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兩億人的家教課,跟比爾.蓋茲的孩子一起學習

給任何地方、任何人免費共享的一流教育

我是可汗學院的創辦人,也是元老級的工作人員,我名叫薩爾曼.可汗。讓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能享有免費教育,一直是學院的目標。而我寫下這本書,是因為我相信教育與學習已來到一個千載難逢的轉捩點。

傳統教育早已無法滿足我們日新月異的需求。傳統模式將學習變得被動,但世界卻需要我們主動處理資訊。傳統模式將學生依年齡分組,塞給他們進度劃一的教材,期望他們多少能學一些。這套模式在一百年前已不太合適,現在更是不符需求。儘管新科技帶來了希望,讓教與學可以更有效率,但伴隨而來的惶惑,卻甚至恐懼,讓閃亮亮的新科技淪為乏人問津的裝飾品。

傳統與新式教學出現了裂縫,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墮入深淵。世界的變遷不斷加劇,教育即使出現大變革,速度不僅極為緩慢,也往往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每一天,甚至在每一堂課上,孩子所學與真正所需的差異越來越大。

張嘴說話總是比動手做事簡單。這年頭人人談論教育,但結果好壞實在難說。政治人物每逢演說必提教育。在教育議題含糊不清卻又強勢的標準下,父母大聲表達自己的焦慮,既怕孩子程度落後,也怕孩子輸給競爭者。對手可能近在前兩排座位上,也可能遠在地球另一端。許多人談起教育跟討論宗教一樣,只管強力捍衛自己的見解,卻往往提不出可供檢驗的證據。課程大綱應該更嚴謹或更寬鬆?考試究竟太多或太少?而一般標準化的考試,考的究竟是長期學習的成效,還是學生應付這類測驗的能力?我們是否真能幫助孩子變得主動、理解課程、進行創意思考,或只是在玩一場沒完沒了的空虛遊戲?

成人也有自己憂心的事。學校教育結束後,我們的學習能力該何去何從?我們該如何訓練自己,不讓心智變得懶散又脆弱?我們是否還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我們該到哪裡學習,又該如何著手?

這些教育論戰都是有益的,證明了這個世界緊密連結、競爭激烈,「學習」占有重要地位。但問題來了。辯論並未促成進步,就算出現新的作為,往往也是政府由上而下推行的政策,對學習有利與否實在難說。曾有偉大的老師與學校證明,優秀是教出來的,但他們的成功難以複製,影響也難以評估。我們已為教育問題投入大量精力與金錢,卻幾乎不見成效,有些人甚至打從骨子裡認為,我們不可能徹底改進教育。

更令人憂心的是,許多人完全沒有危機意識。真正重要的不是畢業比例或考試成績,而是這些事物在人生中代表著什麼。關鍵在於天賦被發揮或虛擲?尊嚴被重視或抹煞。

目前美國高中生的數理程度在全球僅居二十三名,這是常遭檢討的數據。這個排名對美國人而言當然喪氣,但測驗成績不過是美國整體教育的片面反映而已。雖然我們的教育系統可能有缺失,但我相信至少在最近的未來,美國仍將保持數理龍頭地位。不管有人再怎麼危言聳聽,美國並不會因為愛沙尼亞的學生較擅長因式分解就一敗塗地。美國文化結合了創意、創業精神、樂觀進取、豐沛資本,自有其獨到之處,這些特質讓它成為世界上新觀念萌芽的最佳沃土。正因如此,全球最聰明的孩子都夢想拿到綠卡,在美國工作。從前瞻的全球化角度來看,個別國家的排名其實並非重點。

但即使我們毋須庸人自擾,過度樂觀卻絕對會帶來毀滅。美國人並沒有什麼優良基因,可以讓創業精神與發明能力保持不墜。如果我們無法訓練出新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的心靈,美國的領先地位終將逐漸消失。

就算美國保住創新大國的地位,受益的又是哪些人呢?會不會因為美國學生只有少數受過適當教育,有能力參與創新,逼得美國公司不得不從外進口人才?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美國年輕人因為缺乏必需技能,不得不退出就業市場,或屈就於無法發揮天賦的職位?

