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誰存得比較多?:資深銀行員才知道的25個致富內幕
問題3:大型行庫、信用合作社,開戶要選哪個?
將來,你要步上哪種人生大道?
可能根本沒有人了解這個問題。
但還是想多留給自己一些人生的選項。
「這輩子就只能待在這家公司⋯⋯」這種無可奈何的結果讓人生變得索然無味。
將來說不定想獨立創業。
將來說不定想買房子。
將來說不定想生三個小孩。
將來說不定想買高檔車。
屆時想擁有選擇權,就必須有錢,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想清楚在哪家銀行開戶。
想要創業,就得從銀行借錢,籌措事業資本。
但遺憾的是,只要不是有頭有臉的人,不會成為大型行庫的貸款對象。我從三井住友銀行退休後,為了開創自己的事業,想要開設公司帳戶,卻碰到麻煩。因為沒有營業辦公室的租賃契約,所以被要求出示住家的不動產證明。即使曾經在銀行上班,我還會遭受如此待遇。
因為光是開戶就要大費周章,被當成微型法人的小型企業,想要從大型行庫獲得創業資本的融資,難上加難。所以最好一開始就打消與大型行庫打交道的念頭吧。
房屋貸款也一樣。
大企業員工與公務員等這種將來生活穩當的人,可以借到錢,但是對中小企業員工或自由業者,貸款審查就嚴格多了。
所以有絕對要善加利用的銀行,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信用合作社。
願意對微型法人提供融資,幾乎都是地方的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有協助地方發展的任務,因此像地方商店街這類小商店或一人公司,都是他們的主要客戶。所以想開創新事業的時候,地方的信用合作社就是你的助力。
對房屋貸款的審查也一樣。對大型行庫來說,「儲蓄習慣有信用」的方法,效果其實有限。
儘管大型行庫對大企業員工或公務員都很客氣,對中小企業員工與自由業者非常嚴苛。
反之,對信用合作社採取「腳踏實地作戰法」就可以發揮效果。信用合作社當然想把錢借出去,因為這是賺利息的生意,因此被大型行庫拒絕的客戶,就要吸收他們,轉換成自己的客戶。
也就是說,信用合作社會借錢給腳踏實地的「信用之人」。
為了保留人生的選項,請把信用合作社當成你的主要交易銀行,把薪水匯入他們的戶頭,並不斷存錢,肯定對你的將來有幫助。
信用合作社把你當成國王來伺候
在信用合作社開立薪資轉帳戶,還有其他好處。
對信用合作社來說,只要有一定的存款金額,就是他們的好顧客,若是定期往來,甚至還有專人為你服務。
但是在大型行庫戶頭裡,除非金額相當高,不然不但沒有專人服務,也不會有特別待遇。
哪家銀行容易借得到錢?
哪家銀行提供貴賓級的服務?
從這種角度來判斷,信用合作社占了壓倒性的上風。
除了中小企業員工,即使現在服務於大企業,一旦將來想換工作或創業的人,最好也在信用合作社開戶,而且要從現在開始就「存信用」(每個月存錢)。
在信用合作社與大型行庫分別開戶
信用合作社也有缺點,即便有網路銀行,也無法像大型行庫那麼便利,而且分行數量少,若要處理一般的存款、提款,還真有點不方便。
至於大型行庫,分行遍布全國,所以方便存款、提款。
還可以透過網路匯款。
而且有投資基金等金融商品一應俱全。
因此我推薦的方法就是「薪資轉帳戶」,在信用合作社開戶,緊急需要提款時,就在大型行庫開立備用戶頭,也就是各別開立一個帳戶。
歸納如下:
信用合作社:開立「薪資轉帳戶」,每個月存錢,公共支出、信用卡支出全部從這個戶頭提領。
大型行庫:急需時,可立即提領現金的備用帳戶,在戶頭裡存著一筆三萬或五萬元的金額,一旦提領之後,就再存款補足。
這樣就可有效利用這兩種銀行的優點,在信用合作社累積信用的同時,還可隨時善用大型行庫的便利性。
我經常看到許多人同時擁有兩家大型行庫的金融卡,但這根本毫無意義。若是要求便利性,只要有其中一家銀行的金融卡就足夠,想要靠「腳踏實地作戰法」來累積大型行庫對你的信用度,其實困難重重。
還有,以郵政銀行(郵局)搭配大型行庫也沒有意義,因為不管是郵政銀行或大型行庫,兩者的特色在於「便利性」,所以變成重複擁有同性質銀行的戶頭而已。
信用合作社搭配大型行庫,或信用合作社搭配郵政銀行,才有戰略價值。
答案
在信用合作社開立「薪資轉帳戶」,
在戶頭裡存錢、累積信用。
至於大型行庫或郵政銀行的戶頭,則用於緊急提領現金。
***
問題13:儲值卡加值,一千元、一百元,要選哪個?
