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繁榮的祕密─全球化浪潮的黃金律
引言:新四海族
我擁有每一種膚色和社會階級。
我不需要比本身多樣化還好的任何東西。
-惠特曼(Walt Whitman)
我們需要族群……解救我們脫離這一灘死水。
-伯恩(Randolph Bourne)
多樣性攸關一個國家在新世紀中的健全和財富。混種才有強大的力量。不論在國內,還是在海外,人種、民族和國籍的混融創出前所未見的水準。混融狀態成了流行時尚。在關係日益緊密的世界中,個人、企業和整個國家的力量與性格,既來自近在眼前的地方社群,也來自遠在天邊的大陸。不純、混雜、攙水、有瘢點、粗獷蓬亂、青一塊紫一塊、和別人打成一片的人,就要繼承這塊大地。混融才是新的常規。
這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深遠的變化。向純淨、潔白、平穩說再見。把原始的單一性拋諸腦後。主張純淨的人沒有明天。抗拒徒勞無功。
本土文化保護論者、反移民的光頭仔儘管囂張一時。民族主義者儘管揮舞你們的國旗、高唱你們的國歌。狂風暴雨過後,未來將是一片寧靜。歷史將唾棄你們。混融終將戰勝孤芳自賞。它將孕育創造力,滋潤人類的心靈,刺激經濟成長,壯大國家的力量。人種、民族、國家的分野不再構成牢不可破的障礙和屹立不搖的傳統。但是這些分野也不會消失,而是加入到萬花筒內的許多碎片中,時時呈現不同的畫面。
這些碎片確實多不勝數:全世界有多達五千種民族、六百種使用中的語言。這些族群的組合十分驚人,更別說組合後再組合。這種堅強的多樣性能夠保衛自己,並行之久遠,而不是為了求得單一性而消滅雜音。
混種狂熱遲遲才來,但它們已經無所不在,只是少了一首歌,少了一個標誌,少了一套信條。它們應該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的存在。這是屬於它們的時刻。不必再道歉。我們不必在不同的人種、民族、自我中做一選擇。不要再以為無根就是有根的相反詞。為你的混種自我歡呼。為你的多重歸屬歡呼。混種不是偶然的機遇,不是不自然、不可避免的衝突產生的結果,而是優美的人生開花結果下的產物。此外,整個社會可以有根也有翼。沒有什麼事情能夠阻止混種國家的興起;同質才有和諧、壓抑異議才有勝利的觀念是可笑的。
富國將走向混種化,因為那是正確和美好的。它們將走向混種化,因為只有靠它才能走出原地踏步的僵局,創新的源頭才能源源不絕供應活力,也是在擁抱變革的同時,保存傳統的唯一可行方式。
對世界上的富國來說,問題不在於是否擁抱多樣性,而是如何擁抱。
急劇混融
許多美國人都知道多樣性和多元文化的優點,住在移民多的東岸和西岸地區的人更是清楚。在美國各地,人種和民族的混融四處可見,混融狀態已經很明確。身分認同上有多重空間的現象正迅速擴散。高達三○%的西班牙裔和亞裔與異族通婚,而且在美國通行多種語言的大部分城市,異族通婚已成常態。值得注意的是,混融之後產生了更多的混融:宣稱自己系出多族的人,異族通婚率最高。人們開始體認到不純的優越性。國家廣播公司的記者歐布萊安(Soledad O'Brien),母親是古巴的黑人,父親是澳洲的愛爾蘭人。她說:「我現在在紐約搭地下鐵的時候,大部分人看起來都和我一樣--他們是某些族群混融下的產物。」
這種混融在美國普遍獲得接納,但連鼓吹者也找不到詞彙去形容、衛護,甚或頌揚它。關於民族和人種的混融,美國人還陷在過時的思想窠臼中。多樣性對美國的全球競爭力有很大的加分效果,這一點並沒有普遍為人所體認。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力量,十分仰賴多樣性。有些人擔心混種化會削弱國家的統一和諧,這應能化解他們的疑慮。外國人艷羨美國能將不同族群間產生的緊張化為創造性的力量,卻未能瞭解美國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也對自己如何能夠如法炮製感到迷惑。
美國人也感迷惑。從一九六○年代的民權運動產生的民族和人種驕傲,已日益失去意義。美國不再像是吵雜的路邊商品展覽會,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攤位,販賣本身的食物、衣服、音樂和儀式。在日益沒落的這種多元文化美國,每個族群都得到尊重,有其尊嚴,但沒人質疑族群與族群之間存有一條界線。成員不能隨意越界;從生物構成或歷史的角度來說,他們真正的認同永遠寫在他們身上。
