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今夕何夕話楚辭
◎代序 我讀楚辭
直到現在,捧起《楚辭》,心中就浮現一片蓊蓊鬱鬱的相思林。初夏時節,相思樹上綻放著許多黃色的小花,一枚枚指尖大小的絮狀絨球,像是毛線帽頂端的絨球。
是的,《楚辭》在我心中首先勾起的聯想是相思林,不是秭歸山上的霧,不是沅、湘的江水,不是楚地南國的水澤花草,而是薄暈中的相思林。那一年,我大三,在台中東海大學讀中文系,選修《楚辭》。那是我第一次認真將《楚辭》讀了一遍,其中的哀悽實在不適合二十歲的年輕人,相較於我選的其他課,好比《詩經》、樂府詩、李白詩、杜甫詩,都要來得不適合。我和同學坐在相思林環繞的仿唐式建築課室裡,聽王建生老師在講台上講述〈招魂〉,眼光忍不住游移在窗外,那時候,屈原滿腔的憂思,完全不是二十歲的我所能理解。我記得那是第一、二節課,早上八點開始上,窗外相思樹篩落的陽光,依附在薄薄的晨霧上,有光暈的,那景象我至今依然清楚記得。即使後來我旅行三峽時,拜訪過屈原的故鄉秭歸,但是一讀《楚辭》,我心中的「脩路幽蔽,道遠忽兮」,依然是藏在蓊鬱的相思林間。
當然,關於屈原的故事,是更早就聽說了的。孩提時代,因為端午節要吃粽子,要佩帶香包,電視上轉播龍舟賽,學齡前聽爸媽說,學齡後聽老師說,漫長悽楚的故事,在幼年的印象中,只留下屈原投江自盡的身影,投的是汨羅江,也牢牢記住。
中學時,課本裡選錄了〈國殤〉,這是要背誦的課文,雖然很短,但是描寫戰死沙場、身首異處的將士們,緊握兵器的手不肯放鬆,背上揹著的弓不曾遺落,一副隨時要躍起身再戰的模樣,讓我印象深刻,甚至背脊發涼。我們不是說「至死方休」嗎?原來這世間有一種堅持,有一種執著,是至死依然不能罷休的,使青少年的我感到焦慮。
大學時,真正開始讀《楚辭》,是在修完《詩經》之後。那個年代許多中文系的學生都是如此,大二修《詩經》,大三修《楚辭》。在文學史的發展上也是如此。《詩經》輝煌一時,在西元前數百年,中國的詩歌已有如此傲人的成就,像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都是動人的佳句。接著是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各種哲學思想發光發熱;然後是優美的《楚辭》,它的文學形式影響到之後的漢賦,而在我的心中,它也同時暗示了後世許多詩人的宿命。
要用一個簡單的成語形容屈原,很多人都會選擇「懷才不遇」,然而屈原文學上的成就所依賴的也正是他的「懷才不遇」。如果屈原遇賢君、逢明主,就會在政壇上嶄露頭角,雖然他還是會寫詩,但那時,寫詩對他而言只會是一種生活趣味,不是情感的寄託,也沒有深厚的愁思和滿懷的失望,就不會寫出如此深刻蒼涼的作品。為什麼我說這是中國詩人的宿命?屈原之後,許多著名的詩人都在仕途上不得志:好比杜甫,落魄住在草堂中,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好比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大概是在飛機問世以前的中國文人足跡遍布最廣的,連海南島他都去過。如果,唐朝、宋朝這些詩人詞人都受到重用,在朝為官發表些經世致用的策論,或是酬酢文章,詩詞只是遊戲之作,中國的文學史將會失色不少吧。
原來,繁茂是因為荒蕪才有機會生長,繽紛是因為空白才得以渲染,深刻的作品是因為人生際遇不如意,所以順理成章得以激發。
許多書在不同年紀讀,會有不同的體會。初讀《楚辭》,不妨先熟悉其寫作形式;了解《楚辭》的形式之後,再欣賞優美的文辭,雋永的形容,精采的比喻,鋪陳的氣勢,蒼鬱的風格,深刻的意涵;最後才是作者的心情,這個部分沒有一點人生閱歷是很難體會的,那種身處亂世的無力感,幸福的人不知道,也許多用一點心思去讀,能更加珍惜目前擁有的快樂,更有智慧置身混濁亂世,更堅毅的面對挫折,更豁達的在紛擾中處之泰然。歷史不斷重演,人類的智慧會不會有突破的一天?古人留下來的教訓和啟發已經夠多了,如果我們願意用一點心去讀、去了解,我們的人生,甚至這個世界,將會有所不同。
◎楚辭中的神話色彩
