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新冠肺炎治癒率100%的名中醫,用科學思維帶你理解經典中醫,遠離病苦
〈古老的中醫為什麼能對抗現代的新型冠狀病毒?〉
很多讀者大概都聽過,中醫是「宏觀醫學」,西醫是「微觀醫學」。我們用一個假設性的角度來討論,如果我們是外星人,第一次來到地球,想了解人類這種生物到底是如何運作的,我們有兩個大方向可以從事這樣的研究。
第一個大方向,是把人類切成兩半,看看上半部和下半部如何相互溝通及影響、左半部和右半部如何相互溝通及影響。稍微有些概念和想法後,我們再繼續切下去,看看左上半部和右上半部如何相互溝通及影響等。我們越切越細,逐漸切到了細胞的大小,甚至再切到了細胞內核酸及病毒的大小,了解了各種細胞和不同化學成分的關聯性,創建了分子生物學等。用這樣的不斷深入細微的方式來解釋人類這種生物,粗略地可以對應到西醫學,也就是所謂的「微觀醫學」。
探討人類這種生物如何運作的第二個大方向,是不斷觀察人類對各種外在因素的反應,以及不同反應之間的關聯性。譬如,冷風吹久了,許多人類的鼻孔會流出黏液、咽喉會發出咳嗽聲、說話聲音會帶有金屬音調的感覺;許多人類吃了沒有煮過的食物,會抱怨肚子疼痛、排放出惡臭的排泄物;許多人類雙腳出現水腫後,身上的瘀青及傷口變得不容易復原;許多人類因為無法補充某些類型的食物,而開始出現焦慮及失眠現象等。這樣的觀察需要非常大數目的人類及觀察點,耗費很多時間,遠比第一個大方向雜亂和緩慢。然而,當資料量不斷擴大,超過某一個程度後,就如同現代的大數據分析(Big Data)及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可以開始建立有意義的模型(Modeling)。
有了初始的模型後,資料的蒐集及比對變得越來越系統化,資料關聯性的連結越來越細密。在反饋修正下,模型也就越來越精準,越來越有意義及實質用處。用這樣的大量資料蒐集及模式修正的方式來解釋人類這種生物,粗略地可以對應到中醫學,也就是所謂的「宏觀醫學」。
◎中西醫面對疫情的不同角度
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比喻,不足以說明中西醫發展的歷史。但是,可以給大家一個概念,同樣都是解釋人體健康問題,為什麼中醫和西醫的「角度」和「語言」會相差那麼多,不僅僅是時代背景的差異,更是基本方法上的區別。譬如,面對新冠肺炎病情時,西醫從「微觀」的角度切入,重視的是哪種冠狀病毒造成的問題,有什麼特效藥可以應付這樣的病毒;而中醫從「宏觀」的角度切入,重視的是身體整體平衡是如何敗壞的,有什麼辦法可以把身體推回到原本平衡的狀態。
西醫的部分,因為現在各地的教育系統,健康教育及生物學皆以西醫知識為課程內容,很多人都有基本的概念。新型冠狀病毒為一小段的RNA,進入人體後,會鑽入人體細胞核,搶走了人體細胞的控制權,然後大量複製,造成各種病症。目前西醫沒有藥物及方法可以直接「殺死」病毒。所謂的「特效藥」,是設法抑制被病毒寄生的細胞大量複製,盡量把病毒數目壓低,一方面減少它們對身體機能的破壞,另一方面讓人體的免疫系統有機會產生抗體,消滅被病毒寄生的細胞。因此,病毒「長什麼樣子」非常重要,一種新病毒出現後,專家們得立即做病毒基因排序及分析,對新病毒有了基本的認識後,才能猜測如何抑制病毒複製,進而從舊藥中找尋適合的「特效藥」,或者趕緊研發可能的新藥,也才能研發適合的疫苗。在得到這樣微觀下的解決方法之前,如前面所言,只能使用支持療法,用各種藥物和方式,盡可能維持病人生命,被動等待病人的免疫系統「打贏」這場戰爭。
絕大部分的人對中醫治療瘟疫的方法很陌生,即使那些常常拿中藥材來討論養生的人們,甚至執業的中醫師,也是一知半解,很多討論都似是而非。中醫從來就不認識病毒,也不以微觀的角度來思考或討論病毒、細胞、抑制病毒分裂的特效藥等,自然也就不可能區分瘟疫是哪一種病毒造成的,或者研究這樣的病毒以前有沒有遇到過等。
