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之路:療癒寫作教母帶你聽見自我、以聽療心、寫出能力
【三大基本工具──晨間隨筆、藝術之約、全心漫步】
我開設主題為「藝術家之路」的工作坊已長達四十年,見過無數學生打通創意思考並蓬勃發展,表現領域遍及出版書籍、創作劇本、開設畫展,以及重新裝潢家居。我也見過學生在工作上搭配工具,達成顯著而持續的改變,變得更快樂且更親切。許多人的關係因此修復並改善,必須結束的關係也得以順利結束。人們在工作時能敞開心胸合作且富有成效。
如果能夠對自己更誠實,就能對別人更真誠。只要更溫柔對待自己,就能夠溫柔對待他人。如果更勇於嘗試,就能激發他人勇於嘗試。
我開始相信,這些改變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學生藉由使用這些工具成為更好的聆聽者,一開始是對自己,然後是對他人。聆聽之路帶著這樣的觀察往更深處探索,找到所有創意和關係的根源,那就是聆聽的能力。
我運用一套基本工具:晨間隨筆、藝術之約,以及全心漫步。每樣工具自然都奠基於聆聽,並各自以特定的方式增進聆聽技巧。
進行晨間隨筆時,我們就像是自身經驗的目擊者,在每天早晨聆聽自己,並在接下來的一天中為更深入的聆聽做好準備。
進行藝術之約時,我們聆聽內心中那個渴望冒險、又充滿有趣想法的年輕的自己。我們邊走邊聆聽環境、高我和那些更高的力量,我和學生總會有茅塞頓開的感受。
多年來我筆耕不輟,人們若問起我是怎麼做到的,答案都是聆聽。他們有時會認為我能言善道,其實不然,我只是以自己所知最精確的方法來形容我的寫作程序。寫作是主動聆聽的一種形式。聆聽讓我知道該寫些什麼。最好的情況是,寫作就像口述紀錄。我們聆聽內在的聲音,清晰、平靜又受到指引。這樣的聲音成竹在胸,一字一句娓娓道來,抽絲剝繭我們綿纏的思路。
只要專注在有意識的聆聽上,就能看見聆聽之路,而這條道路建造在聽到的內容上。當我們聆聽,精神就會受到引導。聆聽浮現的真實,就對自己更加真誠。當真誠變成常態,就能一瞥靈魂之所在。
「要忠於自己。」莎士比亞如是說。誠實面對自己時,也能更誠實面對他人。聆聽之路帶領我們與他人連結。聆聽之路為大家共有,我們在路上和環境、友伴與自己相遇。
聆聽之路來自真誠,因此也是心靈上的道路。為了個人的真實而聆聽時,也會因此聽到普遍的真實。我們開發了可稱為「通情達理」的內在資源,只要更加努力地真心聆聽,就會發現自己更真誠;只要循序漸進,就能訓練自己往真誠的道路前進。很快的,這一切就會變得自然而然。
聆聽的習慣需要養成與練習,開始的方法很簡單,你可以像我一樣每天持續練習。怎麼開始呢?那就是一早起來就練習晨間隨筆。該怎麼做呢?
晨間隨筆:清掃你意識角落的小掃帚
晨間隨筆必須每日練習,一起床就開始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一次寫三頁。我和許多人幾十年來都保持這個習慣,並認為這是練習聆聽的最有利工具。
晨間隨筆的內容包羅萬象,從細瑣到宏偉,沒有什麼不能寫。「我忘了買貓砂」「我沒回電給妹妹」「我的車發動時聲音很怪」「傑夫盜用我的構想,讓我覺得很討厭」「我感到疲倦又煩躁」。
晨間隨筆就像是戳進意識角落的小掃帚,說著「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不喜歡的……這個我希望多一點……這個我希望少一點……」。隨筆的內容很私密,訴說了真實的感受,無從逃避。我們告訴自己感覺「還好」,然後告訴自己這代表什麼意思。「還好」是「沒那麼好」,或是「夠好了」?
