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親的人成為傷痕
PART 1 家庭人際篇
1 為什麼我們總吸引到跋扈的人?──討好的大嫂
「大嫂,難得一起出來玩,就不要包成這樣了吧!」
「喔喔!」她應了一聲,脫下帽子和大家一起頂著烈日,在名產街上買東西。
「媽,這個好吃,一定要買!這個也是!我包起來等等車上分。」小姑轉身跟婆婆開心地說著。
這是小姑對婆婆的撒嬌,也是她一直以來都很羨慕的母女親暱畫面。
每一次的家族旅遊中,她的小姑總是嘰哩呱啦地講個沒完,平常也是如此。在家族中,無論是家裡的日用品添購、水果採買、灑掃分配,乃至於所有團購項目都是她在張羅和分配。每個人除了倚賴她,也怕她,因為一旦不按照她的意思、不接受她的好意,她就會在背後說你的不是!
而她進到這個家,早就偵測到這顆風向球,所以,她對小姑的態度都是直接妥協,凡事都由小姑說了算,也不假思索地百依百順。
婚前如此,當然婚後也是如此。生了孩子之後,她們之間的互動也沒有太多改變,直到孩子面臨要上哪間幼兒園、課後班補習等問題,她和先生討論後,先生又與婆婆和小姑商量,原本同意的事情,往往就在跟家人討論過後,態度丕變,例如「認為這樣做很浪費錢」,想要她以最輕鬆節省的方式在家帶小孩就好。當她不死心,再度跟先生溝通時,先生居然覺得她「怎麼變得這麼有意見?」到此刻她才發現他們夫妻是無法自己做決定的,通常公公、婆婆、小姑都會有意見,同時,這些意見也會左右先生的想法,而她自己,在一貫的屈就和溫順之下,早就讓渡了母職和夫妻的決定權。
她嫁給了先生,卻也嫁給了一群會不斷干涉他們夫妻決定且很有意見的人。
她羨慕小姑可以無限上綱地在家裡掌權,也發現過去只要小姑出現,她所有的意見就會退卻,講好聽點是忍讓,講難聽點就是沒自己的想法。這樣被牽著鼻子走的心態,讓她感到矛盾和壓抑,卻也安全和熟悉。
過去在家庭中的角色,為她的現階段人生埋下伏筆
在家中,身為老么的她,和哥哥是不同爸爸生的,媽媽常常跟她說:「哥哥很可憐,他沒有爸爸了,所以他要什麼,我們就給他。」「不要跟他計較。」「他已經沒有爸爸了,難道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慘的嗎?」所以小時候的她,對哥哥總是充滿憐憫。家人買的水果,都是哥哥愛吃的;親戚送的玩具,都是哥哥先挑,她也習慣當個無聲的女兒,不能有計較的聲音;才剛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哥哥,就可以買名牌包、名品鞋,但她只被允許買菜市場零碼貨⋯⋯媽媽對哥哥的好,建立在彌補遺憾的心態上,並要她接受和忍讓。她每一瞥見心中的不平衡,就要告訴自己:「哥哥很可憐,媽媽這麼做是出自於對哥哥的補償,只因為他『沒有爸爸』,所以不要這麼計較。」
她明明知道哥哥對她的態度非常跋扈無理,在內心也常感到壓抑和失寵,但媽媽的話她全吞了進去,因為她知道如果不照做,媽媽就會很難受且對她失望,而哥哥的處境和存在也會更落魄。「不管怎樣,我有爸媽,有什麼好跟他計較的呢?」對於壓榨她的人,她總是百依百順、想盡理由合理化,無視心中的不甘,甚至還會對自己心有不甘的念頭有罪惡感。這樣的心境,直到和先生的溝通、孩子的教育及生活都不斷被干涉,才發現她的凡事讓渡,並不是高尚的美德,而是對母職身分的全面失守,更顯現她長期對強勢跋扈的人,沒有任何抵抗力!到頭來,兩面不是人,孩子怨她沒有主見、先生再也不介意她的觀點,她覺得懊惱,卻不曉得該怎麼扳回一城,小姑依然故我地插手家裡大小事,她感到生活被滲透和侵蝕,卻沒有反駁的餘力!