在中醫的宏觀思維下,有自己一套深入複雜的生理學及病理學。看待瘟疫,是以人體敗壞的變化切入,探討人體受到外界因素破壞、失去平衡後,身體會有哪些現象及反應。根據那些現象及反應來調整身體狀況,期待身體能恢復到平衡狀態,將外界因素帶來的破壞減到最小。
雖然幾百、幾千年下來,病毒變種等外界因素改變了非常多,人體演化的改變卻非常有限。人體的功能,無論是怎麼被破壞的,某項功能被破壞而導致的症狀、反應、後續演變,卻依然有明顯的脈絡可循。也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中醫專注人體本身平衡狀態的治療方式,反而比西醫專注在外來敵人的治療方式來得有效許多。
打個半開玩笑的比方,警匪槍戰時,我們注意到壞人哪個方向來的火力強大,造成我們部署在哪個位置的警員傷亡,這時我們會趕緊重新部署人員,或者想辦法增派警力,我們大概無暇去管壞人是用哪個牌子的槍、哪個工廠做的子彈!
很多讀者大概也都聽說過,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也就是利用「望聞問切」四診的方法,蒐集病人各方面的症狀資訊,再對應到中醫的生理學模型及病理學解釋,來決定治療方法。因此,一般而言,對於單獨一位病人的病症,我們往往從臨床時蒐集到的病人資訊來討論。
然而,對於大型瘟疫,除了「望聞問切」蒐集資訊及「辨證論治」探討治療方法,還必須從整個病情發展的進程來探討。「病」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時間軸上的「線」,除了現在看到了什麼,還得去探討和以前及未來的連接。如果我們只關注在幾個擺在眼前的瘟疫病人,忽略了中醫對病情發展的深入闡述,見樹不見林,那就失去了中醫最大的優勢。
從我治好過很多不同流感肺炎急症重症的經驗,加上這次參與治癒抗新冠肺炎的經驗來探討,無論是新冠病毒、禽流感、豬流感,還是每年的流感,人體敗壞的進程依然如同中醫經典書籍、東漢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一樣,由「外感」一步一步地往裡發展。不過,這些嚴重流感肺炎病情進程比普通的「外感」快非常多,病情猛烈頑強很多,也更容易因病人原有健康問題而複雜化。
◎外感進程演變
《傷寒雜病論》對「外感」的敘述從「表虛」開始。身體最外層受到了「外邪」侵犯,沒有好好抵擋下來而開始衰弱,出現「桂枝湯證」。此處得解釋一下, 這裡「證」代表「症狀組合表現」(syndrome),不是單一病症的「症」(symptom);換句話說,經典中醫常常以治療的中藥方劑來說明病人的病症狀況。
在《傷寒雜病論》一開始的「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中說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也就是說,病人有了這些症狀組合,可能得使用「桂枝湯」這個方劑加減來治療,我們就說這位病人目前的病症是「桂枝湯證」。
為什麼要這樣稱呼,而不是說這位病人得了什麼病、身體哪裡出了問題?其實,這是比較科學的表達方法。一位醫家看到了病人的症狀,覺得症狀組合符合「桂枝湯」的範疇,這位醫家轉告另一位醫家病人是「桂枝湯證」。第二位醫家聽到了,頭腦裡會有一個粗略的影像,多多少少可以猜測病人的症狀表現大概是什麼。
然而,這並不代表第二位醫家同意第一位醫家的診斷,他可能會多詢問病人一些其他方面的症狀或感受,在自己的判斷下,認為病人是和「桂枝湯證」相近的「葛根湯證」,因而得使用「葛根湯」為主來加減的中藥方劑。
如果第一位醫家直接告訴第二位醫家,病人是什麼「病名」或 「病因」,這中間的症狀資訊完全流失,第二位醫家在沒有看到病人詳細病例下,無法知道病人綜合症狀表現大概如何,除非自己從頭「望聞問切」蒐集資料,不然就得盲目相信第一位醫家的判斷。
