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啟發一生的猶太教育法
【第八章 循序漸進是博學的階梯】
每個猶太人都知道以下這個故事:一個以色列男孩對學習毫無興趣,他父親最後不得不放棄努力,只給了他〈創世記〉這卷書。後來,敵軍攻打他們所住的城市,俘虜了這個男孩,把他關在一座遙遠城市的監獄裡。
恰巧凱撒來到這個城市,在視察監獄時要求看一看獄中的藏書,發現了一本他不會讀的書。凱撒問獄官,有沒有人會讀這本書?獄官把這個男孩找來,說道:「如果你不會讀這本書,皇帝就會要你的腦袋。」男孩答道:「我父親教我讀過這本書。」
於是,獄官把男孩帶去見凱撒。凱撒聽著男孩讀此書,說道:「這顯然是上帝要向我開啟祂的世界。」隨後,凱撒送給男孩金銀,並命令兩名士兵護送他回到父親的身邊。
猶太人認為:「儘管這父親只教孩子讀了一本書,上帝就獎賞他了。如果一個人不辭勞苦地教他的孩子讀更多的書,他所得到的獎賞該有多大呀!」
●熱愛是動力也是泉源
在任何領域裡,如果沒有基礎知識,那麼再偉大、再高級的訓練都毫無用處。一個孩子無論多麼具有天賦,如果不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就永遠不會成功。因此,必須培養孩子閱讀的愛好。
以下四項技能決定了孩子能否在很小時就養成對閱讀的愛好:一、精密的詞彙運用能力;二、對正確語法和發音的敏銳感;三、分析和判斷問題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四、每天閱讀書籍的持續力。
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從未從頭到尾認真讀過一本書,他們在課堂上幾乎從未展現過傑出的成績。其實,優等生的智力並未高出一般人多少,然而他們因喜歡閱讀,而能在討論中做出富有真知灼見的聯想。
●從看電視到閱讀
現今,孩子是在電視的陪同下成長的,電視為孩子帶來了快樂和知識。透過電視,孩子得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奇妙的動物世界,以及令人神往的外太空。另外,電視還讓孩子學到不少的詞彙。但不可諱言地,電視也為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一、如果孩子長時間守在電視前,他的遊戲活動便相對減少。這妨礙了他從其他活動中獲得知識的機會。
二、孩子看電視時多半是沉默不語的,加上電視畫面變換得很快,容不得孩子去思考,因此會妨礙孩子的思考能力。
三、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太長,會影響他的睡眠,甚至會使他作惡夢。
四、孩子長時間盯著電視會影響視力。
五、不少孩子有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零食的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吃得太多。這不僅影響消化,也會導致肥胖。
六、孩子一旦養成看電視的習慣,不看電視時會覺得無所事事。
七、孩子從電視中得到的知識,若未經過父母解說,對他而言也是沒有價值的。
猶太心理學教授撒伯指出,父母應該限制兒童看電視的時間,要與孩子達成協議,規定每天看電視的內容和時間。當孩子看電視時,父母要坐下來和他一起看,並且一邊看、一邊講解。當電視上出現不適合孩子的節目時,父母應該關掉電視,向他們說明理由。
但是,最好還是把孩子從電視引向閱讀。父母可以準備一些畫報、童書及報紙,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父母可以為孩子訂一份屬於他的報紙或刊物,而且越早開始越好。孩子若有一份自己的報刊,家長就得為他製作一個小報夾,讓他從小學習保管自己的報紙,養成閱讀的習慣,進而學習知識。
●開啟孩子的閱讀能力
根據許多專家的教育經驗,孩子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越多就越聰明。父母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來開啟孩子的閱讀能力:
◎經常唸書給孩子聽。從孩子七、八個月大開始,父母就可以唸書給他聽。這時候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吸收力非常強,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時機。
◎孩子會說話時,鼓勵孩子敘述他一天的活動,以培養孩子的語言和記憶能力,以及親子感情。
◎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周遭事物,不但可以刺激孩子多說話,同時還能啟發孩子的興趣,增加許多話題。
◎每天讀一則新聞給孩子聽,讓他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果看到有趣的新聞,可以講給孩子聽,也可以說一些笑話。
◎經常帶孩子上圖書館,或是帶孩子參觀畫廊和美術館,或是看電影和表演等,並且在事後和他討論。這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增強孩子的鑑賞力。
◎與孩子玩文字遊戲或說話遊戲。父母可以一邊做家事,一邊和孩子玩猜謎:父母先想好一個東西,然後向孩子描述它,讓孩子去猜,有時也由孩子出題給父母猜。這能刺激孩子的想像和表達能力。
‧為孩子營造閱讀環境
教育專家建議,家長在家中為兒童闢出一個閱讀專區,孩子會很願意待在這個屬於他的王國。在這個角落裡,孩子會思考、會想像。此外,如果父母每天再多花一點時間,朗讀一些有趣的文章給孩子聽,可以大大激發孩子閱讀的積極性。
成功人士多半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提時代便從大人那裡聽到許多生動的故事,為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舉例來說,猶太教育家特利斯思出生於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他家生活十分拮据,幾乎食不裹腹,但他父親堅持訂閱一份讀物,並且每天為他朗讀一些文章,使他從閱讀中獲益匪淺。
特利斯思認為,「為孩子朗讀文章」是當今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他對許多家長說道:
父母不論多麼忙碌,也要為孩子朗讀一些有趣的文章,因為這是除了摟抱之外,你所能給孩子的最佳東西。你為孩子朗讀的時間越多,孩子就會變得越聰明,在學校的表現也就越好,將來的成就也就越大。如果你能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這不僅可以惠及他,也可以惠及下一代。
而且,特利斯思更主張,父母要盡早開始朗讀故事給孩子聽。他指出,孩子如果已能明白父母所說的話,也就能明白父母讀給他聽的東西。他說最顯著的例子是:
一對猶太夫婦生下一個智能障礙的女兒,他們每天為女兒唸十本書。女兒出生幾個月後接受一次手術時,他們把故事錄起來,請護士為她播放。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女兒五歲時就能自己閱讀,酷愛讀書,而她所認識的字彙之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如何為孩子閱讀
為孩子朗讀,不但可以擴展孩子對世界的認識,讓他從書中學習到他所熟悉的事物,也能使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很少看到的東西,而且可以提高他對語言的理解力,促進他思考能力的發展。此外,為孩子朗讀還可以加深親子關係,有利於孩子情緒的健康。
家長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來為孩子閱讀:
一、父母為孩子朗讀時,要設法按照故事情節來掌握朗讀的節奏。在激動時要讀得慢些,來創造出引發兒童對故事情節感興趣的氣氛。
二、如果父母為孩子閱讀時帶著愉快的表情,孩子將來也會有讀書的好奇心和熱情。
三、早期閱讀不是提前開始的識字教育。家長為孩子朗讀,不是為了識字,而是在於朗讀的過程。
●為孩子提供他喜愛的讀物
想要培養孩子對閱讀的愛好,就必須盡早發現孩子所喜愛的書。一個人童年時閱讀的書籍,往往會左右他的一生。
在猶太家庭裡,孩子的書籍都有固定標準,五歲的孩子最好是讀一些有圖畫的書,其內容首選是童話故事,其次是科學幻想,再來是傳奇故事和英雄人物,之後才是數學遊戲、發明創造、科學知識、動物世界、旅遊、歷史、笑話、詩歌、傳記、天文、地理等。
研究顯示,不要讓社會上的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孩子對圖書的選擇。父母必須準備足夠的書籍來滿足孩子,並依照孩子的性別來選擇書籍。以色列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成年人深信,現在仍應為孩子講童話故事,以使孩子獲得智慧。
不過,在正規的學校教育中,學校所提供的是常年不變、保守、過時的古典書籍。由於這些書與孩子的時代太過遙遠,因此孩子讀起來很費力且沒有親切感,大大降低了閱讀的積極性。
孩子只有在愛上閱讀、不覺得讀書枯燥乏味時,才不會排斥這些古典書籍。因此,父母要盡早為孩子提供有趣的圖書。父母最好是在孩子能自己閱讀之前,就讓孩子坐在自己的大腿上,講故事給他聽,給他看圖畫。過不了多久,孩子就能自己閱讀了。
當孩子自己願意去讀書時,父母應該讓他自行選擇想讀的書,不要限制他閱讀的天性。天賦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以閱讀遊戲開發智力
以下是一種能幫助孩子閱讀的簡單遊戲,在猶太家庭中相當流行:
在一個板子上畫二十五個空格,也就是五橫五縱。目標是把一行空格填滿。勝利的獎賞得事先說好,比如去孩子最喜歡的餐廳吃一頓晚飯,或是去看場電影。
