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愛上浪漫
引言
如果有人被要求形容一下愛莉絲的模樣,「愛作夢的人」絕對是相去不遠的形容。除了她時髦文明的外表以及如影隨形的懷疑態度,她的眼神常充滿渴望卻又毫無目標,像是她這個人已經永久沈溺在另一個完全不實際的世界了。她淺綠色的雙眸帶有一絲憂鬱,透露她的失落感和無窮無盡的渴望。有時會發現她在這世俗的紛擾中,迷惘甚至有點羞愧的為平凡的存在尋找意義。而且,或許是因為她生存的這個年代吧,這種尋求自我超越的慾望(如果我們非得要用這麼教條式的言語)已經儼然與愛情的概念分離不開了。
雖然愛莉絲對那堪稱「關係」的溝通不良已經相當熟悉,她還是對熱情抱持著難以承認,幾乎低俗的信仰。在最不適當的時刻-例如在超級市場的走道上考慮該買哪個牌子,或是早上搭車時瞄著報紙訃聞,還是寄帳單時舔著那苦甜參半的郵票時,她總會發現自己的思緒幼稚又頑固的幻想與拯救她與「另一半」在一起的模樣。
她受夠了自己的憤世嫉俗,也受夠了老是只看見別人和自己的缺點,她只希望能全心的為一個人所傾倒。她希望能有一個完全無法選擇的情境,沒有時間讓她喟嘆自問:「他和我真的那麼相配嗎?」讓所有的分析和詮釋都成多餘,而對方就是一個無暇質疑,自然而然的選擇。
與愛情的浪漫概念格格不入的,竟然是人們會只為了不想夜夜孤單,而開始一段關係,而非為了某人的盈盈眼神或是豐富心靈。什麼比較讓人厭煩呢?為了不想孤單凝視自己而寧可忍受其他人的缺點嗎?然後在累人無效的尋找後,我們開始原諒(或至少了解)之所以決定與另一個人分擔貸款的原因,這個人絕對沒有能力停止我們的想像力,但在顯示出我們心中一直感興趣的事上,這個人卻是最佳人選。我們能找到忽視這個人的駝背、奇特的政治思想或是尖聲大笑的力量;一方面仍私心希望,如果有更好人選出現的話,自己能登上雲霄。
愛莉絲一想到要以那些實際的文字形容愛情就覺得噁心,這有點像是勉強自己將就一個在游泳池畔碰上的人;勉強自己就生理與心理的原因,怯弱的將就一個有瑕疵的產品。雖然日常生活是需要點瑣碎的點綴,雖然所謂的「自我超越」很少是成年人生活的重心,她卻知道自己只要那種詩人與導演在藝術領域描述的「心靈完美契合」的狀態,其他一概不管。
其實還有其他的想望:那種生命終於開啟了的感受;自覺和殺傷力頗重的自省終於可以告終;還有她不會老是被情緒左右,掉進黑暗自我憎恨的深淵。此外還有物質上的需求:她這張臉不再需要一面幽深的鏡子,也不需要時常劇烈的深呼吸反省沈思;她終於可以過著女性雜誌上形容的那種生活:充滿陽光的生活,有一棟美麗閃亮玻璃窗的大房子和高雅服裝店的手工絲質襯衫,假日時總在熱帶海洋的沙灘上度過。
用D‧H‧勞倫斯的話來說,她是個浪漫主義者,總是「思念著某處」,某個人,某個國家,某個情人-這正呼應了年輕藍波著名的「生活在他方」。但是如果這種對某些事物的渴望堪稱病症的話,這種病又是哪裡來的呢?她不是傻瓜,她知道上帝已死而人類(另一個落伍過時的現象)也已經在尋求人生答案的最終旅程,她也知道那種有快樂結局和滿足女主角的故事,不能稱作文學,而是過度幻想的垃圾。然而,也許就因為她仍喜愛肥皂劇和那些描述壓抑渴望的歌曲:
抱著你,喔,對了,愛著你,寶貝,
我說了,而且我愛你,寶貝,
所以她還在等待(等著電話或其他東西),等著被拯救,能躍上舞台。
***
在一個愛莉絲認為物質並不見得就是真實的世界裡,她是蘇活廣場上一家大型廣告公司的職員。她從幾年前從外地大學畢業後就已經開始工作,她不經意挑了這個工作,只因為帶著一種天真的困惑,認為她能自在的挑選要消費的產品,也能膺任主導這種消費行為的工作。
