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夢想之間,只差一個行動
【前言】你有權擁有美好人生 行動派社群創始人/琦琦
感謝你翻開了這本書,非常高興能與你一起踏上這趟重塑人生之旅。感激你的閱讀,使我們的努力被你看到;也期待這本書滿滿的內容,能夠為你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行動派」社群是青年學習社群,「夢想清單」是我們的核心理念,而達成的方法就是持續學習、行動、分享。
我們透過一系列線上的自媒體、直播平台,以及線下課堂和七十五個城市的夥伴自行組織學習的形式,希望能帶動更多年輕人行動起來,創造人生新的可能。
而這本書,也正是對我們這些年創作內容的整理,從而為社群夥伴和更多新朋友提供一份值得終身參照的成長與行動指南。書中文章大多數來自我們的簽約或授權作者,部分文章曾登載於微信公眾號的熱門頭條。我們堅信這些醇厚的「老酒」,依然有歷久彌新的魅力,值得永久珍藏。不同的人,在不同階段重新去閱讀,總會獲得新穎的視角和奇妙的頓悟。
行動派長期實踐學習、行動、分享的生活方式,而這一理念也像脈絡般貫穿本書始終。
第一部分,「學習」旨在從開篇起,用另類獨到的思路,徹底打破你的價值框架和思考局限。在首篇文章將了解到核心理念夢想清單的奇妙之處,學會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體驗無限種可能的理想人生。還能掌握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以此為生的訣竅;並且實現二十分鐘找到人生目標的三觀重塑。
第二部分「行動」,我們嘗試以嚴謹簡易的邏輯,整合適用於日常學習或工作的高效方法論。這些技巧往往都來自某一普遍的煩惱,比如總覺得時間被偷走、工作效率低下,或是覺得訊息量過大、腦袋不夠用,一旦陷入迷茫、行動力就歸零,再甚是學了半天發現全是徒勞無功……不管當下處在什麼位置、什麼階段,這些苦思一定都曾經或正在困擾著你。而比起軟綿綿的加油鼓勵,行動是用一種硬朗的線條,為你勾畫清晰的思路,使你確實獲得起身前行的方法、依據。
第三部分「分享」,則是從經驗層面談起,邀請那些已經有所成就、領悟的行動派們,分享他們的實踐經歷和職場心得,同時也鼓勵大家在自我精進過程中,也要樂於與更多迷途的朋友分享、交流。在這部分,你將懂得聰明不過是喜歡和合適的代名詞,而抓狂的高壓狀態則有助開發隱藏的技能。你會讀到那些升職加薪、走上巔峰的人生贏家們的職場經,從而重新審視自我能力、職業規畫,以及人生規畫。
第四部分,也就是最後的「指南」,為大家提供了生活萬象中的自我提升指導,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給予關於習慣養成、個人成長、性格探索、人際交往的種種忠告。如果你對自己缺乏自信、對生活手忙腳亂、對目標不知頭緒,那麼絕對不能錯過最後的療癒魔法。不但會為你輸入正能量:教你如何變得有趣、讓你發自內心喜歡自己,維護健康幸福的關係;也會為你趕跑負能量:拒絕當「軟柿子」、內向反而是一種幸運、用奔跑來驅散生活的陰霾。總之,閱至此處,你會感受到身心前所未有的開闊和輕盈。而前方,就會像某句歌詞唱的那樣:「像打開考試試卷發現,突然所有答案都看得見。」
人生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命題,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至少為你打開其中一扇新窗戶,幫助你挖掘潛在的興趣和天賦,從而解鎖你的第二人生,甚至第百種人生。在碎片化閱讀的今天,有太多速食式的文字,以圖片吸睛、以排版取巧,卻在消遣過後無法吹動生活的一絲漣漪。行動派始終堅持以內容為本,致力於持續輸出簡易卻深刻的內容,讓你每一次的短暫閱讀,都能激發重啟生活的熱情,收穫物超所值的體驗。
此後,行動派還會繼續著重高品質內容的引入和產出。如果喜歡我們的價值理念,或是覺得我們能為人生帶來一點觸動,歡迎你持續關注我們(微博:@行動派琦琦)。希望每一個你,都能從閱讀這本書起重新出發,勇於站起來做行動派,成為更好的自己,開闢專屬於你的「迦南美地」。
在資訊和創意時代,不是所有事情都得靠規模和資本取勝,腦力工作尤其如此。這意味著我們擁有了更多選擇,可以不進航空母艦型的大公司、不從事流水線型的工作、不過朝九晚五的生活。
很多人想改變工作和生活狀態,於是問我:能不能說得再具體一點,不要空洞的理論,舉幾個實在的例子?
