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矽谷天王彼得.提爾從0到1的致勝思考:從臉書、PayPal到Palantir,他如何翻轉世界?

所有問題的問題:一個攸關百萬美元的問題

彼得.提爾喜歡問問題,無怪乎他的書《從0到1》第一章也是從一個問題開始。但那並不是個普通問題,而是他最在乎的:「有什麼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原則上,他也會對求職者提出這個問題,即使是頂尖的應徵者,這個問題也是對智力的考驗。為了找到具有說服力又能讓自己堅信不移的答案,不少人煞費苦心。或許在這個過度追求共識的社會裡,我們太過於追隨主流,反而找不到能讓我們堅信不移的答案。

有遠見者有自己堅持的信念,他們能看見還不存在的事物、能在問題成形前就提出解決方案。歐洲人雖然常說「問題」,但並非將問題視為挑戰。在談到所有問題的問題時,我們總不禁想到賈伯斯,因為他是個偉大的信念實踐者。他同時創造了三個風靡全球的創新產品,徹底顛覆了所屬產業的原有生態:麥金塔電腦翻轉了電腦工業,讓個人電腦成為辦公室和住家不可或缺的電子裝置;iPod和iTunes徹底改變了人們消費音樂的方式;iPhone則結合了電腦和電話的功能性,同時變成多媒體播放裝置,因而晉升為21世紀的終極電子裝置。

對於iPhone的傳奇問世,彼得.提爾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在其職業生涯中創造一項成功且能帶來永續性影響的產品,那他就應該感到自豪;而蘋果和賈伯斯從1984年(麥金塔電腦問世)到2007年(iPhone問世)這23年間,甚至發明了三種成功產品—儘管在這期間賈伯斯有12年不在蘋果,而是主要專注於他自己的公司Next和皮克斯動畫的事務。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後來被迪士尼以高價收購,並逐漸成為迪士尼集團不可或缺的金雞母。除了賈伯斯,沒有人想像得到動畫電影竟然可以用這麼高規格的技術製作,甚至能席捲國際,成為票房的大熱門。

再加上賈伯斯於1997年回歸蘋果後極其成功的「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廣告口號助攻,他成功地將蘋果定位為「不被框架束縛、另類思考、不屈服於規則的叛逆者、理想主義者、有遠見者、綜觀思想家」的產品。

這個問題也是一種說明職務的方式,適用於形容彼得.提爾,也與他的人生座右銘不謀而合。提爾身為PayPal的創辦人,他希望建立一種不受國家和政府干預的全新貨幣。他深信,金錢理所當然也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傳送,特別是在股市一片慘澹以及外在環境對科技企業特別不利的氛圍之下,他竭盡所能要將他的知識優勢轉化為用戶數量和收益,讓PayPal成為第一家在911之後上市的公司。但提爾也相信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他是臉書第一位外部投資人,當年他在祖克柏的新創公司投資了50萬美元。有鑑於911事件以及恐攻事件頻仍,他成立了進行大數據分析的Palantir公司,專門處理全球的棘手問題,利用數位化分析方法讓罪犯和恐怖分子無所遁形。PayPal、臉書和Palantir的總市值大約高達5,000億美元,這三家企業之所以能夠問世都源自於提爾的這個問題,沒有提爾最愛的這個問題,根本不會有這三家公司,或至少無法成就如今的規模。

我們經常陷入「我本來也可以這樣的」或「當初為什麼不投資XX股票呢?」的懊悔之中。回顧很簡單,那會讓今日的成功有跡可尋。但很顯然,過去無法挽回,未來則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

因此,提爾將「未來視為任務」,且「未來之所以令人雀躍,正因為它尚未發生,且未來的世界將與現在大不同」。也因此,未來需要有遠見、有智慧的人,他們堅持相信新知、不確定性且努力不懈會創造成功的現實未來。

身為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提爾將他對個人的提問轉移到企業本身。他會思考:「是否為市場上尚未存在,但具備偉大前景的公司?」

當他得到滿意的答案後,才會決定投資。對提爾而言,每一家「幸福」企業都是「與眾不同的」。《華爾街日報》為提爾的這番話下了一個簡潔又貼切的標題:「競爭是留給失敗者的」。

