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我決定認真地瞧不起人生

一味模仿強者,最後奴性可嘉

現在這個時代,數位技術已是稀鬆平常的事物,然而在進入這個數位時代之前,能對人們傳播資訊的,幾乎只限擁有特定力量的人。

比方說,不是人人都能提筆寫作,出版一本在市面上流通的書。這是只有稱為「作家」的少部分厲害強者才能擁有的特權。

出現在電影裡的人,出現在電視上的人,唱歌的人,演奏樂器的人,出唱片的人……都只限於一小部分厲害強者。而且,那段只有厲害強者能提供其他人資訊的時代實在太長了。

在那段漫長的期間中,不知不覺決定了什麼是常識,什麼是非常識,價值觀也統一了。此時,兒童與年輕人接受的教育體制又偏向提倡「塑造出相同的人」。於是擁有相似價值觀、相似思考模式、相似生存方式的人越來越多,簡直就像量產出一群溫馴的「奴隸」。

在這一類人日漸增加的同時,「厲害強者」說的話不斷經由傳播而擴散,形成了一種崇拜。當特別厲害的人說的話或思考方式逐漸散播開來時,對某些人而言也會成為人生中特別重要的事物,在不知不覺中拿自己的人生與厲害強者的人生做比較,然後自己也試圖成為接近那樣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那樣的話,自己就不用思考如何度過人生,輕鬆多了。

然而,光是這麼做,真的就能擁有滿意的人生嗎?

愚蠢的正向思考及詐欺心靈大師,不會把力氣花在改變每個人面臨的現實,而是不斷倡導「做自己就好」「原本的自己最好」等聽來順心順耳的話。他們總說「發生的每件事都有其意義」,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正向思考。說得極端一點,如果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的人被殺害了,還要我在加害者身上找出一點正面意義,簡直就是不可理喻。

像你我這樣的平凡人,如果不只是拿某個特別厲害的人的思考模式或生活方式來參考,而是誤以為那就是自己的目標,最後等著我們的只會是對自我的懷疑,終至失去自信心。到最後,一輩子只能持續被別人操弄,過著只知隨他人鼓動起舞的人生。

罹患無感症的社會

既然我們大多數人都處於連自己的生存之道都無法自己決定的狀況下,包括「喜」「惡」在內,各種乍看之下自己選擇的情感,其實絕大部分可能都不是自己真正的喜惡。簡單來說,我們可能自以為做出選擇,但那其實還是「屬於別人的喜惡」。

其實試著回溯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會知道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是什麼。首先,孩童時期的我們,在父母的價值觀中發展思考,可說處於被父母洗腦的狀況下。無論動作、詞彙、言行舉止、對事物的思考方式、接觸人事物的態度……都會受到父母影響。尤其是最近的父母總急著提早給孩子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孩子本身的思考判斷能力就這樣變得越來越淺薄。

這不但影響我們對善惡的判斷,長遠來說,也會影響到與他人之間的人際關係。繼父母之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喜惡呢?學校同學、鄰居好友、公司同事……這些人對你的印象是什麼?他們帶著心目中對你的印象與你相處,而你為了回應這些印象,也會下意識地扮演某種「形象」。

舉例來說,如果大家都認為你是個喜歡吃咖哩飯的人,你甚至有可能因此真的愛上吃咖哩飯。就像這樣,我們的「喜」「惡」不是自己的,而是別人創造出來的,或是環境創造出來的,而你只是試圖活出那種形象。

說得更清楚一點,你只是努力扮演著周遭為你創造的「角色」,依據這個角色的喜惡而活。所以才會有人總覺得活得好累,總覺得活得有氣無力,總覺得人生無法過得隨心所欲……

尤其現在的年輕世代,因為本性溫和,從小到大只要盡可能扮演周遭眼中的「好人」,就能過得無風無浪。等到過青春期,到了該被稱為「成人」的階段才發現,過去那個回應周遭期待而活的自己,與本質的自己落差太大,因而痛苦不堪。於是,有不少人突然做出令周遭跌破眼鏡的極端舉動。

並非完全沒有自己的情感。情感本身是有的,只是下意識地認為不能表現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壓抑。因此,現代人往往很難學會如何表達情感。