晨間隨筆私密又個人,僅供自己閱讀,不必展示給任何人看,無論對方和你有多親密。我建議寫作時使用紙筆,而非電腦打字。用手書寫讓我們擁有手作的生活感。用電腦代筆雖然速度更快,但在此要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深度與獨特,精確記下我們的感受及緣由。
手寫下的內容讓我們無從否認,因而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並感到驚喜。
「我要辭職!」我們可能會這麼說,或者:「我的感情生活需要多一點火花。」這樣的話促使我們付諸行動。看似「夠好」的事不復以往。先是承認我們值得更好的,接著就承認自己的惰性:容易妥協,但又因此懊悔。了解後就可以將之拋諸腦後。
隨筆也是一種書寫式靜心,寫下意識流轉時產生的念頭。然而,隨筆不同於傳統的靜心冥想會讓人付諸行動,不將個人的擔憂透過靜心拋開,而是在寫下的過程中直接面對問題:「關於這件事,你打算怎麼做?」
隨筆迫使我們面對問題,不允許敷衍或逃避。隨筆帶領我們勇於承擔與冒險。當你寫著寫著,初次浮現付諸行動的想法時,可能會想:「我做不到!」但只要繼續寫作,再次浮現行動概念時,可能會想:「也許我做得到。」隨著持續寫下去,想法有一天就會變成:「我相信我會試試看……」只要願意嘗試,就會發現其實經常成功。
可能會出現「我知道你做得到」這樣的誇讚。隨筆是夥伴,見證了我們的生活。有困惑時,問題就躍然紙上。隨筆幫助我們釐清自相矛盾的想法,寫下:「我覺得需要結束這段關係。」然後又寫下:「或許我應該試著不怕衝突地和別人對話。」透過書寫嘗試討論,並對結果感到滿意。
晨間隨筆充滿睿智,讓人得以利用自身的智慧,找到內在資源,解答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們的直覺感增強了,對於之前感到困惑的事也能發現意料之外的解答。有靈性傾向的人開始論及神,他們說,神會為我們做那些做不到的事。無論心裡認為幫助自己的人是神或只是隨筆,都稱得上突破。生活開始變得平順,也感到有所依靠。
「你還在寫晨間隨筆嗎?」我詢問一位二十年前和我一起教書的同事。
「只要遇上麻煩,我就會寫。」他回答。
「如果你規律地寫,就不會遇上麻煩。」我忍不住輕斥他。
但這就是我長達四十年來累積的經驗──晨間隨筆能夠避免困境。麻煩靠近時,隨筆會提醒我們。隨筆無所畏懼,毫不遲疑提出令人不快的話題。當戀人與你漸行漸遠,隨筆會提及這個令人不安的話題,提醒你們開啟難以啟齒的話題,雖然冒險,但有所收穫,你們因此修復了親密關係。
晨間隨筆就像心靈導師,施展了我所謂的「靈性按摩」,帶領我們往正確方向舒展、成長。喋喋不休的人學會不發意見,膽小如鼠的人開始發聲。我們也一如往常朝所需的方向前進。隨筆的洞見與適應力無從解釋,但從不出錯,猶如手段強硬的朋友,直接指出我們逃避的議題。
我曾收過一封信,信中寫道:「茱莉亞,我在澳洲內陸快樂地喝著酒、醉茫茫,接著開始進行晨間隨筆。現在我很清醒……」
酗酒、過重、共依存症──都可以交給晨間隨筆處理。隨筆輕推著我們往正確方向前進,若是不成,力道就會加重。隨筆斷絕了拖延。為了不再讓隨筆點出問題,我們於是按照該走的方向前進。
一位加拿大女士寫信來說:「我從來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但晨間隨筆讓我極感興趣。」她因此開始進行,不出幾週就有收穫。傳統的日誌會訂下主題,例如:「我要寫我對另一半佛萊德或母親的感受」,但是隨筆的結構與形式自由,不限定在同一個主題,行文跳躍也沒問題。這位加拿大女士觸及之前未曾討論的話題,並在各方面有所洞察。
隨筆內容可以宏觀或微觀,通常兩者兼具。我們因為「一點小事」感到困擾,卻在深入書寫之後發現那只是冰山一角。個人對事件的感受很重要。先是寫下「我覺得」,之後又寫下「我真的覺得」,層層深入之後,跟自己變得親密。