全面失守不是一朝一夕而致,是千朝萬夕累積而成
我們的日常組成了人生的風貌,在諮商中,我常常會和當事人一起討論她的生活樣貌,因為「人生風貌的形成」跟「地表風貌的形成」很類似,每一個今天,組成了每一個明天。每一天都是由一時一刻的風吹、日晒、雨淋組合而成。所以在諮商中,我會跟來談者討論生活的重要細節,以及過去的經驗,例如:
「當妳的小姑在家中掌權時,妳的感受是什麼?」
「過去曾有過這種負面又熟悉的經驗嗎?」
「過去的經驗又是怎麼讓妳有凡事要退讓的信念呢?」
「當妳面對別人比妳堅持或強勢時,妳都怎麼辦?」
對一個人過去的生活細節多做採訪,這個人的生活樣態和人生角色就會立體起來。當她告訴你,她愛媽媽也愛哥哥,她給愛的方式就是「不爭」,當她不爭,哥哥就會在家中有某個權力位置;當她不爭,她就會被家人珍惜和顧慮;當她不爭,就可以幫助媽媽消彌對哥哥的罪惡感;當她不爭,爸爸反而會給她更多寄望和資源,你就會發現她從「讓渡主權」之中去「要到更多」,化明為暗地去爭取和父母的親近,這是一種人際的交換,也是她人生中的決定。
當用這個理解去看「不爭」的信念,眼前這個人的故事就變得豐富了起來,「不爭」這個想法,是她的生存之道,而且原生家庭也默許她這麼做,檯面上的她看似柔弱、沒主見,但這卻是她在這個家庭生存下來的最佳策略!
人際歷程理論取向關注:「過去的生存策略是沒有問題的,這也許也是他當時存活下來的重要決定和最大資產,但問題是在目前的生活處境下並不適用,正因為不適用才出問題,所以需要改變策略。」
人際歷程治療學派也主張每個人都是健康的人,只是換了環境,不懂得變換策略,所以卡住了。過去的人際策略是怎麼起作用的,現在都不再適用。過去的美德,到了現在可能就會變成一把殘酷的利刃,讓人在此時、此刻、此地受困。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認為我們在童年時期,透過日復一日且一再重複的親子互動,發展出一個人的人格和自我系統,在引發焦慮的親子互動中,養成個人的人格樣態,建構人與人的關係。她的討好和壓抑行為,在童年被父母默許且維持著,而她也從中維護了對家人之愛,但是,在現階段顯然不太適用,因為討好和壓抑讓她失去更多對生活的主導權,也失去先生和孩子的信心,她的生活遇到新的情境是「被過度介入」,而她如果再不出意見,生活就會持續被支配,也有可能失去家人之愛。
給心情一個歇腳亭
閱讀至此,我們一起停下來,閉上眼睛想一想:
1.你在家裡是排行第幾呢?
2.家人給予你怎樣的期待?
3.家裡最常出現的氣氛是什麼呢?
為什麼要做這些回想呢?因為一個人的幼年期,就是在家庭裡面度過,無論你的家庭有多少成員、是不是親生的,是否為長輩親友帶大或是在育幼院裡長大,每一天、每一刻被對待的方式和回應世界的方式,交織出一首又一首的樂曲!如果你的人生是一首交響樂曲,你會為這個樂章下怎樣的主題?會在哪裡畫上休止符?會怎麼命名這整首曲子呢?
生命的起伏就如同曲目的高潮迭起,有起有落,過去的一切都為了現在扎根,現在的困境雖是刺眼的陽光,但也帶領你往更高的領悟裡去,閉上眼睛,感受此時此刻即將要蛻變的自己,困境將帶領我們領略更高的悟性!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不必質疑過去活過的路,因為過去可以留守也可以被經過,現在我們盡力去看懂新的地圖,學會使用新的抵達工具就好。如此一來,你會發現,自己時時刻刻都活得很好!
