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你的說話方式也要跟著成長:召喚奇蹟的青春期對話法
01.引導想法的疑問型對話法
「你不要管那些問題,好好讀書就好。」
「少管閒事,做好你該做的事就好!」
這是青春期孩子最討厭聽到的話。
青春期的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發生的各種問題都很感興趣,不管是家人之間或社會問題,但是像上述那樣命令式的對話只會單方面阻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變得被動,「我又做錯了什麼?」的防衛意識會開始在內心扎根。
與青春期孩子對話需要的是疑問型對話法。
疑問型對話法能讓對話順利進行,同時對話的主導權不在父母,而在孩子身上。命令型的說話方式讓孩子感覺不受尊重,疑問型對話則會幫助孩子成長為自己的主人。
疑問型對話法會傳遞出父母願意傾聽的正面訊息,讓青春期孩子願意多講一點想法、多了解一些事、希望得到更多認可。如果孩子對某個話題感興趣,疑問型對話法可以藉由這個話題拓展出更多對話,可以從孩子口中聽到更多故事,是了解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喜歡什麼歌曲、為什麼喜歡、對什麼樣的人感興趣等最佳機會,因此父母要盡量避免使用「你一定要~」「就算你想也不行~」「嘖嘖~」這些否定、阻止孩子的話。
疑問型對話法並不是要追問「為什麼那樣?」這種問法只會帶給孩子被追究的感覺。有的父母會說:「我覺得提問好難,要怎麼問才是好問題呢?」其實並不是問出「好問題」,而是問孩子「你想怎麼做?」「你覺得什麼部分很辛苦、很累?」也就是以詢問的方式理解孩子想法,才能安慰和認同孩子的心情。
與青春期孩子對話時,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要換成疑問型對話法。命令型的說話方式是對奴隸使用的話語,疑問型對話則會幫助孩子成長為主人。
你怎麼想?
「學校打電話來,說你上課的時候頂撞老師。」
「哼,真愛計較,那麼一點事還打電話到家裡來。我只是在課堂上問問題……看來老師很不爽。」
「你這什麼態度,怎麼可以說老師愛計較,我不用問也可 以猜到你上課時是什麼樣子,你最好去向老師道歉。」
「我不要。」
「什麼叫你不要。在那麼多同學面前頂撞,老師一定覺得很丟臉,既然做錯了就該道歉啊!」
「才不是那樣呢!」
「什麼不是那樣,照媽媽說的去做!」
「我不要!」
「拜託你聽話一點!」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因為知道一些事就覺得自己很厲害,想挑戰老師,因此容易與師長發生衝突。這種時候,父母第一個想法多半是擔心孩子被認為是沒有禮貌、沒有教養的壞學生,所以往往不明就裡,一開口就要孩子道歉,想採取和解的方式盡快結束一切。站在孩子的立場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因而展開抗辯,看到孩子這樣父母更擔心,就會使用更強烈的命令型話語。
一味維護孩子並不好,但是單方面強求孩子不管怎樣都要對老師有禮貌並服從也不恰當。應該透過對話先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孩子當下如何應對,再進一步協助孩子解決問題。比起命令孩子執行父母認為正確的行為,這時候更需要採取疑問型對話法來釐清問題。老師打電話給爸媽讓孩子不高興,但老師也是出於關懷,所以父母可以藉由疑問型對話觀察孩子的狀況和心情,引導孩子試著思考老師的立場。
讓我們將上面的對話改成疑問型對話法來看看會有什麼不同。
「學校打電話來,說你上課的時候頂撞老師。」
「哼,真愛計較,那麼一點事還打電話到家裡來。我只是在課堂上問問題……看來老師很不爽。」
「你可以告訴我當時的狀況嗎?」
「因為老師講解的時候聽不清楚,所以我就請老師大聲一點,結果老師怪我們太吵了。後來我覺得老師講的內容跟我知道的好像不一樣,所以又問了老師,結果他就說不要占用那麼多上課時間,晚一點再說,於是我就問老師為什麼現在不能說。」
「當時氣氛應該不是很好吧。」
「……」
「媽媽當然是站在你這邊。不過這件事,如果我是老師,也會覺得心裡有些不舒服。你怎麼想呢?」
「我也有不對的地方啦。」
「那麼現在該怎麼做比較好?」
「去向老師道歉?」
「我覺得那樣做很好。你想到要跟老師說什麼了嗎?」
「老師對不起,我在課堂上講話不客氣。」
「時間還早,不如現在就打電話吧。如果沒接,那明天去學校一定要跟老師說喔。」
命令式的話語是馴服奴隸用的,是指示,而非給人思考的機會,因為奴隸只會按照指示行事。奴役的第一步就是禁止提問,只能依照命令做事。同時命令者會評價執行程度,人就是這樣逐漸被馴服。
任何人都會對命令型的話語感到不舒服,青春期的孩子更敏感、更排斥。回想自己在青春期時,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心裡想著「打掃一下房間吧」,正準備去拿清潔工具時,卻聽到大人說:「沒看到家裡亂七八糟的嗎?還不快去打掃!」聽到這種斥責和命令的口氣,當下突然就不想掃了。如果經常聽到指示和命令的話語,心裡很可能會產生莫名的抵抗感。
在親子關係中,平等的尊重很重要。命令型話語會將父母和孩子區分成指示者和接受指示者,如此一來,親子之間就不是平等關係,而是上對下的垂直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迫切追求自我認同感。因此如果聽到單方面的命令,可能會敏感地認為自己所有的選擇和意見都不會被接受。因為命令和指示都是單向的訊息,所以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抵抗感,在心裡與父母拉開距離。
命令型和疑問型對話的最大差異,在於尊重對方的心。因為視為平等關係,所以會詢問意見並給予表達意見的機會,這樣才是「對話」。並非只是傳達或強迫孩子接受父母的決定,而是等待他們思考,鼓勵他們表達意見,同時也對自己負責。
疑問型對話法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這樣的對話方式才有助於改善關係。青春期的孩子在經濟等各方面還是要依靠父母,在他們的立場很難覺得自己與父母是平等的關係。但是父母若多採用疑問型對話法,就會傳達給孩子「我想聽聽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意見」這樣的訊息。
「可以開始了嗎?」
「你有什麼想法?」
「現在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不要用命令和指示強制停止孩子思考和提問的機會,孩子可能會固執反抗,或因為反抗心引發更大的反應。站在父母的立場,有時會想用強烈的命令來催促孩子,給予警告。而對孩子來說,有時比起自己思考,確實會比較希望得到別人的建議或決定。因此父母必須藉由日常說話方式讓孩子體驗相互尊重的人際關係。盡量少用命令,多用疑問型對話法,讓孩子學習尊重、對等的必經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