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力思辨:哈佛法學教授用星際大戰解析生命中重要的事
第六章
選擇的自由:一切取決於你
星際大戰支持反抗軍,反對帝國,擁護政治自由,而這是原力的光明面與黑暗面之間的核心差異。不過星際大戰也在闡述某個更宏觀與切身的議題,亦即人類的處境,不只談政治組織,也談個人生活,在一個深層的哲學爭論上採取明確立場:在某種意義上,無論我們是否知道,選擇的自由都不容侵犯。
你的父親也許叫你繼承家業,你的尤達也許叫你跟他留在達可巴星系,你的第一軍團長官也許叫你向單位報到,但其實一切取決於你。的確,行使自由的代價也許高昂,但即便如此,一切終究取決於你。
自由與自動導航
編劇卡斯丹這樣描述星際大戰:「《原力覺醒》《曙光乍現》與《帝國大反擊》都在談實現心裡的自我,人人能心有戚戚焉。即使你到了我這個年紀,你還是在設法回答這個問題。很驚人,卻是真的。我是怎樣的人?我想做怎樣的事?我是否充分發揮了潛能?而如果還沒有的話,我是否還有時間去發揮?這正是星際大戰在探討的核心。」
卡斯丹幫忙說明,除了特效、外星生物與激昂音樂之外,星際大戰為何令人歡欣鼓舞。想一想路克、韓索羅、安納金、芮、芬恩跟凱羅忍,他們全在關鍵時刻追問卡斯丹所提的這四個問題。路克陪歐比王到艾岱倫星,韓索羅救路克一命,安納金殺掉銀河皇帝,芬恩拋開第一軍團,芮拿起路克的光劍,凱羅忍──呃,他的決定不是那麼好,但還是個自由的選擇啊。(就連西斯都尊重一個人選擇光明面或黑暗面的自由。如果你想當個西斯,你必須自己下這一個決定。)
無論是鄉下人、拾荒者或風暴兵,大多像是開著自動導航度日,像是困在眼下的人生處境裡,例如農場、爭執、爛關係或壞工作,不常問卡斯丹的那些問題。但他們該問(你也該問)。這些問題能把你解放,光是問出口就能改變一切。芬恩無疑發現這一點,韓索羅以不同方式也是。這電影相當有趣好玩,卻也有嚴肅道理。
盧卡斯想表達一件極重要的事,他的繼任者也想表達同一件極重要的事,那就是我們永遠有選擇的自由。星際大戰愛好者清清楚楚聽到這個訊息。這裡的重點美好而簡單,我們能談得輕鬆點。
哲學
學院裡當然有對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細膩爭論。人真有選擇的自由?還是我們該接受命定論?
有些論點偏向實證,檢視我們的選擇在多大程度上受環境左右。許多行為科學研究指出,環境確實大有影響:你到底會不會省錢、花錢、減重、公平行事、找到工作或甚至感到快樂,取決於社會脈絡的不少因子。你如同活在某種選擇架構下,所做的選擇備受掌控(例如天氣就是個選擇架構,噪音、顏色與字體大小都是)。談到你是否會愛上某人、加入黑暗面、殺掉父親或解救父親,是否也是同樣道理?這觀點顯得極端,卻可能正確。
在哲學範疇裡,相關爭論更形而上。有些人認為,當我們所做的選擇合乎心底最深的價值觀(在深思後所支持的價值觀),則自由意志存在。如果你決定要當醫生、戒菸或工作時和善一點,你大概是在行使自由意志。哲學家法蘭克福(Harry Frankfurt)提出一個區別:一邊是我們想要的(如香菸、多睡點覺或涉足黑暗面),一邊是我們希望自己想要的(不抽菸、多做點事或持守光明面)。他說如果我們的行為符合他所謂的第二階欲求(second-order desire),則是在行使自由意志。在他看來,自由跟自我主宰可謂息息相關。
這論點頗有爭議,有些人並不接受。有關這些哲學爭論,星際大戰有兩件事要說。第一,法蘭克福基本上是對的。在關鍵時刻,星際大戰主角的行動符合他們最深的價值觀(他們以此回答卡斯丹的問題)。他們是自由的選擇要這麼做,藉此表達自由,獲得自由。第二,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在大大小小的時刻,你能決定要怎麼做,像是結束關係、辭掉工作、幫助別人或拯救生命(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路克天行者與歐比王的電影無法解決長年的學術爭執,但背後訊息清清楚楚。對了,而且星際大戰是對的。