2 為什麼我們總是當阿信?──吃力不討好的職員
琳娜是公司的行銷部經理,在職場上見到比她資深的上級,常常容易緊張,做事變得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她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上一個長官,備受肯定和重用,認為她很懂事、謹慎,常將重要的任務交給她。
但是,面對新任總監,卻總被嫌棄不夠有創意、跟不上年輕人的腳步、無法靈活變通⋯⋯這些評價讓她很不知所措,不曉得自己做錯了什麼,越這樣想,越在每一次的會議報告上感到焦慮,她聚焦在每一個人的眼光,深怕自己表現不好。
現在的工作職務要她從一位唯命是從的乖小孩,搖身一變成一位犀利工作人!
琳娜發現自己不只面對長官,只要是比她年長的長輩,都會出現同樣的心境,她無法分辨合理的要求和不合理的要求,更做不到不要這麼小心翼翼地揣摩上意,因為她從小就被灌輸「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這個觀念,她習慣磨練和訓練,但不習慣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也因此,面對挑剔和刁鑽的長官通常都是別人的罩門,但對這種人她倒是可以打理得很妥貼,因為她總是這樣想的:
「這位長官應該是為我好,才想給我點工作挑戰吧!」
「他應該是用他的層級和高度,教導並訓練我能像他一樣有相同的視野吧!」
「他也很辛苦,所以我不要製造他的困擾。」
她很能認同這些要求並搞定它們,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成就感。
自討苦吃是生存策略,也是習慣
這種根深柢固的教條,讓她在人生中一直循著「乖小孩的版本」,「找大人」來要求她。琳娜在職場中習慣「找權威來要求自己」的模式,就像從各種人際關係中找「父母」。
別人看她是自討苦吃,但她卻從中找依靠和自我的價值,她離不開挑剔刁鑽的老闆,尤其是情緒化又常會跟她曉以大義的這類型,只有她吃得開也承受得住!
殊不知,現在換上新世代風格的老闆,卻講求創新、獨立思考、主動提案、給新點子、要她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些不適應,就像一個常倚賴大人的孩子突然要靠自己的雙腳走出家門去打拚,頓失方向和依靠。
她從小生長在父母都嚴厲的家庭,如果她有情感上的需求,爸媽不但不會理會,還會讓她自己哭,哭完還得自己收拾好心情,否則後果更慘。
所以她只能靠無止盡的順從和察言觀色,保持在家中的地位,她害怕爭執、害怕被討厭、害怕得不到關注。所以,只要弟妹惹爸媽不開心,她就會要弟妹去求爸媽原諒,或者從中協調和溝通,這些都是她擅長的事。所以在家裡面她早就決定要「把自己的想法消音」。
這個生存策略在家裡成功奏效,也因為早早就以「失聲」來換取「父母的愛」,她總被說是最體貼和懂事的小孩,「屏除自己的聲音」可以讓她獲得關愛。
因為害怕失去關係,所以我們選擇將自己纏足
也因此,她的世界沒有底線,更沒有界線,當別人對她予取予求時,她第一個想法就是—「如果我不照辦,我就會失去這段關係」。
這樣的想法讓她更焦慮,所以在人際關係中一定要找一個權威,矛盾的是,雖然她不滿權威,卻需要權威;她害怕上司無上限地增加工作量,卻更焦慮要沒方向感的她獨立思考。長期以來乖巧的她,獲得「順從聽話」的讚賞的心更勝於「因為有想法而被賞識」的求勝心,因此,換了自主性高的主管,她就變得無所適從!
諮商心理學門中理情治療法的創始者阿爾伯特.艾利斯認為人之所以會出現失常的行為,有兩種牢不可破的信念最為常見︰
第一:我必須要隨時隨地都被生命中重要的人喜愛和讚賞,才有價值。
第二:我必須要很有能力,我得在任何情境中,都能展現能力,這樣才能證明我是重要且對別人有影響力的人!