恰好,去年我參與了申音(編按:網路真人秀《怪杰》創始人和策畫人,中國創新商業與社會化傳播的思考行動者)創辦的創業企畫,花了一整年時間,尋找在各領域鑽研超過一萬小時以上的達人,傳播分享他們的知識、經驗、感悟。
這一年裡,我見過上百位達人,他們做的事情幾乎沒有重複的。也就是說,我見到上百種活法。這些達人,有全職上班、業餘發展愛好的,也有自由業、靠愛好過生活的。他們各自有志,每人不同。
有身高才一百五十公分的健身教練,出差時愛在行李箱放一個真人大小的骷髏骨架(教人體結構用),屢次把安檢人員嚇一跳;有只做骷髏的設計師,據說他在上大學時,曾為了研究骷髏,挖出一個真人頭骨,現在正致力於打造一家特別的私人會所,會所裡從椅子到燈具全由自己設計製作,當然也全是骷髏組成;有超愛收集貓頭鷹飾品,做過國禮的京繡傳承人;還有做精釀啤酒的老闆,乾脆直接把人生準則印在自己設計的 T 恤上——人無啤(癖)不可與之交。
人與人的愛好是如此不同,本來就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我們從那些生活得更自在、更張揚的人身上,或許可以找到一些通往個性化之路的線索。
那麼,他們是怎麼找到,以及做好喜歡的事?
第一,永不衰竭的好奇心和超強學習能力。
找到喜歡做的事情,從好奇心開始。多體驗,多嘗試,不用擔心沒有專業背景。我接觸的達人中有一部分人的愛好與專業相關,更多人所做的事跟專業完全無關。比如精釀啤酒的老闆,以前是電子工程師、健身教練以前是語文老師;雖然和專業八竿子打不著,但他們都有超強的學習能力。
他們願意學習,捨得花錢去學,其中一名花道準教授級老師(愛好也和他的專業、工作沒有必然關係),存著錢不買房、不買車,每年花大量時間泡在日本,跟老師學習更高段的花道課程。學著學著,日語也無師自通了。他打算今年再增加去台灣的行程,求教其他門類的插花方法。
達人中有部分人甚至沒上過大學,像某位回收舊貨的大哥,他說:「我沒什麼大本事,但比較好學,向人請教的方式就是請人吃飯。我的四合院到夏天就辦 party,親自下廚做炸醬麵給大家吃,誰來都行。大家聊天,我就在旁邊聽,有導演聊電影的、藝術家聊畫畫的,跟著長長見識。」
一萬小時的投入
第二,專項技能上的漸進投入。
一萬個小時的投入,是從玩票到專業的硬性指標,但一萬個小時究竟應該投入在什麼地方?
