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新世紀談判全攻略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我們到底想談什麼。



  我們想要的是「價錢」?是「關係」?是「市場」?是「宣傳」?還是「面子」?目的不同,談判的方法與「力度」就不一樣。
  有一次我陪爸爸去買東西,我想送他一份父親節禮物。你認為我到店裡面去,是去買什麼?買那個商品嗎?其實不是,我是買孝心。我想要讓我爸爸知道,我們很關心他的健康。
  既然是買孝心,就不能殺價殺得太用力,因為那會給人一種感覺,好像我嫌貴,或者我買得不甘願的樣子。所以我再怎麼認為店家價錢開得不合理,我也不能殺得太猛。因為那樣一來,「孝心」就買不到了。
  決定談什麼之後,才能順著決定問題的定義。比如勞資談判,我們跟老闆談什麼?談工資或薪水嗎?這樣太窄,也沒有談判空間。所以應該談「待遇」。
  「待遇」可談的東西就多了:薪水、福利、津貼、貸款、宿舍、交通、訓練機會等等,都可以談。把議題作「廣義解釋」,就可以「掛」進來許多相關議題,可以交換的空間就大了。對老闆也好,對伙計也好,都能找到一些協議區。
  把議題「掛」進來,叫做「掛鉤戰術」。採用掛鉤戰術通常有幾個目的:
  一、創造談判的空間。談判本就是一種利益的「交換」。要交換就得有空間,不然怎麼換?
  二、增加談判的籌碼。在談判桌上,一向是「強者不恆強,弱者不恆弱」。有的議題我有求於你,有的議題你有求於我。而根據談判理論,談判的權力本就是「議題權力」(issue-specific power),而非「整體權力」(overall power)。所以掛鉤才有發揮的空間。
  可是也有人跟我說,我用了這招跟日本人談,但是掛不上去!因為對方說:「一樣一樣來,一樣一樣來!」這時怎麼辦?
  這就是沒有把談判學精才會發生的狀況。我們前面講,把「他有求於我」的議題掛上去,一起談。「他有求於我」,我才有談判的槓桿。這裡面有「時間」的維度,一定要在「他有求於我」的那個當口,把議題掛上去,才能發揮作用。掛早了,他不認為自己有求於我,掛了沒用;掛晚了,大勢已去,木已成舟,也一樣沒用。
  所以「時機」非常重要。
  談判桌上,還有學者所謂的hidden agenda,就是那種藏在心中的議題,一種內心深處的顧慮。有時我們自己知道是什麼,有時連我們都不清楚。要到夜深人靜,自己把這整個事件從頭到尾想過一遍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猶豫的地方在哪裡。
  有一次,大陸有一家公司找我跟他們合作,出版談判課程的教育光碟(在大陸稱為光盤)。那位跟我接觸的年輕人給我看一本目錄:「老師你看,那麼多人都在我們這裡出光盤耶!」
  他講得口沫橫飛,我心裡卻覺得有疙瘩。當時也講不出來到底哪裡不對勁,回來後自己想想,才弄清楚問題卡在哪裡。
  原來他給我看的那些目錄,裡面良莠不齊。有些人我很欽佩,有些人我則不敢苟同。所以我也在心裡問自己:我願意跟這些人的名字擺在一起嗎?
  還有,他給我看那麼多人都在他那裡出光盤,可是我心裡想的是:出了以後呢?你只管出不管養啊!現在你拉我出光盤,出了以後沒人管、沒人特別包裝促銷不說,到時路邊一大堆兩塊三塊的盜版,影響我正常的實體課程開班,這怎麼辦?
  這些顧慮,有些是我不方便當面說的,有些是我自己回家以後,才逐漸浮現的。如果你是那個出教育光盤的年輕人,你怎麼跟我談判?你知道桌上擺了什麼東西嗎?你當然不知道,因為連我自己都不是當場清楚。
  所以談判一定要磨,要貼著對方,慢慢弄清楚對方心中的感受,才能找到問題癥結。光憑自己想當然爾,那是沒用的。◎



談判過程的教育效果
(摘自第4章)    


    談判,也是學習的過程。我們每個人都在學:從成功的經驗學,從失敗的經驗學,也從對方的行為中學。
  二○○五年春節我參加旅行團,帶全家到印度過年。有一天晚上,團員的太太們到旅館對面的百貨公司「血拚」。有一個攤位在賣圍巾,喀什米爾的毛料,柔軟輕盈。店家開價四十美元。太太們嫌貴,拚命殺價,結果二十美元成交。
  她們好高興,呼朋引伴,吆喝大家都來買。因為一路走來,她們盯著這款圍巾好久了,但就是殺不到二十元。今天終於殺到這個價錢,能不趕快買嗎?結果大家蜂擁而上,一下子就買了幾十條。
  圍巾的專櫃旁邊,是賣大理石紀念品的。那個印度人靜靜地看著這群台灣太太,就算他聽不懂中文,猜也猜得出這群太太們在說什麼:「嘿,打五折耶!」
  所以等這群太太們買完圍巾,接著到隔壁攤位,指著一個大理石大象問說多少錢的時候,你說印度人會怎麼回答?一個原本二十五元的大象,他至少會往上加個五○%,回答說五十元吧?
  對這群台灣太太而言,打五折的圍巾,讓她們「學到」一個經驗:這家百貨公司是可以打五折的!所以就會以這個經驗,進行後面的談判。
  那個印度人也學到了一點東西。他學的是「台灣人是怎麼學習的」。所以他會往上加五○%。
  我當時也在旁邊看:我看看台灣太太,再看看印度人。你認為,當我去買大理石大象,我太太在旁邊提醒:「要他打對折!打對折!」的時候,我會真的只砍五○%嗎?當然不會,因為我也學到了一點東西!我學的是「印度人是怎麼學習的」。
  所以學習的過程可以有好幾個層次。只要有心,我們都可以細心分析出寶貴的經驗。
  除了學習成功的經驗,我們也會學習失敗的經驗。
  比如說,過去曾經被賴過帳的人,在之後的談判中,一定會變得非常保守,而且一定都會要求對方要先付款。你跟他說什麼都沒用。這就是從失敗學習的典型。
  比較值得拿出來討論的,是從對方的行為中學習:過去我們跟對方談A,他很溫和,談到B的時候,他就開始發飆。所以我們心裡就有數:A可以談,B不能碰。這就是我們的經驗。
  可是你曉不曉得,你的「經驗」可能是人家刻意教給你的?他用他情緒上的喜怒哀樂告訴我們,哪些東西可以碰,哪些不能碰。既然我們是「被教育」的,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用同樣的戰術教育對方,告訴他什麼能碰,什麼不能碰。
  這種戰術,就是「賞罰分明」。「賞罰分明」的基本框架是:他兇,我兇;他軟,我軟。賞罰分明,恩威並濟,雙管齊下!◎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