她與一位財務部同事分享開放式辦公室的一個角落,日日在日光燈與冷氣吹拂的環境下工作。下班後,地下鐵會帶她回到在伯爵廣場的公寓,她和朋友蘇西同住。她們兩人平日平均分配繁重的家務事,不過最近愛莉絲回家時,總是有點提心弔膽的。她那甜美實際的護士室友,過了單身的年紀後,終於開始戀愛了。這個男友很聰明,是個年輕的醫師;他的智慧不會讓人覺得咄咄逼人,既謹慎,人也很好玩,常常喜歡告訴她們可怕的解剖故事。
因為一種無以名狀,也許甚至毫無意識的女性美貌階級觀念,愛莉絲總是覺得自己是比較好看的那一個,當然不見得國色天香,不過至少與生俱來一些天生的優勢。過去她總安慰蘇西不管契合的男生有多少,到最後總會自然出現一個真命天子,所以粗腳踝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性。她還附加的安慰說,一個人有多大的吸引力就看她能收到多少電話留言。
不過不管那腳踝的粗細,現在每當邁特和蘇西暱稱彼此「爸爸」「咪咪」,或因為不知名原因而咯咯輕笑時,愛莉絲可是得擠出勉強微笑的人。
「我以前就說了,如果我找到人的話,我們還是要保持親近,」有天晚上蘇西這麼告訴她,一面感性的捏捏她的手。「妳是我全世界最好的朋友。我永遠不會忘記的。」
然後蘇西開始計畫了一連串浪漫的活動,比方說邀請室友上館子、看電影,或是在河邊散步。然而無論這些建議多麼貼心,愛莉絲愈來愈無法接受蘇西的好心。她已經不太能忍受一方面為其他人表現出快樂的模樣,而一方面內心卻根本沒有這種感受。她還寧願晚上待在家裡,癱在客廳的沙發裡,假裝關心那些晚間新聞裡飽受戰亂摧殘的國家,膝上則是要掉不掉的蒼白微波魚肉餐盤或雞肉餐盤。
她也不覺得想見任何人了,或是說,沒遇到她心目中的「那個人」讓其他人都顯得膚淺。她知道她視為朋友的人,她的電話簿也記得滿滿的,因為她總會問人們有關他們的一切,想知道他們的生活;她也會記得這一切,然後記下來,讓她對他們更有印象。如果她摒除想重新與這些人連絡的想法,也許是因為與這些人在一起並無法減輕她想獨處的衝動。當她與一桌子的生動面孔在一起時,孤獨感還是不可能消失。只有當她對某人的關懷遠超過對平常路人的評估才有可能。她應該會同意普魯斯特的結論(非常不亞里斯多德),就是友誼不過是懦弱的另一種形式,代表你想逃避的其實是愛情所帶來的重大責任與挑戰。
當人能用客觀的眼光看自己時,自怨自艾便高漲起來,然後便充滿同情的看著另一個人,這種態度是:「如果這是我不認識的人,我真的為他們感到惋惜。」耽溺於自己的困境,因自己的悲哀而感傷。這種貶損的說法正與一個歷史性的偏見呼應,就是人總是過於高估個人的問題,沒好意的感到惋惜。自憐者總覺得自己是悲劇角色,在一個陳腐的戀愛中被拋棄了;就好像他們喉嚨雖然只是輕微發炎,然而他們卻圍著圍巾,帶著藥物,到處跟人分享鼻水或痰,當作肺炎似的到處散播。
愛莉絲的個性是沒時間讓她這麼作的。最近幾週來,她卻總是發現自己幾乎忍不住大哭出來的衝動。這衝動總在最不恰當的場合出現,例如和同事吃午飯的時候,或是每星期五下午的行銷會議。她會覺得自己眼睛腫脹,然後她會趕緊閉上雙眼,讓眼淚不要流出來,但是這行為還是會讓那含鹽的液體在她雙頰留下痕跡,在臉龐邊形成一個梨子狀的水滴。
「妳還好嗎?孩子?」愛莉絲中午休息去藥房拿藥時,善良的藥師問她。
「喔,我很好,」她回答,一面將皮包閤起來,慌亂想著她的心緒不定怎麼會這麼容易被看出來。
「好好照顧自己。」那位女士關心的對她微笑,然後轉身走開。
愛莉絲無法解釋她這種失落的情緒。她總是覺得快樂的定義就是沒有傷痛,卻也不見得要表現出歡愉。那麼為什麼有了個好工作,身體也健康,還有個溫飽的處所,怎麼還會經常幼稚的哭泣呢?