可以依據孩子的興趣與能力,設定填滿空格的要求。例如,每個空格可以代表孩子與父母共讀的一本書。之後,每個空格可以填上小說、自傳、抒情散文等不同的類型,以及現代與古典小說家的名字。
這樣的競爭不但可以讓孩子養成愛好閱讀的習慣,同時還可以讓父母花時間去閱讀和放鬆自己。
●引導孩子讀書
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一個最簡便方法,就是父母做出表率:與孩子進行討論,然後填寫「閱讀成績單」。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太小而無法討論他所讀過的東西。即使一個還在蹣跚學步的孩子,也能夠透過他的表情,對一本色彩鮮豔的圖畫書做出他的反應。
父母永遠要傾聽孩子的觀點,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長大以後,可以指定一些討論主題,例如環境怎樣影響主人公的性格、書中的主人公在對付對手時有哪些選擇等。
最後,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張成績單。如果孩子只是以應付的態度來閱讀,那麼他的成績可能是「C」;如果孩子坦誠、滿懷喜悅地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那父母肯定要給他一個「A」。
父母要讓這段經歷是愉快的,如此一來,孩子慢慢就懂得,閱讀及討論他所讀過的東西能夠帶來許多成果。
當孩子的晚間作業不多時,一般學生可能會找朋友出去玩,而優秀的學生可能會讀一些書,並享受這段休閒時光。
父母應該注意:要培養孩子珍惜學習時間的好習慣,即使他輕鬆地完成了家庭作業,學業也很優秀,他也得持續找時間閱讀,並且不斷進步。孩子的閱讀方式並不重要,兒童雜誌、少年雜誌也能成為孩子的主要讀物,幫助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能夠讓孩子輕鬆閱讀的書籍有童話故事、探險小說等等,這些書可能讓他們著迷,得由父母來判斷、選擇。
以色列社會心理學家科治博士,提出了孩子閱讀的六個方法,可以讓孩子提升學習能力,同時養成閱讀習慣:
◎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對著書本。每日閱讀一段時間,只要持之以恆,比長時間苦讀更有效。
◎不要讓孩子在吃飽後閱讀。由於此時血液會流向胃部幫助消化,腦部的血液相對減少,因此孩子若勉強閱讀會頭昏腦脹。
◎尋找孩子的生理時鐘。有些孩子早上精神好,有些孩子在晚上才能集中注意力。
◎孩子閱讀時,不要靠近喧嘩的地方,也不要聽音樂,儘可能找一個寧靜的地方,不然學習將事倍功半。
◎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儘量用自己的文字來演繹其中的知識或理論。先別理會專有名詞,到完全理解和熟悉後才背熟這些名詞。
◎儘量讓孩子一次學習或溫習一個課題。例如,要背一首詩,最好是全篇背誦,避免逐句逐段去記。
很多人不知道讀書的訣竅,雖然有求知的欲望,卻不會讀書。當他們手中有一本書時,他們總是從第一頁第一行開始,逐字逐句讀下去。然而,有些書籍的前幾頁大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這樣做的成效總是讓人大失所望。
事實上,父母可以這樣輔導孩子閱讀:
◎如果一本書的前幾頁不能讓孩子感興趣,就不要讓他從頭讀到尾。即使這本書是他喜歡的,他也未必對整本都有興趣。當然,有些必讀的書則除外。
◎對於有深度的文章或詩,就得要求孩子一字一句閱讀。
◎對於討論問題或進行評論的文章,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就不要讓他硬著頭皮逐字逐句去讀。有些書厚達幾百頁,但真正的要點只占幾十頁,如果只讀二、三十頁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論點,就不需去讀那些冗長的敘述了。
◎對於僅需閱讀序言,便能了解書中主題和作者態度的書,孩子不必閱讀全文。
◎孩子可以先瀏覽書籍的目錄,選擇其中有趣的部分來讀。真正的閱讀並非僅按部就班地閱讀字句,而是把握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跳過不需要的部分。
◎不要讓孩子認為「讀書就得記憶,若不記憶,不能算是讀書」。
◎孩子對於他專心閱讀過的書,即使未能詳細記得,也能從中獲得益處。
◎孩子對於讀書感到索然無味,往往是因為他尚未找到自己想看的書。
◎不要讓孩子對書籍望而生畏,要讓他隨自己的意願去讀書。惟有如此,閱讀才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喜悅。
●從愛書開始熱愛知識
嬰兒六個月時就已開始熟悉聲音。儘管嬰兒不懂得內容,但是你只要為他朗讀,就能使他熟悉並喜歡你的聲音。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時機,可以為他日後的成長打下基礎。
教育學家發現,幼兒很喜歡聽童話故事,即使是祖父母講過十幾遍的老故事。專家認為,孩子對童話的喜愛顯示了他們不願意做旁觀者。透過聽故事和閱讀,孩子可以發揮想像力,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參與、安排故事,並從中反映、分享他們的願望和快樂。一位猶太母親說道:
我在女兒出生後不久,開始唸故事給她聽。起初,女兒咬書皮,滴口水在書上,但我不介意,甚至讓她抱著書睡。女兒不到一歲就喜歡上書本,很愛依偎在我懷中聽我講童話故事。女兒在會走路後,常坐在家中的小狗旁邊,倒拿著書本,唸書給小狗聽。在女兒進入幼稚園後,老師發現她比其他孩子還要早兩年懂得閱讀,而且樂此不疲。
高聲朗讀是對嬰兒表達感情的方式之一。嬰兒把高聲朗讀視為一種安寧和安全的聲音,並把聲音與受到愛護的美好感覺聯繫起來。父母為孩子閱讀時,應該注意閱讀的節奏,讓孩子產生閱讀的興趣。
為了喚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父母在開始唸一本新書之前,可以讓孩子看看書的封皮,問他們看到什麼,再讓他們猜想書中的內容,並看看其中的圖畫。
以色列前總統夫人芭芭拉在談到她的教子之道時,說道:
我為孩子唸故事時,並不會只讓他們坐在那裡聽。有時,我會故意停下來,要孩子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如果閱讀中出現孩子不熟悉的字,我會解釋給他們聽。
不少家長為孩子買書,卻怕孩子把書弄壞弄髒,於是在孩子讀過書後,就趕快把書收起來,放在孩子拿不著的地方。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全神貫注看書時,不停地叫他做這做哪。其實,這樣做是不好的。最好的方法是在無形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猶太教育學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合乎他們興趣的書,並且也需要換換胃口,因此父母可以利用不同類型的文字,比如報紙、雜誌、明信片,甚至包裝紙上的文字,來教導孩子,讓孩子學習,使他明白文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當孩子會自行閱讀之後,家長不要太快放棄自己的責任,要持續唸書給孩子聽,直到孩子上中學為止。許多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孩子的聆聽能力比閱讀能力來得高,孩子從「聽」書中獲得的效益是極明顯的。
在教育孩子時,家長也要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不要以為自己已完成任務,就可以在電視前或遊戲中浪費時間,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的教育是空洞的。
培養孩子的興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除了要觀察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可塑性之外,還要儘量順其自然,避免讓孩子產生排斥感。
【第十八章 培養堅強意志力】
猶太智者朱特比說:「意志是一個與克服困難相聯繫的概念。」一個人在達到自己目標的過程中,總會遇到種種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意志活動的過程,強大的意志力正是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培養起來的。
一個人具備了堅強的意志力,就能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直到成功。因此,堅強的意志力是人類行為持久的動力,是成功的關鍵。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特意培養孩子具有堅強的意志力,讓孩子吃苦,讓他理解苦難背後的真相,才能把孩子塑造成堅強的人。
苦難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不幸和挫折可能使人沉淪,也可以使人堅強。很多教育家認為,苦難是孩子的良師,能教孩子學會用感激的心情、積極的態度,來對待一切問題,勇敢面對競爭。
●學習獨立就是磨練
《塔木德》中寫道,能夠自食其力,才能生活快樂。
一位母親在孩子四歲多時,還要幫孩子穿衣服、餵飯、擦鼻涕等,結果這個孩子和他同伴相比,做事情常常顯得手忙腳亂。這位母親一定認為自己是一個好母親,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孩子,但是她的行動卻告訴孩子:「你是無能的,只能讓我來幫助你。」