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電子錢包。
需要加值的時候,你加值多少錢?
一百元?
五百元?
一千元?
或是儲值的上限一萬元?
到底加值多少才好?我希望大家好好思考加值金額的問題。
每次只加值一百元的人,「只要沒餘額就加值」,是不是都抱持這種想法?
另一方面,也有人嫌每次加值很煩麻,一口氣加值三千元,看似很有效率,但多半也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做法。
在有關便利超商或銀行提款的問題裡,我就已經說過,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對金錢的管理。
不管是加值一百元或一千元,這種「沒錢就加值」的心態是無法錢滾錢。
若你的儲值卡事關交通費,這可不是一筆省得下來的費用,因為我們沒辦法只靠走路來來去去,所以交通費很難省下來。
因此,關鍵在於是否清楚自己每個月的交通費是多少。
交通費三千元的人,在每個月的月初要加值三千元,交通費一千元就搞定的人,則加值一千元。如果當月超出這筆金額的話:
「為什麼要花上那麼多的交通費?」
如果這麼想,就會產生管理的意識,這才是重點。
把悠遊卡視為「交通費+超商費」
現在使用悠遊卡的機會越來越多,因此如果把悠遊卡的加值金額單純視為交通費的話,就不可能有效管理使用。
假設把加值金額視為「交通費+超商費」來看,大家在便利超商的消費往往超過預期,其中多半都是亂花錢。但即使這樣,可能也沒辦法完全不去便利超商買東西。
所以,每個月交通費需要兩千元的人,如果再加上超商消費金額一千元,那麼就在發薪日或每個月初加值三千元。
接下來就要自我要求,在每個月的消費額度內,嚴格控制交通費與超商的花費。
如果所有零用費都是用悠遊卡來付款的話,就交給悠遊卡來管理零用錢。
如果一星期的零用錢是三千元,在每週一就加值三千元,並在這個額度內打發日子。
我使用附帶悠遊卡功能的信用卡,其中的理由就是因為這樣可以記下在什麼時候加值多少錢,更容易管理金錢。
在使用一般的悠遊卡時,對使用明細不會太清楚,所以在用悠遊卡付帳時,請務必領取收據,然後填入家計簿裡。
答案
統計每個月的花費,
加值這筆金額,並在額度內打發日子。
把悠遊卡的功能視為「交通費+便利超商花費」,
就可以控制支出。
***
問題14:搭計程車、不搭計程車,錢滾錢要選哪個?
才買了一把自己中意的雨傘,偏偏不知丟到哪裡去⋯⋯把雨傘忘在捷運或商店裡,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如果是一把普通的塑膠傘,應該不至於讓人懊惱吧。但如果是非常中意而且價格昂貴的一把雨傘,那就非常可惜了。
因為這種經驗作祟,現在若非普通的塑膠傘,有人可能寧願不買雨傘。
氣候詭異的時候,只要身邊沒有大包小包,就算下起大雨,隨便都可以買把便宜的塑膠傘應急。
但是,你家裡是不是早已堆了好幾把的塑膠傘?
好好愛惜雨傘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容易掉傘的人最後還是買塑膠傘,才能避免浪費。
或許好好愛惜塑膠傘就是最好的節約方式。
但即使要愛惜一把雨傘,我也不會馬上去買一把塑膠傘。
因為,我會跳上計程車。
「搭計程車,不是就存不了錢嗎?」或許有人會這麼認為,但其實我有一個冠冕堂皇的好理由。
一流人士從鞋子看起
每逢下雨天,我就毫不考慮跳上計程車的原因是⋯⋯
因為我不想弄濕鞋子。
不管怎樣,我非常討厭鞋子濕掉,腳上濕答答。
當我來東京打拚時,在下北澤經營房地產的叔叔非常照顧我,我很仰慕叔叔的穿著打扮,看到他光亮如新的鞋子,也開始學他擦起鞋子。
接著在銀行上班之後,就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有錢人都會穿好鞋,幾乎沒有人例外。
而且會好好保護鞋子。某次有一位富豪大客戶這麼對我說:
「菅井先生,即使口袋沒錢,也要穿一雙好鞋,因為一流人士會注意對方的腳,來判別這個人的辦事能力。」
自古以來就是「見微知著」。
若一個人從頭到腳都整整齊齊,就可以知道他隨時隨地都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因為連自己的腳尖都會注意的人,肯定做事細心,相反地,若不注意則是做事不用心。
大家去高級品牌專櫃買東西,有沒有注意到店員會偷瞄客人的腳部?因為這是他們判斷客人口袋深淺的依據。
事實上,很多銀行員也會檢查客戶的鞋子。
有辦事能力的人會檢查對方穿的鞋子,為了要獲得這些人的肯定,非得留意穿好鞋子不可。
誠如「物以類聚」,習性相同的人多會聚在一起,因此如果自己不留意,就碰不到這些人,進而錯失良機。正因為這樣,對於腳上穿的鞋子要比一般人更加留意。
我在八年前左右,買了一雙相當昂貴的鞋子。
「這是一家非常棒的鞋店。」客戶介紹一家鞋店給我,我各買了一雙黑色與咖啡色的鞋子。即使歷經八年的時間,穿起來還是很舒服,是我鍾愛的鞋子。
只要一碰到雨水,皮鞋就容易壞,專程買來的鞋子可不能隨便淘汰,所以每到下雨天,我就毫不猶豫跳上計程車。
這也不是什麼長距離的車程,只要搭到最近的車站就好,雖然比買一把塑膠傘來得貴,但想到得另外再買一雙鞋子,我覺得這樣做才划算。
答案
有沒有辦事能力,看鞋子就知道。
如果下雨,馬上跳上計程車,
保護鞋子要緊!
