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前言 
這不是我們的錯

這不是我們的錯。

這全都不是我們的錯:沒有所有科目全都拿A、沒有在大學入學考試得到絕佳成績、沒有進入心目中第一志願的大學;或是沒有在二十一歲走上人生的正道,因而錯失拿到完全符合自己天分和興趣的迷人職業的第一張門票;或是沒有在二十二歲賺進數百萬美元,在三十歲前賺進數十億美元,登上《富比士》的封面;或是沒有在三十五歲前終結瘧疾、沒有解決中東的紛爭、沒有擔任總統的顧問、沒有贏得第三座奧斯卡獎。

這些都不是我們的錯。即使我們沒有一開始就發光發熱,也不表示就失敗了。然而,二十一世紀初的社會卻形同共謀般讓我們有這種感覺——怎麼自己竟然沒有像奧運短跑選手那樣,從起點就拔腿猛衝,早早就獲得成功?我在這裡用了「共謀」二字,但並不是指有些壞傢伙在神祕的小房間裡密謀操控經濟,讓社會和金融體系對年少得志者格外有利。這共謀確實存在,但不邪惡,而且我們都參與其中。我的意思是,家長、學校、企業、媒體和閱聽大眾如今簡直是瘋了,過度把早早嶄露頭角視為至高、甚至是唯一算數的成就。

但以前不是這個樣子的。

 

◆◆◆◆◆

 

現年五十三歲的喬安是個大器晚成的人。她的少女時期充滿波折,過得並不快樂。她的母親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父親賺的錢雖然還夠維持家計,但性情冰冷,對妻子的病情漠不關心,喬安和他幾乎說不上幾句話。

在學校,喬安很不起眼,她的成績中上,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老師回憶說,喬安還算聰明,但沒什麼特別的。此外,喬安個性內向,沒讓同學留下什麼印象。她申請心儀的學校,未獲錄取,只考上備胎的大學。在大學裡,她繼續展現差強人意的平凡,成績不至於被當,但也僅止於此。某個教授說,她對學業興趣缺缺,倒熱中另類搖滾,一整天搖頭晃腦地聽上好幾個小時。

在畢業之際,喬安就像很多表現還行但缺乏目標的畢業生,模模糊糊想著或許可以讀個英語教學研究所。然而她的第一份全職工作卻很普通,只是低階的行政人員,在當地商會當了一陣子的祕書。

出於無聊與好玩,喬安衝動地跟一個男子結婚,兩人育有一女。然而他們的性情南轅北轍,喬安被動又愛幻想,丈夫易怒又有暴力傾向,所以雖然有孩子,但兩年不到婚姻就吹了,兩人在家暴陰影下離婚。

此時喬安將近三十歲,覺得自己走上了死路,不僅失業在家,還有個女兒得養。或許不令人意外,她的情況開始每況愈下。她罹患了憂鬱症,有時會很想自殺,因此沒辦法做多少工作賺錢,家中經濟跌到谷底。據她所說:「我一貧如洗,只差沒有流落街頭。」雪上加霜的是,前夫開始尾隨她和他們的女兒,逼得她不得不申請禁制令。

然而喬安並非一無所有,她有個沒人知道的獨特天賦;先前的教育沒有發現,師長沒有看見,同學一無所知,但這天賦始終都在,靜候發掘。在家中經濟落入谷底的幾個月裡,她靠著領社會救濟金養活女兒,像是在逃避般躲回自己童年的奇想。社會會說她這樣做很不負責任,但湊巧的是,這卻讓她接近了她的天賦。當她放手任由想像力恣意馳騁時,天賦才開始沛然湧現。

現年六十八歲的肯恩,是另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在家中三個孩子裡,他排行老么,小名叫波可,是西班牙文「小」的意思。他大哥是明星球員,是老師眼中的寶,很受歡迎,長相俊俏,能言善道,還贏得洛克菲勒獎學金,錄取史丹佛大學。然而肯恩卻沒有英雄出少年,他在學校表現平平,並開始相信自己的小名是指「渺小」。

肯恩在加州讀完中學,考進地方上的專科學校,沒多久就被退學。他聳著肩說:「我漫無目標。」後來他振作起來,重修被當的科目,順利畢業,轉到洪堡州立大學,主修山林管理。但是當他發覺這主要是在做文書工作,而不是在森林裡跋山涉水,不禁感到幻滅。