「安納金說好,而路克說不」
許多人貶低星際大戰的前傳三部曲,而這情有可原,前傳三部曲確實比最初的三部曲遜色。然而前傳三部曲自有其美妙,自有其精采,其中最棒的是:所有選擇都跟最初的三部曲巧妙對應。兩個三部曲幾乎是在各個相近情境下呈現選擇的自由。盧卡斯對此相當清楚:「路克面對的問題與場景,安納金同樣面對。安納金說好,而路克說不。」
在《複製人全面進攻》裡,安納金看見母親受苦的景象,結果選擇拋開保護艾米達拉皇后的任務,而路克也看見這種景象。安納金返家解救母親,儘管繼父說已經接受了她的死,他仍前去找她,卻發覺救不了她,於是做出致命的選擇,拿光劍殺掉所有他認為的罪魁禍首。
在《西斯大帝的復仇》裡,安納金跟路克一樣得決定落敗對手的命運,但路克是選擇饒過對手(即安納金),安納金則做出不同選擇,在銀河皇帝的催促下殺掉杜酷伯爵。那場面真是緊張。白卜庭說:「安納金,好極了。殺死他。現在就殺死他。」安納金遲疑的說:「不應該殺他。」但他還是下手了:「我無法住手。」如同法蘭克福所言:安納金受第一階欲求逼迫,沒有辦法,雖然他的第二階欲求是在說:「不應該殺他。」
在這部片的另一個關鍵場景裡,原本《絕地大反攻》的情況顛倒過來,安納金最終救了白卜庭(即達斯西帝),讓他殺了魅使雲度。當雲度擊敗白卜庭,這位西斯大帝求安納金幫幫他,說出關鍵的臺詞:「你必須做個選擇。」安納金確實做了選擇,選擇幫白卜庭──然後加入黑暗面。
在這些關鍵時刻,天命與預言退居後頭。達斯西帝提及天命,但顯然安納金是自己做出選擇(「我發誓遵從你的教誨。」)。星際大戰裡最重要的主角們一而再遇到兩條岔路,憑直覺探知各自的後果,然後做出選擇。艾米達拉堅稱:「永遠有所選擇。」當安納金在多年後決定從銀河皇帝手中救出兒子之際,腦中是否迴盪著她的這句話?我喜歡這樣認為。
第七章
為何帝國陷落,反抗軍和恐怖主義興起?
星際大戰不是政治電影,卻有政治意涵,畢竟電影裡支持共和國並反對帝國,支持反抗勢力並反對第一軍團,英雄屬於反抗陣營,想讓銀河恢復和平與正義。
這是星際大戰能吸全球各地觀眾的一大原因。無論你抱持哪種政治立場,住在哪個地方,都可能碰到某種皇帝,對反抗者抱持同情。你的老師或老闆可能像是皇帝,你國家的元首可能像是白卜庭,你國家的反對黨可能像是反抗軍,而你想追隨一位天行者(在美國,許多人把甘迺迪視為路克般的人物,雷根和歐巴馬也是)。
看著你們高談闊論
星際大戰強調權力分立。片中描繪共和國與帝國,但其實支持民主制度,反對法西斯主義,這是前傳三部曲的核心議題,但在最初的三部曲裡也可見一斑。行政部門受到何種限制,議長(如同總統)又受到何種限制?行政高官在何種情況下能取得至高權力?難道議會不是最民主的機構嗎?正因如此才崩毀?何時崩毀?
白卜庭之所以能掌握大權,只因為共和國的議員無端爭執不休(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人也看到類似爭執,對白卜庭的奪權會很感興趣)。艾米達拉看出問題所在:「我不能看著你們高談闊論,卻讓老百姓白白送死。」在另一個場景,安納金說:「政治人物應該坐下來討論問題,根據人民的最高福祉去做。」艾米達拉一聽就說:「這正是我們的做法。問題是,人民不會永遠同意。」安納金說:「應該說服他們。」
簽名解散國會
這涉及政治。在星際大戰裡,政權握於一人手中將導致禍害。在這一點上,星際大戰系列保持一致看法。《西斯大帝的復仇》談白卜庭皇帝的獨攬大權:「議長掌握的權力這麼大,大到沒有界線。」在《曙光乍現》裡,塔金將軍說:「這個我們不必顧慮,我剛聽說皇上已解散議會。」
盧卡斯寫前傳三部曲的劇本草稿時,開始研究民主轉為獨裁的原因:「為什麼……元老院殺掉凱薩之後,回過頭把政府交給他的姪子?……為什麼法國人廢掉國王與整個王權體制,卻又把政權給了拿破崙?」他發現:
德國跟希特勒也是如此……你看到民主政體一而再變成獨裁,過程並無二致,全面臨相同的問題,面臨外部的威脅,需要更多的掌控。人人爭執不斷,腐化墮落,民主政體與議會無法妥善運作。
白卜庭這角色顯然參考了希特勒。希特勒正是成功取得立法權,無須立法機構的同意,從而確立他的掌權。當時國會大廈失火,陷入危機,希特勒趁機取得這項權力。
