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歌德的愛與靈魂
當畫家,還是詩人?──歌德的義大利抉擇之旅
到義大利一遊,是歌德很早就有的心願,但好幾次打算啟程,卻總是陰錯陽差,始終未能成行。在文藝復興前後的歐陸,義大利無論在文學、美術、建築、甚至雕塑等方面的成就,都比四鄰其他國家發跡得早,成績也特別輝煌亮眼,在西方文人的心目中,早已將她視為文學與藝術的聖地。
歌德的父親年輕時留學義大利,不僅帶回了新知和文物,也帶回了許多有關義大利的奇聞和故事。歌德從小在這種氣氛薰陶下,耳濡目染,一心一意效法父親到南國一遊,想印證一下父親故事中所描述的奇花異草,以及湧動著濃濃熔岩的火山。除了這些原因之外,三十七歲的歌德,雖然已經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了,但他一直沒辦法忘懷成為畫家的夢想。他以為,到人文薈萃的義大利去實際了解一趟,將有助於他在魚和熊掌之間,作個明智的抉擇。
於是,在威瑪官府待了十年之後,一七八六年九月三日,歌德終於下定決心,南下穿越高聳的阿爾卑斯山,前往終年陽光普照的文藝古國義大利。歌德是趁著在波希米亞地區度完假後,在未告知任何人的情況下(當時只有他的貼身僕人知道他的去向),隻身前往義大利。他留了一封長信給他的「老闆」兼好友卡爾大公,請了個長假。
歌德的行裝很簡便,除了隨身必需的用品外,另外帶了劇本《塔索》和《浮士德Ⅰ》的初稿,以及剛剛完成的古典劇《伊菲格妮》的稿子──他準備在路上,將劇中的散文部分改寫成韻文的形式。由於之前出版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非常暢銷,歌德的名字早已紅遍歐陸,為了避免旅途中發生不必要的干擾,他用了菲力普‧米勒(Filippo Möller)這個假名。
初抵義大利
在日行萬里的今天,很難想像十八世紀時,歌德從德國到義大利的這趟旅程有多艱辛!當時他的主要代步工具是所謂的「郵遞馬車」,這種馬車以傳遞郵件為主,但車上往往會挪出一、兩個位子,供旅客搭乘。沿途經過大城小鎮,在大城市中,找個旅館過夜並不難,但有時來到個前不巴村、後不著店的小村落,乘客們就得待在驛馬車站裡,將就著過夜了。這種車站是專給馬匹餵食、休息用的,給人住的地方,往往十分簡陋,有時連取暖的設備都沒有(德國的秋冬,尤其在山區,可是出奇的冷)。歌德對此倒不太在意,經過五天的旅程,他終於越過了阿爾卑斯的高峰,到達義大利邊境的布瑞尼若(Passo Brennero),從這兒起,路途既是下坡,又是坦途,就舒服多了。
一到義大利,歌德有著如魚得水般的喜悅。清晨,當他看到山谷中初升的旭日,便在日記中興奮地寫著:「讓人不得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日落後,聽著蟋蟀的叫聲,他又讚嘆著:「我覺得我又重生了!」
為了實現當畫家的心願,歌德走到哪裡,畫到哪裡,一點都未曾懈怠。有一天,他抵達加達湖(Gardasee)的北邊,正準備搭船,越湖南下,無奈風向一直不對,無法啟航。好不容易盼到了一點風,小船勉強駛進了湖畔一個名叫馬爾策辛(Malcesine)的小鎮,這時老天爺又不合作了,船上的乘客只好下船,在鎮上作較長時間的等候。在鎮上閒逛時,歌德看到湖邊有一座碉堡,一時興起,拿起畫筆,就在路邊寫起生來。
這座碉堡,原本是早年當地百姓為了防禦敵人的侵襲所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今碉堡雖已廢棄不用,其軍事價值依然存在。當地居民看見歌德在畫畫,以為他是奧皇派來勘察地形的間諜,就準備將他捉去官府。幸好歌德小時候學過一段時間的義大利文,還有能力與對方溝通,經過一番周旋,總算化解了誤會。根據Dr. Hans Ritzenhoff所提供的資料,現在德國的一些義大利旅遊手冊上,還會提到這段軼事。
接下來,義大利的人文景致和自然風光,一站又一站地呈現在歌德眼前。在維洛那(Verona),歌德驚嘆著古羅馬戶外圓形劇場的雄偉;在維琴薩(Vicenza),他又沉醉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大師帕拉底歐(Andrea Palladio, 1508-1580)的建築之美(歌德還買了四大本有關帕拉底歐的專著,曾下過功夫深入地研究一番);在水都威尼斯,他登上了聖馬可大教堂。一輩子在內陸生活的歌德從未看過海,這回從教堂塔頂向遠方瞭望,終於看到了海洋。接下來的幾天,他在海邊看人們造船、在沙灘上捕螃蟹、撿貝殼……這些從未有過的經驗,不但讓他眼界大開,更重要的是,從小在家聽父親談及義大利的種種,今天終於親眼目睹了!尤其令他興奮的是,他親訪了他的劇作《塔索》中男主角、也就是義大利詩人塔索的故鄉──菲拉拉(Ferrara)。
在羅馬的見聞
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歌德在十月二十九日終於來到了他嚮往已久的古城──羅馬。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在西方有「永恆之都」的美譽。尚未進城,從遠處,歌德就看到城中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高聳入雲;穿越雄偉的古羅馬城門,又看到壯麗的台伯河;更讓歌德驚喜的是,親眼看到羅馬的「人民之門」(Porta del Popolo)──那座宏偉的大拱門和「人民之門」這幾個大字,正是法蘭克福家中牆壁上的雕刻,歌德從小看到大的!