楚國多神話傳說,宗教色彩也相當濃厚,此一特性在《楚辭》中展露無遺。〈九歌〉的諸篇篇名就全是天神、山神、日神、河神等神的名稱,對於古代的楚人而言,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江川湖泊都有神靈。此外,〈離騷〉中所寫的天國,〈招魂〉中的幽都,不論是對於天界或靈界的想像,都使得《楚辭》染上一層神祕的色彩,而賦予想像力更大更廣的馳騁空間。
中國人很早就相信鬼神之說,但是對於鬼神的態度卻有所轉變。商朝時遇事要以龜殼問卜;然而到了東周,因為儒家思想逐漸盛行,孔子認為應該敬鬼神而遠之。鬼神的神祕力量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雖然承認鬼神的力量,尊敬他們,但是不宜太過親近,加上春秋戰國各種思想學派紛紛崛起,宗教色彩在北方逐漸薄弱。可是南方的楚國就不一樣了,楚人依然相信巫師。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對於楚人的宗教信仰作了如下的分析:「一方面固然是導源於殷商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因為那種高山大澤、雲煙變幻的自然環境,宜於那種神鬼思想與宗教迷信的保留與發育。」
中國幅員遼闊,北方和南方的風土氣候並不相同。北方冷,冬季冰封下雪的時日可能長達數月,加上北方旱,農耕更為辛苦。為了在溫暖的季節中能夠得到足夠的糧食,必須種植收成較快的雜糧;因為農耕不易,畜牧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然而天氣冷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糧食取得不易,冬季取暖所需的燃料、製作冬衣的棉絮或皮草,也都增加了生活的艱難程度,所以北方人性格實際。南方的情形有別,因為南方的氣候潮濕而溫暖,即便下雪,時間也很短,植物的種類相當多樣,糧食一年可以收成兩次,生活要容易許多。山中的雲霧,草野間的花朵,碧綠廣闊的湖水,美麗多變的水生植物,都使得南方人有更多激發想像力的觸媒;而相對於北方較為優渥的物質環境,則有更充裕的空間讓想像力得以發揮。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北方遼闊的黃土,以及被厚厚白雪覆蓋的房舍、橋樑、道路,南方則是五顏六色的花朵和遍布山上蓊蓊鬱鬱的樹林,不同的地域環境,勢必會孕育出不同的寫作風格,而南方人的想像力在神話方面有所發揮,也就可以說是自然而然的了。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楚地「信巫鬼而重淫祀」。屈原遭流放之後,置身在信巫鬼的南方,將神話色彩帶入文學作品中,有明顯的脈絡可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九歌〉。〈九歌〉原本就是祭神的歌舞,全文洋溢神話的色彩;而〈天問〉之中,屈原所提的諸多問題,也有不少是關於神話傳說的。
其實所有古老民族對於自然都感到好奇,並且因為不了解而將自然界神祕的力量予以神化。例如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原本有十個太陽,太陽不肯輪流出現天際,結果曬得大地一片焦灼,於是后羿射掉了九個太陽;又如后羿的妻子嫦娥吃了長生不老的靈藥,結果飛赴月宮;還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並以黃土造人,這些都是在沒有文字以前就已經開始流傳的神話故事。神話不僅反映出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自然環境,充滿先民的想像力,而且也激發了後人的文學情思。
其中,煉石補天的神話故事還成為《紅樓夢》的引子,賈寶玉便是女媧補天時剩下的一塊石頭,當他遊蕩時看見絳珠草,常常以水灌溉,結果石頭來到人世幻化成銜玉而生的賈寶玉,絳珠草則幻化成林黛玉,以淚水還他前世的情分。神話提供文學寫作更多的素材,也促成了更豐富的想像。屈原寫作的詩篇,不但保留了當時楚地的神話色彩,而且將其藝術化,字裡行間充滿文學的美感。他不是直接整理採集,而是重新創作,大量運用神話和自然草木為元素,創造出一個秀麗雄渾兼具的文學世界。