這一萬個小時,一定不是簡單重複,必須是在窄度和寬度上持續精進。
健身教練很多,但在健身房找到的教練,往往一上來就五組蛙跳、五組深蹲、各種負重,一定折騰得你第二天爬都爬不起來,好像這樣才能顯示出專業。
而我這次認識的健身教練,什麼都不做,光是腳的大拇趾,就能和你聊上大半天。透過專業人士的講解,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天天悶在鞋、襪裡的腳,也是五個趾頭各有用處,糾正大拇趾或許就能幫助改善體型。
據說教練的骨科老師,連脊柱末端兩塊椎骨的連接情況,也能細分成幾十種;看骨頭的 X 光片,就能判斷患者平時的工作生活習慣。
那位有意思的回收舊貨大哥,自稱沒什麼文化,擺過地攤、當過混混,因生活所迫去回收廢品,收著收著發現這裡頭也有門道。後來專注於回收舊電器,藏品堆滿了四合院的七個房間,光收音機就可以拿出來開博物館。只要是收音機,他看一眼就知道生產年代、成色、有沒有故事、應該報什麼價格。
現在在中國的人氣餐廳「外婆家」,稍留意一下,抬頭就能看到他收來的打字機、舊膠片、電視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地圖。
因為與某項技能結緣,世界在達人們眼中是不一樣的。美食達人可以細數五大洲的食材;園藝達人知道每個國家最有名的花園和展會在哪兒;天文達人們組團去山頂拍攝星空,他們成立戶外觀星組織,不定期在全世界遊走。我問他們最想去哪裡觀星?他告訴我,夏威夷莫納克亞天文台是觀星勝地。一提到夏威夷,我能聯想到的是陽光、沙灘、草裙舞,而對另一些人來說,星空之下的望遠鏡更有吸引力。
提起瑞典,我聯想到的是宜家家居;而對搖擺舞達人來說,那裡有一個叫搖擺的村落,才是舞者的烏托邦,村子裡所有人,做飯的、煮咖啡的、賣菜的、掃地的、賣報紙的……都會跳舞。盛會時節,全世界上千人會聚集過來,除了吃飯、睡覺外,可以瘋狂跳一星期。
跟著這樣的世界地圖去旅行,一定很幸福。他們做攻略不靠看遊記和 LP (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的縮寫,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旅行指南)。因為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方向,所以走到了別人沒去過的地方;因為專業,看世界的視角可以細膩、豐富、有趣好幾分。
第三,不以量為基礎的努力都是耍流氓。
儘管以前知道,要發展一項愛好,勢必得付出努力。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清楚究竟應該努力到什麼程度,該付出多長時間。
去年接觸的達人,都是努力超過一萬小時(起碼超過三年)的人,我才粗略知道他們曾經付出的熱情和堅持有多折磨人。
我之前就聽說過 PPT達人秋葉,因為他永遠都在網上無私分享 PPT 範本,PPT 的加班人估計都在深夜流著淚下載過他的範本。接觸過真人後才意識到,那動輒好幾個 G 的素材,肯定不是那麼好整理。
秋葉做 PPT 不完全出於興趣,但勤奮到讓人歎為觀止。光為了做上台演講 PPT 的其中一個示例,他就原創了六十多個不同版本,彩排時覺得效果不好,當即決定全部刪掉,熬一個晚上又做了新的。
另外接觸的一名踢踏舞者,每天練舞時間都在六小時以上。踢踏舞和別的舞蹈不一樣,對腳步的靈活度要求很高,可以看到舞鞋鞋底都是拿鐵掌釘的,這樣的鞋他也能跳破,因為他每天用腳擊打地面超過十萬次。
你還不是斜槓青年嗎? 文 /Susan Kuang(曠世典)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說,要我為他推薦一些身邊的「斜槓青年」。這個概念引起我的好奇,於是我花了點時間去進一步了解。
原來,「斜槓」一詞源於英文 Slash,這個概念出自二○○七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西•埃爾博爾寫的一本書《不能只打一份工》。她在書中提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分的多元生活。」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萊尼•普拉特,是一名律師/演員/製片人。於是,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了解到這個概念後,我很興奮,在此之前,我一直為要如何向不熟悉的人介紹自己而感到困惑。現在,我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定位——我是一個斜槓青年!更重要的是,我不再是別人眼中的另類,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與我相似的人。我們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分的束縛,而是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加多元和精彩。