新的多元文化--美國,已經超越一個世代前用外國裔形容詞的認同方式。新美國人既活在種族認同的傳統界線之內,也活在界線之外。有著外國裔形容詞的美國舊族群仍在社會中留有界線,讓美國看起來有如聯合國,實際上它已因血緣的交融而形成另一種國家。或者,混血認同是向這些族群表達歸屬之意愈來愈理想的方式。人們活在一層層的關係之中,有時加上另一層,有時除去另一層,視狀況而定。一位觀察者說:「他們不只分享而已,更創造出全新的跨文化混融。他們不否認自己是誰,也不假裝自己是誰。他們真心誠意接納另一文化的某種東西,但這麼做不是自卑感作祟,而是因為,嘿,我喜歡它;它實在很酷。」
既有的分類不能描述新的現實。民族正失去它的傳統意義,人種也是一樣。以加州南部有三萬二千人居住的沃爾納(Walnut)為例。這座小鎮的中學裡,族群意識很強,但學生可以自由宣稱自己屬於某一族群,雖然並非生而屬於那個族群。亞洲學生提名黑人當亞洲同學會的會長。黑人學生聯合會選白人教職員當顧問。有位華裔美國人西班牙語講得十分流利,是拉丁聯盟很出風頭的成員。有位學生的父母分別是埃及人和菲律賓人,她說明為什麼這所學校的多樣化那麼受歡迎:「我們畢業時會成為更好的人,因為我們已經學會如何相處。我們擁有優勢。」
這不是說說而已。在沃爾納的初中班級舞會上,泰國出生的「莎拉‧維契穿著一襲閃閃發亮的長禮服,和黑人高年級生克利斯‧梅修茲跳慢舞。梅修茲穿著晚禮服,風度翩翩,而他畢業後所要進入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另一邊,白人傑西‧魏提斯和他的非裔美國人蒂凡妮‧巴爾默、拉丁美洲朋友史提芬‧卡薩杜配合霹靂舞的節奏盡情狂跳。」歐康諾(A. O'Connor)觀察沃爾納的情形後說:「忘掉電視黃金時段愈來愈異常、全是白人的現象……在這裡,多樣化司空見慣,大家習以為常--而且很酷。」
新美國人是主動積極、富有創意、真心誠意、抱持正面態度的混種。自由是他(她)生而為人的核心:可以在不勝枚舉的人類特質中自由挑選。族群的驕傲是這種彈性的必要條件,但這還不夠。這些新美國人以族群為基礎,更上一層樓。他們有根也有翼。他們以自己的背景為豪,但無懼於在他們的認同之上再加一些東西,因為他們曉得這無損於他們是誰。對他們來說,混種化意指以整體感為依歸,把族群的驕傲帶到新的層次。他們以新的方式體認美國的舊理想。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一八四九年寫道:「美國人流出一滴血,也流出了全世界的一滴血。」梅爾維爾的這句話,現在不只適用於美國,也適用於所有的國家。
我擁有每一種膚色和社會階級。
我不需要比本身多樣化還好的任何東西。
-惠特曼(Walt Whitman)
我們需要族群……解救我們脫離這一灘死水。
-伯恩(Randolph Bourne)
多樣性攸關一個國家在新世紀中的健全和財富。混種才有強大的力量。不論在國內,還是在海外,人種、民族和國籍的混融創出前所未見的水準。混融狀態成了流行時尚。在關係日益緊密的世界中,個人、企業和整個國家的力量與性格,既來自近在眼前的地方社群,也來自遠在天邊的大陸。不純、混雜、攙水、有瘢點、粗獷蓬亂、青一塊紫一塊、和別人打成一片的人,就要繼承這塊大地。混融才是新的常規。
這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深遠的變化。向純淨、潔白、平穩說再見。把原始的單一性拋諸腦後。主張純淨的人沒有明天。抗拒徒勞無功。
本土文化保護論者、反移民的光頭仔儘管囂張一時。民族主義者儘管揮舞你們的國旗、高唱你們的國歌。狂風暴雨過後,未來將是一片寧靜。歷史將唾棄你們。混融終將戰勝孤芳自賞。它將孕育創造力,滋潤人類的心靈,刺激經濟成長,壯大國家的力量。人種、民族、國家的分野不再構成牢不可破的障礙和屹立不搖的傳統。但是這些分野也不會消失,而是加入到萬花筒內的許多碎片中,時時呈現不同的畫面。
這些碎片確實多不勝數:全世界有多達五千種民族、六百種使用中的語言。這些族群的組合十分驚人,更別說組合後再組合。這種堅強的多樣性能夠保衛自己,並行之久遠,而不是為了求得單一性而消滅雜音。
混種狂熱遲遲才來,但它們已經無所不在,只是少了一首歌,少了一個標誌,少了一套信條。它們應該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的存在。這是屬於它們的時刻。不必再道歉。我們不必在不同的人種、民族、自我中做一選擇。不要再以為無根就是有根的相反詞。為你的混種自我歡呼。為你的多重歸屬歡呼。混種不是偶然的機遇,不是不自然、不可避免的衝突產生的結果,而是優美的人生開花結果下的產物。此外,整個社會可以有根也有翼。沒有什麼事情能夠阻止混種國家的興起;同質才有和諧、壓抑異議才有勝利的觀念是可笑的。
富國將走向混種化,因為那是正確和美好的。它們將走向混種化,因為只有靠它才能走出原地踏步的僵局,創新的源頭才能源源不絕供應活力,也是在擁抱變革的同時,保存傳統的唯一可行方式。