◎離騷經(節錄)
《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可見太史公對〈離騷〉的推崇。王逸在《楚辭章句》首篇〈離騷經章句〉的序中提及,屈原遭放逐之後,因為憂心煩亂而作〈離騷經〉,「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意思是說,雖然因為放逐而離別,心中的愁思依然陳於道徑。不過另有一說認為,屈原寫的原是〈離騷〉,後人為表尊崇,才冠上「經」的名稱。
屈原生逢戰國群雄並起的時代,如前文所述,當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野心,最顧忌的就是實力較強的楚國和齊國。而且楚齊兩國關係良好,秦國唯恐攻打其中一方時,另一方會出兵相助,所以只要設法不使齊楚聯合,就可以逐一擊破。心懷詭計的秦國因此表示希望和楚國結親,邀請楚王前往秦國,雖然屈原勸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但楚王不聽,還是前往秦國,果然中了埋伏。屈原屢諫楚王不聽,他心中的憂傷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不受楚王信任,更是為了楚王不斷將自己與國家推入險境。已經預見危機的屈原,卻無力阻止,眼見楚國一步一步走向毀滅,當然更感到無奈。
屈原在《楚辭》中經常藉香草表達潔身自好的心志,以及對神靈、君主的思慕崇敬。以蕙蘭來說,便不只一次出現,例如在〈離騷〉中即有「紉秋蘭以為佩」,〈九歌‧少司命〉中亦有「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秋天綻放的蘭花確實比春天綻放的蘭花香,可見屈原對於植物的觀察相當細微。洪興祖的《楚辭補注》引黃魯直〈蘭說〉(即黃庭堅的〈書幽芳亭〉一文)寫道:「蘭生深山叢薄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同生而不殊。清風過之,其香靄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然蘭蕙之才德不同,蘭似君子,蕙似士夫。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蘭花的芬芳不因有沒有人欣賞而改變,屈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個人的寂寞容易忍受,國家因為缺乏明主而衰落,更讓屈原焦慮,這才是他所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①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②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③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④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⑤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純⑥粹⑦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⑧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⑨。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注釋〕
①皇考 皇為美的意思,考是指死去的父親。
②揆 度,考慮。
③扈 被子。
④汨 水流很急的樣子。
⑤淹 長久。
⑥純 極致之美。
⑦粹 齊同。
⑧畹 十二畝田地。
⑨刈 收穫。
〔語譯〕
君主和我原都是帝王高陽的後人,我那有美德的父親字伯庸。我出生於太歲在寅的正月,寅為男正,庚為女正,我在庚寅日降臨世上。父親看我出生的年月日皆合乎正中,因此以美善為我命名,我的名「平」合乎正道法則,我的字「原」依據地上的神靈。我先天性情忠貞,後天又努力修德並培養各種能力,潔身自好,以芬芳的江離和芷草為被褥、衣裳,佩帶秋天散發香味的蘭花。歲月像流水一般逝去,我擔心自己追趕不及,既希望能為君主多做些事,又害怕時光不等待我,就匆匆流逝了。