這種過分的溺愛將引起很多負面效應,讓孩子產生極強的依賴性,認為他什麼都不用做,不想學習做什麼事情。一旦找不到媽媽,他就大受打擊,感到十分恐懼。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將難以迅速適應陌生的環境。
父母如果並未對孩子施予正確教育,就很難讓孩子養成獨立性。很多父母無法認清,只有從小讓孩子學習獨立,才是對他真正的愛,而溺愛的結果是造成孩子更加依賴。
一個處處有人幫助的孩子,看起來是幸福的,但其實不然。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絕沒有獨立的人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猶太教育家切尼認為,過分干涉孩子或是幫孩子做事情,會削弱孩子的積極性。如果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就會讓他在任何時候都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專家正是認識到溺愛孩子的危險性,因此呼籲父母把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放在第一位,而這必須經由父母的鼓勵來完成。孩子擁有無限的潛力,如果父母善於鼓勵,就能把他的潛力挖掘出來,更重要的是,可由此培養孩子不依靠他人的習慣,進而使他具備自主生活的能力。
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在他能夠去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孩子如果不能獨立,就沒有安全感。父母如果總是為孩子做事,就等於告訴孩子,父母比他強、能力比他大、經驗比他多。父母越顯示自己的偉大,孩子就越顯得渺小。在這種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孩子,即使人高體大、儀表堂堂,行動上卻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與能力。
猶太教育家認為,一個無法獨立的孩子長大之後,要麼唯唯諾諾、循規蹈矩、沒有主見、任人擺布,要麼有勇無謀,不計後果,盲目衝動。具有獨立品格的孩子能用自己的頭腦去想事情,不會受到情緒的控制。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具有獨立思考的孩子才是有主見的人,不會盲從或根據道聽塗說的東西來行動。他們有自己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成年之後遇事也能冷靜理智,不感情用事。
如果任由別人,或是被自己的情緒所支配,那麼就失去自我,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自主的人。
●培養獨立性格
拉比猶大認為:「要使孩子形成自立自強的品格,需要愛護孩子的獨立意志。」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心理上的獨立意志。猶太父母通常很尊重孩子的獨立意志,並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在自己的選擇中長大。這種教育方式能充分培養孩子的素質。
在猶太家庭中,孩子剛出生,父母就開始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讓孩子與父母分床、分室而居,替孩子創造一個有利於培養獨立性的環境。
許多的孩子不願意去托兒所或幼稚園,原因不外乎是父母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使得孩子在需要離開家時,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戀家與畏懼的情緒。如果一個家庭能讓孩子從小培養獨立意識,那麼當他需要離開父母進入另一個環境時,他就能無所畏懼。
猶太教育家彼尼德羅指出,孩子一旦擁有獨立的性格與品質,對他人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歲的澤克是個有五年球齡的球員。他想當一名足球裁判,得到父親的贊成。透過考試,他獲得了裁判的資格證書。
在他第一次上場當裁判時,某個隊的前鋒突入對方的禁區,然後在一片混亂中,這名前鋒摔倒了。澤克果斷鳴笛,人高馬大的教練衝進場,對著年僅十歲的澤克吼叫,但澤克毫不畏懼,向教練出示黃牌警告。澤克的判決得到父親的贊同與鼓勵,也得到他人的認同。
從這位小裁判的舉動可以看出,他有獨立的品格與意志,也有強烈的自信心。獨立與自信可說是一體兩面,如果孩子沒有從小培養獨立性,就很難建立自信。相反地,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也很難獨立。
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非父母的影子。在孩子一生之中,父母只能扮演他的「保護者」與「教育者」。
有時孩子面對生活的難題會有所猶豫,甚至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釐清思路,給他一個轉圜的機會,讓他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同時,父母對孩子的獨立表現應該做出即時的反應,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意見只是讓孩子「參考」,而不是「指導」,更不是「命令」。
●幫助孩子戰勝自我
《塔木德》中寫道,上帝抬高自我謙虛的人,貶低自高自大的人。
勇敢是指對可怕的事物無所畏懼,而到底什麼是可怕的事物呢?這可能包括恥辱、貧窮、疾病、孤獨和死亡。
勇敢的反面是軟弱,軟弱是恐懼的外在表現。孩子膽小,對什麼事情都感到害怕,是因為他有許多恐懼。造成孩子軟弱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因此父母的言行至關重要。
造成孩子軟弱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孩子犯錯時,千萬不要恐嚇他。很多父母習慣恐嚇孩子,以為這可以使他以後不敢再犯。即使這可以達到目的,卻只是一時之效,而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將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孩子因失敗而感到不安或難過,那麼父母要想辦法安慰孩子,讓他明白失敗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一方面幫他尋找失敗的原因,另一方面鼓勵他,讓他冷靜面對困難與挫折。
◎孩子犯錯或失敗了,不要一味地袒護。孩子犯錯,父母要反覆教育;如果他還犯錯,要讓他明白自己犯錯,而且要讓他承擔錯誤,接受懲罰。
◎孩子碰到比他強的孩子時,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因此而喪失信心。一個失去信心的孩子,在別人面前會變得膽怯,不敢表現,形成了自卑感。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回顧孩子以前做過值得自豪的事情。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孩子多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出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孩子膽小,不要有意刺激他,更不要責罵他。鼓勵孩子向別人學習,不可以貶低孩子的價值與才能。父母在氣憤之中常做出惡意的批評,會使孩子變得消極。孩子犯錯誤或表現不佳時,不要當眾斥責,以免摧毀孩子的信心,同時也會讓他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讓孩子自己玩耍,有意延長父母不在身邊的時間。讓孩子自己支配時間,自行處理所碰到的事情。
對於膽怯的孩子,父母可以表示同情和諒解,再加上適當的解釋和引導就夠了,不要再讓孩子去做他心有餘悸的事情,也不要讓孩子去做他沒有把握的事情,因為萬一失敗了,又會使他產生新的挫折與恐懼。
孩子有恐懼,父母要引導他把心裡的恐懼說出來。父母要體諒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向他表示支持。惟有如此,孩子才會覺得有依靠、有膽量。父母還要讓孩子與外界多接觸,開闊他的視野,幫助他消除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讓孩子心平氣和生活
《塔木德》中寫道,別讓垂頭喪氣折磨自己。快樂使人長壽,使生活有意義。知足長樂,別總是憂心忡忡。憂愁會使人未老先衰,嫉妒和憤怒則會縮短壽命。性格開朗的人食欲旺盛,吃什麼都有胃口。
想讓孩子心平氣和地生活,父母得幫助他改掉喜怒無常的壞情緒。許多孩子都有喜怒無常的毛病,縱然他們是在學習上很優秀的孩子,可是情緒極為不穩,不能持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況,不能根據事情、環境和對象表現出相應的情緒。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孩子想吸引大人的注意,也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過度關注。比如,在生活中,孩子一傷心,父母趕緊安慰,孩子哭叫時,父母立刻遷就,孩子激動時,父母馬上安撫,孩子犯錯誤時,父母立刻嚴懲。
父母遇到這種問題時,關鍵是要減少對孩子行為的過分關注。父母可以先裝做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用其他方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使孩子的情緒逐漸平穩下來。