Slash 不只在國外流行,許多一線城市也開始出現 Slash的身影,並且數量逐漸增加。我身邊就有不少 Slash,他們當中有的是完完全全的自由業者,依靠不同的技能來獲得收入;有的則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在工作之餘利用才藝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來獲得額外收入。
多重職業是社會的進步
Slash 的出現並非偶然現象,而是社會發展到某個階段會出現的必然現象。羅格斯大學教授、人類學博士海倫•費舍爾,在一次 TED 演講中談到人類社會兩大顯著趨勢時說,隨著女性重新回到勞動市場,女性和男性之間的距離正在慢慢縮小。
這裡,她用了一個很有意思、卻十分準確的詞——「重新回到」。為什麼說是重新回到呢?海倫解釋,在一萬年前的採集社會,女性曾是主要的食物提供者,她們採集的食物占當時總飲食的六○~八○%。因此,那個時候,女性和男性有著同樣的經濟和社會地位。
然而,從農業革命開始,女性的地位便慢慢下降,直至從屬,她們甚至被看成是「商品」。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讓女性重新獲得了經濟實力,男女也漸趨於平等,人類社會終於開始朝著原本應有的狀態發展。
同樣,我認為 Slash 的出現,也是一種社會進步。這種進步使得人類能夠擺脫工業革命帶來的非人性化限制和束縛,讓天性得到釋放,回歸到人類本應屬於的狀態。
那麼,人的天性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這得去看看採集社會時的人類生活狀態,因為採集社會占了人類歷史的九○%以上。因此儘管生活在現代,實際上,人類只進化到適應採集社會生活的程度。尤瓦爾•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中,描述了採集社會中人類的生存狀態,為了適應不穩定的生存環境,當時的人類必須擁有非常全面的生存能力和知識,才能隨機應變躲避危險,獲得食物。
為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經過全面的訓練,獲得獨當一面的生存技能。那時候,人類的生活十分豐富多彩,每天都可以接觸不同的新鮮事物,還能發展和運用不同技能。由此可以判斷,人的本性就是喜歡多元的生活與環境,喜歡利用不同技能來應對新挑戰。
然而,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先後將人類限制在固定的土地和固定的工作場所,從事沒有多少挑戰的重複勞動。於是,專業化成為人類社會的「聖經」,也成了這個時代的理所當然。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後來的職業發展,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專業,以便成為一枚產業鏈中的螺絲釘。
我相信 Slash 在不久的將來會越來越流行,並成為新一代年輕人所熱衷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文 / 萬方中
我出來工作這些年,窮人接觸過,富人也接觸過,最深的感受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實在太大;有些人一個月賺幾百萬,有些人一個月下來連自身溫飽都顧不了。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事實上在金錢上被量化了。
我們如果要談嫌貧愛富,勢必要先談談什麼是窮人思想,什麼又是富人思想。
我要先說明一下,這裡講的是一種普遍現象和整體趨勢,而不是概括所有的窮人和富人。窮人裡也有很聰明、具有富人思想的,富人思想中也有窮人思想的,否則這世界就不會有窮人靠勤勞致富,也不會有富人一夜淪為窮人的狀況了。
第一,從金錢的層面。
窮人在做很多事情時,首先考慮的就是錢,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質。
我見過許多對待金錢很極端的例子,尤其在窮人身上。
我有個親戚,以前家裡裝了空調,但總是不開。南方的冬天冷,家裡人認為,冬天多穿點就行,捨不得開空調,一直凍到三個人感冒了才心安理得的打開——你看,我都感冒了,當然要開空調。
一台空調,價值四萬多元,按照他們家這樣的省法,可能用到空調罷工了,電費還不到一台空調的錢。他們以為自己賺了,但其實是虧了。一件物品買回來,並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對富人來講,空調使他們不再被天氣左右,給了他們更加優越的工作環境,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比電費高許多的價值。
空調買回來本就是要讓人過得更幸福、舒適,而窮人常將這些本末倒置:先擺著,實在忍不住了再開。從一開始買的時候,就忽略了「買」這件事情的本質。