不過很可惜,時代轉變,到了現代的中醫,很多中醫師常常只使用什麼「虛」、什麼「實」來表達病人的病情,不但病人聽不懂,也把自己搞得虛無縹緲、玄上加玄。這個問題,我們後面再來討論。至於「桂枝湯證」「葛根湯證」到底是什麼意思,不熟悉經典中醫的讀者們不用緊張,不需要急著去專研,就把這些中醫的「專有名詞」當成是武俠小說中的「功夫招式」名稱,先隨著下面的解釋了解中醫的思維大方向,以後想好好學習中醫時再來研究。
言歸正傳。身體最外層受到了「外邪」的侵犯,出現了「桂枝湯證」,本來身體好的人,可能休息休息就恢復了,頂多覺得有些異常的疲憊。本身身體沒那麼好的人,沒有把「外邪」擋下來,皮表、肌肉的津液因「外邪」的影響而無法正常運作,開始了第一階段的轉變,造成了「表實」的「葛根湯證」「麻黃湯證」等,中醫古籍把這個階段稱為「表寒」。
這裡順便提一下,後代許多醫家看到了「表寒」兩個字,就認為是「傷於寒」,白話說就是身體冷到了。其實,「傷於寒」並非「表寒」的唯一來源。當津液無法正常運作時,體表原本帶有熱氣、帶有能力的「活水」變成了一灘「死水」,也就造成了「表寒」。換句話說,《傷寒雜病論》並非如後代許多醫家解釋為只是治療「傷於寒」的病症,而是對人體生理和病理解釋非常透徹的一部經典。
當「表寒」沒有被身體抵擋下來,會開始往身體內部發展。一般而言,有兩條比較容易入裡發展的道路。
一條路是腸胃消化道, 感冒拉肚子是大家常遇到的問題,這次新冠肺炎也有不少病人出現消化道問題,以中醫的角度大致可以說是「外邪」進入了「中焦」,造成了「葛根黃芩黃連湯證」等,我們在這裡先不多討論。
另一條路是呼吸系統,中醫稱為「肺家」。肺是肝、心、脾、肺、腎五臟中唯一直接和人體外界溝通的,自然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中醫把肺稱為「嬌臟」。當「外邪」造成的「表寒」轉變成了「裡寒」「肺寒」,出現「小青龍湯證」等現象,病人就會開始出現咳嗽、流清鼻水等症狀。
肺家受寒了,肺的津液運作開始出問題,好比汽車引擎冷卻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肺臟的某些部分因津液不足而開始出現燥熱的情況,進入了下一個階段,中醫稱為「入裡化熱」,變成比較嚴重的「大青龍湯證」等,通常代表到了西醫的肺炎階段。
然而,即使到了「入裡化熱」的「大青龍湯證」等,不代表整個肺臟都燥熱。許多肺炎病人肺臟出現「寒熱夾雜」,肺部下方的寒稠痰飲還是可以繼續大量累積,甚至開始出現胸腔積水、肺積水等現象。這些複雜的變化,在《傷寒雜病論》後半本《金匱要略》之中的「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篇」討論很多,「射干麻黃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澤漆湯證」「小青龍加石膏湯證」等,可以混雜出現,再加上病人的個體差異,將病情搞得非常複雜。
◎新冠肺炎的猛烈與複雜
譬如,這次新冠肺炎,一部分重症病人出現如SARS的肺纖維化,另一部分重症病人卻沒有出現,反而肺臟裡累積了非常多濃稠的黏液,有些重症病人甚至因此被嗆死。這樣兩種很不一樣的現象,在中醫裡不難預期及解釋。
肺纖維化是典型肺熱的「大青龍湯證」加重後的結果,大致可以和中醫的「肺痿」對應。而新冠肺炎病逝者解剖發現的肺臟累積濃稠黏液,正好對應嚴重「射干麻黃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等「肺癰」或其他的病症。這些現象,就看「肺痿」「肺癰」或其他哪一個病症進展得更快,彼此也常常在肺臟不同的部位出現,並非有一個現象就不會有另一個現象。