一位猶太母親曾說道:
我的孩子是全班成績最好的,每次考試總是前三名,但他的脾氣很大。鄰居家的孩子想玩一下他的玩具,他就哭叫說一定得要回來,怕他們弄壞自己的玩具。當他遇到他所喜歡的孩子,就高興得在地上打滾,手舞足蹈。如果他喜歡的孩子要回去了,他就痛苦得哽咽不止。
以上就是喜怒無常的孩子典型的表現。當然,有些孩子的自尊心很強、性格倔強,不易妥協也不肯認錯,特別是到了兩、三歲,有了自己的想法與愛好的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與孩子直接對抗,就當做沒發生什麼事,平時怎麼對待他就怎麼對待他,把要他改正的事交代完後,等著就行了,不要不停地命令孩子。
孩子看到父母沒有改變主意的意思,最後就會照著去做。孩子鬧情緒時,父親要給孩子一點調整情緒的時間,讓他有心理準備,知道下一步怎麼辦,如此一來,他就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安排。父母也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尊嚴,不要在孩子觸犯自己時表現得過於激動,否則會使情況難以控制。如果彼此的情緒波動太大,那麼解決矛盾就更困難了。
●培養耐力
猶太教育家彼尼德羅認為,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耐力訓練,是培養孩子專心的最佳方法。
有一位猶太父親曾因為孩子只愛看電視和玩遊戲,對書本根本不感興趣,而使用耐力訓練這種方法:
有一天,我拿了一個沙漏告訴孩子,這是一個古代的計時器,也就是古代的鐘錶,當裡面的沙子全部都漏下去時,正好是三分鐘。我的孩子很想玩這個沙漏。我告訴他,你如果想玩,就和爸爸一起看書,每次三分鐘。孩子高興地答應了,並靜靜地坐下來聽我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專心,而是一直在看著那個沙漏,三分鐘一到,他便跑出去玩。
我沒有氣餒,決定多試幾次。幾次之後,孩子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雖然說好是三分鐘,但三分鐘之後,由於故事情節吸引人,他要求延長時間。但是我堅持三分鐘的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他為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己主動閱讀了。
在上面這個例子裡,父親是用一種循序漸進的訓練,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也就是透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讓他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專注於某一對象,而時間一久之後,孩子自然養成習慣,提高了他的注意力和自制力。
猶太教育家認為,三分鐘的時間正好適合孩子集中注意力,三分鐘之後立即打住,既可以讓孩子覺得父母守信,同時也利於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引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當然,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試了一兩次之後,覺得沒有效果就放棄。其實,在培養孩子耐心的同時,也是在考驗父母的耐心。
●保護孩子的天性
拉比猶大說道:「遊戲和探索未知世界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扼殺了孩子此一部分的生活,硬逼他要按照父母所奉行的模式去成長,往往會適得其反。」
許多父母只知道給孩子硬性地灌輸各種知識,不懂得陶冶孩子的性情,認為孩子現在苦一點,都是為了未來的幸福。其實這是非常不科學的。
物理學家海克小時候很喜歡動手做各種有趣的小實驗,他的父母為此而替他空出一間房間當做他的實驗室。在一次實驗中,海克不小心引起大火,他嚇得逃出家門,不敢見父母。
海克的父母找到海克,慈愛地告訴他:「為了研究科學,你就是把房子全拆了,把田地全毀了,我們也不會埋怨你。」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成為了海克奮鬥的巨大動力。
十九世紀數學家麥克斯韋八歲時,父母要他畫靜物寫生,結果他把菊花畫成了幾何圖形。父母發現孩子有優異的數學天賦,於是決定用心教導他代數和幾何。麥克斯韋很快在數學方面表現出驚人的才華,十五歲就寫出令教授吃驚的論文。
天性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是難以泯滅的。孩子純真的天性需要父母發掘,適當引導,並熱情鼓勵,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表現出驚人的成績。
很多父母並非順應孩子的天性與愛好,而是一味地壓抑、拒絕孩子的要求,結果必然是扼殺孩子的創造力,使親子關係變得緊張,並激化矛盾。
假如父母不顧孩子的需要,隨意扭曲孩子的天性,不但會浪費孩子的生命,還會直接損害他的生活。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來扭曲孩子的性格,否則多半會造成悲劇。
●讓孩子快樂生活
猶太著名的教育家約瑟特利說:「樂觀的性格或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的光明面,讓人期待最有利的結果。」
樂觀不但是一種迷人的性格特徵,還有更神奇的功能,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的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憂鬱,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情緒悲觀的孩子來得健康。
樂觀與悲觀的最大區別,在於對生活的不同態度。樂觀主義者認為,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普遍的,他們能夠使好事發生。然而,一個悲觀者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好事只能碰運氣,壞事才是必然的。另外,當壞事發生時,一個悲觀者通常不是責怪自己,就是責怪別人。一個人遇事時態度是樂觀或悲觀,不僅能體現他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還決定了他能不能使自己從困境中走出來,並掌握住成功和希望。
在培養孩子的樂觀態度上,父母需要做到:
◎要有幫助孩子塑造樂觀性格的信心。信心可以改變個性。有的孩子天生屬於悲觀性格,親子雙方要有共識,相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分析自己。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烈,自我分析也就隨之產生。但是,年齡小的孩子自我分析能力比較弱,有時會得到錯誤的結論。當孩子因一點小挫折而垂頭喪氣,因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時,他就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
◎指導孩子從榜樣中改變自己的性格。所謂「性格認同」,是指認定自己具有某種性格潛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孩子講述先賢、英雄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對樂觀性格產生認同感。
在猶太家庭教育中,父母隨時注意指導孩子排除心理障礙。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孩子形成樂觀性格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讓孩子學會自行調節情緒,及時化解悲觀情緒、不良情感及心理障礙,孩子就不易形成悲觀情緒。
父母可以用以下的具體方法,來培養孩子的樂觀性格:
◎密切與孩子聯繫感情。在培養孩子樂觀性格的過程中,友誼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者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建立融洽、愉快的人際關係。
◎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如果孩子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那麼他即使遭受挫折,也能很快從失望中振作起來。
◎減少孩子的物質欲望。讓孩子明白人生的快樂不是只有物質財富的滿足。
◎讓孩子擁有廣泛的興趣。為他提供各種選擇,並給予必要的引導,如此一來,他的生活將更加充實,也容易過著幸福人生。
◎家庭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是孩子性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相較於在不幸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幸福家庭中的孩子通常比較樂觀。
◎不過度批評孩子。過度批評孩子會造成孩子的內疚感。對孩子的錯誤要實事求是,指出錯誤是可以改正的,不可以過分計較。
對於孩子敏感、忌諱的話題,父母要迴避或轉移孩子的注意,來減輕他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及生活。