一抵達羅馬,歌德立刻和住在那裡的德國畫家鐵旭白(Wilhelm Tischbein, 1751-1829)連絡上。鐵旭白曾在歌德的幫助下領到一筆獎助金,到羅馬來學畫。為了感謝這位恩人,鐵旭白竭力為歌德打理一切,並且安排他與自己同住。歌德的新房東非常好客,人也親切和善。當時的房客中還有另一位德國畫家,房東老夫婦對這些年輕的房客都視如己出,房間設備雖然簡陋,但是地理位置不錯,從窗戶望出去,視野開闊,景致很迷人;再加上老夫婦倆每天親自為他們調理三餐,讓歌德有「回家」的感覺。一個月來在旅途上的奔波辛勞,一掃而空。這棟房子,至今仍保存得很好。
在羅馬落腳之後,歌德才開始寫信給他在威瑪的友人,向他們一一解釋他不告而別的原因。他特別向他的老闆卡爾大公解釋,這趟義大利之旅對他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他希望藉著待在義大利的機會,好好地在詩人或畫家之間做個選擇。他甚至稱他到達羅馬的那一天為他新的生日,可見他對此行的重視程度。他非常珍惜在羅馬的每一分、每一秒,整日沉浸在古羅馬的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精品中。他也答應他的朋友們,回程時,將會購買一些名畫的複製品,送給他們作紀念。白天,他不斷臨摹當地的雕塑和建築;到了晚上,他就學習繪圖理論,例如配景、景物遠近配置比例、聚焦等基本知識。
在羅馬的這段期間,歌德精神抖擻,身體狀況奇佳。他當時的風采,在好友鐵旭白的畫筆巧思布局下,襯托得雄姿英發、瀟灑脫俗,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這幅畫的主角是名人,又出自名家之手,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名畫」。在這幅《歌德在義大利》中,歌德斜靠在一張躺椅上,身穿一襲旅行長袍,頭戴一頂寬邊大帽,身後的背景是羅馬美麗的鄉村景色。這幅畫現存於法蘭克福的美術館中,成為最常見的歌德畫像之一;許多有關歌德的書刊,也總喜歡用這幅畫當封面。
走訪拿波里、西西里
不久,鐵旭白建議歌德,該到拿波里(Napoli)一遊,以增廣見聞。歌德正有此意,於是兩人便結伴同往。
拿波里位處義大利南方,受到地中海海洋氣候的調節,溫度宜人,終年蒼鬱的奇花異草,再加上土壤肥沃,農產品更是豐盛。這些景觀在寒冷的德國都看不到,讓喜愛大自然的歌德好生歡喜!除了大自然的美景外,歌德也領會到大自然的殘酷。他攀登了好幾座火山,有一回,還差點被噴發出的火山熔岩給燙傷。他也參觀了龐貝(Pompeii)和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這兩座被火山熔岩淹沒的古城遺跡。歌德剛好寫完古典劇《伊菲格妮》,劇中就是以古希臘為背景。從未到過希臘的他,意外地在拿波里,頭一次看到古希臘神殿的廢墟,高聳入雲的石柱,讓歌德感受到人在世間的渺小。
在拿波里的這段時間,歌德改用他的本名旅行。果然不出所料,許多人都想親近這位《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作者,歌德常常被當地的皇室貴族請去參加宴會。他在那裡也遇到了一位有名的德國畫家哈克特(Hackert, 1737-1807),哈克特看了歌德的畫作後,覺得他很有些繪畫的天分。他告訴歌德,只要給他十八個月的時間,他可以將歌德調教成一位頂尖的畫家。