把握別人沒看到的機會:樂觀與逆向思考

《財富》雜誌於2014年9月刊登了〈彼得.提爾和你想的不一樣〉(Peter Thiel Disagrees With You),且該雜誌當期就以全黑背景、身著緊身皮夾克的提爾為封面,文章內容探討他的逆向思考世界。提爾自詡為逆向思考的知識分子,憑藉著這一個人特色,迄今已獲得巨大的財務成就。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曾於2016年10月表示,逆向思想者通常都是錯誤的;而提爾事後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則表示他不贊同貝佐斯的想法。

其實提爾的人生過得很順遂,從學校畢業一直到就讀史丹佛大學,他順利、循規蹈矩地完成傳統的教育過程。念書時期,他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西洋棋高手,除了學業和考試以外,他還參加了大大小小的西洋棋比賽。畢業後,他進入曼哈

頓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工作,開始了勤勞的倉鼠生活。

現在,他想給年輕人(他在他們身上看到年輕時的自己)以下這個建議:「請自問: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是因為我想做?或者我只是在玩面子遊戲?」

逆向思考者以及逆向思考投資人究竟有何異於常人之處呢?身為投資人,若想要取得平均或甚至非凡的成果,就必須採取有別於既定路線的途徑。巨大的成功反映在持續高比例的回報率上,唯有勇於冒險、敢於挑戰壓倒性共識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贏家。金融市場及其所有參與者就像賭場或甚至樂透──儘管提爾顯然不喜歡這樣的形容方式,在道德上也不想將新創企業及其創辦人與員工比擬為樂透彩券。

目前仍在世且最成功的投資人非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莫屬。巴菲特是逆向思考的最佳典範,股市下滑和金融市場恐慌就是他最大的幸福感來源。當大多數股民死盯著螢幕上綠油油的數字,緊張到滿頭大汗時,正是巴菲特大刀闊斧、逢低買入優質股的好時機。巴菲特「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的逆向操作策略讓他成為投資傳奇。「我喜歡逢低時買入。」巴菲特坦率地承認。我們都曾看過加油站或超市特價時,人群大排長龍的情景,價格愈低,人潮愈多。有趣的是,同樣的人在股市中的行為卻完全背道而馳:股價下跌時,股民們紛紛求售,而不是買進。

「與眾不同是值得的」,創辦人基金網頁上偌大的幾個字特別吸睛。約有80%的風險投資業不僅無法透過客戶託付給他們的資金賺錢,甚至還賠錢。套句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共同創辦人暨風險資本投資傳奇維諾德.柯斯拉(Vinod Khosla)的話:「95%的風險投資家沒有獲利。」

也就是說,在提爾專注的新創企業領域裡,主流方法是行不通的。但什麼是逆向思考模式?如果將逆向思考直接理解為普遍化的相反,那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純粹反應性的行事並不會比從眾行為來得好。畢竟在股市拋售潮時,巴菲特並不會每支股票都買,他口袋裡早已有要在價格低檔時買進的目標名單,那是他經過研究後精挑細選的優質股。

然而成功的逆向思考究竟有何特性?創辦人基金的布魯斯.吉布尼(Bruce Gibney)建議「獨立思考」。但他表示這並非沒有風險,因為獨立思考的人得不到他人的支持或肯定,因此經常會提出「得不到他人附議」的結論。這裡又會出現提爾那個所有問題的問題—「只去做別人也在做的事是不夠的。投資專注於創新和雄心壯志的目標,但又令人心驚膽戰的企業,才是挑戰。」創辦人基金宣言如是說。

提爾和巴菲特具備非凡的智慧,能將他們的眾多資料和看法彙整成獨樹一格的思考模式。他們能消除周遭紛亂又分歧的雜音,如同隱身在幽靜的佛寺,從靜謐中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然後再將他們獨樹一格的見解以堅定和一致性付諸實踐,鉅額投資在他們利用自己所知而精選出來的成果。2009年,巴菲特於金融危機最高峰時,以超過260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鐵路公司之一的伯靈頓北聖塔菲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沒有人知道美國的經濟衰退會持續多久,以及巴菲特的這項收購何時才能回收。當時那是巴菲特有史以來對一家公司最大的單筆投資,也等於賭上了美國的經濟。《華爾街日報》當時也以「長期看漲訊號」評論該項收購。

提爾在科技領域的投資成績也毫不遜色,其他科技領域的投資人大多只專注在網際網路和行動應用程式的投資,偶爾來個「幸運小試」。和他們不同的是,提爾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他的投資標的不局限於特定產業或熱門議題,如大數據或雲端計算。他瞄準研究能永續改變世界之潛在科技的新創企業和新創者。這種策略的風險極高,因為沒有人可以打包票說某項技術是否具備永續性的突破發展潛能,或其出現的時機是否符合大眾胃口,進而保證產品在經濟上的成功以及投資者的荷包獲利。