肯恩的父親是全國知名的財務顧問,肯恩開始跟著他工作,但兩人處得並不好。他說:「我爸在今天可能會被診斷出患有亞斯伯格症。他這人常感焦躁不安,會來回踱步,手指忍不住東敲西叩,而且無法揣摩別人的感受。雖然他其實不是個殘酷的人,但卻會說出很殘忍的話。」

九個月後,肯恩離開父親的公司,自己在外當起財務顧問。但他沒有多少客戶,而且幾年後大多數都跑了,他成天沒事做,只好到工地打工賺錢,甚至在酒吧彈滑音管吉他賣藝。不過多數時間他都在讀書。他說:「好幾年來,我都在讀商管的書,一個月也許會讀上三十本商業雜誌。在那十年間,我想出了一個有別於傳統的評估企業價值的理論。」

肯恩的父親患有亞斯伯格症,在帶人方面並不是一個好榜樣。肯恩的第一個兼職祕書工作九個月就辭職不幹,還說肯恩是個跋扈又糟糕的老闆。如今他承認:「我大概真的就是那個樣子。」

肯恩二十多歲時,財務顧問的工作始終做得沒什麼起色。但他靠著那套理論得到一點創投基金,甚至當上臨時的執行長,這讓他燃起一股壯志,賣力投入工作。

肯恩到三十歲才開始發掘他的潛能。

你發覺這兩位大器晚成的人是誰了嗎?給點提示:喬安和肯恩都靠自己的力量成為億萬富翁,時常登上《富比士》全球富豪榜。喬安.凱瑟琳.羅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就是J. K. 羅琳,她是《哈利波特》的作者;肯恩.費雪(Ken Fisher)創辦了費雪投資公司(Fisher Investments),替全球五萬多個客戶管理一千億美元的股票和債券。

「你到哪裡去了,喬.狄馬喬?」美國民謠搖滾樂團賽門與葛芬柯在一九六○年代暢銷金曲〈羅賓遜先生〉裡唱道。寫出這首歌的保羅.賽門明白,一九六○年代是個狂亂的時代,社會不再像一九四○和一九五○年代崇尚不愛出風頭的沉默英雄,把他們當成文化象徵。新的英雄要青春不羈,掌握潮流。

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我們會問:你到哪裡去了,大器晚成的英雄?

我會這樣問的原因在於,羅琳和費雪年少不得志,緩緩走過人生路,很晚才發跡,然後繳出驚人的成績,但他們的故事卻與今日社群媒體的文化脫節。現在羅琳五十多歲、費雪六十多歲,我們不禁想問:如今振奮人心的大器晚成者在哪裡呢?美國、英國、西歐和急起直追的亞洲日益富裕,大器晚成的例子是不是比先前少了?還是有其他理由?難道今日社會高度競爭、強調資料分析、充滿高度壓力,不適合大器晚成的人以緩慢步調尋找自己的天賦?

我認為大器晚成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人類與社會也因此付出了代價,所以我決定研究這個主題,進而寫出這本書。我相信,如今我們比過去更迫切需要這些大器晚成的故事。

 

◆◆◆◆◆

 

在光譜的另一端,是年紀輕輕即功成名就的少年英才。芮莉.韋斯頓(Riley Weston)的成就非常驚人,十九歲就跟迪士尼的分公司正金石影業簽下三十萬美元的合約,替電視影集《費莉希蒂》寫劇本,描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個大一新生的故事。韋斯頓年紀輕輕就一鳴驚人,還登上《娛樂週刊》雜誌好萊塢創意人物榜。

不過問題在於:韋斯頓的真名為金柏莉.克拉瑪,是位住在紐約的三十二歲女性。她為自己辯護時說:「如果他們知道我已經三十二歲了,誰都不會用我。」她說得大概沒錯。

早慧似乎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占盡好處。二○一四年,十七歲的馬拉拉.優薩福扎伊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還贏得沙卡洛夫思想自由獎和西蒙.波娃女性自由獎。在科技界,神童帕爾默.拉奇二十歲就創辦了歐酷拉虛擬實境公司(後來被臉書以二十億美元收購),成為虛擬實境圈的要角。十四歲的少年羅伯特.奈伊開發出手機遊戲「泡泡球」,才短短兩週就賺進超過二百萬美元。伊萬.斯皮格是社交軟體Snapchat的創辦人,二○一七年股票公開上市後,二十六歲的斯皮格身價就有五十四億美元之譜。不過這都遠遠比不上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現年三十四歲的祖克柏身價為六百億美元,是全球最富有的前五大富豪。