但歌德不願浪費太多時間在拿波里。他一心嚮往到離拿波里外海不遠處的西西里島一遊,參觀島上在希臘人佔領時所留下來的古跡和神殿。剛好,此時歌德遇到了另一位年輕的德國畫家克尼普(Kniep, 1755-1825),歌德付費僱用他,請他將沿途的美景畫下來,讓歌德帶回威瑪作紀念。在照相機還沒發明的十八世紀,想在旅途中留下些回憶,不會畫畫還挺麻煩的。
從未飄洋過海的歌德,一上了船,可就嚐到了苦頭──他暈得厲害!到達西西里後,他嫌島上街道狹小、髒亂。但是,當他一進入郊區,接觸到終年常綠的花草、樹木、草叢、森林中自然散發出的清新空氣,立即感到神清氣爽。他不再在乎那些骯髒的街景了。他的隨行友人克尼普,沿途趕畫著美麗的風景。
在西西里島待了兩個星期之後,歌德返回羅馬。剛好哈克特也在羅馬度假,便在羅馬給歌德上起繪畫課來──歌德這時改學畫人像。經過一番努力,到了一七八八年二月底,歌德突然想通了,他寫信給朋友們談到,自己天生是詩人的料,實在不適合當畫家!於是畫筆一收,再度投入《浮士德Ⅰ》的創作。
不虛此行
在義大利的兩年時間裡,歌德不論在思想、行為、言談舉止,甚至在外表的裝扮上,都變得成熟許多──從一個盛氣凌人的年輕人,轉變為一位知書達禮、穩重的紳士。當然,更重要的是,他放下了當畫家的夢想,對自己原來詩人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八二九年,歌德將赴義途中,每天以日記體寫給當時戀人封思坦夫人的信,再加上其他零星的私人信件,彙集成冊,以《義大利之旅》為名出版、上市。遊記中記錄了他旅途上的點點滴滴,讀者也從書中了解到歌德對義大利文化的感受和心得。在幾百年後的今天,這本書還是歐美人士旅遊義大利之前,非常值得參考、閱讀的遊記之一。
到義大利一遊,是歌德很早就有的心願,但好幾次打算啟程,卻總是陰錯陽差,始終未能成行。在文藝復興前後的歐陸,義大利無論在文學、美術、建築、甚至雕塑等方面的成就,都比四鄰其他國家發跡得早,成績也特別輝煌亮眼,在西方文人的心目中,早已將她視為文學與藝術的聖地。
歌德的父親年輕時留學義大利,不僅帶回了新知和文物,也帶回了許多有關義大利的奇聞和故事。歌德從小在這種氣氛薰陶下,耳濡目染,一心一意效法父親到南國一遊,想印證一下父親故事中所描述的奇花異草,以及湧動著濃濃熔岩的火山。除了這些原因之外,三十七歲的歌德,雖然已經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了,但他一直沒辦法忘懷成為畫家的夢想。他以為,到人文薈萃的義大利去實際了解一趟,將有助於他在魚和熊掌之間,作個明智的抉擇。
於是,在威瑪官府待了十年之後,一七八六年九月三日,歌德終於下定決心,南下穿越高聳的阿爾卑斯山,前往終年陽光普照的文藝古國義大利。歌德是趁著在波希米亞地區度完假後,在未告知任何人的情況下(當時只有他的貼身僕人知道他的去向),隻身前往義大利。他留了一封長信給他的「老闆」兼好友卡爾大公,請了個長假。
歌德的行裝很簡便,除了隨身必需的用品外,另外帶了劇本《塔索》和《浮士德Ⅰ》的初稿,以及剛剛完成的古典劇《伊菲格妮》的稿子──他準備在路上,將劇中的散文部分改寫成韻文的形式。由於之前出版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非常暢銷,歌德的名字早已紅遍歐陸,為了避免旅途中發生不必要的干擾,他用了菲力普‧米勒(Filippo Möller)這個假名。
初抵義大利