這不是某個個人的錯,或許只是說明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社會系統,長久下來是如何製造出壓抑情感而生的人類。只能壓抑自己的情感,扮演周遭強加在自己身上的角色……在這兩種壓力之下感覺逐漸麻痺,環境使我們罹患無法坦然感受的「無感症」。

自己的感覺麻痺了,也找不出真正喜歡的事情是什麼,更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以我的實際經驗來說,那些說著「我喜歡那個」「我想做這個」的人,大多不曾付諸行動,或者幾乎不會立刻採取行動。

我很喜歡音樂(尤其是西洋音樂),看過許多搖滾音樂人的人生百態,也做過不少調查。幾乎所有成功的音樂人,都在一股廢寢忘食的衝動下做音樂,如果不用音樂表現自己就會活不下去。正因他們懷有這樣的緊張感與急迫感,才會選擇踏上音樂人的生存之道。

或許不需要那麼嚴格的自律思考,不過只要是真正喜歡的事,也有值得去做的動機,自然就會採取行動。

社會上明明已經量產出這麼多「無感症患者」,世間的潮流卻還是強推這些概念:「人不能沒有喜歡的事」「人不能沒有想做的事」「如果沒有想成為的目標就是不正常」。

在這些大道理的疲勞轟炸下,聽的人也會受不了。因為他們根本是無感症,沒有自己的感覺,怎麼可能輕易找到喜歡、想做的事或想成為的目標。所以大家都很痛苦,都在掙扎,摸索著想要找尋自我。對這樣的人,我總是告訴他們不用勉強自己,不用刻意製造出自己喜歡的事也沒關係。這並不是勸人放棄的意思,因為事物都有優先順序,在朝什麼目標邁進之前,還有應該先做的事。

成為隨時可「上場」的人

現在這個時代,使用自媒體傳播資訊的方法有很多,可是,面對面「臨場」傳達的效果,依然遠遠大於文字與影片。

例如始於一九八四年的TED大會,最初只是請來一群朋友舉辦類似沙龍活動,最後演變成透過網路將拍下的影片上傳,讓全世界一起觀看主題演講的情形。這樣的概念最重視的,正是那如在眼前的「臨場感」。

影片中請來在人生中擁有各種體驗的人──科學家、音樂人、哲學家、運動員、藝術家、文學家、教育家、障礙者──在一年一度的TED大會上,已有來自各種領域的幾十、幾百人,在大約一千名觀眾面前暢談過自己的人生樣貌。以攝影機拍下的「現場」情況,直接透過網路對全世界放送。

當然也可以只請演講者上台,獨自對著攝影機演講,這也是一種做法。然而,當「現場」聚集了聽眾,隨著演講內容時而歡笑、時而驚呼、時而鼓掌……這樣的臨場感讓影片中演講者說的話更具現實感也更加立體。我認為,TED大會能廣傳全世界,在世界各地舉行的原因,或許就在於這樣的「臨場感」。

有臨場感的地方是一個赤裸裸的,沒有經過修正的世界。我曾在主辦的講座上告訴參加者,希望大家盡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觸「臨場感」,也做一個能帶給別人「臨場感」的人。

想多接觸臨場感,平常就要時時提醒自己,也要習慣常常去接觸臨場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與其去參加言之無物的氾濫講座,我建議大家不如多去參加現場演奏會或演唱會,讓身體隨著音樂搖擺。不是用頭腦思考,而是先去感覺。把過去不值得一提的常識與價值觀擺在一旁,試著委身於音樂的躍動感吧!我一直都是這麼呼籲的。

各位明白那種感覺嗎?英文的LIVE,有活著,也有現場、即時的意思。「活著」這件事是無法事先彩排的。人生只有一次,現場直播。

我向來抱持這樣的論調,認為許多人活得沒有臨場感,但是他們自己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人生」這場現場直播才會播得不順利。大多數人活得沒有臨場感的最大原因,主要是以下兩點。

‧苦惱已經無法改變的過去,裹足不前。

‧擔心根本還沒發生的將來,焦慮不安。

過去已經過去,再想也沒有用。將來會發生什麼沒有人知道,滿腦子都是對將來的不安,只會拖垮當下的腳步。說得極端一點,說不定明天就死了。如果不能只想著當下這個瞬間,如果不把一切精力能量都花在眼前,人生是不可能順利的。

