。
在我的班級,也有經常幫孩子看功課的家長,會主動告訴我孩子哪些地方不懂。
和老師保持聯繫
有一位女孩的母親,每當孩子有什麼地方無法理解,便會寫在家庭聯絡簿上。像是「我家孩子似乎總是不了解分數的意思」。這個孩子是吸收較慢的類型,她的母親也因而特別關心她這方面的問題。多虧這樣,我才能注意到這個孩子容易出錯的地方,這對我的教學是有幫助的。
也有的家長會具體地指出像是「我家的孩子會做分數的計算,但一到了複雜的應用題,便算得亂七八糟了」等等。
孩子是怎麼做家庭作業的,這對老師來說是很重要的資訊。因為在學校和在家裡的情況不一樣的例子,還令人意外的相當多。
像這樣透過家庭作業,將家庭和學校聯繫起來,才能幫助孩子好好學習。
自主的學習,並達到學習的樂趣,這期間除了需要基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須建立學習的習慣。因而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如何進行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希望家長能夠好好地陪孩子走這一段路,讓孩子能順利地繼續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