這兩種信念讓我們在早年適應環境時,做出相對較好的表現,而且常常以別人為主的思考方式,也會被社會文化讚譽為貼心、乖巧、懂事和圓融,被身邊重要的人讚賞,就能獲得許多好處和照顧,這些過度想要獲得肯定的需求,讓人在孩童時期,沒有學習怎麼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也因為太容易吸收身邊的人的期望,感到焦慮和無所適從,當他們越焦慮,就做出更多討好的行為和善意的體貼,以便稀釋這份焦慮,但其實我們都沒有發現,他們認為的貼心和犧牲,其實背後都有巨大的不滿和憤怒。
順服別人以便取悅他者的人
其實,我們在過度犧牲自己的背後都有許多原因,例如:期待關係和諧、獲得良好的評價、不被視為奇怪、被讚賞體貼為人想、盡量避免衝突等,這些需求並非壞事,但若一個人過度追求順從和討好,就容易忽視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對於自己的需求感到鄙視和羞愧,這些代價就是,如果事與願違,這群採取僵化地順從和取悅的人,就會更加討好,而討好的結果若又跟自己預期的背道而馳,怨念就會產生。
「他們怎麼都不知道我的苦心呢?」
「我已經被予取予求成這樣了,他們還要我怎樣?」
「難道他們都沒發現,每一次的幕後功臣都是我嗎?」
「每次都是我在委屈、犧牲,怎麼都不為我想想?」
「我已經按照你說的去做了,怎麼還不滿意?」
這些過度順服他人的人不敢發脾氣,因為如果生氣了,就與「要討人喜歡」的需求相違背了,而他們往往也天真地以為,總有一天別人會為自己想,所以他們只敢挨著身子,再跟對方苦苦哀求一次,用討好示弱的方式,試著讓對方稍有自覺。假如他們懂得生氣,這種局勢才有機會扭轉,例如:
「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太不公平了!」
「他怎麼可以無視於我的奉獻?」
「總要換人委屈一下,每次都是我,也太沒良心了吧?」
「每次都照你說的做,這次總該聽我的吧?」
可惜,事與願違的是,他們很難發現自己有怒氣,而在好人包袱之下,更難有立場去跟對方討公平,如果他們懂得面對自己內心的怒氣,就不會繼續每一段僵化的討對價的關係。
因為,在委曲求全的處境下,關係早已不對等,唯有正視自己的怒氣,才會發現其實我們不一定只有一套乖巧可人的方法,才會獲得關注和重視,反倒是面對心裡各個角落的陰暗面,才能更能接納自己並平衡喜歡別人也喜歡自己!
給心情一個歇腳亭
緩衝一下,給自己一點時間想想看,當你與其他人意見相左的時候,你最擔心對方的什麼反應?例如:尷尬、生氣、難過、失望、猶豫還是其他?請列舉出所有你預期的狀況。
當我和他人意見相左時,我最擔心對方______。
你預期的狀況,曾經發生過嗎?
當時的情況如何呢?是你的因素,還是對方的因素呢?
我們每個人面對意見相左時,其實內心都有不為人知的聲音,例如:「這個人怎麼這麼難相處?」「他為什麼這樣想?」「居然有人會這樣講話!」等等。
我們都得練習正視這個「倏忽即逝的內心話」,因為這些內心話也許在提醒我們,你心中也有不同意、不滿、介意或不想理會等各種心情,唯有正視這些聲音,你才能慢慢接觸內心真正的想法,而那些可能遭拒、遭排斥、遭討厭的人際預期,在正視心裡的聲音時,並不一定會成真。那些情況只是在提醒你,也許有這種可能,然而在你去表達怒氣或不滿之前,我們的心可以聆聽不同的聲音,而它們都是允許存在的。
「練習正視這些內心話」,會發現自己有多元的面向,順從乖巧版本的你會知道自己還有其他可以更新的版本。
人有陰暗面也有光明面,懂得你擁有這兩面,就會活得更有魅力、更像自己!