清晨時,我到阰山採摘木蘭;黃昏時,我到江中的沙洲採摘宿莽。木蘭去皮而不死,宿莽冬季不枯萎,這兩種都是生命力強韌的植物;同樣地,我雖然受到小人讒言陷害,但也不會因此改變。天上日月交替運行,春天過去,秋天會代替,白晝黑夜很快消逝,一年四季轉眼而過。春天繁茂的草木到了秋季就要凋萎,君主如果不舉賢用能,為國家效命,青春年華轉眼就逝去了。君主不肯在壯年離棄小人,為何不早些改掉此種習性,聽從忠臣的建言,騎乘著良駒奔馳。我願意為君主開路,引領君主走上正道。
從前禹、湯、文王深具美德,能夠舉用賢能,所以眾多有德之士在其周圍,就像是園子中有著芳香的椒、菌、桂,而不只有蕙,一個國家也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堯、舜的性格光明正大,依循天地之道,走的是正大之路;而桀紂不行正道,隨意披著衣服,連衣帶也沒繫,以為可以走捷徑,結果是步上了絕路,與讒臣結為朋黨,苟且偷樂,將國家帶向幽昧不明的道路,陷入重重危險中。我豈是擔心自己遭殃?我擔心的是君主乘坐的皇輿走向失敗之路!所以我匆匆忙忙前後奔走,希望君主能承襲前王的正道。然而君主不知道我一片苦心,反而相信小人的讒言,對我大發脾氣。我雖然知道忠言逆耳,會為自己招來禍患,但是因為擔心君主走向危險,所以寧可冒著危險,還是要諫言。我以蒼天為正,希望引導君主走上正路,君主既然不願用我,我也只有自盡了。君主曾與我在黃昏有約,卻中途改變了主意;當初既然和我有過約定,現在又後悔而走避,有了其他主張。我不是因為要離開君主感到困難,而是傷心君主聽信讒言以致改變心意。
我栽種了九畹蘭花,又種了百畝蕙草,五十畝芬芳的留夷和揭車,其中還混雜了杜衡和芳芷等香草,希望這些植物都能生長茂盛,我將在最適當的時機收穫儲藏。君主也應該像種植花草一樣,為國家培養各種賢能之士,並在適當的時機進用,給予效命的機會。花草枯萎了,有什麼好傷心?我是為了眾多賢能之士都像芳草一樣被棄置荒蕪而感到哀傷啊!
直到現在,捧起《楚辭》,心中就浮現一片蓊蓊鬱鬱的相思林。初夏時節,相思樹上綻放著許多黃色的小花,一枚枚指尖大小的絮狀絨球,像是毛線帽頂端的絨球。
是的,《楚辭》在我心中首先勾起的聯想是相思林,不是秭歸山上的霧,不是沅、湘的江水,不是楚地南國的水澤花草,而是薄暈中的相思林。那一年,我大三,在台中東海大學讀中文系,選修《楚辭》。那是我第一次認真將《楚辭》讀了一遍,其中的哀悽實在不適合二十歲的年輕人,相較於我選的其他課,好比《詩經》、樂府詩、李白詩、杜甫詩,都要來得不適合。我和同學坐在相思林環繞的仿唐式建築課室裡,聽王建生老師在講台上講述〈招魂〉,眼光忍不住游移在窗外,那時候,屈原滿腔的憂思,完全不是二十歲的我所能理解。我記得那是第一、二節課,早上八點開始上,窗外相思樹篩落的陽光,依附在薄薄的晨霧上,有光暈的,那景象我至今依然清楚記得。即使後來我旅行三峽時,拜訪過屈原的故鄉秭歸,但是一讀《楚辭》,我心中的「脩路幽蔽,道遠忽兮」,依然是藏在蓊鬱的相思林間。
當然,關於屈原的故事,是更早就聽說了的。孩提時代,因為端午節要吃粽子,要佩帶香包,電視上轉播龍舟賽,學齡前聽爸媽說,學齡後聽老師說,漫長悽楚的故事,在幼年的印象中,只留下屈原投江自盡的身影,投的是汨羅江,也牢牢記住。
中學時,課本裡選錄了〈國殤〉,這是要背誦的課文,雖然很短,但是描寫戰死沙場、身首異處的將士們,緊握兵器的手不肯放鬆,背上揹著的弓不曾遺落,一副隨時要躍起身再戰的模樣,讓我印象深刻,甚至背脊發涼。我們不是說「至死方休」嗎?原來這世間有一種堅持,有一種執著,是至死依然不能罷休的,使青少年的我感到焦慮。
大學時,真正開始讀《楚辭》,是在修完《詩經》之後。那個年代許多中文系的學生都是如此,大二修《詩經》,大三修《楚辭》。在文學史的發展上也是如此。《詩經》輝煌一時,在西元前數百年,中國的詩歌已有如此傲人的成就,像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都是動人的佳句。接著是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各種哲學思想發光發熱;然後是優美的《楚辭》,它的文學形式影響到之後的漢賦,而在我的心中,它也同時暗示了後世許多詩人的宿命。