每個猶太人都知道以下這個故事:一個以色列男孩對學習毫無興趣,他父親最後不得不放棄努力,只給了他〈創世記〉這卷書。後來,敵軍攻打他們所住的城市,俘虜了這個男孩,把他關在一座遙遠城市的監獄裡。
恰巧凱撒來到這個城市,在視察監獄時要求看一看獄中的藏書,發現了一本他不會讀的書。凱撒問獄官,有沒有人會讀這本書?獄官把這個男孩找來,說道:「如果你不會讀這本書,皇帝就會要你的腦袋。」男孩答道:「我父親教我讀過這本書。」
於是,獄官把男孩帶去見凱撒。凱撒聽著男孩讀此書,說道:「這顯然是上帝要向我開啟祂的世界。」隨後,凱撒送給男孩金銀,並命令兩名士兵護送他回到父親的身邊。
猶太人認為:「儘管這父親只教孩子讀了一本書,上帝就獎賞他了。如果一個人不辭勞苦地教他的孩子讀更多的書,他所得到的獎賞該有多大呀!」
●熱愛是動力也是泉源
在任何領域裡,如果沒有基礎知識,那麼再偉大、再高級的訓練都毫無用處。一個孩子無論多麼具有天賦,如果不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就永遠不會成功。因此,必須培養孩子閱讀的愛好。
以下四項技能決定了孩子能否在很小時就養成對閱讀的愛好:一、精密的詞彙運用能力;二、對正確語法和發音的敏銳感;三、分析和判斷問題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四、每天閱讀書籍的持續力。
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從未從頭到尾認真讀過一本書,他們在課堂上幾乎從未展現過傑出的成績。其實,優等生的智力並未高出一般人多少,然而他們因喜歡閱讀,而能在討論中做出富有真知灼見的聯想。
●從看電視到閱讀
現今,孩子是在電視的陪同下成長的,電視為孩子帶來了快樂和知識。透過電視,孩子得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奇妙的動物世界,以及令人神往的外太空。另外,電視還讓孩子學到不少的詞彙。但不可諱言地,電視也為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一、如果孩子長時間守在電視前,他的遊戲活動便相對減少。這妨礙了他從其他活動中獲得知識的機會。
二、孩子看電視時多半是沉默不語的,加上電視畫面變換得很快,容不得孩子去思考,因此會妨礙孩子的思考能力。
三、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太長,會影響他的睡眠,甚至會使他作惡夢。
四、孩子長時間盯著電視會影響視力。
五、不少孩子有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零食的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吃得太多。這不僅影響消化,也會導致肥胖。
六、孩子一旦養成看電視的習慣,不看電視時會覺得無所事事。
七、孩子從電視中得到的知識,若未經過父母解說,對他而言也是沒有價值的。
猶太心理學教授撒伯指出,父母應該限制兒童看電視的時間,要與孩子達成協議,規定每天看電視的內容和時間。當孩子看電視時,父母要坐下來和他一起看,並且一邊看、一邊講解。當電視上出現不適合孩子的節目時,父母應該關掉電視,向他們說明理由。
但是,最好還是把孩子從電視引向閱讀。父母可以準備一些畫報、童書及報紙,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父母可以為孩子訂一份屬於他的報紙或刊物,而且越早開始越好。孩子若有一份自己的報刊,家長就得為他製作一個小報夾,讓他從小學習保管自己的報紙,養成閱讀的習慣,進而學習知識。
●開啟孩子的閱讀能力
根據許多專家的教育經驗,孩子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越多就越聰明。父母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來開啟孩子的閱讀能力:
◎經常唸書給孩子聽。從孩子七、八個月大開始,父母就可以唸書給他聽。這時候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吸收力非常強,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時機。
◎孩子會說話時,鼓勵孩子敘述他一天的活動,以培養孩子的語言和記憶能力,以及親子感情。
◎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周遭事物,不但可以刺激孩子多說話,同時還能啟發孩子的興趣,增加許多話題。
◎每天讀一則新聞給孩子聽,讓他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果看到有趣的新聞,可以講給孩子聽,也可以說一些笑話。
◎經常帶孩子上圖書館,或是帶孩子參觀畫廊和美術館,或是看電影和表演等,並且在事後和他討論。這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增強孩子的鑑賞力。
◎與孩子玩文字遊戲或說話遊戲。父母可以一邊做家事,一邊和孩子玩猜謎:父母先想好一個東西,然後向孩子描述它,讓孩子去猜,有時也由孩子出題給父母猜。這能刺激孩子的想像和表達能力。
‧為孩子營造閱讀環境
教育專家建議,家長在家中為兒童闢出一個閱讀專區,孩子會很願意待在這個屬於他的王國。在這個角落裡,孩子會思考、會想像。此外,如果父母每天再多花一點時間,朗讀一些有趣的文章給孩子聽,可以大大激發孩子閱讀的積極性。
成功人士多半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提時代便從大人那裡聽到許多生動的故事,為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舉例來說,猶太教育家特利斯思出生於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他家生活十分拮据,幾乎食不裹腹,但他父親堅持訂閱一份讀物,並且每天為他朗讀一些文章,使他從閱讀中獲益匪淺。
特利斯思認為,「為孩子朗讀文章」是當今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他對許多家長說道:
父母不論多麼忙碌,也要為孩子朗讀一些有趣的文章,因為這是除了摟抱之外,你所能給孩子的最佳東西。你為孩子朗讀的時間越多,孩子就會變得越聰明,在學校的表現也就越好,將來的成就也就越大。如果你能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這不僅可以惠及他,也可以惠及下一代。
而且,特利斯思更主張,父母要盡早開始朗讀故事給孩子聽。他指出,孩子如果已能明白父母所說的話,也就能明白父母讀給他聽的東西。他說最顯著的例子是:
一對猶太夫婦生下一個智能障礙的女兒,他們每天為女兒唸十本書。女兒出生幾個月後接受一次手術時,他們把故事錄起來,請護士為她播放。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女兒五歲時就能自己閱讀,酷愛讀書,而她所認識的字彙之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如何為孩子閱讀
為孩子朗讀,不但可以擴展孩子對世界的認識,讓他從書中學習到他所熟悉的事物,也能使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很少看到的東西,而且可以提高他對語言的理解力,促進他思考能力的發展。此外,為孩子朗讀還可以加深親子關係,有利於孩子情緒的健康。
家長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來為孩子閱讀:
一、父母為孩子朗讀時,要設法按照故事情節來掌握朗讀的節奏。在激動時要讀得慢些,來創造出引發兒童對故事情節感興趣的氣氛。
二、如果父母為孩子閱讀時帶著愉快的表情,孩子將來也會有讀書的好奇心和熱情。
三、早期閱讀不是提前開始的識字教育。家長為孩子朗讀,不是為了識字,而是在於朗讀的過程。
●為孩子提供他喜愛的讀物
想要培養孩子對閱讀的愛好,就必須盡早發現孩子所喜愛的書。一個人童年時閱讀的書籍,往往會左右他的一生。
在猶太家庭裡,孩子的書籍都有固定標準,五歲的孩子最好是讀一些有圖畫的書,其內容首選是童話故事,其次是科學幻想,再來是傳奇故事和英雄人物,之後才是數學遊戲、發明創造、科學知識、動物世界、旅遊、歷史、笑話、詩歌、傳記、天文、地理等。
研究顯示,不要讓社會上的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孩子對圖書的選擇。父母必須準備足夠的書籍來滿足孩子,並依照孩子的性別來選擇書籍。以色列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成年人深信,現在仍應為孩子講童話故事,以使孩子獲得智慧。
不過,在正規的學校教育中,學校所提供的是常年不變、保守、過時的古典書籍。由於這些書與孩子的時代太過遙遠,因此孩子讀起來很費力且沒有親切感,大大降低了閱讀的積極性。
孩子只有在愛上閱讀、不覺得讀書枯燥乏味時,才不會排斥這些古典書籍。因此,父母要盡早為孩子提供有趣的圖書。父母最好是在孩子能自己閱讀之前,就讓孩子坐在自己的大腿上,講故事給他聽,給他看圖畫。過不了多久,孩子就能自己閱讀了。
當孩子自己願意去讀書時,父母應該讓他自行選擇想讀的書,不要限制他閱讀的天性。天賦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以閱讀遊戲開發智力
以下是一種能幫助孩子閱讀的簡單遊戲,在猶太家庭中相當流行:
在一個板子上畫二十五個空格,也就是五橫五縱。目標是把一行空格填滿。勝利的獎賞得事先說好,比如去孩子最喜歡的餐廳吃一頓晚飯,或是去看場電影。
可以依據孩子的興趣與能力,設定填滿空格的要求。例如,每個空格可以代表孩子與父母共讀的一本書。之後,每個空格可以填上小說、自傳、抒情散文等不同的類型,以及現代與古典小說家的名字。