在日行萬里的今天,很難想像十八世紀時,歌德從德國到義大利的這趟旅程有多艱辛!當時他的主要代步工具是所謂的「郵遞馬車」,這種馬車以傳遞郵件為主,但車上往往會挪出一、兩個位子,供旅客搭乘。沿途經過大城小鎮,在大城市中,找個旅館過夜並不難,但有時來到個前不巴村、後不著店的小村落,乘客們就得待在驛馬車站裡,將就著過夜了。這種車站是專給馬匹餵食、休息用的,給人住的地方,往往十分簡陋,有時連取暖的設備都沒有(德國的秋冬,尤其在山區,可是出奇的冷)。歌德對此倒不太在意,經過五天的旅程,他終於越過了阿爾卑斯的高峰,到達義大利邊境的布瑞尼若(Passo Brennero),從這兒起,路途既是下坡,又是坦途,就舒服多了。
一到義大利,歌德有著如魚得水般的喜悅。清晨,當他看到山谷中初升的旭日,便在日記中興奮地寫著:「讓人不得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日落後,聽著蟋蟀的叫聲,他又讚嘆著:「我覺得我又重生了!」
為了實現當畫家的心願,歌德走到哪裡,畫到哪裡,一點都未曾懈怠。有一天,他抵達加達湖(Gardasee)的北邊,正準備搭船,越湖南下,無奈風向一直不對,無法啟航。好不容易盼到了一點風,小船勉強駛進了湖畔一個名叫馬爾策辛(Malcesine)的小鎮,這時老天爺又不合作了,船上的乘客只好下船,在鎮上作較長時間的等候。在鎮上閒逛時,歌德看到湖邊有一座碉堡,一時興起,拿起畫筆,就在路邊寫起生來。
這座碉堡,原本是早年當地百姓為了防禦敵人的侵襲所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今碉堡雖已廢棄不用,其軍事價值依然存在。當地居民看見歌德在畫畫,以為他是奧皇派來勘察地形的間諜,就準備將他捉去官府。幸好歌德小時候學過一段時間的義大利文,還有能力與對方溝通,經過一番周旋,總算化解了誤會。根據Dr. Hans Ritzenhoff所提供的資料,現在德國的一些義大利旅遊手冊上,還會提到這段軼事。
接下來,義大利的人文景致和自然風光,一站又一站地呈現在歌德眼前。在維洛那(Verona),歌德驚嘆著古羅馬戶外圓形劇場的雄偉;在維琴薩(Vicenza),他又沉醉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大師帕拉底歐(Andrea Palladio, 1508-1580)的建築之美(歌德還買了四大本有關帕拉底歐的專著,曾下過功夫深入地研究一番);在水都威尼斯,他登上了聖馬可大教堂。一輩子在內陸生活的歌德從未看過海,這回從教堂塔頂向遠方瞭望,終於看到了海洋。接下來的幾天,他在海邊看人們造船、在沙灘上捕螃蟹、撿貝殼……這些從未有過的經驗,不但讓他眼界大開,更重要的是,從小在家聽父親談及義大利的種種,今天終於親眼目睹了!尤其令他興奮的是,他親訪了他的劇作《塔索》中男主角、也就是義大利詩人塔索的故鄉──菲拉拉(Ferrara)。
在羅馬的見聞
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歌德在十月二十九日終於來到了他嚮往已久的古城──羅馬。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在西方有「永恆之都」的美譽。尚未進城,從遠處,歌德就看到城中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高聳入雲;穿越雄偉的古羅馬城門,又看到壯麗的台伯河;更讓歌德驚喜的是,親眼看到羅馬的「人民之門」(Porta del Popolo)──那座宏偉的大拱門和「人民之門」這幾個大字,正是法蘭克福家中牆壁上的雕刻,歌德從小看到大的!