***
問題5:定期保險、終身保險,投保要選哪個?
要怎樣控制自己少花錢?
為了存到錢,管理收支、減少支出是非常重要的事,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偏偏就是辦不到。
為什麼辦不到?
因為大家搞錯節約的重點。
每個月固定支出的費用屬於「固定費」,其中最大的開銷就是四大固定費。
1. 住宅費
2. 保險費
3. 汽車費
4. 教育費
要節省這四大費用,才是存錢的最快捷徑。因為再怎麼節省一根白蘿蔔的錢,也沒辦法存到錢,壓低家計最大筆支出的秘訣要謹記在心。
我規定自己把這四大固定費壓低到收入五○%以下。
這樣才有餘錢拿來儲蓄。
請再默唸一次四大固定費。
第三項「汽車費」的節約辦法很簡單,善用公共運輸,或買輛不怎麼花錢的汽車。
第四項「教育費」,許多父母為了子女的教育不惜成本,所以多半無法捨棄教育費,以我的情況為例,兩個小孩念中學以前,都是就讀公立學校。
至於未成家的年輕人,當然不用負擔教育費。另外,住在都會區的人,也傾向不買車,所以四大固定費當中,有人根本不會在第三、四項有支出。
那麼問題就在於第一項「房屋費」與第二項「保險費」。
四大固定費當中,最大筆的開銷就是「房屋費」,如何壓低房屋費,是能否存到錢的最重要關鍵,因此這方面的問題,我會在第三部分詳加說明。
安心與節約,一箭雙鵰的秘訣
第二大筆的固定開銷就是「保險費」。
由於每個月要繳的保費沒有那麼多,因此被許多人輕略,但可不是這麼一回事。
從每個人的一生當中來看,保險費是僅次於房屋費的第二大開銷。平均每個家庭每年繳納的保險費是十萬元,三十年共繳納三百萬,有時還會被慫恿買其他保險,非常危險。
保險主要分為兩大類:定期保險與終身保險。
定期保險即保戶身故時,遺屬可領回三百萬元保險金,亦即保費有去無回、保單期滿、保費不退還。每月繳納的保費低廉,但如果投保金額龐大,每個月繳納的保費也會提高。
而且定期保險有每十年重新規畫的「十年定期保險」。
假設三十二歲投保,到了四十二歲要重新規畫保單,保費就會提高。定期保險的費率結構就是年輕時投保較便宜,但隨著年紀增長,保費也逐漸提高。
終身保險有去有回,是為了將來領回保險金而繳納的保險。
例如三十二歲投保三百萬元的終身保險,繳費期間三十年直到六十二歲為止,把三百萬分三百六十個月的分期付款。
不論何時死亡,皆可領回三百萬元的保險金。
那麼應該選哪一種保險比較好?
毫無疑問,「終身保險」。
即使解約後,已繳納的保費可退還,死亡時還可領回全額保險金,所以絕對沒錯!而且根據保單內容,保險解約金九成即保單價值準備金,可質押貸款。
而且向銀行貸款時,終身保險的解約金可列入個人的金融資產。
另一方面,「定期保險」祭出「每月繳納保費低廉」的利多,吸引保戶上門,有人誤以為「這下子每個月家計費就省下來」,於是不加思索投保定期保險,但就像我剛才說的,定期保險每十年就得重新規畫保單,保費也跟著調漲。
而且有去無回,一旦解約,一毛錢也拿不回來。
千萬不可沒有投保「終身保險」,只投保「定期保險」。
但是也有善加利用定期保險的方法。
必要的投保金額是多少?