提爾以PayPal和Palantir創辦人的身分參與數位世界的企業活動,或是身為臉書第一位外部投資人,以及他大膽投資伊隆.馬斯克的SpaceX航太運輸公司或生物技術公司,在在證明了他的策略是正確的。投資高風險的科技公司,有如在大霧瀰漫的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駛,面對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堅定的意志。科技新創企業的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每天都在洗三溫暖,一下子士氣高昂有如置身天堂,一下子彷彿掉入地獄般愁雲慘霧;前一秒還在正軌上,下一秒又變得毫無把握,原本信心滿滿的新創企業頓時面臨生存關頭。SpaceX經歷三次失敗發射後,第四次嘗試終於成功。PayPal經過五次的商業模式更迭,終於取得永久性的成功。臉書的成功也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理所當然。在高用戶量數字轉換為獲利之前,祖克柏和臉書董事會成員雪柔.桑德伯格都歷經長時間的混沌和不確定性,但他們撐過來了,並成功地讓這台廣告巨獸動了起來。當時Google已經是數位廣告市場龍頭,實在難以撼動它在市場上的地位。臉書於2012年上市時,還必須在招股說明書上將當時尚未存在的手機行動支付概念列入風險報告中;而今,臉書的絕大部分收入都源自於行動終端裝置。

創業有如實驗。新創企業的創辦人、投資人和員工必須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對其公司和產品進行實驗性變更,然而,這些變更的結果大多是不可預測的。

提爾對科技新創企業的投資策略和巴菲特投資股票的策略類似,他偏好集中式的投資組合。他與業界盛行的「噴霧和祈禱」(Spray and Pray,分散、小規模地投資,然後祈求老天爺,希望獲得平均值以上的回報)逆向而行,他習慣鉅額投資少數幾個新創企業,因為他的風險投資組合不會超過十家,但每一筆都是鉅額投資,唯有如此,最終才有可能達到像投資臉書那樣的非凡回報率。這個議題我們將在後續章節詳細說明。

「失敗和悲觀可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特性。」很多人都太小看自己了,「如果你認為,你找不到任何創新,那麼你甚至連試都不會去試。」提爾是個正向和樂觀思考者,他很希望這個社會能重新回到50和60年代,那時對未來充滿樂觀,相信人類走在進步的方向。正因為近年來的經濟低迷,科技很有可能再次成為人們心中重要的解決基石。提爾對全球化議題也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科技才是決定未來的關鍵因素,而非全球化。環境為中國和印度的成長付出了龐大的代價,但是快速成長的新興國家,其工業化程序無法利用工業國家的老舊技術來解決,想想日益增加的碳排放量就能明白箇中道理。如果我們再繼續使用既有方法和程序來進行經濟活動,「將會對我們的環境帶來災難。在這個資源有限的世界裡,沒有新科技的輔助,全球化將無法延續」。提爾會被稱為「事半功倍原則」(Doing more with less)的代言人,不無道理。

新創公司成功的祕密:提爾的十大新創法則

提爾的成功和行事風格沒有祕密武器,當然也沒有藍圖。他在《從0到1》的〈自序〉中講得很清楚:「儘管我提到許多創新模式,但這本書並不會提供成功方程式。教授創業的困難之處在於根本就沒有成功方程式,因為每個創新都是全新與獨特的,沒有任何權威專家能開立明確的創新配方。我在那些成功者身上發現最強而有力的共同模式,就是成功者能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他們的成功是因為從基本原則思考商業,而不是用成功方程式來思考。」

對提爾而言,偉大的企業總有他們引以為豪的「祕密」。以佩吉排名(PageRank)演算法為基礎,評估網頁及其與數位廣告業務連結之重要性的Google,和擁有神祕配方的可口可樂公司,就是DNA中蘊藏著祕密的兩大成功企業。提爾認為一定「還有很多祕密」有待發掘和解密。他認為新創企業的成功有三大關鍵因素:獨特性、祕密以及在數位化市場上占有壟斷地位。