我們發現隱藏的自我,而這樣的發現讓人激動。
認識自己令人興奮,隨筆因而讓人欲罷不能,因此而開創的聆聽之路絕不無趣。一開始宣稱「我的生活很無趣」的人,很快就發現他們的生活有趣到令人目不轉睛。經過檢視的生活變成豐富的資源。「我不知道自己會有那樣的感覺」是認識自己後經常會出現的句子。
「茱莉亞,我從這幾週晨間隨筆學到的,勝過我數年來做的心理治療,」一位實踐者這麼說,因為隨筆讓他看到了何謂「未設防的自己」。榮格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剛睡醒的四十五分鐘,防衛心尚未就緒。因為毫不設防,所以會吐露真相,而真相也會隨著自我對事件詮釋的版本而有所不同。若能聆聽且記錄真實感受,就會習慣真實。我們揭穿「我可以接受」來顯現其實自己根本無法接受。
只要發現真實感受,就會發現真實的自我,而那些自我讓人深深著迷。
寫下的事就在生活中真實上演
晨間隨筆就像開著遠光燈駕車,讓人「看」得更前面,比平常的近光燈視野更遠、更清楚,潛在的阻礙也一覽無遺。我們學會躲避麻煩,隨筆也幫助我們找到機會。當找到隨筆傳達的線索,「運氣」也會跟著變好。
「我從來不相信超感官知覺,」我最近收到的一封信中指出,「但是現在我認為真的有。晨間隨筆真不可思議。」這「不可思議」的本領經常表現在同步發生某些事。我們在隨筆中提及某事,而那件事就在生活中真實上演。願望不再只是想像,「提問、相信、接受」變成意識中可行的工具,寫隨筆時的我們變得直言不諱。我們寫下真正的願望,而宇宙也加以回應。
「我以前從不相信心裡想的會在真實世界同步發生,」一位懷疑論者說:「但現在我信了。」
我也是。
我曾經在隨筆中寫下自己渴望拍電影,兩天後在晚餐聚會中,我竟然坐在電影製片人身旁。此外,他也教授電影製作。我告訴他我的夢想,他說:「我還有一個工作人選沒決定,如果妳想要,這工作就是妳的了。」我的確想要,也在下一次隨筆記錄了我有多感謝。
時間只會越寫越多
晨間隨筆的練習很快就能發展成習慣。科學家宣稱只要持續九十天,就能養成新習慣,但隨筆變成習慣的時間遠低於科學家的說法。身為導師,我發現二至三週就會出現轉折點。投資的時間很短,卻能獲得極大報酬。隨筆的習慣帶領我們走上靈性的道路,而那條聆聽之路不僅帶領我們,也保護我們。
我的同事馬克.布萊恩(Mark Bryan)將隨筆練習與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火箭相比擬:每天寫下隨筆的改變看似微小—只讓日常生活偏移了幾度。時間過去,那些偏移的角度可以讓原本降落在金星的火箭改為降落在火星。原本微小的差距能帶來巨大的改變。我最近舉辦簽書會,快結束時有位男士來到桌前,「我想要感謝妳,」他說:「我寫了二十幾年的晨間隨筆。在這段期間,我只休息了一天,因為那天我動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我在必須早起出遠門的某些日子也會略過晨間隨筆。當我到達目的地,會補寫「晚間隨筆」,但這兩者並不相同。晚間的寫作僅能回顧已成過去的一天,並無力改變。晨間隨筆可以清楚看出當天的計畫,「晚間隨筆」則只能記錄當天的行程是否完成。以後見之明看到當天許多原本可以更有生產力的「抉擇點」,而我卻糟蹋了這一天。
晨間隨筆很樸實,盡全力將手邊擁有的時間做最有效率的安排。「隨筆讓我多出了許多時間,」一位女士最近告訴我,「看起來很花時間,其實反而給了我時間。」我很熟悉這樣的悖論。我每天早上花四十五分鐘寫作,但一整天卻得到許多「多出來的時間」。我根據輕重緩急來安排行程,把時間真正變成我的時間。
有了隨筆,就能更有效率地度過每一天,減少那些我稱為「心靈雪茄的休閒時間」,那些我們長久停止思考接下來要做些什麼的時間。因為按時寫晨間隨筆,就能夠順利進行一個又一個活動。「我可以做什麼?」我們思考,不再拖延。我們的確「做了什麼」,以對自己最好的方式善用時間。