我也要為全球年輕人提出同樣的問題。他們是否因為學不到必需技能或缺少機會,而無法投入經濟成長,只能浪擲天賦,甚至將才能轉至危險的方向?會不會因為學校教育不佳,社會系統腐敗或失能,導致真正的民主無法在開發中國家生根?

這些既是實際問題,也是道德問題。我深信,所有人的教育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誰知道下一個天才會在哪裡出現呢?某個非洲村落的小女孩也許會發現癌症的療法,某個新幾內亞的漁夫之子也許會對海洋生態提出驚人洞見。我們怎能讓他們的潛能白白浪費?如果科技與資源都許可,我們怎能不提供他們一流的教育?我們缺的只是遠見,還有願意行動的勇氣。

但人們沒有採取行動,卻只顧談論漸進的改變。也許是因為缺乏想像力,也許是害怕現狀有太大改變,總之談話從不曾觸及如何從根本改進教育的缺失,反而集中在幾個雖然常聽見,卻根本不是重點的執著,像是測驗分數或畢業比例等。這些議題並非不重要,但真正的關鍵還是我們能否培育出有力量、有創造力、能實現自我的下一代,讓他們充分發揮潛能,承擔起真正民主所帶來的責任。

在本書當中,我們將重新檢視一切基本假設,像是人們如何學習?既有的課堂模式,像是一對多的單向授課、回家後單獨練習等,在數位時代是否仍具意義?學生為什麼一結束考試,馬上忘掉許多理應「學會」的內容?成人為什麼覺得在校所學與工作所需差異這麼大?這些都是我們該問的基本問題。但即使討論了這些問題,我們仍需認知,哀嘆教育現狀與動手改進有極大的距離。

從二○○四年開始,在偶然的狀況下,我開始實驗一些似乎會成功的想法,實際情況稍後我會詳述。在很大程度上,我不過是以全新方式應用早已被證實的原則。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只要結合科技容易普及、易於取得的特性,這些實驗很可能讓我們認知中的教育完全改觀。

在我各種實驗中,有一個實驗發展出自己的生命,那就是我上傳至 YouTube 的數學教學影片。當時我並不知道怎麼進行最好,也不知道計畫能不能成功,更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我上傳的內容。我在嘗試與錯誤中前進(沒錯,犯錯是可以容許的)。當時我白天是避險基金的分析師,工作繁重,時間非常有限。但短短幾年內我終於明白,虛擬教學才是我的熱情與使命所在。我在二○○九年辭掉工作,全心打造後來的可汗學院。

可汗學院聽起來堂皇,但運用的資源卻近乎貧乏。學院有一部電腦,一套價值二十美元的畫面截取軟體,外加一塊八十美元的手寫板。手繪圖形與方程式時,我用的是微軟小畫家(筆跡常常有點抖動)。除了影片外,我還寫了一些出練習題的軟體,放在我租的伺服器主機上(月租五十美元)。這個學院的教師、資訊工程師、校工、管理人員加起來只有一名,那就是我。校內預算總額等於我的存款。大部分日子我都穿著六美元一件的T恤與運動長褲,對著螢幕講話,大膽地追求遠大夢想。

我的夢想不是創造熱門網站,也不是在教育論戰上颳起曇花一現的旋風。也許我是在癡人說夢,但我的夢想是為世界創造一個持久、與時並進的平台,讓它可以持續存在數百年,從根本上反思教育應有的面貌。