同時,中醫認為肺為人體調節津液的源頭,「肺金生水」,好比天空下雨一般。當肺的功能及津液調節出現嚴重障礙,很快就會拖累「三焦水道」「腎家」等功能,進一步瓦解人體的正常運作,導致嚴重的問題。譬如在新冠肺炎中看到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症休克、代謝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礙等,如果無法即時阻擋病情惡化,將導致死亡。
雖然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及前幾年的禽流感、豬流感病毒都是二十一世紀才出現的,人體抵擋不了「外邪」而敗壞的發展變化,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古籍裡已經有所闡述,依然從「表虛」一步一步地往裡走、一拐一彎地不斷變化。不過,如同前面提到的,新冠肺炎、禽流感肺炎、豬流感肺炎,甚至季節性流感肺炎,病情進程比一般感冒快速很多,也更加的猛烈及複雜。
一般而言,常見的輕微「外感」,大多都停留在「表寒」這個階段,即使不治療,病人往往也會自行康復,就像很多人都知道的,普通的感冒休息一週也就會自己好。當病人感冒了還不注意自己的生活飲食,或者醫生治療錯誤,導致簡單的「桂枝湯證」「葛根湯證」等轉變到「大青龍湯證」或更複雜的病情,通常需要一、兩週的時間。
◎考驗中醫師的功力、判斷與膽識
這幾年的流感,從一開始覺得不太對勁,到嚴重複雜的病情,只需要三、四天,而且每年有越來越快的趨勢。這不但讓西醫措手不及,也大幅提高中醫看診功力及敏感度的要求,必須在許多症狀還沒有出現時,就得抓緊時間,趕緊行動,卻又不能預防過度,反而讓病情加重。換句話說,時機、劑量、藥材比例變得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無法反轉病情。
譬如,病人得了流感,咳嗽非常嚴重,痰非常多,呼吸困難。依照中醫的辨證,假如一致都是「寒症」,舌苔白、小便清、怕冷等,本來依照辨證論治,我們可能會開「射干麻黃湯加減」給病人。然而,因為流感的進程非常快速,中醫師得非常敏感,看到了舌苔白卻帶有一絲絲乾的感覺,就很可能得加上大寒的「石膏」來避免肺喪失津液,卻又不能加太多,以免肺寒加重;聽到了咳嗽聲音非常深沉,從肺的底部發出,又帶有膿痰的濁音,就很可能得加上瀉肺的「葶藶」來避免肺中水飲、痰飲大幅增加,卻又不能加太多,以免肺變得太虛弱。
換句話說,像新冠肺炎這樣嚴重的「外感」,再加上每一個病人的個體差異,嚴格考驗中醫師的功力與膽識,一旦判斷錯誤,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可能會加重病情。
◎中風
很多年紀稍長的人都害怕中風,報章雜誌也不斷有某些名人中風的報導,讓人覺得像個定時炸彈一樣,不知道哪一天就中風了。一般民眾常常把高血壓聯想為中風,以為血壓過高,哪天頭腦裡的血管突然爆破,就中風了。因為如此,許多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高血壓藥,以為把血壓壓下來,就不會中風。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所謂的三高,並不會直接導致腦中風,而是有可能造成動脈硬化,逐漸導致血管內壁增厚及形成硬化斑塊,讓血管通道狹小或斑塊剝落,而造成血管阻塞,形成腦中風。這就是為什麼西醫要求高風險的病患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減少血管阻塞的可能。
然而,中風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缺血性腦中風」,也就是腦內的血管被血栓或其他物質給堵住了,部分腦部組織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導致細胞缺氧而壞死;另一類是「出血性腦中風」,也就是腦內的血管破裂了,血液擴散出來,壓迫腦部組織,造成損傷。長期服用抗凝血劑,或許減少了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卻大幅提高了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程度。