離開憂傷被動的階梯,除了黑白灰之外,你還有彩虹的七彩。
PART 2 夫妻關係篇
2 為什麼我們總離不開負心的人?──卑微的正宮
「啪!」先生一邊抽菸,一邊用一個巴掌把她打倒在地上。「妳再說!妳再說!妳再管試試看!」「盧小小的!」她忍無可忍,回頭怒嗆:「你居然為了小三打我,我要去驗傷,看你還要不要臉?」「妳去啊,有種妳去啊!去丟人現眼啊!說議員的老婆是這種咖,很落魄啊!」
「哇!」她聽見一旁四歲的小孩全看在眼裡,這一會兒撞見爸爸這樣粗暴地對媽媽,嚇都嚇哭了……
這是她最不願見到的場景,這幾年,再怎麼忍耐,她都極力避免小孩涉入其中,只為了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先生這一巴掌,把她極力營造的美好家庭,一個箭步地打碎了!
「小孩都在看,我跟你說,我這個婚離定了。」
「丟臉的是妳啦,妳自己看著辦!到時候你們什麼都沒有!」
先生甩了門出去,又是一個不回家的夜晚。
她很傷心,只能抱著孩子哭了整晚,孩子也跟著哭,沒有說話,只緊緊貼著媽媽。這一晚只是他們關係毒瘤的休止符,明天一覺醒來,又是另一個夢魘的開始。
她從沒想過,他會為了第三者打她。畢竟她忍耐了這麼多年,知道彼此的存在早就不是新聞,她知道他不愛她,也不愛這個家,他只想迎合婆婆當初的媒妁之言,以及圓她想要有圓滿家庭的假象!想當初結婚時,她還很感激他,認為這一切都是那麼夢幻不可得,房子、車子、金子、財富和夫家顯赫的家世,都是她當時亟欲得到的,她理當沒什麼好不滿足的了。雖然婚前她就約略得知他是情場劈腿慣犯,圓滿家庭的美夢蒙蔽了她,甚至還把他當恩人一樣服侍,從一開始就採取這樣不平等的關係。
「我犯賤,我活該,高攀上不屬於我的人。」在她心裡,覺得自己好醜惡,好卑賤!
適婚年齡的女子,最容易因為結婚而蒙蔽自我,即便遇見情場慣犯,也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嫁了,反正娘家也不介意,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嫁到好人家就是撿到,嫁到不好的人家也至少不會餓著,就算在婆家受委屈了、被壓榨了,那也是她的事,這就是娘家的態度,所以,即便對方從沒說過婚後只會專情於她,她也明白自己只有大老婆的頭銜,但沒有實權。
老公為自己買一送四,有小三小四小五的存在,還不足以滿足他自詡古代帝王的優越。一開始她覺得只要有權有錢,其他的無所謂,於是她合理化老公的荒唐行徑,還跟自己說:「結婚不就是這樣?夫唱婦隨,他想自以為是地當起古代君王,就讓他去當,他想被捧上天,就去捧。」
複製媽媽辛苦的人生
她想起她的媽媽也是個辛苦的女人,從小看著媽媽身為家中長媳,生養孩子之餘,還得辛苦地幫忙捧起家中飯碗,每次看著媽媽的背影,叫聲「媽媽」,她也忙到無法回應。
在她的眼裡,只知道媽媽很忙,在廚房裡有洗不完的碗,洗衣間總有洗不完的衣服,媽媽永遠在距離她很遙遠的地方刷洗,無暇轉過來正眼看她。
印象中,媽媽常因為錢和爸爸吵架,又因為要養許多孩子,離不開支撐經濟的一家之主,所以在家閒下來的一點時間也會做些家庭代工,小時候的她覺得很辛苦但卻不敢吭聲。
這樣的印象烙印在她的腦海裡面,心中屢屢感到不平,但也只能默默告訴自己:「只要我們有錢了,什麼事情都可以解決。」「只要有錢,就會好過了!」「女人只要忍一忍再經過一段時間,情況就會好轉,又可以維持美好的婚姻。」
「媽媽只要盡到本分,小孩就會懂事」是她步入婚姻前的認知,卻引來全盤皆輸的局面—孩子在學校發脾氣時,會捶牆壁、用頭撞牆;當她對關係不滿,先生就會對她動粗;她很有錢,買到了空殼家庭的幸福,卻掩蓋不住婚姻生活的殘破不堪。
被先生這一打,她的心都碎了,整個人也回歸現實!