本質來說都是時間上的交換
第二,從時間的層面。
對時間的理解不同,也造成了貧富的巨大差別。
有人跟我說過一件事很有意思。他說:「你看,你每餐在外面吃飯,外面的東西又髒又不新鮮,而且價格也高,做飯還是得自己做,又乾淨又衛生。」
我說:「我買回來不就得了嗎?」
他說:「買?何必呢?自己做一做,不就把那個錢省下來了嗎?」
這個觀點很有意思,很多窮人都有這種思想:只要能省錢,花再多時間也不惜。
寧願花半個小時在寒風中等公車,也不願花一百元坐計程車;寧願每天花兩小時做飯,也不願意花幾十元讓專業的人做好端上來;寧願花一下午整理環境,也不願意花錢讓阿姨來打掃。能省則省,是他們的慣用語。
可實際上,我們每個人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身上本來就是一分錢都沒有的。
你能坐在咖啡館裡悠閒喝咖啡,是因為你在喝咖啡之前,花了時間工作;你拿著工作換來的錢,花在喝咖啡上——錢在這裡僅僅起了一個媒介的作用。
對於窮人來說,恨不得自己將每個該花錢的地方都承包了,在一分錢都不支出的情況下,又賺了錢。
他以為這樣是省了,其實算下來,反而是成本最高的。一個人,想在什麼地方都占便宜,最後反而會繞遠路。倒不如將這些專業的事情包出去,讓專業的司機、廚師、清潔人員來,效率反而會加倍提升。
省下來的時間,則可以做更多自己擅長的事,創造出更多價值。
窮人只看到眼前的一頓飯錢,而一餐飯的錢就擺在那裡,數額是有限並且看得到的。如果他將時間花在事業上,前景將更為廣闊。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交男女朋友上,我看有些人老是埋怨:「總是交不到女朋友,為什麼?」
一看,他在交友軟體上一個個發「你好」,豈不知很多女生的收件箱裡就裝滿了「你好」。但有些人很聰明,直接向對方丟一個紅包(網路金幣)——可能就圖一個樂,但對女孩而言,當然更喜歡與大方、寬容的人交往。
與其計較薪資,不如先提升自己的水準
第三,視野的層面。
富人因為富裕,閒暇時間比窮人多,因此,他們才有時間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書籍、電影這些精神食糧,從中提升自我。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並不是出生或者什麼,造成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巨大差別,而是思想造成兩者的落差。這種落差,在一生逐漸積累,最後越變越大。
我很早以前在工廠工作的時候,遇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坐在辦公室,隔壁就是車間,車間裡的工人,一閒下來就喜歡往辦公室看,看我們在做些什麼。
辦公室的人經常很閒,忙完了,有時就會坐在辦公室看電影、打牌,或者玩手機。
我經常和這些工人聊天,他們會陰陽怪氣的對我說:「你們坐辦公室真不錯,每天坐在那裡玩手機、看電影就能收錢。哪像我們,每天加班到晚上十點,還沒有休息。」
我說:「我不用工作嗎?你出的貨,做完了難道就擺在工廠?誰幫你聯繫出貨,誰報關呢?」
「你當然不用啦,你每天看看電腦,打打字,列印幾張紙,一個月薪水就到手了。」
他們這樣說,我卻不生氣,因為我知道,有些東西是見識的高低。
從他們的視野來看問題,這世界上,只有像他們一樣每天辛勤勞動,將一件東西打造出來,才算真正創造價值;用他們的話說,那叫腳踏實地;而我們每天在電腦前敲敲打打,都是虛的。但正是他們看起來有價值的這些事,恰恰是最沒有價值的。製造業正在逐年萎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很多國家,正在透過機器人代替人工。
在手機製造、汽車製造的很多流程裡,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未來,機器人代替重複單一的手工勞動,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製鞋業,我相信也是其中一個。
重複單一的勞動,是最沒有價值的,比如收銀、清潔、製造業,現在我們很多家庭用的清掃機器人就是一個例子。
我有個親戚,以前很有錢,後來有一天窮困潦倒了,但還是得吃飯,就跑到社福會申請掃街。結果,掃街也沒人要,為什麼呢?因為搶這飯碗的人實在太多了,只要是人都會掃地。
當然,我沒有看不起掃地工人的意思,我的意思是,這些工作的可替代性太高了。你可以做,我可以做,他也可以做,機器人可以做,因此就沒有什麼獨特的價值。
聰明人會想盡辦法提高自己的水準,離開低收入的圈子,進入另一個價值含量更高的圈子,而不是每天嫉妒身邊的誰收入比你高,誰比你做的事情少。差來差去就那麼幾千塊錢,吵起來實在沒什麼意義,除了讓自己和他人心悶以外,沒有其他作用。
只是很多人在忙完工作之後,就想著打牌、喝酒、吃飯、睡覺,不去改變什麼,將時間都白白浪費了。
一個人之所以變得富有,如果不是富二代,我想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