要用一個簡單的成語形容屈原,很多人都會選擇「懷才不遇」,然而屈原文學上的成就所依賴的也正是他的「懷才不遇」。如果屈原遇賢君、逢明主,就會在政壇上嶄露頭角,雖然他還是會寫詩,但那時,寫詩對他而言只會是一種生活趣味,不是情感的寄託,也沒有深厚的愁思和滿懷的失望,就不會寫出如此深刻蒼涼的作品。為什麼我說這是中國詩人的宿命?屈原之後,許多著名的詩人都在仕途上不得志:好比杜甫,落魄住在草堂中,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好比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大概是在飛機問世以前的中國文人足跡遍布最廣的,連海南島他都去過。如果,唐朝、宋朝這些詩人詞人都受到重用,在朝為官發表些經世致用的策論,或是酬酢文章,詩詞只是遊戲之作,中國的文學史將會失色不少吧。
原來,繁茂是因為荒蕪才有機會生長,繽紛是因為空白才得以渲染,深刻的作品是因為人生際遇不如意,所以順理成章得以激發。
許多書在不同年紀讀,會有不同的體會。初讀《楚辭》,不妨先熟悉其寫作形式;了解《楚辭》的形式之後,再欣賞優美的文辭,雋永的形容,精采的比喻,鋪陳的氣勢,蒼鬱的風格,深刻的意涵;最後才是作者的心情,這個部分沒有一點人生閱歷是很難體會的,那種身處亂世的無力感,幸福的人不知道,也許多用一點心思去讀,能更加珍惜目前擁有的快樂,更有智慧置身混濁亂世,更堅毅的面對挫折,更豁達的在紛擾中處之泰然。歷史不斷重演,人類的智慧會不會有突破的一天?古人留下來的教訓和啟發已經夠多了,如果我們願意用一點心去讀、去了解,我們的人生,甚至這個世界,將會有所不同。
◎楚辭中的神話色彩
楚國多神話傳說,宗教色彩也相當濃厚,此一特性在《楚辭》中展露無遺。〈九歌〉的諸篇篇名就全是天神、山神、日神、河神等神的名稱,對於古代的楚人而言,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江川湖泊都有神靈。此外,〈離騷〉中所寫的天國,〈招魂〉中的幽都,不論是對於天界或靈界的想像,都使得《楚辭》染上一層神祕的色彩,而賦予想像力更大更廣的馳騁空間。
中國人很早就相信鬼神之說,但是對於鬼神的態度卻有所轉變。商朝時遇事要以龜殼問卜;然而到了東周,因為儒家思想逐漸盛行,孔子認為應該敬鬼神而遠之。鬼神的神祕力量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雖然承認鬼神的力量,尊敬他們,但是不宜太過親近,加上春秋戰國各種思想學派紛紛崛起,宗教色彩在北方逐漸薄弱。可是南方的楚國就不一樣了,楚人依然相信巫師。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對於楚人的宗教信仰作了如下的分析:「一方面固然是導源於殷商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因為那種高山大澤、雲煙變幻的自然環境,宜於那種神鬼思想與宗教迷信的保留與發育。」
中國幅員遼闊,北方和南方的風土氣候並不相同。北方冷,冬季冰封下雪的時日可能長達數月,加上北方旱,農耕更為辛苦。為了在溫暖的季節中能夠得到足夠的糧食,必須種植收成較快的雜糧;因為農耕不易,畜牧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然而天氣冷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糧食取得不易,冬季取暖所需的燃料、製作冬衣的棉絮或皮草,也都增加了生活的艱難程度,所以北方人性格實際。南方的情形有別,因為南方的氣候潮濕而溫暖,即便下雪,時間也很短,植物的種類相當多樣,糧食一年可以收成兩次,生活要容易許多。山中的雲霧,草野間的花朵,碧綠廣闊的湖水,美麗多變的水生植物,都使得南方人有更多激發想像力的觸媒;而相對於北方較為優渥的物質環境,則有更充裕的空間讓想像力得以發揮。