我有時會說,晨間隨筆是抽離共依存症的激烈手段,因為我們花更多時間在自己而非他人身上。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竟然花了那麼多時間和注意力在「取悅別人」。當我們抽回精力專注在自己,就會發現,突然之間,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許多人花費時間成為別人的電池,努力完成別人的夢想,卻忽略了自己。
有了隨筆在手,夢想也伸手可及。只要依照隨筆給予的提示循序漸進,夢想就會成為現實。
「茱莉亞,多年來我都想開始寫作,但未能做到。後來我開始寫晨間隨筆。
妳看,我完成了小說。希望妳會喜歡。」我得到了一本書。
我經常強調,對我來說,教學就像是拜訪花園。我總是收到書、影片、光碟、珠寶。人們使用我的工具,而創造力的種子就此開始萌芽。
「我導了一部劇情長片。」一位演員歡欣鼓舞地告訴我。
「這要歸功於晨間隨筆。」我為他的夢想成真感到無比開心。
我們大都認定自知天賦何在,並堅信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也無法改變。然而,進行晨間隨筆之後,會發現自己比原以為的更有創意。我原以為音樂非我所長,卻發現自己有天賦。相同的情況可能是,一位稱不上作家的人發現自己擁有寫作長才,或者一位非藝術家找到藝術才華。天賦可能有很多,通常出乎意料之外。「但是,茱莉亞,我們怎麼可能不知道?」學生有時會問,而我會以自己的案例作為回答。出生於音樂世家的我,成長過程中沒有接受音樂教育。在家人眼中,我是作家,不是音樂家。當我從晨間隨筆中得到建議去嘗試音樂時,我認為這根本是胡說八道,直到開始嘗試。
家庭神話有其力量,其力量之大,以至於當我告訴音樂家哥哥,我正和一位作曲家合作,並演奏了幾首曲子時,他回答:「這傢伙很有天賦。」但是當我坦承其實我就是那位作曲家時,我哥哥說:「最後一首曲子還可以。」
這個故事展現出家庭制約的力量。我親愛的哥哥就是不能相信我有音樂天賦,連我自己都很難相信。如今,儘管隨筆確認我的天賦,我也創作了三齣音樂劇和兩張兒歌專輯,在說出「我是音樂人」時還是難免吞吞吐吐。
每個人都需要一面「相信鏡」
我認為晨間隨筆扮演了我所謂「相信鏡」的角色,反射出對自我潛能的信任,既樂觀又正向。它相信我們的優勢,而非弱點。每個藝術家都需要相信鏡,而這面鏡子並非單指晨間隨筆,也包括人。
我授課時,要學生列出三面相信鏡,也就是那些和隨筆一樣,經常給予鼓勵和支持的人。相信鏡對創意的成功表現至為關鍵,畢竟,一次成功會帶來另一次的成功,而慷慨也會造就成功。當我們找到自己的相信鏡時,也能更有意識地加以使用。
「繼續堅持下去」是晨間隨筆的咒語。「別在奇蹟發生的前五分鐘停下來。」不會錯的,晨間隨筆會製造奇蹟。
「我進行晨間隨筆是因為它很有用,」一位持續二十年的實踐者說。「我進行晨間隨筆是因為如此一來,我就掌握了一天,而不是讓一天掌控我。」
「在晨間隨筆中許願,很多時候願望都能實現。」另一位信徒主動提出。
「我開始晨間隨筆時,是個理想破滅的古典音樂提琴手,」艾瑪.萊弗利(Emma Lively)補充說明,「晨間隨筆說服我試著作曲。現在我已是作曲家。」
「我也是,」另一位實行者說,「我曾經很嫉妒劇作家,但現在我就是。」
晨間隨筆很簡單,卻很戲劇化,讓我們成為想要成為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事?
‧試試看:
把鬧鐘設早四十五分鐘,起床後直接開始進行晨間隨筆。把心中想到的任何事寫下來,寫完三頁就結束。歡迎來到晨間隨筆的世界,這是通往聆聽之路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