即使在老成的西洋棋界,挪威的馬格努斯.卡爾森以二十五歲之齡三度登上世界冠軍。先前他十三歲就贏得西洋棋特級大師,二十一歲成為史上最年輕的世界冠軍,二十三歲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很多雜誌現今都在歌頌少年有成的英才。《富比士》每年都會公布「三十歲以下三十位傑出青年榜」,表彰青年才俊和明日之星。除此之外,《紐約客》有「四十歲以下二十位傑出青年榜」,《財星》有「四十歲以下四十位傑出青年榜」,《企業》有「三十五歲以下三十五位傑出青年榜」,《時代》有「三十歲以下三十位傑出青年榜」,全在歌頌英雄出少年。

請別誤解我的意思。為青年才俊拍手鼓勵並沒有錯,各種成功都值得認同與讚賞。然而現在這個時代並不只是認同青年才俊,而是過度稱頌年輕時外顯的成就,例如分數、金錢、名字和耀眼的工作等,其黑暗面便是在說:如果我們或孩子沒有在大學入學考試取得佳績,考進十大名校,改寫一個產業,或者在某個改變世界的酷炫公司覓得人生第一份工作,那麼在某方面來說就失敗了,注定一輩子是輸家。

我認為這種觀點影響了許多層面,導致社會對年少便取得成就產生狂熱,老師和家長因此犯下代價極大的錯誤,他們不當衡量我們的孩子,施加大量的壓力,使家中蒙受毫無意義的心理與情緒負擔。

在壓力極大的城市,有些菁英幼稚園就會利用父母對三、四歲子女會輸在起跑點上的恐懼。亞特蘭大的亞特蘭大國際學校為三歲孩童提供「完全沉浸式的第二外語教學課程」,一年學費為二萬美元。紐約的哥倫比亞文法學校更令人咋舌,一年學費為三萬七千美元,你三、四歲的孩子會上「嚴格的學業課程」,上課地點包括三間圖書館、六間音樂教室和七間美術教室。《親子》雜誌寫道:「哥倫比亞文法學校讓孩子替未來做好準備——考取一流大學不是夢。」

這可是真心話,如果不是想讓他們才三歲的孩子在起跑點就取得領先,家長又怎麼捨得花費四萬美元?這些貴族幼稚園說,高昂的學費是很值得的,可以讓你的孩子在十五年後考進知名大學。這種說法無比直接——或者說無比嚇人。如果你的孩子最後沒有考進「大學名校」,人生就會充滿艱苦。

家長讓孩子就讀適當的幼稚園之後,壓力可沒就此結束。「很多家長跟我連絡,說他們十四歲的孩子在暑假沒有好好做正經事,簡直讓他們急瘋了。」前史丹佛大學招生辦公室職員伊蓮娜.史密斯向《大西洋》雜誌表示。現在她在矽谷經營大學申請顧問公司,客戶通常得付一萬美元以上的顧問費。

錄取大學名校之後,花費更是驚人。如今在美國前二十大私立名校就讀四年,包括學費、膳宿費和書籍費等開支超過二十五萬美元。前二十大公立名校比較便宜,但四年的學費、膳宿費和書籍費等,依學生是在自己的州或跨州就讀,平均也要花上十萬至二十萬美元。

坦白說,我們的社會無比崇尚年輕有為,幼稚園到大學的校方紛紛出招搶錢,我們則擲出千金,負債累累。從一九七○年以來,大學學費的調漲速度比通貨膨脹快了三倍之多,如今全美國的學貸總額達到一兆三千億美元,違約率為十一.五%。無論如何,急切地想要早點成功所導致的潛在危機,甚至比二○○八年的房地產泡沫還嚴重。

值得嗎?我們先停下來仔細思考,難道這輩子想活得成功圓滿,就非得贏在起跑點上?老實說,我看不到任何依據。事實上,我還看到很多反例。

以最近的體壇為例。二○一八年的超級盃,費城老鷹隊和新英格蘭愛國者隊陣中都沒有多少五星級的早慧球員——準確地說,在兩隊合計四十四位先發球員中,只有六位在高中就是明星球員。