這樣的競爭不但可以讓孩子養成愛好閱讀的習慣,同時還可以讓父母花時間去閱讀和放鬆自己。
●引導孩子讀書
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一個最簡便方法,就是父母做出表率:與孩子進行討論,然後填寫「閱讀成績單」。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太小而無法討論他所讀過的東西。即使一個還在蹣跚學步的孩子,也能夠透過他的表情,對一本色彩鮮豔的圖畫書做出他的反應。
父母永遠要傾聽孩子的觀點,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長大以後,可以指定一些討論主題,例如環境怎樣影響主人公的性格、書中的主人公在對付對手時有哪些選擇等。
最後,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張成績單。如果孩子只是以應付的態度來閱讀,那麼他的成績可能是「C」;如果孩子坦誠、滿懷喜悅地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那父母肯定要給他一個「A」。
父母要讓這段經歷是愉快的,如此一來,孩子慢慢就懂得,閱讀及討論他所讀過的東西能夠帶來許多成果。
當孩子的晚間作業不多時,一般學生可能會找朋友出去玩,而優秀的學生可能會讀一些書,並享受這段休閒時光。
父母應該注意:要培養孩子珍惜學習時間的好習慣,即使他輕鬆地完成了家庭作業,學業也很優秀,他也得持續找時間閱讀,並且不斷進步。孩子的閱讀方式並不重要,兒童雜誌、少年雜誌也能成為孩子的主要讀物,幫助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能夠讓孩子輕鬆閱讀的書籍有童話故事、探險小說等等,這些書可能讓他們著迷,得由父母來判斷、選擇。
以色列社會心理學家科治博士,提出了孩子閱讀的六個方法,可以讓孩子提升學習能力,同時養成閱讀習慣:
◎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對著書本。每日閱讀一段時間,只要持之以恆,比長時間苦讀更有效。
◎不要讓孩子在吃飽後閱讀。由於此時血液會流向胃部幫助消化,腦部的血液相對減少,因此孩子若勉強閱讀會頭昏腦脹。
◎尋找孩子的生理時鐘。有些孩子早上精神好,有些孩子在晚上才能集中注意力。
◎孩子閱讀時,不要靠近喧嘩的地方,也不要聽音樂,儘可能找一個寧靜的地方,不然學習將事倍功半。
◎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儘量用自己的文字來演繹其中的知識或理論。先別理會專有名詞,到完全理解和熟悉後才背熟這些名詞。
◎儘量讓孩子一次學習或溫習一個課題。例如,要背一首詩,最好是全篇背誦,避免逐句逐段去記。
很多人不知道讀書的訣竅,雖然有求知的欲望,卻不會讀書。當他們手中有一本書時,他們總是從第一頁第一行開始,逐字逐句讀下去。然而,有些書籍的前幾頁大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這樣做的成效總是讓人大失所望。
事實上,父母可以這樣輔導孩子閱讀:
◎如果一本書的前幾頁不能讓孩子感興趣,就不要讓他從頭讀到尾。即使這本書是他喜歡的,他也未必對整本都有興趣。當然,有些必讀的書則除外。
◎對於有深度的文章或詩,就得要求孩子一字一句閱讀。
◎對於討論問題或進行評論的文章,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就不要讓他硬著頭皮逐字逐句去讀。有些書厚達幾百頁,但真正的要點只占幾十頁,如果只讀二、三十頁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論點,就不需去讀那些冗長的敘述了。
◎對於僅需閱讀序言,便能了解書中主題和作者態度的書,孩子不必閱讀全文。
◎孩子可以先瀏覽書籍的目錄,選擇其中有趣的部分來讀。真正的閱讀並非僅按部就班地閱讀字句,而是把握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跳過不需要的部分。
◎不要讓孩子認為「讀書就得記憶,若不記憶,不能算是讀書」。
◎孩子對於他專心閱讀過的書,即使未能詳細記得,也能從中獲得益處。
◎孩子對於讀書感到索然無味,往往是因為他尚未找到自己想看的書。
◎不要讓孩子對書籍望而生畏,要讓他隨自己的意願去讀書。惟有如此,閱讀才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喜悅。
●從愛書開始熱愛知識
嬰兒六個月時就已開始熟悉聲音。儘管嬰兒不懂得內容,但是你只要為他朗讀,就能使他熟悉並喜歡你的聲音。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時機,可以為他日後的成長打下基礎。
教育學家發現,幼兒很喜歡聽童話故事,即使是祖父母講過十幾遍的老故事。專家認為,孩子對童話的喜愛顯示了他們不願意做旁觀者。透過聽故事和閱讀,孩子可以發揮想像力,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參與、安排故事,並從中反映、分享他們的願望和快樂。一位猶太母親說道:
我在女兒出生後不久,開始唸故事給她聽。起初,女兒咬書皮,滴口水在書上,但我不介意,甚至讓她抱著書睡。女兒不到一歲就喜歡上書本,很愛依偎在我懷中聽我講童話故事。女兒在會走路後,常坐在家中的小狗旁邊,倒拿著書本,唸書給小狗聽。在女兒進入幼稚園後,老師發現她比其他孩子還要早兩年懂得閱讀,而且樂此不疲。
高聲朗讀是對嬰兒表達感情的方式之一。嬰兒把高聲朗讀視為一種安寧和安全的聲音,並把聲音與受到愛護的美好感覺聯繫起來。父母為孩子閱讀時,應該注意閱讀的節奏,讓孩子產生閱讀的興趣。
為了喚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父母在開始唸一本新書之前,可以讓孩子看看書的封皮,問他們看到什麼,再讓他們猜想書中的內容,並看看其中的圖畫。
以色列前總統夫人芭芭拉在談到她的教子之道時,說道:
我為孩子唸故事時,並不會只讓他們坐在那裡聽。有時,我會故意停下來,要孩子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如果閱讀中出現孩子不熟悉的字,我會解釋給他們聽。
不少家長為孩子買書,卻怕孩子把書弄壞弄髒,於是在孩子讀過書後,就趕快把書收起來,放在孩子拿不著的地方。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全神貫注看書時,不停地叫他做這做哪。其實,這樣做是不好的。最好的方法是在無形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猶太教育學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合乎他們興趣的書,並且也需要換換胃口,因此父母可以利用不同類型的文字,比如報紙、雜誌、明信片,甚至包裝紙上的文字,來教導孩子,讓孩子學習,使他明白文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當孩子會自行閱讀之後,家長不要太快放棄自己的責任,要持續唸書給孩子聽,直到孩子上中學為止。許多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孩子的聆聽能力比閱讀能力來得高,孩子從「聽」書中獲得的效益是極明顯的。
在教育孩子時,家長也要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不要以為自己已完成任務,就可以在電視前或遊戲中浪費時間,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的教育是空洞的。
培養孩子的興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除了要觀察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可塑性之外,還要儘量順其自然,避免讓孩子產生排斥感。
【第十八章 培養堅強意志力】
猶太智者朱特比說:「意志是一個與克服困難相聯繫的概念。」一個人在達到自己目標的過程中,總會遇到種種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意志活動的過程,強大的意志力正是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培養起來的。
一個人具備了堅強的意志力,就能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直到成功。因此,堅強的意志力是人類行為持久的動力,是成功的關鍵。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特意培養孩子具有堅強的意志力,讓孩子吃苦,讓他理解苦難背後的真相,才能把孩子塑造成堅強的人。
苦難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不幸和挫折可能使人沉淪,也可以使人堅強。很多教育家認為,苦難是孩子的良師,能教孩子學會用感激的心情、積極的態度,來對待一切問題,勇敢面對競爭。
●學習獨立就是磨練
《塔木德》中寫道,能夠自食其力,才能生活快樂。
一位母親在孩子四歲多時,還要幫孩子穿衣服、餵飯、擦鼻涕等,結果這個孩子和他同伴相比,做事情常常顯得手忙腳亂。這位母親一定認為自己是一個好母親,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孩子,但是她的行動卻告訴孩子:「你是無能的,只能讓我來幫助你。」
這種過分的溺愛將引起很多負面效應,讓孩子產生極強的依賴性,認為他什麼都不用做,不想學習做什麼事情。一旦找不到媽媽,他就大受打擊,感到十分恐懼。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將難以迅速適應陌生的環境。