她看見從前的自己有多麼迴避跟先生起衝突,迴避和小孩交代與先生之間發生的事情,迴避生活中的不甘心,也迴避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她的迴避並不會招致幸福,反而讓她感到生活更加支離破碎,全盤皆空!
明明不想,卻依然複製錯誤的人生版本
一個處處犧牲的人,對他人一定懷有不滿和怒意,如果他迴避這些不滿和怒意,這些怒意一定會回來找他……
從小我們就是為了生存,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生存之道:有些人變得很積極,才能成功;有些人變得消極,以便壞事不要找上門;有些人變得很節儉,以備不時之需;有些人則是變得很揮霍,認為人要活在當下,這些人生結論都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當人不往內心的缺口看,為了迴避對原本生活的不滿、對身邊的人的敵意、對生活不完美的空缺,而積極尋找另一個完美的存在時,悲劇就展開了。
你會發現,雖然我們原本的目標達成了,卻出現新的問題,而這個新的問題,可能是舊瓶新裝,在人際歷程中,這種情況叫做「惱人的人際重演」,人際重演的意思是當我們在環境中,有些需求受到阻礙,充滿了不被滿足的匱乏感受,我們會用生存的策略去因應它,以跨越這個阻礙,可是當我們換個情境,沒有了這個阻礙,還是會吸引到某個程度的阻礙,以緬懷當時那個極力跨越阻礙的自己!因為,如果困境被跨越了,你過去跨越阻礙的光榮徽章,似乎就不復見了,所以困境一定要存在。
我們不想被父母忽略和疏忽,卻吸引一個永遠疏忽你,把你放在看似光鮮亮麗的主位,實際上卻永遠是次等地位的處境。
這個女二的位置,讓故事中的女主角感到傷心且無助,卻也熟悉且自然。在她的早年記憶裡面,對於人生的不滿足發憤圖強,極力要扳倒過去的人生,認為「有錢萬事足」,她無法真正面對媽媽的難過、在家庭中被忽略的傷心、對自己人生處境的悲傷,她一直在往外打仗,想打出個漂亮的成績,卻遺忘了在內心深處,那個遙望媽媽在刷洗東西,背影孤單的孩子有多麼渴望愛,而不只是錢……
這些複雜的情緒在她內心盤繞,直到適婚年齡,就容易投射到在戀愛中亟欲獲得拯救,以便讓人生有個轉折。
以人際歷程來看,在她的早年記憶中,這樣複雜的心情底下有好多部分需要被理解,人際歷程提出人的心情有一套「一個人感到憤怒的底下有悲傷,感到悲傷的底下有羞愧」的模組。如果只有卡在憤怒、憤恨,甚至是奮發圖強,就沒有機會看見內心的悲傷,也會感到自己永遠低人一等的羞愧。
當一個人沒辦法窺見內心的殘破,她的人生就會像錄影機般重複播放著,吸引不同的人跟他上演這場「人生不能感到滿足,否則沒有理由奮發圖強」的悲劇。
給心情一個歇腳亭
給曾經受傷的你:親愛的孩子,在深夜裡,很想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早年的你很奮力地活著,積極到令人心疼,你沒有做錯事,更沒有人應該怪你,畢竟,誰不想過上一個幸福的人生?即便在未來的人生摔跤了也無妨,你依然值得被抱起來拍一拍,依然值得好好被愛、被喜歡!
張愛玲曾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人生中,我們無法全拿和全要,如果你很介意,只執著在有沒有蝨子這件事情上,那麼就無法享受華美衣袍帶來的奢華。也許,人生的本質就是如此,我們得學會與蝨子共存,因為有汙穢和缺陷,也有華美和無暇,當這些都並存,才是生命的全貌!