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四分衛湯姆.布雷迪,高中時期連一級或二級球員都不是,而是「未入列」。費城老鷹隊的四分衛尼克.福爾斯戰功彪炳,獲頒二○一八年超級盃最有價值球員獎,但他不僅高中時期只被列為第三級球員,該球季多數時間甚至長坐板凳,直到球隊的先發四分衛卡森.溫茲在季末因膝傷停賽才有上場機會;而即使是溫茲本人,在高中時期的排名亦是「未入列」,這一點也不讓人意外:溫茲高三時在校隊主要不是擔任四分衛,而是接球員。

由於溫茲在高中是「未入列」,沒有大學名隊要他,他只得落腳北達科他州立大學的小球隊。然而他在該校身高暴長到一百九十三公分,體重增為一百公斤出頭,在大學賽場上大放異采。而在大學時才出頭,以美式足球的標準來說其實算晚的了。現在我們捫心自問:有多少人是走著自己的路,可能像溫茲這樣後來居上?有多少人在高中是「未入列」,或在初入職場甚至是現在被刷掉?我們可能有什麼目前還沒有發現的天賦或熱忱,能使我們展翅高飛?

Google先前相信英雄出少年,原因顯而易見。這家公司當初是由兩位史丹佛研究生所創立,他們的SAT測驗數學成績絕佳。最初幾年,Google招募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和數學天才,就像在找兩位創辦人的翻版。後來他們發覺員工的組成不太平衡,太多分析能力強的高智商天才,卻缺乏人文知性和常識,導致網站首頁設計不佳,讓他們付出高昂的代價。近年來Google也發覺,SAT測驗分數與名校的學歷,並不能跟工作上的亮眼表現劃上等號。

當今的潮流是出頭要趁早,但大器晚成的人仍時有出色的成果。暢銷小說家珍娜.伊凡諾維奇生於一九四三年,在紐澤西的藍領家庭長大,後來成為家庭主婦,三十多歲才發現自己在寫作上的熱情與天賦。但接下來十年,她出師不利,投稿屢遭回絕:「我把我寫的神祕故事寄給編輯和出版經紀人,用一個大紙箱來裝拒絕的回信。裝滿之後,我把紙箱燒了,然後套上絲襪,到派遣公司上班。」

伊凡諾維奇四十多歲才學著寫驚悚小說:「我花了兩年⋯⋯跟警察喝啤酒,學射擊,練髒話,最後創造了史蒂芬妮.帕盧這個角色。」

「美國人沒有事業第二春這回事。」《大亨小傳》作者史考特.費茲傑羅提出過這個錯誤的觀察。他大學就讀普林斯頓,二十五歲前後就在文壇聲名大噪,可說是年少得志,他本人也虛榮自負。然而那卻是他人生的高峰,等步入三十多歲,便一路走下坡。費茲傑羅肯定遇到過各種大器晚成,或是各種開啟事業第二春的人吧。費茲傑羅在四十四歲黯然離世,而雷蒙.錢德勒正是在這個年紀才開始寫推理小說。一九三九年,也就是錢德勒五十一歲的時候,他才出版了第一本推理小說《大眠》。

 

◆◆◆◆◆

 

大器晚成在過去被視為沉著與堅定,如今這愈來愈像是口頭上的安慰,像是在說你有缺點與不足之處(畢竟你一定是因為某些原因才無法及早成功)。這種趨勢很糟糕,貶低了我們身而為人的許多重要特質,例如經驗、韌性,以及終生進步的能力。

事實上,多數人都是大器晚成的(或有這種潛力)。在人生的某個時候,我們卡住了。像我自己就是,還一連卡了好幾年。二十五歲那年,儘管我有不錯的大學學歷,卻跑去做洗碗工、夜間警衛和臨時打字員等工作。當時的我很不成熟,也就難怪我愈來愈自卑,面對茫茫人生感到不知所措。回首當年,現在的我更能原諒二十多歲的自己,畢竟當時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即是大腦研究者稱之為執行功能的區域)還沒發育完全。我的大腦確實還沒準備好成功。

 