一抵達羅馬,歌德立刻和住在那裡的德國畫家鐵旭白(Wilhelm Tischbein, 1751-1829)連絡上。鐵旭白曾在歌德的幫助下領到一筆獎助金,到羅馬來學畫。為了感謝這位恩人,鐵旭白竭力為歌德打理一切,並且安排他與自己同住。歌德的新房東非常好客,人也親切和善。當時的房客中還有另一位德國畫家,房東老夫婦對這些年輕的房客都視如己出,房間設備雖然簡陋,但是地理位置不錯,從窗戶望出去,視野開闊,景致很迷人;再加上老夫婦倆每天親自為他們調理三餐,讓歌德有「回家」的感覺。一個月來在旅途上的奔波辛勞,一掃而空。這棟房子,至今仍保存得很好。
在羅馬落腳之後,歌德才開始寫信給他在威瑪的友人,向他們一一解釋他不告而別的原因。他特別向他的老闆卡爾大公解釋,這趟義大利之旅對他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他希望藉著待在義大利的機會,好好地在詩人或畫家之間做個選擇。他甚至稱他到達羅馬的那一天為他新的生日,可見他對此行的重視程度。他非常珍惜在羅馬的每一分、每一秒,整日沉浸在古羅馬的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精品中。他也答應他的朋友們,回程時,將會購買一些名畫的複製品,送給他們作紀念。白天,他不斷臨摹當地的雕塑和建築;到了晚上,他就學習繪圖理論,例如配景、景物遠近配置比例、聚焦等基本知識。
在羅馬的這段期間,歌德精神抖擻,身體狀況奇佳。他當時的風采,在好友鐵旭白的畫筆巧思布局下,襯托得雄姿英發、瀟灑脫俗,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這幅畫的主角是名人,又出自名家之手,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名畫」。在這幅《歌德在義大利》中,歌德斜靠在一張躺椅上,身穿一襲旅行長袍,頭戴一頂寬邊大帽,身後的背景是羅馬美麗的鄉村景色。這幅畫現存於法蘭克福的美術館中,成為最常見的歌德畫像之一;許多有關歌德的書刊,也總喜歡用這幅畫當封面。
走訪拿波里、西西里
不久,鐵旭白建議歌德,該到拿波里(Napoli)一遊,以增廣見聞。歌德正有此意,於是兩人便結伴同往。
拿波里位處義大利南方,受到地中海海洋氣候的調節,溫度宜人,終年蒼鬱的奇花異草,再加上土壤肥沃,農產品更是豐盛。這些景觀在寒冷的德國都看不到,讓喜愛大自然的歌德好生歡喜!除了大自然的美景外,歌德也領會到大自然的殘酷。他攀登了好幾座火山,有一回,還差點被噴發出的火山熔岩給燙傷。他也參觀了龐貝(Pompeii)和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這兩座被火山熔岩淹沒的古城遺跡。歌德剛好寫完古典劇《伊菲格妮》,劇中就是以古希臘為背景。從未到過希臘的他,意外地在拿波里,頭一次看到古希臘神殿的廢墟,高聳入雲的石柱,讓歌德感受到人在世間的渺小。
在拿波里的這段時間,歌德改用他的本名旅行。果然不出所料,許多人都想親近這位《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作者,歌德常常被當地的皇室貴族請去參加宴會。他在那裡也遇到了一位有名的德國畫家哈克特(Hackert, 1737-1807),哈克特看了歌德的畫作後,覺得他很有些繪畫的天分。他告訴歌德,只要給他十八個月的時間,他可以將歌德調教成一位頂尖的畫家。
但歌德不願浪費太多時間在拿波里。他一心嚮往到離拿波里外海不遠處的西西里島一遊,參觀島上在希臘人佔領時所留下來的古跡和神殿。剛好,此時歌德遇到了另一位年輕的德國畫家克尼普(Kniep, 1755-1825),歌德付費僱用他,請他將沿途的美景畫下來,讓歌德帶回威瑪作紀念。在照相機還沒發明的十八世紀,想在旅途中留下些回憶,不會畫畫還挺麻煩的。
從未飄洋過海的歌德,一上了船,可就嚐到了苦頭──他暈得厲害!到達西西里後,他嫌島上街道狹小、髒亂。但是,當他一進入郊區,接觸到終年常綠的花草、樹木、草叢、森林中自然散發出的清新空氣,立即感到神清氣爽。他不再在乎那些骯髒的街景了。他的隨行友人克尼普,沿途趕畫著美麗的風景。
在西西里島待了兩個星期之後,歌德返回羅馬。剛好哈克特也在羅馬度假,便在羅馬給歌德上起繪畫課來──歌德這時改學畫人像。經過一番努力,到了一七八八年二月底,歌德突然想通了,他寫信給朋友們談到,自己天生是詩人的料,實在不適合當畫家!於是畫筆一收,再度投入《浮士德Ⅰ》的創作。
不虛此行
在義大利的兩年時間裡,歌德不論在思想、行為、言談舉止,甚至在外表的裝扮上,都變得成熟許多──從一個盛氣凌人的年輕人,轉變為一位知書達禮、穩重的紳士。當然,更重要的是,他放下了當畫家的夢想,對自己原來詩人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八二九年,歌德將赴義途中,每天以日記體寫給當時戀人封思坦夫人的信,再加上其他零星的私人信件,彙集成冊,以《義大利之旅》為名出版、上市。遊記中記錄了他旅途上的點點滴滴,讀者也從書中了解到歌德對義大利文化的感受和心得。在幾百年後的今天,這本書還是歐美人士旅遊義大利之前,非常值得參考、閱讀的遊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