彼得.提爾曾在一次專訪中談及他的十大成功新創法則。

1. 你是自己人生的企業家

你可以自行設定人生中的先後順序,你擁有決定如何支配人生的最大自由。

2. 把事情做到最好

新創公司最重要的是要認知科技是全球事業的事實。真正優秀的科技公司就是把事情做得比世界上其他公司還要好很多,創新者必須具備這樣的高度。

3. 確認一起打拚的人能夠融入,並在各方面達到互補

提爾非常重視公司的結構。創辦人和員工必須相互理解,同心協力。因此在投資前,提爾會問創辦人他們是怎麼認識的。「我們兩個都想成為企業家,所以就一起成立了公司。」這樣的答案絕對無法打動提爾,因為他認為,我們總不能和在拉斯維加斯拉霸機旁認識的第一個好人結婚吧!創辦人彼此已相識多年、彼此已經針對創業想法積極交換過意見,且彼此的專業(例如技術和企業管理)能夠互補,這些才是讓他滿意的答案。

4. 追求藍海

建立一個將競爭對手遠遠拋在後頭、沒有人可以與你匹敵的公司。努力讓自己遠離競爭紅海。創辦人必須追求藍海,建立一個與眾不同且與競爭對手有明顯差異性的公司,以擺脫競爭紅海。對於普羅大眾而言,資本主義和競爭是同義詞,但對提爾卻正好相反。

5. 不要當偽企業家

創業是因為找到了解決一般性問題的答案。「你的人生志向是什麼?」提爾認為,像「我想成為企業家」這樣的答案無法帶你達到目標,「我想變有錢」或「我想出名」也是如此。光有這樣的幻象,無法建立一個成功的企業。提爾尋找的是已經看到一個至今沒有任何公司或機構能夠解決的重要問題,而且願意致力於找出解決方案的企業。

6. 事物本質的價值高於地位和聲望

從地位去思考所做的決定無法長久,其價值經不起歲月的考驗。

提爾對此有切身經驗。史丹佛大學畢業後,他在曼哈頓一家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他後來捫心自問:為什麼自己從不去想為何要選擇這條路?他花了太多時間埋頭處理符合規範和聲望的事,卻空不出時間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因此他學會了去看「地位之前的事物本質」。

7. 競爭是把雙面刃

競爭讓你在專注於打敗周圍敵人的同時,忽略了更寶貴、更重要的事物。

提爾少年時是一位優秀的西洋棋高手,因此他對競爭有深刻且獨特的看法。學校、運動、大學學業和後來在曼哈頓擔任律師時的激烈競爭,從來不曾讓他感到開心和滿足。

當他成為企業家和創投家時,他的事業建立在濃厚的友情和堅實的信任之上。他試圖藉由創業和投資盡可能地遠離競爭壓力,專注於發掘獨特的商業模式。2013年2月,他因此獲得科技資訊網站TechCrunch的「年度創投家」大獎。

8. 趨勢都是被高估出來的

不要追求最熱門的最新事物,應該致力於找到解決一般問題的可靠方法。

提爾認為,最新的科技趨勢都被高估了,如保健或教育相關軟體,時下流行議題也是,如適用於商業客戶的SaaS軟體(Software-as-a-Service,軟體即服務)、大數據和雲端運算等。一旦投資會議上頻繁出現這些字眼,就趕緊溜之大吉吧。提爾把這些IT流行語與玩撲克牌時的虛張聲勢劃上等號。「他們用美麗的語言包裝自己,不想讓人知道他們其實就是第四家狗糧公司、第十家太陽能面板公司,或是舊金山第一千家餐廳。」老是用那些熱門詞語裝飾自己的公司,商業理念肯定糟糕透頂。

9. 不要固守在過去

專注在行不通的事物上只會削減自信心。與其花太多時間分析行不通的原因,不如起而繼續前進,改變方向。

在西歐,失敗是致命傷,一旦失敗就無法再重新開始,但加州人的想法完全相反。原則上,加州人認為要從錯誤中得到智慧,所以失敗基本上有助於增進知識。然而,提爾反駁這種說法,他認為失敗對人有害,特別是當一個人竭盡所能、嘔心瀝血地完成一件新事物,最終卻必須承認他無法成功時,這將會對當事人帶來負面的心理打擊。失敗的教訓無法為創業帶來益處。失敗基本上有五個原因:「錯誤的人、錯誤的想法、錯誤的時機、產品沒有壟斷價值,以及產品不對。」

10. 找到自己的成功祕密,切勿從眾

「每個人都試圖從小門走出去,卻沒人發現轉角處還有一個更快速的祕密出口。你應該找到那個祕密出口。」

創業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創業的貢獻是什麼?提爾對此有個簡單又和諧的成功方程式:「推翻和質疑一切理所當然,從無到有地發明一個公司,才叫『創業』。」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