3 為什麼都已經這麼努力了還被看不起?──經常暴怒的先生
「老婆,回家就先吃高血壓藥,年紀大了,不要跟自己的身體開玩笑。」
「我會得高血壓還不是因為你,少在那邊假惺惺。」
迎面而來被潑一把冷水,先生愣了一下,內心又浮現沸騰的惱怒感,他趕緊逼自己忍下來,不要惡言相向,但一次次的隱忍只會創造更大的衝突。這些年過去了,和太太的相處一直讓他覺得自己在熱臉貼冷屁股,但為了彌補年輕時的不懂事,他只得再次吞忍並接住這冷水。
「都一把年紀了還在鬧脾氣,一點都不可愛。」他在心裡這樣想,但什麼都沒說,因為誰都拉不下臉。
每當他的建議不被太太採納,他就會更加嘮叨,更激動地重申:「又跟我有關了,我這麼惹妳厭,妳倒說說看,我哪裡讓妳高血壓?」
「好了啦!你可以不要回來就像糾察隊一樣追著我嗎?我的事你不要管!」太太翻了個白眼,只覺怎麼會有人一回家就找碴,真是太煩了!
「好啊,我都不要管,以後妳的事情跟我都沒有關係!」先生自顧自地上樓,丟下太太一個人待在客廳。這種老掉牙的劇碼,三天兩頭就上演一次,太太也司空見慣,不痛不癢,他這一走,反倒落得輕鬆。
他每次都這樣,當關心不被接受就閉上嘴巴,或者烙下幾句狠話就離開現場,卻又希望太太能主動跟上來關心他一下,可是這種劇碼是不可能上演的。
這種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糾結心情,常常讓他感到很孤單。
常感孤單的孩子,只想趕緊離家
與其說他的個性固執、脾氣不好,不如說他常感到孤獨、沒人了解他。
小時候,他的成績不好、品行不佳,雖然曾經是家中備受期望的孩子,但同時也是在家裡總惹禍的孩子。他常常聽見爸媽說:「生了他真是倒了八輩子的楣。」「你如果今天屁股有蟲,上課不坐好,回家就準備吃一頓棍子。」「家裡沒有你最好!」這些話他很想不去在意,卻統統聽進去了。
成年之後他開始做生意,在早年興盛賣皮包的年代,他的確因此賺到一筆不小的錢,又跟別人合夥擺攤,賺外快。他自認在生意上已經很成功,但在家人面前卻依然卑微。
「做那什麼工作,有沒有得賺啊?」「跟你講,講到你就只能搖頭啦!」「三天兩頭往外跑,是能跑出什麼成績?」
他在家人面前依舊沒有自信,常覺得自己很渺小,在感情中也是。他們的關係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交往後他對太太呵護至極,但也常對太太的反應感到很敏感,很怕太太不愛他,很怕被鄙視,所以只要他覺得被無視或被質疑,就感到難受且恐懼,他很害怕太太不做任何反應,卻又拿不出什麼能讓太太崇拜或更愛他的方法。
他不曾跟太太表示他很缺愛,也從沒有表達過自己很害怕被鄙視,這些小劇場都在他的心中上演,但太太卻從來不知道,所以某一次,當太太又對他露出失望的表情時,他動手打了她,希望太太可以因此就範,多多尊重他的意見。他天真地以為打了太太,就可以把她的注意力打回來,可是他這一打,卻只是把太太對他的愛給打碎了。他想要太太愛他、尊重他,卻用最不尊重的方式對她,所得到的結果除了失去愛之外,他一輩子都無法獲得太太尊重!就像他生命中的大人一樣,他們愛他所以一直叨念他,直到他讓大人都失望,他們就開始嫌棄他、排斥他、咒罵他、將他排除在外。這種混亂的家庭經驗,讓他搞不清楚自己要怎麼應對進退,只想著要變得很有用,於是他年輕時,就把太太給打跑了,挽回太太之後,想要她的愛也跟著回來時,早已太遲了。
也許是因為他老了,需要人照顧了,當他再也打不動她,想起怎麼關心她、愛她、說自己的渴望時,太太早已心灰意冷,嫌棄和怨懟他都只是剛好而已,太太最想要的是保持距離。「死老頭,沒氣到把你活埋,就已經很好了!」只聽見太太在客廳看電視時,又咒上這一句。
為什麼我們總是重複過去的夢魘?