我認為進行反思的時候已經到了。每當歷史出現轉折,新的教育體制與模型便隨之湧現。比方說,哈佛與耶魯大學創建於北美州殖民開始後不久。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各間州立大學則是工業革命與美國領土擴張後的結果。我相信現在正是史上最重大轉折的初期,這個轉折就是資訊革命。在革命當中,改變極為迅速,深度創意與分析思考的能力不再可有可無,也不再是奢侈的餘裕,而是必備的求生技能。只讓全球部分人口接受高深教育將是我們承受不起的損失。基於上述理由,我寫下本校的創校宣言。這份宣言野心勃勃,但只要善加利用現有科技(目前的利用程度低得可笑),裡面的目標完全可能實現:在所有地方,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免費的一流教育。

我的教學理念很直接,深植於我的個人信念:我要用自己希望被教的方式教學。換句話說,我希望能傳達學習的純粹喜悅,還有了解宇宙萬物時的興奮。我想教給學生的不光是邏輯,還有數學與科學之美。教學時,我想幫助的不只是第一次接觸這些學科的孩子,還有想重溫這些學問的成人;我希望與作業奮戰的學生可以得到啟發,想維持心智靈活的老人也能獲益。

我不希望重現乏味的課堂形式,像是機械式背誦、硬套用公式,將學習的意義與期限限於下次考試拿到好成績等。相反地,我希望幫助學生體會每一課之間的連結與演進。我希望磨鍊他們的直覺,讓每次吸收的資訊與概念逐漸整合,直到終於達到精熟。簡單說來,我想重現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體會學習的自然喜悅。傳統教育有時似乎只會痛擊學生的興趣,逼使他們俯首聽命。

一開始沒有所謂的學院,我的學生也只有一個,名叫娜蒂雅,她剛好是我的表妹。

到了二○一二年的年中,可汗學院的成長已經遠超過我預期。我們每個月教育六百萬名以上的學生,這個數字是哈佛大學從一六三六年創校以來全部入學人數的十倍,而且還以每年400%的速度成長。課程影片觀看的次數超過一億四千萬,而且學生已經利用我們的軟體做過近五億次練習。我個人已經上傳超過三千部課程影片,這些影片完全免費,沒有商業廣告汙染,課程內容涵蓋基本算數到高級微積分,包括物理、財務到生物,化學到法國大革命。我們也積極雇用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者與軟體設計師。學院已經成為網路上最多人使用的教育平台。《富比士》提到學院時說:「這是那種『怎麼沒有人早一點想到』的靈感。現在學院迅速成長,即將成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教學機構。」比爾.蓋茲也曾公開提到,他利用我們的網站在家教孩子算數學,這對我們而言真是最高的讚美。

這本書部分在敘述可汗學院如何一炮而紅,驚人地快速成長,但更重要的是這番成長將如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短短幾年前,知道可汗學院的只有幾個中學生,他們全都是我的親友。我們的網站是出於什麼原因,又透過什麼方法,才將名聲傳布到全世界,觸及各個年齡層,還有各種經濟環境中渴望學習的人?學生為什麼會向自己的朋友提起,訊息最後又如何傳入老師耳中?老師又為何要把這件事告訴學科主任?家長為何不但用我們的網站幫助孩子學習,自己也溫習故知,重新發現學習的樂趣?

也就是說,學院滿足了哪些曾被忽略的需求?

為什麼學院讓學生更有衝勁、更樂於學習,而傳統教學卻辦不到這點?說到學習成果,我們能否用數據證明,學院的確幫助了學生的學習?測驗分數是否進步了?更重要的是,學院的教學方法能不能讓習得的知識更持久?學院能不能讓學生的學力維持在同年級的水準之上?課程影片與互動軟體最大的功用是輔助傳統課堂,或是指向教育全新的未來—一個由學生主動學習、自行掌控進度的未來?