她只能埋怨其他人吧,那些地球上膚淺的人們。
事實上這些眼淚的背後,也許就是她在猜想,如果真有一天她絆倒了,掉到天涯海角,大概沒有人會對她的失蹤關心一分鐘以上吧。
如果有人被要求形容一下愛莉絲的模樣,「愛作夢的人」絕對是相去不遠的形容。除了她時髦文明的外表以及如影隨形的懷疑態度,她的眼神常充滿渴望卻又毫無目標,像是她這個人已經永久沈溺在另一個完全不實際的世界了。她淺綠色的雙眸帶有一絲憂鬱,透露她的失落感和無窮無盡的渴望。有時會發現她在這世俗的紛擾中,迷惘甚至有點羞愧的為平凡的存在尋找意義。而且,或許是因為她生存的這個年代吧,這種尋求自我超越的慾望(如果我們非得要用這麼教條式的言語)已經儼然與愛情的概念分離不開了。
雖然愛莉絲對那堪稱「關係」的溝通不良已經相當熟悉,她還是對熱情抱持著難以承認,幾乎低俗的信仰。在最不適當的時刻-例如在超級市場的走道上考慮該買哪個牌子,或是早上搭車時瞄著報紙訃聞,還是寄帳單時舔著那苦甜參半的郵票時,她總會發現自己的思緒幼稚又頑固的幻想與拯救她與「另一半」在一起的模樣。
她受夠了自己的憤世嫉俗,也受夠了老是只看見別人和自己的缺點,她只希望能全心的為一個人所傾倒。她希望能有一個完全無法選擇的情境,沒有時間讓她喟嘆自問:「他和我真的那麼相配嗎?」讓所有的分析和詮釋都成多餘,而對方就是一個無暇質疑,自然而然的選擇。
與愛情的浪漫概念格格不入的,竟然是人們會只為了不想夜夜孤單,而開始一段關係,而非為了某人的盈盈眼神或是豐富心靈。什麼比較讓人厭煩呢?為了不想孤單凝視自己而寧可忍受其他人的缺點嗎?然後在累人無效的尋找後,我們開始原諒(或至少了解)之所以決定與另一個人分擔貸款的原因,這個人絕對沒有能力停止我們的想像力,但在顯示出我們心中一直感興趣的事上,這個人卻是最佳人選。我們能找到忽視這個人的駝背、奇特的政治思想或是尖聲大笑的力量;一方面仍私心希望,如果有更好人選出現的話,自己能登上雲霄。
愛莉絲一想到要以那些實際的文字形容愛情就覺得噁心,這有點像是勉強自己將就一個在游泳池畔碰上的人;勉強自己就生理與心理的原因,怯弱的將就一個有瑕疵的產品。雖然日常生活是需要點瑣碎的點綴,雖然所謂的「自我超越」很少是成年人生活的重心,她卻知道自己只要那種詩人與導演在藝術領域描述的「心靈完美契合」的狀態,其他一概不管。
其實還有其他的想望:那種生命終於開啟了的感受;自覺和殺傷力頗重的自省終於可以告終;還有她不會老是被情緒左右,掉進黑暗自我憎恨的深淵。此外還有物質上的需求:她這張臉不再需要一面幽深的鏡子,也不需要時常劇烈的深呼吸反省沈思;她終於可以過著女性雜誌上形容的那種生活:充滿陽光的生活,有一棟美麗閃亮玻璃窗的大房子和高雅服裝店的手工絲質襯衫,假日時總在熱帶海洋的沙灘上度過。
用D‧H‧勞倫斯的話來說,她是個浪漫主義者,總是「思念著某處」,某個人,某個國家,某個情人-這正呼應了年輕藍波著名的「生活在他方」。但是如果這種對某些事物的渴望堪稱病症的話,這種病又是哪裡來的呢?她不是傻瓜,她知道上帝已死而人類(另一個落伍過時的現象)也已經在尋求人生答案的最終旅程,她也知道那種有快樂結局和滿足女主角的故事,不能稱作文學,而是過度幻想的垃圾。然而,也許就因為她仍喜愛肥皂劇和那些描述壓抑渴望的歌曲:
抱著你,喔,對了,愛著你,寶貝,
我說了,而且我愛你,寶貝,
所以她還在等待(等著電話或其他東西),等著被拯救,能躍上舞台。
***
在一個愛莉絲認為物質並不見得就是真實的世界裡,她是蘇活廣場上一家大型廣告公司的職員。她從幾年前從外地大學畢業後就已經開始工作,她不經意挑了這個工作,只因為帶著一種天真的困惑,認為她能自在的挑選要消費的產品,也能膺任主導這種消費行為的工作。