他對太太的依附其實是非常矛盾的,這一切跟他的家庭經歷有關。
我們跟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方式,形塑了長大後對戀愛關係的期望。對他來說,他小時候的經歷是非常混亂的,大人一下子期望他,一下子又認為他是個丟臉的存在、將他排拒在外。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和約翰.鮑比建立的現代依附理論,主要是研究兒童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近期蘇.約翰遜在成人治療中運用依附理論,進行伴侶諮商的實務工作,之後也有人開始留意成人之間依戀行為的相互作用,與兒童時期他和照顧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有相似之處。
對於「明明想靠近你,卻又表現出拒絕你,還希望你能追過來」這類有強烈渴求的人來說,親近的方式就是把你推開,對於親近擁有相當複雜的情緒,以依附理論理論來說,是屬於混亂型依附的人,這類型的小孩從小被對待的方式很不固定,他們依照主要照顧自己的人來回應這個情境,但是如果照顧者是以一個很混亂的方式來對待,讓他們常處於不預期和驚嚇中,他們就會時時刻刻處於警備狀態,所以對於他們渴望的人事物,也無法有很一致的反應。
我們身為人,在童年時期,大人說你是怎樣的小孩,明示與暗示之下,會形塑你怎麼看待自己,如果說孩子是用一面鏡子去形塑自己的樣子,那麼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見的自己樣子就會是破碎和不全的,便更常促使他們不安。
故事中的先生渴望太太給他親切、肯定的回應,卻又被過去的陰影籠罩,讓他更沒自信,於是先下手為強,卻適得其反。惱人的自我懷疑常占據他的心,害怕被無預警拋棄,讓他感到慌亂,導致他對感情很不安,常常患得患失。對於太太變來變去的態度感到敏感,擔心他又會像小時候一樣被嫌棄,最終,他的自卑心態,也會引發對方的鄙視。
這種強迫性重複的人際模式,常會讓我們再次印證自己不可愛、不被愛、不值得被尊重、不再討人喜歡,有些人是在下意識中,不斷在「破壞掉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創造遺憾──努力修復關係」中循環而不自知。這種反覆讓自己受傷,再不斷尋求療癒的過程,就是強迫性重複的概念,佛洛伊德當時提出這樣的概念,指出嬰兒時期,孩子會透過不斷丟掉玩具再撿回來,象徵「媽媽不斷地離開,又再回來」的心理調適。
混亂型依附的人必須對自己的依附模式有所覺察,因為他在被拋棄中得到某種再度被療癒的渴望和快感,當他得到渴望的愛後就會破壞掉,然後再次尋求,所以可想而知的是,他永遠得不到他想要的愛和尊重!
給心情一個歇腳亭
我們先進行以下幾個有趣的小問答:
你常擔心伴侶會嫌棄你嗎?
你會擔心在他眼裡,別人永遠都比你有魅力嗎?
在戀愛中向伴侶表達愛意有某些困難嗎?
你會害怕當你示弱,他就認為你不夠好嗎?
你會害怕只有你一個人在關注這段戀情,他不夠投入嗎?
你會擔心自己匹配不上他嗎?
你有喜歡依靠人,但又希望他不要靠太近的矛盾心情嗎?
如果對方出現冷淡疏遠的樣子,你就覺得完蛋了嗎?
當他對其他對象表示欣賞,你會感到要被拋棄了嗎?
你害怕被他遺忘?
在戀情中,你往往不太確定自己要什麼,只要在他身邊一切都好?
你害怕寂寞的感受嗎?
當他意見跟你不一樣,你就覺得要瘋掉了嗎?
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生他的氣,是因為太害怕會失去他?
對方的想法和情緒你都會很敏感嗎?
以上十五題都有程度上的差異,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假如有八題以上感到很符合,代表你在感情上,常感到不如人或沒有安全感,此時就可以去探索看看,過去的成長經驗中,你和爸媽或主要照顧的人的關係如何?他們最常跟你怎麼樣講話?他們是怎麼說你的?又怎麼期望你的?這些都是可以好好觀照自己的入口唷!
人會把自己關在洞穴,然後渴望陽光,瞥見陽光,又嫌陽光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