「你覺得」不是「你覺得」

仔細回想,我們出生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受到父母及身邊大人的價值觀洗腦。上學之後,植入腦中的則是世間一般的價值觀。我們在周遭的人影響下,扮演著「周遭的人塑造出的自己」而活。

因此,我希望各位不妨先在日常生活中試著懷疑到目前為止的自己。無論是自己的喜好、自己選擇的東西、自己擁有的各種物品、自己的執著、自己的興趣,還是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對什麼抱持嫌惡感……等,請大家先如此從各方面客觀審視自己。

當逐漸看清楚自己之後,再試著審視包圍自己的周遭環境,看看環境又是如何?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希望各位能鉅細靡遺地去觀察。這時,肯定會發現自己的本能感覺有生以來初次覺醒。

有太多人在說話時用的是別人的詞彙。幾乎所有人掛在嘴上的都是別人說過的話。尤其是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每天暴露在大量資訊之下。或許正因如此,比起身體本能的感覺,我們更容易以腦中的語言詞彙為優先。所謂身體本能的感覺,就像一種以身體感覺到的衝動。有時可從氣息中察覺,或憑第六感中產生的「直覺」感受到。

不只動物,一直到幾個世紀前,人類身上都還殘留有這種身體本能。在過去與大自然更密切接觸的生活中,比起言語詞彙,身體感覺是對生存而言更重要的東西。這種細微難辨的寶貴觸感,就像天線或觸角一般,為人類接收許多生存所須的情報。

然而,反觀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呢?舉例來說,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即使是要上餐廳吃飯或去看電影,都會事先上網查詢餐廳或電影的相關資料後,才會付諸行動。

就連這種原本應該用身體感受而獲得感動的狀況,都變成事先接收以語言詞彙為主的資訊,因此,進入我們腦中的資訊幾乎都是別人篩選過、描述過的東西。也可以說,那是透過他人價值觀獲得的資訊。然而,最後我們卻掛在嘴上侃侃而談,彷彿那些資料全都出於自己一般。

越是害怕被討厭的人,越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也越常事前蒐集資訊情報。這麼一來,等於放棄自己的感覺與思考判斷。

找回本能感覺的七個方法

以下介紹我獨創的七種方法。不用勉強自己全部實踐也無妨,試著從做得到的項目開始挑戰看看吧。

①和父母親保持距離

我經常說「和父母斷絕關係吧」,聽到的人都嚇壞了,其實我的意思是:親子之間應該保持距離,不該過度依賴彼此!

毫無疑問的,我們人生最初的洗腦體驗就是來自父母。最早認識的「別人的價值觀」也是來自父母。因此,我們應該好好看清,究竟是什麼最早使我們無法用自己的雙腳踩在地上。

當然,大部分人都無法做到與父母斷絕關係。既然如此,試試精神上保持距離吧。另外,如果還與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我也建議趁早搬出去。

在對人生感到迷惘的人之中,把責任歸咎於父母的人比我想像得多。他們說,小時候心靈受到傷害,因為被父母說了那種話,或是父母對自己做了那種事……箇中理由五花八門,每個人都能長篇大論。那些父母肯定早就忘記的事,對孩子而言卻成為影響一生的心靈創傷,這種案例一點也不稀奇。

「因為我無法原諒父母,所以現在的生活才會這麼不順利」也有不少人說著這種莫名其妙的理由。和外國相比,無法放孩子獨立的日本父母很多。當然,相反的情形也一樣很多。所以,我們需要積極拉開親子之間的距離。

②捨棄不需要的人際關係

把所有不需要的人際關係都捨棄吧!只是表面應酬的聚餐、賣人情而參加的同學會、每年定期聚會的親戚、因為孩子的關係認識,有沒有都沒差的「媽媽友」……生活中一定也有很多這類人際關係吧?決定是否繼續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一起開不開心」。自己想不想和對方見面,在一起度過的時間是否「開心愉快」,這種感覺是最重要的。