對世界上的富國來說,問題不在於是否擁抱多樣性,而是如何擁抱。
急劇混融
許多美國人都知道多樣性和多元文化的優點,住在移民多的東岸和西岸地區的人更是清楚。在美國各地,人種和民族的混融四處可見,混融狀態已經很明確。身分認同上有多重空間的現象正迅速擴散。高達三○%的西班牙裔和亞裔與異族通婚,而且在美國通行多種語言的大部分城市,異族通婚已成常態。值得注意的是,混融之後產生了更多的混融:宣稱自己系出多族的人,異族通婚率最高。人們開始體認到不純的優越性。國家廣播公司的記者歐布萊安(Soledad O'Brien),母親是古巴的黑人,父親是澳洲的愛爾蘭人。她說:「我現在在紐約搭地下鐵的時候,大部分人看起來都和我一樣--他們是某些族群混融下的產物。」
這種混融在美國普遍獲得接納,但連鼓吹者也找不到詞彙去形容、衛護,甚或頌揚它。關於民族和人種的混融,美國人還陷在過時的思想窠臼中。多樣性對美國的全球競爭力有很大的加分效果,這一點並沒有普遍為人所體認。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力量,十分仰賴多樣性。有些人擔心混種化會削弱國家的統一和諧,這應能化解他們的疑慮。外國人艷羨美國能將不同族群間產生的緊張化為創造性的力量,卻未能瞭解美國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也對自己如何能夠如法炮製感到迷惑。
美國人也感迷惑。從一九六○年代的民權運動產生的民族和人種驕傲,已日益失去意義。美國不再像是吵雜的路邊商品展覽會,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攤位,販賣本身的食物、衣服、音樂和儀式。在日益沒落的這種多元文化美國,每個族群都得到尊重,有其尊嚴,但沒人質疑族群與族群之間存有一條界線。成員不能隨意越界;從生物構成或歷史的角度來說,他們真正的認同永遠寫在他們身上。
新的多元文化--美國,已經超越一個世代前用外國裔形容詞的認同方式。新美國人既活在種族認同的傳統界線之內,也活在界線之外。有著外國裔形容詞的美國舊族群仍在社會中留有界線,讓美國看起來有如聯合國,實際上它已因血緣的交融而形成另一種國家。或者,混血認同是向這些族群表達歸屬之意愈來愈理想的方式。人們活在一層層的關係之中,有時加上另一層,有時除去另一層,視狀況而定。一位觀察者說:「他們不只分享而已,更創造出全新的跨文化混融。他們不否認自己是誰,也不假裝自己是誰。他們真心誠意接納另一文化的某種東西,但這麼做不是自卑感作祟,而是因為,嘿,我喜歡它;它實在很酷。」
既有的分類不能描述新的現實。民族正失去它的傳統意義,人種也是一樣。以加州南部有三萬二千人居住的沃爾納(Walnut)為例。這座小鎮的中學裡,族群意識很強,但學生可以自由宣稱自己屬於某一族群,雖然並非生而屬於那個族群。亞洲學生提名黑人當亞洲同學會的會長。黑人學生聯合會選白人教職員當顧問。有位華裔美國人西班牙語講得十分流利,是拉丁聯盟很出風頭的成員。有位學生的父母分別是埃及人和菲律賓人,她說明為什麼這所學校的多樣化那麼受歡迎:「我們畢業時會成為更好的人,因為我們已經學會如何相處。我們擁有優勢。」
這不是說說而已。在沃爾納的初中班級舞會上,泰國出生的「莎拉‧維契穿著一襲閃閃發亮的長禮服,和黑人高年級生克利斯‧梅修茲跳慢舞。梅修茲穿著晚禮服,風度翩翩,而他畢業後所要進入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另一邊,白人傑西‧魏提斯和他的非裔美國人蒂凡妮‧巴爾默、拉丁美洲朋友史提芬‧卡薩杜配合霹靂舞的節奏盡情狂跳。」歐康諾(A. O'Connor)觀察沃爾納的情形後說:「忘掉電視黃金時段愈來愈異常、全是白人的現象……在這裡,多樣化司空見慣,大家習以為常--而且很酷。」
新美國人是主動積極、富有創意、真心誠意、抱持正面態度的混種。自由是他(她)生而為人的核心:可以在不勝枚舉的人類特質中自由挑選。族群的驕傲是這種彈性的必要條件,但這還不夠。這些新美國人以族群為基礎,更上一層樓。他們有根也有翼。他們以自己的背景為豪,但無懼於在他們的認同之上再加一些東西,因為他們曉得這無損於他們是誰。對他們來說,混種化意指以整體感為依歸,把族群的驕傲帶到新的層次。他們以新的方式體認美國的舊理想。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一八四九年寫道:「美國人流出一滴血,也流出了全世界的一滴血。」梅爾維爾的這句話,現在不只適用於美國,也適用於所有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