◎病例及症狀
我認識一位修車廠老闆,七十歲左右,幼時從香港移民來美。本來是高科技人,在矽谷高科技蓬勃發展下賺了不少錢,如同許多男士的夢想,買了一台法拉利來享受超跑的快感。沒多久,他覺得法拉利常常需要維修,他對車子也很有興趣,何不自己開一家修車廠?於是他從高科技業提早退休,改經營一家小型的修車廠,這一改變,就讓他轉業了二十多年。我在朋友推薦下到他的車廠維修車子,逐漸和他成為了忘年的朋友。
有一次修車時,他和我聊到他有時候心臟會沒來由地跳到每分鐘一百五、六十下, 休息個一分鐘左右就會自己好,西醫診斷為心房顫動。心臟跳動不正常,可能會造成血栓,加上他有高血壓的歷史,醫生堅持要他長期服用抗凝血劑。
我告訴他這是一種補償作用,「心陽虛」「心血虛」導致心臟的輸出功率不夠,身體其他部位供血不足,自我反饋,希望心臟能多加努力來供應足夠的能量和養分。我解釋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十分重要,但他的心臟並不難治,也有很多治療成功的病例。
這位老闆其實挺相信中醫的,就是覺得每天照顧修車廠就忙得筋疲力盡,回家還得煮中藥,實在太麻煩了。於是,試著服用中藥一週後,就一拖再拖,告訴我已經計畫那年年底退休,把修車廠賣了以後,會乖乖地回來看診及服用中藥。
當時離年底還有將近半年,有天他突然身體一邊無力,協調不佳,猜到可能中風了,趕緊去西醫院看急症。磁振造影檢查(MRI)後,證實有個小小的血塊在腦內,十分輕微,沒進行什麼治療,幾天後就自行復原了。
◎服用抗凝血劑的問題
這時候問題來了,心臟科醫生仍然堅持要病人繼續服用抗凝血劑,腦科醫生卻大力反對,認為抗凝血劑會讓病人無法正常凝血,下次腦內血管再破裂,運氣可能就沒那麼好了,很可能造成大規模的溢血,十分危險。心臟科醫生和腦科醫生吵得不可開交,最後只好告訴他:不服用抗凝血劑,可能產生血栓,導致心血管堵塞;服用抗凝血劑,可能在腦血管破裂時,導致嚴重的腦部損傷──兩位專科醫生竟要他自己選擇!
那個時候,這位修車廠老闆不好意思告訴我,他決定聽從心臟科醫生的指示,繼續服用抗凝血劑,直到兩、三個月後我又到修車廠維修另一台車子時,他才後悔地告訴我,他早該聽我的話,好好用中醫的方法治療,現在會盡快找時間來診所看診。
沒想到我們見面不到一週後,我的車子都還沒拿回來,他又中風了!
◎病人無所適從,再度中風,卻已回天乏術
起初症狀很輕微,那天他很忙,到了下午覺得比平時累許多,腳無力,身體就是覺得不對勁。有了上次中風的經驗,這次他知道是中風,趕緊在太太陪同下前往醫院,在途中還打電話給我,告訴我車子的維修會耽誤幾天,也再次告訴我他非得來找我看診了。
那是我最後一次和他說話。幾天後,修車廠老闆家人告訴我,發生中風的那天晚上,他的病情急轉直下,血液擴散到整個左腦,陷入昏迷狀態,西醫束手無策,只能勉強維持他的生命,認為就算他沒有因此死亡,也會成為植物人。
他這樣昏迷了一個月後走了,而這也不是我看到不同專科醫生持完全相反意見而讓病人無所適從的唯一病例,這種情況經常發生,突顯了西醫學分科下,各個醫生只關注自己領域、見樹不見林的大問題。
和面癱一樣,中醫認為中風的前提是「氣血兩虛」,也就是「痹症」的先決條件。在預防上,除了改善「氣血兩虛」的情況,也得針對已經表現出來的徵兆來治療,譬如高血壓、胸悶心悸、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手腳發麻、手腳冰冷龜裂等。在治療上,多半以活血化瘀、行氣利水、引清陽上行、去痰飲等為主,依照病人的實際情況來加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