她與一位財務部同事分享開放式辦公室的一個角落,日日在日光燈與冷氣吹拂的環境下工作。下班後,地下鐵會帶她回到在伯爵廣場的公寓,她和朋友蘇西同住。她們兩人平日平均分配繁重的家務事,不過最近愛莉絲回家時,總是有點提心弔膽的。她那甜美實際的護士室友,過了單身的年紀後,終於開始戀愛了。這個男友很聰明,是個年輕的醫師;他的智慧不會讓人覺得咄咄逼人,既謹慎,人也很好玩,常常喜歡告訴她們可怕的解剖故事。
因為一種無以名狀,也許甚至毫無意識的女性美貌階級觀念,愛莉絲總是覺得自己是比較好看的那一個,當然不見得國色天香,不過至少與生俱來一些天生的優勢。過去她總安慰蘇西不管契合的男生有多少,到最後總會自然出現一個真命天子,所以粗腳踝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性。她還附加的安慰說,一個人有多大的吸引力就看她能收到多少電話留言。
不過不管那腳踝的粗細,現在每當邁特和蘇西暱稱彼此「爸爸」「咪咪」,或因為不知名原因而咯咯輕笑時,愛莉絲可是得擠出勉強微笑的人。
「我以前就說了,如果我找到人的話,我們還是要保持親近,」有天晚上蘇西這麼告訴她,一面感性的捏捏她的手。「妳是我全世界最好的朋友。我永遠不會忘記的。」
然後蘇西開始計畫了一連串浪漫的活動,比方說邀請室友上館子、看電影,或是在河邊散步。然而無論這些建議多麼貼心,愛莉絲愈來愈無法接受蘇西的好心。她已經不太能忍受一方面為其他人表現出快樂的模樣,而一方面內心卻根本沒有這種感受。她還寧願晚上待在家裡,癱在客廳的沙發裡,假裝關心那些晚間新聞裡飽受戰亂摧殘的國家,膝上則是要掉不掉的蒼白微波魚肉餐盤或雞肉餐盤。
她也不覺得想見任何人了,或是說,沒遇到她心目中的「那個人」讓其他人都顯得膚淺。她知道她視為朋友的人,她的電話簿也記得滿滿的,因為她總會問人們有關他們的一切,想知道他們的生活;她也會記得這一切,然後記下來,讓她對他們更有印象。如果她摒除想重新與這些人連絡的想法,也許是因為與這些人在一起並無法減輕她想獨處的衝動。當她與一桌子的生動面孔在一起時,孤獨感還是不可能消失。只有當她對某人的關懷遠超過對平常路人的評估才有可能。她應該會同意普魯斯特的結論(非常不亞里斯多德),就是友誼不過是懦弱的另一種形式,代表你想逃避的其實是愛情所帶來的重大責任與挑戰。
當人能用客觀的眼光看自己時,自怨自艾便高漲起來,然後便充滿同情的看著另一個人,這種態度是:「如果這是我不認識的人,我真的為他們感到惋惜。」耽溺於自己的困境,因自己的悲哀而感傷。這種貶損的說法正與一個歷史性的偏見呼應,就是人總是過於高估個人的問題,沒好意的感到惋惜。自憐者總覺得自己是悲劇角色,在一個陳腐的戀愛中被拋棄了;就好像他們喉嚨雖然只是輕微發炎,然而他們卻圍著圍巾,帶著藥物,到處跟人分享鼻水或痰,當作肺炎似的到處散播。
愛莉絲的個性是沒時間讓她這麼作的。最近幾週來,她卻總是發現自己幾乎忍不住大哭出來的衝動。這衝動總在最不恰當的場合出現,例如和同事吃午飯的時候,或是每星期五下午的行銷會議。她會覺得自己眼睛腫脹,然後她會趕緊閉上雙眼,讓眼淚不要流出來,但是這行為還是會讓那含鹽的液體在她雙頰留下痕跡,在臉龐邊形成一個梨子狀的水滴。
「妳還好嗎?孩子?」愛莉絲中午休息去藥房拿藥時,善良的藥師問她。
「喔,我很好,」她回答,一面將皮包閤起來,慌亂想著她的心緒不定怎麼會這麼容易被看出來。
「好好照顧自己。」那位女士關心的對她微笑,然後轉身走開。
愛莉絲無法解釋她這種失落的情緒。她總是覺得快樂的定義就是沒有傷痛,卻也不見得要表現出歡愉。那麼為什麼有了個好工作,身體也健康,還有個溫飽的處所,怎麼還會經常幼稚的哭泣呢?
她只能埋怨其他人吧,那些地球上膚淺的人們。
事實上這些眼淚的背後,也許就是她在猜想,如果真有一天她絆倒了,掉到天涯海角,大概沒有人會對她的失蹤關心一分鐘以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