授予權力
包括美國與德國等許多法律系統都對這種授權提出限制,防止有人能自行頒布法令並進行統治。美國的法律有「不授權原則」,基本上是不讓國會授權總統為所欲為:「總統經授權得但憑己意訂定法令。」
有時人民反對總統做出類似舉動。舉小布希為例,許多人認為反恐戰爭使行政機構獲得帝國般的權力,以國家安全之名侵犯個人隱私,小布希等於在自行立法為所欲為,副總統錢尼甚至某方面大力擁抱黑暗面:
不過我們算是也得踏入黑暗面,在情報世界的暗影裡工作,其中許多必要的工作必須暗中進行,不要討論,善用情報單位所擁有的資源與手段,方能獲致成功。他們就是處在這種世界,因此倘若我們想達成目標,就得無所不用其極。
注意這個關鍵的句子:「倘若我們想達成目標,就得無所不用其極。」事實上,有些替小布希政府講話的人幾乎要講出,當國家面臨嚴重的國安威脅,總統得以動用一切方法保護國家。這是指自行立法的權力嗎?相去不遠。
在歐巴馬執政的期間,有些人指出由於國會陷入停擺,行政機構的作為如同白卜庭,指責國會僵持不休,作為手攬大權的藉口。談到氣候變遷、移民改革、槍枝控管與經濟政策等議題,當國會沒有動作,歐巴馬就自己採取行動,還說:「我想跟國會攜手創造工作,替美國民眾帶來更多機會,但如果國會不立法,我只好自己來。」他確實自己來了。
這是堅持憑行政力量幫助人民的可貴堅持?還是訴諸專橫威權?我在歐巴馬政府裡待了將近四年,堅信是前者,但有些人非常不同意。
星際大戰還觸及另一個比較微妙的議題,涉及反抗的本質與命運。許多反抗人士起先抱持崇高理想,但一旦掌權,理想主義煙消雲散,由別的東西取得代之:要務實嗎?要爭逐權力嗎?還是要永保權力嗎?法國大革命是個顯著例子,由理想主義變調為血腥殺戮。阿拉伯之春的有些英雄後來並未擁抱民主。如同艾米達拉所言:「我們自認所擁護的民主會不會已不復存在,共和國成了我們原本所抵抗的邪惡?」
讓我們來談何謂反抗。
保守型反抗者
馬丁.路德.金恩跟路可天行者有何共通點?他們都是反抗者,同一種反抗者:保守型反抗者。如果你想看到革命,你也許會追隨他們,至少在革命一事上攜手。保守型反抗者可以格外有號召力,原因是他們觸動民眾的心弦,讓大家跟過往連結在一起,跟所珍視的事物連結在一起。
莉亞那種人是天生的反抗者。每當國家由西斯統治、邪惡墮落或腐化不堪,他們也許認為挺身反抗是好主意,願意為此付出未來。不過一般而言,連反抗者都不喜歡「砍掉重來」──至少別整個砍掉。無論談到個人或社會都是如此。
有些人當然想連根拔起,從頭來過。這或許出於個人性格,或許出於道德承諾。不過一般人通常偏好延續現有的敘事:所下筆的不是新故事,只是新章節,雖然確實是改革,卻也某方面延續原有的做法,或許發揚原有的優點,或許加以衍伸。各種續集電影的編劇都抱持這種想法,不只盧卡斯和天行者們。
保守派思想家柏克(Edmund Burke)無疑不是反抗者,害怕「一時風尚與潮流」的影響,由此導致「整個福祉的延續遭中斷」。柏克覺得這是悲劇,違背人最深的需求,否定社會穩定的必要來源。他激動指出這種中斷的後果:「世代彼此斷裂,人還不如夏天的蒼蠅。」
先在這句話暫停一下。柏克認為傳統是連結各代的肌理,賦予我們的生活以意義,是人類最能獲致的永恆。這當然是保守觀點,但即使非傳統分子也喜歡甚或需要某種連結與延續。棒球的一部分魅力源自於此,連結父母與子女,連結舊世代與新世代。星戰也是如此,這是其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看星戰如同一項儀式。
在星戰系列裡,反抗軍尋求的是恢復共和。由此觀之,他們是真正的保守派,為自己的傳統發言,可以歸為柏克派分子──雖然反抗,依然像他。相較之下,白卜庭皇帝才是真正的改革派,第一軍團成員亦然。路克、反抗軍與反抗勢力是想回歸(理想化的)過往,從過往尋求靈感,甚至有點遵古。
馬丁.路德.金恩是反抗者,無疑是天行者,略像韓蘇洛,更像歐比王,儘管追求徹底的改革,卻也相當了解跨世代連結的力量,在推動嶄新篇章之際,仍呼籲傳統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