保險是為了消弭對未來不安而買心安的商品。
分析「不安狀況」,再換算成金錢,直白地說:「自己死亡時,要留給家人多少必要的錢?」
存款有多少?
另一半是否上班?
有幾個小孩?
家庭成員年齡是幾歲?
考慮種種因素後,就知道自己死亡時,要留給家人多少足夠的金錢。
假設自己死亡時,另一半有工作的話,或許三百萬元就足夠。若是子女多、年紀小,說不定得需要六百萬元。
這個金額必須由夫妻倆商量後決定,一旦確定留給家人必要生活費的金額後,有不足部分才需要靠保險來補足缺口。計算方式如下:
留給家人的必要生活費 -(現有的存款+勞保或國民年金的遺屬年金)=必要的投保金額
遺屬年金是一種公家年金,絕對可以領回。因此留給家人的必要生活費減去現有儲蓄與遺屬年金,就是必要的投保金額。
如果投保金額在三百萬元以下的話,購買終身保險就綽綽有餘,容我稍後再詳加說明。但是如果購買房子並投保「房貸壽險」的話,一旦保戶死亡,剩餘的房屋貸款即可不需要繳納。
在這種情況下,保戶多數會另外投保三百萬元以下的保險,所以只要有「終身保險」就夠了。
至於投保金額需要超過三百萬元以上的人,只想靠「終身保險」來打發,每個月得繳納一、兩萬的保費,加重家計負擔,反而不划算。
只有在這個時候才需要「定期保險」,要先確定「終身保險」的投保金額達到三百萬元,不夠的部分就以「定期保險」來補足。這麼一來,即使保費有去無回,也能用最低的金額買到心安。
答案
保險絕對要選「終身保險」,
如果投保金額仍嫌不足,
再投保「定期保險」來補足,
一切以化解不安狀況為最高原則。
問題17:貸款五百萬元的人、貸款一百萬元的人,哪個會出包?
現在,你的貸款有多少?房屋貸款還有多少沒繳清?汽車貸款?手機貸款是否還沒繳清?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會因為貸款,導致自己的人生出包。
在銀行員時代,我就看過很多人因為無法償還借款,最後淪入破產的下場。事實上,之所以出包的原因不在借貸金額的多寡,而在借貸的款項。
即使因為房貸向銀行借五百萬元、分二十年償還,每個月負擔約三萬元,這種情況並不會讓雙薪家庭陷入經濟困境。
但是十萬元、二十萬元、五十萬元之類的卡債,還有同時向好幾家銀行借貸,由於利息高,每個月要繳納的金額很容易就飆到五萬元。
即使借貸總金額是一百萬元,但因為借貸款項眾多,每個月手頭的現金吃緊。結果很多人就是因為無法負擔而出包。
這類信用貸款大都是為了生活所需的資金,例如購買高價的教材、汽車才去申辦的貸款。
就是為了填補生活資金的缺口,才會去借錢,但是為了負擔這筆卡債,又另外再申辦一項信用貸款,而開始陷入惡性循環。
信用貸款的問題在於償還期限。相對於房貸期限是二十年、三十年,信用貸款的期限幾乎只有一到五年,加上利息高,因此每個月繳納的金額就變很多。
我接觸過的個案,有好幾次都讓我覺得:「只有這點收入的人,要借這麼多錢,肯定會出包!」
惡性循環的借貸,終究會跌入谷底
即使被房屋貸款、汽車貸款綁住,但小孩的學費還是得付,還有保險費也得繳。於是每個月五萬元一下子就沒了,而且只要薪水一入袋,馬上被卡債吃光光,每個月都變月光族。
應該從基本面控制開支,但只想到借錢,為了要填補每個月生活費的缺口,又再去借錢、越陷越深。
這就像在傷口上拚命貼OK繃。
由奢入儉難,過著高水準生活的人,很難降低標準,改變闊綽的生活形態。
但是如果想到自己跟家庭,就要有勇氣去降低生活水準。不這樣做的話,就會陷入沉淪的地獄裡,甚至被逼到落跑、有家歸不得,下場更悲慘。
請勿為了填補生活費,增加借貸款項,不能靠借貸來解決問題,而是要努力刪減支出。
答案
即使借貸五百萬元,
但只要是以房貸為主的「優質借貸」,也不會出包。
出包是因為借貸款項,
只要款項一多,即使十萬元、三十萬元的借貸,
都會讓自己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