你是否和我一樣?你的孩子也像這個樣子嗎?我們面臨沉重的成功壓力,在學校、球隊和初入職場時皆然,於是我們徬徨失措。然而神經科學清楚指出,我們不該把自己逼得那麼緊。大腦執行功能發育完全的平均年齡是二十五歲前後。我大概到二十七歲或二十八歲才覺得自己能夠理性思考,擘畫未來,才稱得上是一個成人。這時離我參加SAT測驗(我只有中等成績)已經十年了,離我從不錯的大學畢業(但成績差強人意)也隔了五年。我不寒而慄地想,如果當年我因為這兩個失敗,永遠無法爬起來,該怎麼辦?我不禁慶幸,當年社會對及早成功的篩選機器不如今日這麼有效率,一時的失敗不會讓你永遠被否定。締造紀錄的太空人史考特.凱利自己也是大器晚成,學生時代的表現更是平庸,他告訴我:「雖然我人坐在教室裡,但其實大多數時間都看著窗戶外面。就算你拿槍指著我的頭,我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強者。」凱利的大腦還沒準備好發光發熱。

我們許多人覺得自己更像是凱利而不是祖克柏。我們一開始也跌跌撞撞,困惑不已,在職場或學校遇到瓶頸,習慣不佳,運氣不好,不然就是自信心不足。然而我們有些人得以覺醒,找到自己的方向,踏上脫胎換骨之路;有些人則深陷羞慚,自認毫無機會,從來沒有展現能力獲致成功。對此我得說,一輩子無法散發光采對個人來說固然很糟,但是對社會也很糟。

也許,社會應該鼓勵有潛力大器晚成的人,尤其現在我們活得更長、成年得更晚,也更常嘗試新的職場機會。我們該知道,無論任何年紀都可以成功、卓越,都可以充分發揮所長。

所以到底什麼是大器晚成的人?簡單來說,他們通常有別人一開始看不出來的天賦,但卻比預期更晚發揮其潛能。重點是「預期」,因為後來他們往往是以超乎預期的創新方式發揮潛能,連最親近的人都大感訝異。在那之前,他們沒有咬緊牙關設法滿足父母或社會的期望,那樣錯誤的道路只會讓他們心力交瘁,甚至引發憂鬱症或其他疾病。歐普拉說:「每個人都有至高的命運。」大器晚成的人正是以自己的計畫、憑自己的方法,找出自己至高的命運。

我為這本書做研究的期間,曾詢問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其他學者是怎麼定義與看待大器晚成的,是否有什麼扎實可靠的研究能給出線索或指引?我實在很好奇。

簡單來說,答案是沒有。目前很少有針對大器晚成的正式研究。多數學者似乎忽略了人類發展的這個層面,少數相關研究也只是在談發展障礙。換言之,大器晚成通常被視為不良或異常。連在學術界,大器晚成的人都沒獲得多少尊重。

最近有些學者開始探索大器晚成的概念,破除「平均值的迷思」,探究個人發展的錯綜複雜。舉例來說,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心智、大腦與教育計畫主任陶德.羅斯,以及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想像力學會科學總監史考特.考夫曼,兩位都是大器晚成的人,在他們所寫的相關書籍中,都提到差點被高中退學的往事。然而,對於「大器晚成」,我們還是找不到一個普遍的具體定義。

為了協助填補這個缺口,我開始研究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人。我訪談了數百人,他們要不是大器晚成,要不就是正在努力的路上。到底他們如何定義自己的成功軌跡?如何看待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又是怎麼克服大多數大器晚成的人所面臨的外在非難和自信危機?

 

◆◆◆◆◆

 

我剛開始研究時,所持的論點是:社會過度關注年輕有為,貶低大器晚成,獎勵少數人,卻漠視多數人。我認為社會就像是條效率極高的輸送帶,把多數人輸送到「技不如人」的垃圾桶;但其實我們需要的只是帶著新技能、懷著新習慣,跳回同一條輸送帶上,就此擺脫陰霾,重返戰局。

但後來我發現不是那樣。我所訪談的大器晚成者,大多不是複製他人的習慣、技能和職場之路,那樣做其實幾乎都適得其反,只會換來失敗與沮喪。

不妨思考一下他們剛開始的處境。文化和教育系統只會衡量少數的技能,所以他們的天分和熱忱遭到忽略,通往發現、鼓勵和潛能的道路因此封閉了。體制甚至沒看到他們,遑論替他們打開成功之門。由此看來,他們沒什麼必要爬回那條鼓勵及早成功的輸送帶上,勉強發奮振作,接受更多訓練,背負更多學貸。畢竟,那條輸送帶只通往一個方向——一個不屬於他們的方向。

也許,大器晚成的人必須跳下輸送帶,另尋一條新路。我無比希望這本書能啟發你或你的孩子這樣去做。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