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北方遼闊的黃土,以及被厚厚白雪覆蓋的房舍、橋樑、道路,南方則是五顏六色的花朵和遍布山上蓊蓊鬱鬱的樹林,不同的地域環境,勢必會孕育出不同的寫作風格,而南方人的想像力在神話方面有所發揮,也就可以說是自然而然的了。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楚地「信巫鬼而重淫祀」。屈原遭流放之後,置身在信巫鬼的南方,將神話色彩帶入文學作品中,有明顯的脈絡可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九歌〉。〈九歌〉原本就是祭神的歌舞,全文洋溢神話的色彩;而〈天問〉之中,屈原所提的諸多問題,也有不少是關於神話傳說的。
其實所有古老民族對於自然都感到好奇,並且因為不了解而將自然界神祕的力量予以神化。例如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原本有十個太陽,太陽不肯輪流出現天際,結果曬得大地一片焦灼,於是后羿射掉了九個太陽;又如后羿的妻子嫦娥吃了長生不老的靈藥,結果飛赴月宮;還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並以黃土造人,這些都是在沒有文字以前就已經開始流傳的神話故事。神話不僅反映出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自然環境,充滿先民的想像力,而且也激發了後人的文學情思。
其中,煉石補天的神話故事還成為《紅樓夢》的引子,賈寶玉便是女媧補天時剩下的一塊石頭,當他遊蕩時看見絳珠草,常常以水灌溉,結果石頭來到人世幻化成銜玉而生的賈寶玉,絳珠草則幻化成林黛玉,以淚水還他前世的情分。神話提供文學寫作更多的素材,也促成了更豐富的想像。屈原寫作的詩篇,不但保留了當時楚地的神話色彩,而且將其藝術化,字裡行間充滿文學的美感。他不是直接整理採集,而是重新創作,大量運用神話和自然草木為元素,創造出一個秀麗雄渾兼具的文學世界。
◎離騷經(節錄)
《史記‧屈原列傳》中寫道:「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可見太史公對〈離騷〉的推崇。王逸在《楚辭章句》首篇〈離騷經章句〉的序中提及,屈原遭放逐之後,因為憂心煩亂而作〈離騷經〉,「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意思是說,雖然因為放逐而離別,心中的愁思依然陳於道徑。不過另有一說認為,屈原寫的原是〈離騷〉,後人為表尊崇,才冠上「經」的名稱。
屈原生逢戰國群雄並起的時代,如前文所述,當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野心,最顧忌的就是實力較強的楚國和齊國。而且楚齊兩國關係良好,秦國唯恐攻打其中一方時,另一方會出兵相助,所以只要設法不使齊楚聯合,就可以逐一擊破。心懷詭計的秦國因此表示希望和楚國結親,邀請楚王前往秦國,雖然屈原勸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但楚王不聽,還是前往秦國,果然中了埋伏。屈原屢諫楚王不聽,他心中的憂傷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不受楚王信任,更是為了楚王不斷將自己與國家推入險境。已經預見危機的屈原,卻無力阻止,眼見楚國一步一步走向毀滅,當然更感到無奈。
屈原在《楚辭》中經常藉香草表達潔身自好的心志,以及對神靈、君主的思慕崇敬。以蕙蘭來說,便不只一次出現,例如在〈離騷〉中即有「紉秋蘭以為佩」,〈九歌‧少司命〉中亦有「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秋天綻放的蘭花確實比春天綻放的蘭花香,可見屈原對於植物的觀察相當細微。洪興祖的《楚辭補注》引黃魯直〈蘭說〉(即黃庭堅的〈書幽芳亭〉一文)寫道:「蘭生深山叢薄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同生而不殊。清風過之,其香靄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然蘭蕙之才德不同,蘭似君子,蕙似士夫。