父母如果並未對孩子施予正確教育,就很難讓孩子養成獨立性。很多父母無法認清,只有從小讓孩子學習獨立,才是對他真正的愛,而溺愛的結果是造成孩子更加依賴。
一個處處有人幫助的孩子,看起來是幸福的,但其實不然。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絕沒有獨立的人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猶太教育家切尼認為,過分干涉孩子或是幫孩子做事情,會削弱孩子的積極性。如果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就會讓他在任何時候都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專家正是認識到溺愛孩子的危險性,因此呼籲父母把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放在第一位,而這必須經由父母的鼓勵來完成。孩子擁有無限的潛力,如果父母善於鼓勵,就能把他的潛力挖掘出來,更重要的是,可由此培養孩子不依靠他人的習慣,進而使他具備自主生活的能力。
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在他能夠去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孩子如果不能獨立,就沒有安全感。父母如果總是為孩子做事,就等於告訴孩子,父母比他強、能力比他大、經驗比他多。父母越顯示自己的偉大,孩子就越顯得渺小。在這種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孩子,即使人高體大、儀表堂堂,行動上卻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與能力。
猶太教育家認為,一個無法獨立的孩子長大之後,要麼唯唯諾諾、循規蹈矩、沒有主見、任人擺布,要麼有勇無謀,不計後果,盲目衝動。具有獨立品格的孩子能用自己的頭腦去想事情,不會受到情緒的控制。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具有獨立思考的孩子才是有主見的人,不會盲從或根據道聽塗說的東西來行動。他們有自己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成年之後遇事也能冷靜理智,不感情用事。
如果任由別人,或是被自己的情緒所支配,那麼就失去自我,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自主的人。
●培養獨立性格
拉比猶大認為:「要使孩子形成自立自強的品格,需要愛護孩子的獨立意志。」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心理上的獨立意志。猶太父母通常很尊重孩子的獨立意志,並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在自己的選擇中長大。這種教育方式能充分培養孩子的素質。
在猶太家庭中,孩子剛出生,父母就開始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讓孩子與父母分床、分室而居,替孩子創造一個有利於培養獨立性的環境。
許多的孩子不願意去托兒所或幼稚園,原因不外乎是父母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使得孩子在需要離開家時,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戀家與畏懼的情緒。如果一個家庭能讓孩子從小培養獨立意識,那麼當他需要離開父母進入另一個環境時,他就能無所畏懼。
猶太教育家彼尼德羅指出,孩子一旦擁有獨立的性格與品質,對他人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歲的澤克是個有五年球齡的球員。他想當一名足球裁判,得到父親的贊成。透過考試,他獲得了裁判的資格證書。
在他第一次上場當裁判時,某個隊的前鋒突入對方的禁區,然後在一片混亂中,這名前鋒摔倒了。澤克果斷鳴笛,人高馬大的教練衝進場,對著年僅十歲的澤克吼叫,但澤克毫不畏懼,向教練出示黃牌警告。澤克的判決得到父親的贊同與鼓勵,也得到他人的認同。
從這位小裁判的舉動可以看出,他有獨立的品格與意志,也有強烈的自信心。獨立與自信可說是一體兩面,如果孩子沒有從小培養獨立性,就很難建立自信。相反地,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也很難獨立。
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非父母的影子。在孩子一生之中,父母只能扮演他的「保護者」與「教育者」。
有時孩子面對生活的難題會有所猶豫,甚至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釐清思路,給他一個轉圜的機會,讓他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同時,父母對孩子的獨立表現應該做出即時的反應,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意見只是讓孩子「參考」,而不是「指導」,更不是「命令」。
●幫助孩子戰勝自我
《塔木德》中寫道,上帝抬高自我謙虛的人,貶低自高自大的人。
勇敢是指對可怕的事物無所畏懼,而到底什麼是可怕的事物呢?這可能包括恥辱、貧窮、疾病、孤獨和死亡。
勇敢的反面是軟弱,軟弱是恐懼的外在表現。孩子膽小,對什麼事情都感到害怕,是因為他有許多恐懼。造成孩子軟弱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因此父母的言行至關重要。
造成孩子軟弱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孩子犯錯時,千萬不要恐嚇他。很多父母習慣恐嚇孩子,以為這可以使他以後不敢再犯。即使這可以達到目的,卻只是一時之效,而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將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孩子因失敗而感到不安或難過,那麼父母要想辦法安慰孩子,讓他明白失敗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一方面幫他尋找失敗的原因,另一方面鼓勵他,讓他冷靜面對困難與挫折。
◎孩子犯錯或失敗了,不要一味地袒護。孩子犯錯,父母要反覆教育;如果他還犯錯,要讓他明白自己犯錯,而且要讓他承擔錯誤,接受懲罰。
◎孩子碰到比他強的孩子時,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因此而喪失信心。一個失去信心的孩子,在別人面前會變得膽怯,不敢表現,形成了自卑感。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回顧孩子以前做過值得自豪的事情。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孩子多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出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孩子膽小,不要有意刺激他,更不要責罵他。鼓勵孩子向別人學習,不可以貶低孩子的價值與才能。父母在氣憤之中常做出惡意的批評,會使孩子變得消極。孩子犯錯誤或表現不佳時,不要當眾斥責,以免摧毀孩子的信心,同時也會讓他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讓孩子自己玩耍,有意延長父母不在身邊的時間。讓孩子自己支配時間,自行處理所碰到的事情。
對於膽怯的孩子,父母可以表示同情和諒解,再加上適當的解釋和引導就夠了,不要再讓孩子去做他心有餘悸的事情,也不要讓孩子去做他沒有把握的事情,因為萬一失敗了,又會使他產生新的挫折與恐懼。
孩子有恐懼,父母要引導他把心裡的恐懼說出來。父母要體諒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向他表示支持。惟有如此,孩子才會覺得有依靠、有膽量。父母還要讓孩子與外界多接觸,開闊他的視野,幫助他消除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讓孩子心平氣和生活
《塔木德》中寫道,別讓垂頭喪氣折磨自己。快樂使人長壽,使生活有意義。知足長樂,別總是憂心忡忡。憂愁會使人未老先衰,嫉妒和憤怒則會縮短壽命。性格開朗的人食欲旺盛,吃什麼都有胃口。
想讓孩子心平氣和地生活,父母得幫助他改掉喜怒無常的壞情緒。許多孩子都有喜怒無常的毛病,縱然他們是在學習上很優秀的孩子,可是情緒極為不穩,不能持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況,不能根據事情、環境和對象表現出相應的情緒。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孩子想吸引大人的注意,也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過度關注。比如,在生活中,孩子一傷心,父母趕緊安慰,孩子哭叫時,父母立刻遷就,孩子激動時,父母馬上安撫,孩子犯錯誤時,父母立刻嚴懲。
父母遇到這種問題時,關鍵是要減少對孩子行為的過分關注。父母可以先裝做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用其他方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使孩子的情緒逐漸平穩下來。