對學生而言,不管是八歲或八十歲,他們選取的每段新影片都是新的自我發現。每套新題目或練習都代表新的挑戰,而且可以依個人速度進行,慢慢來不再是恥辱或忌諱,學生也不必擔心趕不上全班進度。課程影片永遠不會消失。只要有需要,學生可以盡情重看,而且錯誤是被容許的!學生不必怕老師在身後探頭張望,也不用怕犯錯會使老師失望,更不必怕自己會在全班同學面前像個傻瓜。

我衷心相信,以可汗學院為工具,可以讓現有教學變得更像未來教育應有的模樣,也就是結合教學技巧、訊息呈現、資料分析,以最廉價的成本,提供最清晰、最全面、最合乎需求的教學內容。我有諸多理由相信這樣的未來會成真,部分是因為科技,部分是因為經濟,但最具說服力的理由則是學生給我們的回饋。

過去幾年來,我們收到數以千計的電子郵件,這些都是因學院受益的學生寄來的心得,有的來自歐洲城市,有些來自美國郊區、印度村莊、中東鄉鎮。在中東,有些年輕女性正設法接受教育,而且有時必須偷偷摸摸地學。有的郵件簡短輕鬆,有的則娓娓細述,令人感動。有些郵件來自正在學校努力奮鬥,對自己失去信心的孩子,有些則來自原以為自己已和學習絕緣的成人。

從這許多郵件中,我們開始看出某些模式。有太多孩子雖然聰明、積極,在學校裡的經驗卻充滿挫折,不管是菁英學校或貧困學校都一樣。太多孩子的信心備受打擊,甚至連許多成功的學生都承認,他們雖然拿到好成績,卻沒學到多少東西。

兒童與成人都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在乏味的課堂或工作場所中流失,而愚昧的大眾流行文化則是永不止息的背景噪音。

對這些學生而言,可汗學院是避難所,也是棲息處。在那裡,他們可以自行補足課堂或工作場所裡得不到的經驗。光是看影片或操作互動式軟體,就能讓人變聰明嗎?當然不行。但我認為這些活動可以促成更棒的結果,那就是創造特定環境,讓人們在其中自由發揮好奇心,滿足天生的學習熱情,然後意識到,自己「原本」就是聰明的。

來自學生的心得是激勵我寫下這本書的最大動力。我將這本書視為個人的表態。這是我自己的宣言,也是我要求改變的呼籲。正規教育必須改變,變得更符合世界現況,更接近人類學習、成長的真正模式。

什麼時間、地點最能讓人專心?答案當然是因人而異。有些人一大早精神最好,有些人則在深夜時吸收能力最高。有人需要整間靜悄悄的房子才能專心,也有人少了音樂或咖啡館的背景噪音就不能清楚思考。既然有這麼多差異,我們為什麼還堅持教學必須關在教室裡進行,只能伴隨冷冰冰的鈴聲與警報鈴?

科技賦與我們力量,使我們能擺脫這些限制,讓教育變得更便攜、更有彈性、更合乎個人喜好。科技讓學習更容易開始,個人更容易培養責任感,學習過程重新出現尋寶的樂趣。科技也帶來了另一項潛在益處,那就是網路讓教育變得極為容易取得,知識與機會可以更廣泛、公平地分享。高品質的教育未必只能在富麗堂皇的校園進行。如果只考量經濟成本,世界上各角落的學生完全可以享有比爾.蓋茲子女所上的課程。

有句俗話說人生就是學校。假如這句話是真的,那麼隨著世界越來越小,人類越來越緊密相連,這個世界也越來越像一間無所不包的大校舍。裡面有年輕人,也有老人;有人進度快,也有人進度慢。無論在哪個時刻,我們全都身兼學生與老師兩種身分。我們從學習中成長,也從彼此幫助、共享知識、為他人闡明自己所知中成長。

我喜歡把可汗學院想像成世界這個大校舍的虛擬分校。在這裡,人人都受歡迎,人人都受邀擔任老師,從事學習,將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成功由自己來定義,唯一的失敗就是放棄學習。就我自己而言,我從學院中學到的跟我教給別人的一樣多。我獲得許多回報,包括智識上的喜悅、重新燃起的好奇心,與其他心靈、其他人緊密相連的感覺,這些遠超出我的付出。我衷心希望每個學院學生與本書讀者都能有同樣的體會。

close
貨到通知