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蘭花的芬芳不因有沒有人欣賞而改變,屈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個人的寂寞容易忍受,國家因為缺乏明主而衰落,更讓屈原焦慮,這才是他所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①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②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③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④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⑤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純⑥粹⑦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⑧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⑨。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注釋〕
①皇考 皇為美的意思,考是指死去的父親。
②揆 度,考慮。
③扈 被子。
④汨 水流很急的樣子。
⑤淹 長久。
⑥純 極致之美。
⑦粹 齊同。
⑧畹 十二畝田地。
⑨刈 收穫。
〔語譯〕
君主和我原都是帝王高陽的後人,我那有美德的父親字伯庸。我出生於太歲在寅的正月,寅為男正,庚為女正,我在庚寅日降臨世上。父親看我出生的年月日皆合乎正中,因此以美善為我命名,我的名「平」合乎正道法則,我的字「原」依據地上的神靈。我先天性情忠貞,後天又努力修德並培養各種能力,潔身自好,以芬芳的江離和芷草為被褥、衣裳,佩帶秋天散發香味的蘭花。歲月像流水一般逝去,我擔心自己追趕不及,既希望能為君主多做些事,又害怕時光不等待我,就匆匆流逝了。
清晨時,我到阰山採摘木蘭;黃昏時,我到江中的沙洲採摘宿莽。木蘭去皮而不死,宿莽冬季不枯萎,這兩種都是生命力強韌的植物;同樣地,我雖然受到小人讒言陷害,但也不會因此改變。天上日月交替運行,春天過去,秋天會代替,白晝黑夜很快消逝,一年四季轉眼而過。春天繁茂的草木到了秋季就要凋萎,君主如果不舉賢用能,為國家效命,青春年華轉眼就逝去了。君主不肯在壯年離棄小人,為何不早些改掉此種習性,聽從忠臣的建言,騎乘著良駒奔馳。我願意為君主開路,引領君主走上正道。
從前禹、湯、文王深具美德,能夠舉用賢能,所以眾多有德之士在其周圍,就像是園子中有著芳香的椒、菌、桂,而不只有蕙,一個國家也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堯、舜的性格光明正大,依循天地之道,走的是正大之路;而桀紂不行正道,隨意披著衣服,連衣帶也沒繫,以為可以走捷徑,結果是步上了絕路,與讒臣結為朋黨,苟且偷樂,將國家帶向幽昧不明的道路,陷入重重危險中。我豈是擔心自己遭殃?我擔心的是君主乘坐的皇輿走向失敗之路!所以我匆匆忙忙前後奔走,希望君主能承襲前王的正道。然而君主不知道我一片苦心,反而相信小人的讒言,對我大發脾氣。我雖然知道忠言逆耳,會為自己招來禍患,但是因為擔心君主走向危險,所以寧可冒著危險,還是要諫言。我以蒼天為正,希望引導君主走上正路,君主既然不願用我,我也只有自盡了。君主曾與我在黃昏有約,卻中途改變了主意;當初既然和我有過約定,現在又後悔而走避,有了其他主張。我不是因為要離開君主感到困難,而是傷心君主聽信讒言以致改變心意。
我栽種了九畹蘭花,又種了百畝蕙草,五十畝芬芳的留夷和揭車,其中還混雜了杜衡和芳芷等香草,希望這些植物都能生長茂盛,我將在最適當的時機收穫儲藏。君主也應該像種植花草一樣,為國家培養各種賢能之士,並在適當的時機進用,給予效命的機會。花草枯萎了,有什麼好傷心?我是為了眾多賢能之士都像芳草一樣被棄置荒蕪而感到哀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