一位猶太母親曾說道:
我的孩子是全班成績最好的,每次考試總是前三名,但他的脾氣很大。鄰居家的孩子想玩一下他的玩具,他就哭叫說一定得要回來,怕他們弄壞自己的玩具。當他遇到他所喜歡的孩子,就高興得在地上打滾,手舞足蹈。如果他喜歡的孩子要回去了,他就痛苦得哽咽不止。
以上就是喜怒無常的孩子典型的表現。當然,有些孩子的自尊心很強、性格倔強,不易妥協也不肯認錯,特別是到了兩、三歲,有了自己的想法與愛好的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與孩子直接對抗,就當做沒發生什麼事,平時怎麼對待他就怎麼對待他,把要他改正的事交代完後,等著就行了,不要不停地命令孩子。
孩子看到父母沒有改變主意的意思,最後就會照著去做。孩子鬧情緒時,父親要給孩子一點調整情緒的時間,讓他有心理準備,知道下一步怎麼辦,如此一來,他就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安排。父母也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尊嚴,不要在孩子觸犯自己時表現得過於激動,否則會使情況難以控制。如果彼此的情緒波動太大,那麼解決矛盾就更困難了。
●培養耐力
猶太教育家彼尼德羅認為,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耐力訓練,是培養孩子專心的最佳方法。
有一位猶太父親曾因為孩子只愛看電視和玩遊戲,對書本根本不感興趣,而使用耐力訓練這種方法:
有一天,我拿了一個沙漏告訴孩子,這是一個古代的計時器,也就是古代的鐘錶,當裡面的沙子全部都漏下去時,正好是三分鐘。我的孩子很想玩這個沙漏。我告訴他,你如果想玩,就和爸爸一起看書,每次三分鐘。孩子高興地答應了,並靜靜地坐下來聽我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專心,而是一直在看著那個沙漏,三分鐘一到,他便跑出去玩。
我沒有氣餒,決定多試幾次。幾次之後,孩子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雖然說好是三分鐘,但三分鐘之後,由於故事情節吸引人,他要求延長時間。但是我堅持三分鐘的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他為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己主動閱讀了。
在上面這個例子裡,父親是用一種循序漸進的訓練,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也就是透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讓他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專注於某一對象,而時間一久之後,孩子自然養成習慣,提高了他的注意力和自制力。
猶太教育家認為,三分鐘的時間正好適合孩子集中注意力,三分鐘之後立即打住,既可以讓孩子覺得父母守信,同時也利於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引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當然,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試了一兩次之後,覺得沒有效果就放棄。其實,在培養孩子耐心的同時,也是在考驗父母的耐心。
●保護孩子的天性
拉比猶大說道:「遊戲和探索未知世界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扼殺了孩子此一部分的生活,硬逼他要按照父母所奉行的模式去成長,往往會適得其反。」
許多父母只知道給孩子硬性地灌輸各種知識,不懂得陶冶孩子的性情,認為孩子現在苦一點,都是為了未來的幸福。其實這是非常不科學的。
物理學家海克小時候很喜歡動手做各種有趣的小實驗,他的父母為此而替他空出一間房間當做他的實驗室。在一次實驗中,海克不小心引起大火,他嚇得逃出家門,不敢見父母。
海克的父母找到海克,慈愛地告訴他:「為了研究科學,你就是把房子全拆了,把田地全毀了,我們也不會埋怨你。」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成為了海克奮鬥的巨大動力。
十九世紀數學家麥克斯韋八歲時,父母要他畫靜物寫生,結果他把菊花畫成了幾何圖形。父母發現孩子有優異的數學天賦,於是決定用心教導他代數和幾何。麥克斯韋很快在數學方面表現出驚人的才華,十五歲就寫出令教授吃驚的論文。
天性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是難以泯滅的。孩子純真的天性需要父母發掘,適當引導,並熱情鼓勵,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表現出驚人的成績。
很多父母並非順應孩子的天性與愛好,而是一味地壓抑、拒絕孩子的要求,結果必然是扼殺孩子的創造力,使親子關係變得緊張,並激化矛盾。
假如父母不顧孩子的需要,隨意扭曲孩子的天性,不但會浪費孩子的生命,還會直接損害他的生活。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來扭曲孩子的性格,否則多半會造成悲劇。
●讓孩子快樂生活
猶太著名的教育家約瑟特利說:「樂觀的性格或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的光明面,讓人期待最有利的結果。」
樂觀不但是一種迷人的性格特徵,還有更神奇的功能,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的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憂鬱,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情緒悲觀的孩子來得健康。
樂觀與悲觀的最大區別,在於對生活的不同態度。樂觀主義者認為,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普遍的,他們能夠使好事發生。然而,一個悲觀者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好事只能碰運氣,壞事才是必然的。另外,當壞事發生時,一個悲觀者通常不是責怪自己,就是責怪別人。一個人遇事時態度是樂觀或悲觀,不僅能體現他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還決定了他能不能使自己從困境中走出來,並掌握住成功和希望。
在培養孩子的樂觀態度上,父母需要做到:
◎要有幫助孩子塑造樂觀性格的信心。信心可以改變個性。有的孩子天生屬於悲觀性格,親子雙方要有共識,相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分析自己。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烈,自我分析也就隨之產生。但是,年齡小的孩子自我分析能力比較弱,有時會得到錯誤的結論。當孩子因一點小挫折而垂頭喪氣,因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時,他就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
◎指導孩子從榜樣中改變自己的性格。所謂「性格認同」,是指認定自己具有某種性格潛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孩子講述先賢、英雄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對樂觀性格產生認同感。
在猶太家庭教育中,父母隨時注意指導孩子排除心理障礙。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孩子形成樂觀性格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讓孩子學會自行調節情緒,及時化解悲觀情緒、不良情感及心理障礙,孩子就不易形成悲觀情緒。
父母可以用以下的具體方法,來培養孩子的樂觀性格:
◎密切與孩子聯繫感情。在培養孩子樂觀性格的過程中,友誼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者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建立融洽、愉快的人際關係。
◎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如果孩子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那麼他即使遭受挫折,也能很快從失望中振作起來。
◎減少孩子的物質欲望。讓孩子明白人生的快樂不是只有物質財富的滿足。
◎讓孩子擁有廣泛的興趣。為他提供各種選擇,並給予必要的引導,如此一來,他的生活將更加充實,也容易過著幸福人生。
◎家庭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是孩子性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相較於在不幸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幸福家庭中的孩子通常比較樂觀。
◎不過度批評孩子。過度批評孩子會造成孩子的內疚感。對孩子的錯誤要實事求是,指出錯誤是可以改正的,不可以過分計較。
對於孩子敏感、忌諱的話題,父母要迴避或轉移孩子的注意,來減輕他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