能不能帶來經濟層面的好處一點也不重要。彼此的關係看在世人眼中是否具有建設性也一點都不重要。如果不是能打從心底「想見面」的對象,乾脆全部都拋開吧。看到我這樣寫,可能有些人會說自己就是害怕孤獨,那該怎麼辦?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之後我會再提及。

③搬離目前的住處

這個方法也相當有效。在醫療的世界裡,這種方法稱為「轉地療養」,是一種為了改善病況,搬到另一塊土地上生活的療養方式。據說最好搬到距離一百公里之外的地方。

住的地方改變了,心情也會跟著轉變,無論在精神層面或體質層面都看得到效果。因此,對於有精神疾病煩惱的現代人而言,搬家的效果值得期待。

我過去也經常搬家。目前則是在日本和夏威夷兩地都有置產,往返兩地之間時,心情得以獲得轉換。在這之前,我曾在十年內搬了十次家。

人類是一種適應能力良好的動物,換了新環境也能馬上習慣。習慣之後,身體本能的感覺就會開始麻痺,只好藉著再搬一次家來消除這種麻痺感。

④把錢花光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有些人毫無意義地存錢,連自己存錢的目的都不知道。這樣下去,存得越多只會讓心變得越來越保守。心變得保守了,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會被剝奪。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花錢不應該」的罪惡感。然而,看看所有事業成功,賺了很多錢的人就知道,他們都很懂得如何花錢。不是毫無意義地揮霍,而是在該花的時候花。

有個曾跟著我工作的男人,後來離職自行創業。但是他離職後過的生活,看在我眼中實在是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了。明明都從公司辭職了,整個人卻感覺不到一絲自由的氣息(甚至散發一股悲壯感)。一問之下,他還有足夠支撐兩、三個月生活的存款。於是我叫他一口氣把錢花光。雖然不知道後來他怎麼樣了,總之人不被逼到無路可走時,通常很難採取行動。

⑤辭去工作

這一點正如前面所述,對隸屬公司的上班族而言,可能是最有效的一個方法。因為辭去工作後,眼中看到的世界會變大,甚至可說是在離職的那一刻看得到改變。

我自己曾經是個自由隨性的上班族,能像我這麼自由的上班族應該不多。即使如此,現在的我還是經常感嘆「早知道就該更早辭職」。

所以,我都要隸屬我公司(長倉顯太事務所)的員工兩年內一定從公司畢業離開。我認為這麼做,彼此之間才能一輩子維持健全良好的關係。

⑥在其他國家生活超過一個月

並不是只要去了國外就一定會發生什麼特別的事。只是,光是前往一個語言不通的環境,就足以把自己拉回現實世界,身體本能的感覺也會再次覺醒。因為在語言不通的世界裡得過且過是行不通的,如果不認清現實就無法生存下去。

狀況允許的話,最好在別的國家待超過一個月。因為不花上這麼長的時間,造成的影響很難深入滲透到成為一種本能。我大學畢業後,先在歌舞伎町工作,之後前往紐約住了一年左右。因為沒什麼事好做,幾乎都泡在大西洋城的賭場裡。

老實說,那一年的生活沒有任何建設性可言。我所做的事就只有賭博而已。然而,如今回想起來,從歌舞伎町時代到紐約時代,這兩年對我來說,就是用自己雙腳踩在地上生活的起點。

⑦了解事物的兩極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了解事物的兩極。上下兩極、善惡兩極、陰陽兩極……等。總之,如果不能了解事物的兩極,就無法靠自己的雙腳踩在地上,也就等於不明白自己身在何方,無法腳踏實地。

現在的世界雖以數位為主流,我卻一再呼籲「與人面對面接觸」。目的是為了要了解「數位世界(網路)與類比世界(與人面對面)」的兩極,唯有如此,才知道如何掌握今後溝通的方向。

我把上述想法寫在臉書之後,有人留言這麼說:就像咖哩,如果沒有先吃過超辣口味和超甜口味,就無法體會什麼是中辣口味。

這個比喻真是說得太好了,令我十分讚嘆。真的就像這個網友所說,如果不先知道兩極,就無法做出判斷。不先了解兩極,就等於什麼都不了解。就這層意義來說,不了解兩極的人特別容易受到別人左右。

以上方法,希望大家最少能實踐其中三項,只要能做到這樣,一定能逐漸重拾本能的身體感覺。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